C557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01-1 

 

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5.4   口徑5.9cm)

 

C557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02-1

C557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03-1

C557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04-1

C557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05-1

C557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06-1

C557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07-1

C557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08-1

C557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09-1

C557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10-1

C557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11-1

 

 

 

 

下載網路-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高5 口徑5.4cm)-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

 下載網路-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高5 口徑5.4cm)-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  

 

 

 

下載網路-清康熙仿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5cm) -香港蘇富比2012-10-09成交價350,000 港元

下載網路-清康熙仿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5cm) -香港蘇富比2012-10-09成交價350,000 港元

 

15-391.一件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的收藏(102.9.28)

 

    此次賣家黃女士,二十幾年前在玉市擺攤就認識,夫婦為大陸人,其先生從事大陸跑單幫找貨,專營瓷器,由黃女士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專營老瓷器的業者,不過大部分是屬清末民初民窯瓷器,偶爾才可看到幾件清三代民窯瓷器,較高檔的官窯瓷器則較少見過。黃女士為人隨和,其開價還算合理。認識近二十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早中期我收藏的普通等級民窯瓷器及民初彩繪瓷器,大部分來自她。但近年來大陸收藏風氣興起購買力超過台灣,從大陸進貨不易,常連續幾個月沒看到攤位有進新的貨色,有時進的都是不到代的民國仿清瓷器,所以雖然每週六玉市都會照面,曾好幾年沒跟他買過東西了。今年以來偶爾會拿出其丈夫一、二十年前私藏瓷器出來販賣,年初迄今已陸續向其購進幾件清代瓷器。

 

(102.9.28)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在玉市已認識二十幾年的黃太太攤位,大致瀏覽其桌面所陳列文物,大多數是之前見過,少數未見過,也沒有值得上手後再詢問其價位的。於是問其還有沒有擺出來的?他表示此次有帶一件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與之前您所購四件成化款瓷杯同一批來源,為窯址塌陷出土的,是丈夫十幾年前所藏捨不得賣的較精瓷器,最近才從大陸老家帶來的。我質疑這批窯址出土的成化款瓷器,到底還有多少件?該不會還有一大批?如此每週只帶來一件要買到何時?她表示此為這批最後一件成化款瓷器。

  

   瓷器真偽鑒定的核心是-“知真才能辨假”,沒有上手過真品,要光憑書本上的知識就判斷真假,是不可能的任務。成化瓷器從自問世以來,就備受陶瓷鑒賞家及收藏家青睞,經久不衰,明末就相當珍罕名貴。平日只能看博物館藏及拍賣圖錄欣賞其有相當色差的圖片,從沒機會上手鑑賞,因從未見到真品,當然也就無法憑過去經驗判斷真假。目前在臺灣只能到臺北故宮博物院隔著玻璃櫃遠觀,話說因之前購得幾件成化款鬥彩杯,想看看成化瓷器的真面目,於是在暑假北上文物之旅第三天就專程前往故宮博物院一日遊,還好到時已十一點多,大批陸客已被領隊招呼去餐廳準備用餐,少數散客也非骨董同好,對瓷器並不熱衷,瓷器展覽館與平日相較觀眾顯得相當稀落。於是輕鬆地在成化瓷器展覽櫃前蹲下來緊貼著玻璃詳加觀察一段約半小時時間,近距離觀察成化瓷器實物,印證書上所述特徵:造型小巧精緻,胎體細薄,釉色白晰,有的微微閃青,釉質肥腴,釉面極為平滑,青花色調柔和淡雅,鬥彩鮮嫩而淡雅,成化鐵紅的確是一種表面乾澀無光暗紅。成化鬥彩器物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雅,裝飾講究濃淡搭配,以平塗為主,不分陰陽,畫面缺少層次感。因不能上手無法感覺其胎重及上手感受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也無法由底部看底足、款識及胎質的潔白細密,燈光較暗淡且由上向下照射,也無法體驗成化瓷器胎質重要特徵-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但觀察櫃內展出全部十幾件成化瓷器,竟然找不到一點黑點針眼及釉泡瑕疵,這是連清三代官窯瓷器也難以達到的水準,且保存良好件件品相如新,釉面及彩料沒有任何使用磨損痕跡,令人讚嘆的確是世上難得的完美珍品!

  

   上手這件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外壁繪折枝菊花四組,青花勾出輪廊線,兩組花心填紅彩,兩組填藍彩,莖葉均填以綠彩,畫工細緻,色調柔和淡雅。底青花書「大明成化年製」雙方框二行六字楷書款,也相當接近標準款。此杯造型小巧規整,胎體輕薄,胎土白細,釉色帶鴨蛋青白色,釉面平淨光潤,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手去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但以放大鏡檢視釉面,並沒有老件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判斷符合黃太太所說的窯址出土。從造型小巧、胎體輕薄、青花呈色、款識都已相當接近成化青花瓷。但胎質白晰卻沒有成化瓷重要特徵-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釉色白中泛青,而非成化瓷釉色微微閃青,這蛋殼青及胎質白晰特點較接近康熙青花瓷器釉色。不敢奢望成化到代,但由各方面特徵應為入清百年以上老件,可能上看清中期至康熙仿品。若要價合理,應列入收藏考量。

 

    於是詢問其價位?所開價位與前兩件成化款鬥彩杯同價位,比第三件成化款鬥彩杯價稍低。詢問其最低優惠價?她表示可比照前三件價位。若是清三代仿品,算物超所值;若清末仿品則物有所值。我表示現在兩岸瓷器市場相對冷清,這種碗盤杯類屬實用器,而非陳設器,行情較低,且落成化款為假托款,比落實際本朝款行情低很多,而且此件為比之前四件更小,理應價較低。他表示今日還沒開張,為求好彩頭,能回本就可以賣出,下週要回澳門兒子家含飴弄孫了,預計過完農曆年,明年初才會再來擺攤。依其開價大幅下殺比照成化款青化杯價位,最後她表示今天仍未成交,為求好彩頭,只好賠錢賣出。

    

   回家後拿出明代成化瓷器相關書籍查類似紋飾圖案無所獲,再上網找到一件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5 口徑5.4cm),其造型尺寸圖案近似,但紅花花心為上黃色,此件為紅色。另找到一件2012-10-09香港蘇富比拍賣成交價350,000 港元-清康熙仿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5cm)各方面更為接近。

 

   找出成化鬥彩幾個較具關鍵性鑑定特徵,再仔細逐一根據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青花呈色、畫工紋飾及款識各方面逐項詳細檢視:

1.造型:

   杯直口,深腹,圈足,高5.4 口徑5.9cm。造型小巧規整,胎體輕薄透體,線條優雅。造型及尺寸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類似。

2.胎土:

   成化瓷器使用景德鎮在萬曆前期尚未枯竭的麻倉土作為製胎的原料,而麻倉瓷土礦製作出的瓷胎最大的特點就是胎土內的鐵,鈣含量少,質感柔糯、白淨、細膩,在強光照射下呈肉紅色,這些要素現代仿成化瓷的胎是做不到的。但明末的成化窯仿品,也依然是肉色的。

    成化瓷器胎質潔白、細密、乾澀;胎體秀美而輕薄,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釉色微微閃青,釉質肥腴,潤如凝脂,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這種釉色是鑒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徵之一。

   此鬥彩折枝菊紋杯胎質潔白細膩,但迎光並未微顯肉紅色,是較符合清中早期選料精細要求。

3.器足:

  圈足,底足細薄,底足不澀相當順手。成化小件官窯器的杯,盤,碗胎壁較薄,迎光透亮,從底部露胎處看,胎質很細潤,少數碗,盤底部足有粘沙現象,呈褐色斑,俗稱“米糊底”。

   專家觀察成化器有另一特徵,成化器的青花線及雙邊線很規整,緊靠足底部。一般杯碗足部為一條青花線;有的高足杯上有一深一淺二條青花線,緊靠足跟無釉處的那根青花線色較深,而上面一根比較淺,這也是真成化特徵之一,但需結合全面才能斷定。

    根據個人實地觀察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成化碗杯、高足杯,及上網檢視其他館藏可靠的明成化碗杯、高足杯,的確符合這個特徵。而這件鬥彩杯足上雖為兩條青花線,但在足部與杯體交接處附近及中央以上,而非成化真品緊靠足底部或中央以下,且上面那根青花線色比較深,下方那根青花線色較淺。

4.釉色釉面:

   成化官窯器釉色純淨瑩白,有的釉色微微閃青,釉質肥腴,潤如凝脂,釉面極為平滑,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這種釉色是鑒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徵之一。真成化瓷胎釉面潔白、釉面滋潤,如脂似玉,細緻肥潤,手感滑爽細膩而不滑手,手指在瓷胎上有一種吸附感,而新仿的成化瓷胎如果不經打磨就不潤膩,只有一種戳手感,而經打磨的瓷胎雖然不會出現戳手的感覺,但又會有一種滑手不吸附的感覺。成化瓷口沿內有明顯的淡淡的水綠積釉,後來的雍正瓷都很難做到,現代製瓷工藝就更難模仿。

   而康熙胎體輕薄,釉質也細白滋潤,做工精細,胎體堅致細密,釉面與胎體結合緊密,釉色白中泛青,釉料純淨,有細潤如玉的感覺,釉面有蛋殼青特點。

   此杯釉色帶鴨蛋青白色,釉面平淨光潤,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手去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但以放大鏡檢視釉面,並沒有老件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判斷應是黃太太所說的窯址出土。此杯釉色帶鴨蛋殼青特點應較符合康熙時期特徵。

5.紋飾:

  裡光素無紋,外壁繪折枝菊花四組。青花勾出輪廊線,兩組花心填紅彩,兩組填藍彩:莖葉均填以綠彩。口和足上各有青花雙線紋一道,畫工細膩流暢。

   與上網所找到一件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5 口徑5.4cm),其造型尺寸圖案近似,但紅花花心為上黃色,此件為紅色。另找到一件2012-10-09香港蘇富比拍賣成交價350,000 港元-清康熙仿成化款鬥彩折枝菊紋杯(5cm)各方面更為接近。

6.色彩:

    這件鬥彩杯青花色澤淡雅,釉上彩色鮮豔清新,釉上彩使用紅色、淡綠色及淺黃色三種顏色,紅色泛油光,與成化鐵紅是一種表面乾澀無光暗紅不同。以放大鏡檢視釉面及彩料表面,兩件都沒有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斜視觀察彩料畫面表面反光,有五光十色光暈的蛤蜊光,這種光暈是歷經湮遠的年代而自然形成的特徵,蛤蜊光是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由於長期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

   成化鬥彩,設色很多,卻無黑彩。其彩色透明鮮亮,尤其紅彩,鮮豔耀目,豐富而華貴,後仿者難及。黃彩變化多端,綠彩有深淺之分,紫色多如熟葡萄的黑紫或茄皮的淺紫,特殊的是姹紫,色如赤鐵,表面乾澀無光,可作為識別成化鬥彩的特殊依據。

    這件鬥彩瓷器,釉上彩使用紅色、淡綠色及淺黃色三種顏色,都未使用成化鬥彩的黑紫色。鐵紅上色都泛油光,與成化鐵紅是一種表面乾澀無光暗紅不同。表面都沒有使用的自然磨擦痕跡。依各項特徵判斷,應是康熙仿成化鬥彩,若是如此,此件鬥彩瓷器,保存狀態良好時,有點像新像假,即骨董界所謂真賽假,相當罕見。

7.落款:

    成化窯的款有其特色,成化窯的鬥彩器,款一般都是雙方框二行六字楷書款。也就是在兩個方框內,書寫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它的特點是:首先,方框並不是正方形,方框的直線是中間略為鼓起的弧線;其次,方框的接角處,因兩筆交叉,而出現較濃重的青色;第三是行筆兩重一輕,一般而論以字和字的青色較重,而字和字青色較淡。至於字人部和匕部的頭基本持平,字衣部上端的一橫較短,字月部下方開張,字布白為正三角形等等。

   這件落款均在雙方框內書寫大明成化年製二行六字楷書款,詳細加以比對以上特徵,相當接近標準款。

 

綜合研判:

    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這件成化款鬥彩,胎薄細緻,胎質縝密,釉色帶青白瑩潤,青花色澤淡雅,釉上彩色鮮豔清新,畫工細緻生動。雖然落款為在雙方框內書寫大明成化年製二行六字楷書款,相當接近標準款,但胎釉偏青白,不符合真正的成化窯,迎光望去,透光處會顯出一種類似肉色的感覺;鐵紅上色都泛油光,與成化鐵紅是一種表面乾澀無光暗紅不同。但由從造型、釉色釉面、胎土、底足、畫工、青花呈色及釉上彩有蛤蜊光看,這件鬥彩瓷器似乎均符合康熙鬥彩瓷器釉色硬亮青釉,胎質緻密糯米白,胎薄堅挺特徵,個人判斷應較符合康熙瓷器特徵。特就教於對明清代鬥彩瓷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