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銀或銅鎏銀鏤空鏨刻花鳥紋薰球(直徑11.6公分)































 


 


下載網路-唐代薰球(直徑4.8釐米)-沙坡村地宮出土-現藏西安博物院




 


 


 


下載網路-唐代銀薰球(直徑12.8釐米)- 法門寺地宮出土




是目前發現的銀薰球中最大的一件,採用鎏金工藝,外表看起來金光燦燦。


 


 


下載網路-唐代銀薰球-西安博物院藏














 


 



 


下載網路-美國NASA網站的Gimbal——常平架結構


 


 


 


 



 



15-372.一件銀或銅鎏銀鏤空鏨刻花鳥紋薰球的收藏(102.6.14)


 


    賣家為北部女賣家,去四月份開始網拍賣其家中長輩留下的古董藝品,賣場多元化以玉器及瓷器為主,還有一些雜項。其賣場上架之玉器,個人判斷除少數幾件為雕工差玉質不佳入清老件外,其他多數是一眼假的低仿高古品。而瓷器部分,除少數清末民間用瓷為較開門老件,及幾件較粗糙高古民間用瓷可能是老件外,其他宋瓷為較開門的新仿品。其賣場直接定出要賣售價,標明不議價,不提前結標,不面交,無鑑賞期。其評價有六十幾正評無負評,是優質賣家。曾向其購進一件清玉件及一件中高古瓷器,尚感滿意。


 


     (102.6.8)早上在每天上網拍搜尋在銅器 > 器皿項目中搜尋到此件前一天下午上拍標題-老鏤空薰球,尺寸球徑11.5  鍊長15公分。由照片看造型功能特殊,雕刻細緻繁複,要價不算高,於是先列入追蹤名單。6/10上網收看最新的收藏馬未都”20130608嫋嫋香韻品香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4MzkwODI4.html


在第15分展示介紹了一件觀復博物館所藏-清晚期萬向香薰,對此薰球有進一步了解,於是透過問與答提出議價,獲得賣家爽約答應成交,6/14結標匯款後,週一6/17郵寄出,翌日就收到。


上網找出以下薰球相關資料及圖片:


   法門寺地宮內《物賬碑》說唐僖宗供養香囊兩枚,重十五兩三分,稱其為香囊。因其球狀和功能作用,故人們又稱其為薰球


   唐代銀薰球已出土的有五件比較著名,出土地點均位於唐代首都長安,也就是今西安附近。它們分別是:1963年出土于西安沙坡村一件,1965年出土于西安三兆村一件,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一件,1987年出土於扶風法門寺兩件。


    沙坡村銀薰球直徑直徑4.8釐米,由兩個鏤空半圓形銀球組成。其中一個銀半球裝有銀鏈,用於懸掛;另一個銀半球裝有兩個同心的平衡環以及焚香盂。同心銀環和焚香盂構成一個平衡體,保證焚香盂內的香料不會因晃動而撒漏出來。


   另外,兩個半球的結合處安裝有一個小巧的卡軸,以方便開合。銀薰球遍體鏤空,在有限的球面上刻畫了陣列形態各異的花鳥,充分顯示了唐代製造工藝技術的高水準。


  何家村出土的銀薰球直徑僅有4.5釐米,是已出土銀薰球中最小的一件。何家村銀薰球同沙坡村銀薰球結構類似,外部鏤刻有葡萄花鳥紋,十分精緻。據說這件銀薰球與楊貴妃使用的香囊類似,解開了楊貴妃香囊不腐的千古之謎。


   地宮出土了兩件銀薰球,一大一小,其中較大的一件直徑12.8釐米,是目前發現的銀薰球中最大的一件。法門寺兩件銀薰球的結構同沙坡村結構類似,不同的是採用了鎏金工藝,所以外表看起來金光燦燦。


   漢代文獻《西京雜記》的記載,銀薰球出現在漢代或者更早的時期,但後來失傳了,漢代長安城內有一個靈巧的工匠重新找到了銀薰球的製作工藝,並且發明了兩重平衡環。但在考古發掘之中並未發現有漢代的銀薰球,《西京雜記》的記載是否可信尚且存疑。


  上薰香的起源很早,相傳軒轅黃帝曾燃用過“沉榆之香”,漢代人也十分喜歡用香薰衣物,各地出土的博山爐就是最好的證明。如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漢墓的錯金博山爐高26釐米,足徑9.7釐米,以傳說中的仙山博山為形象,並使用了高超的錯金工藝,是漢代文物中的精品。


   到了唐代的風俗更加興盛,唐詩中就出現了“閑坐印香燒,滿戶松柏氣”的句子。由於銀薰球採用了平衡環,即使放到被子裡也不會傾覆熄滅,因而它同時具有薰衣物和取暖的兩重功效,所以也被稱為“被中香爐”。


 


    上手詳細檢視比對所購這件薰球:


1.造型:為球形,直徑11.6公分,算偏大型,主體由兩個鏤空半圓形球組成。其中一個銀半球裝有銀鏈,用於懸掛;另一個銀半球裝有兩個同心的平衡環以及焚香盂。分作上下兩半的球蓋和球身結合處用一個小型合頁軸相接,兩個半球的結合處安裝有一個小巧的卡軸,以方便開合。其鏈條、掛勾及合頁軸和卡軸型式與出土唐代薰球有類似。但因平衡環有變形及鉚接支承年久鏽蝕,致香盂無法自由轉動成平衡向上狀態,經調整平衡環,並不斷轉動支承,終於能恢復其平衡功能。


2.紋飾:上下兩半的球蓋和球身紋飾相對,在接合線開六個半圓形窗,分別間飾露空鏨刻蓮花紋及鏨刻砂地花鳥紋。頂端鏤空鏨刻寶相花紋,整體紋飾繁複細緻。


3.材質:此薰球殼相當薄,通體為銀白色,在陰刻部分為銀氧化的黑色,球內壁及平衡環及香盂大部分成銀氧化的黑色,少部分為為原先的銀白色澤。但在鍊條、掛勾及合頁軸和卡軸磨損脫胎卻為銅紅色,有可能是銅鎏金材質。到底球殼是銀質還是銅鎏銀無法確認?


 


綜合研判:


    此件鏤空鏨刻花鳥紋薰球,風格是符合唐代薰球風格,但尺寸相對過大,紋飾覺得較為粗曠,沒有出土唐代薰球的細緻。判斷有可能是清代仿唐風格薰球,但問題是此種薰球在收藏近30年時間從未見類似產品,且類似唐代薰球是在1963年才陸續出土,在清代就有仿製此唐代風格薰球嗎?還是此薰球本就是唐代製品,只是正式出土的唐代薰球,都是等級較高皇室貴族用品,而此薰球是等級較次民間有錢人用品。尚請對唐代金銀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謝謝!


 


    


 


     1987年,在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內出土了一大批唐代宮廷稀世珍品,這是我國考古發現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出土的大批金銀器中,有兩件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銀薰球,其中一件直徑128毫米,是國內現存最大的一枚銀薰球。兩枚薰球均鈑金成形,通體鏤空,分作上下兩半的球蓋和球身用絞鏈相接,以子母口扣合。令人驚歎的不僅是它們精湛的製造工藝和華美的紋飾圖案,而且是它們的內部結構。銀薰球內部鉚接兩個持平環和一個香盂。持平環為兩個同心金屬圈,直徑大小相套,香盂小於內持平環。外持平環與內持平環、內持平環與香盂之間成直角相互鉚接支承,現代稱這種結構為萬向軸。


 


  物理學知識告訴我們,要使一個具有一定重量的物體不傾斜翻倒,最佳的方法是採用支點懸掛。銀薰球就是採用了這種方法,將香盂懸掛在兩邊各有一個軸孔的內持平環中,當內持平環呈水準位置時,香盂因自身重量,可以前後輕微晃動而不會左右傾斜翻倒。但僅用一個持平環是無法避免香盂向軸向方向傾斜翻倒的。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在軸向再做一個較大的持平環,將懸掛香盂的內持平環懸掛在外持平環上,並使兩環的軸孔正好垂直,軸心線的夾角為90度。這樣,內持平環能避免香盂前後方向傾斜;外持平環則能防止香盂(包括內持平環)左右傾斜。盂心隨重心作用,始終與地面保持平行,無論薰球怎麼轉動,盂內的香料都不會撒出,可置於被中或系於袖中。銀薰球的這種結構完全符合現代航空航海中使用的陀螺儀原理。羅盤就是懸掛在一種稱為“萬向支架”的持平環裝置上。這樣,無論有多大風浪,船體怎樣擺動,也無論在怎樣複雜的氣流中,飛機如何顛簸,羅盤始終保持水準狀態,確保正常工作。


   唐代薰球中的持平環裝置,在我國歷史上還並非最早的。在西漢人劉歆著《西京雜記》一書中,有一段關於工匠丁緩製成“被中香爐”的有趣記載:被中香爐“為機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就是說,這種香爐不管怎樣放置,其中的爐體始終保持水準的方向。如將這種香爐放在被褥中,決不會發生香火引燃或香灰污染的事。根據這段記載,丁緩顯然是掌握了持平環裝置的科學原理。這種香爐,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件絕妙的奇器。可惜的是,丁緩巧製的這種香爐,早已不復存在。


 


   在歐洲,最先提出類似設計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畫家、科學家達·芬奇(1452—1519),已較我國晚了1000多年。但遺憾的是,這項傑出的創造,在我國僅應用於生活用具。16世紀,義大利人希·卡丹諾製造出陀螺平衡儀並應用於航海上,使它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下載網路-《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1205日第七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