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


清己卯(1819嘉慶24)根仙款竹浮雕高士圖筆筒(11  外徑5公分)


































 

15-359.在網拍向同一賣家所購的三件竹雕文物-1.清己卯(1819嘉慶24)根仙款竹浮雕高士圖筆筒(102.4.2)  

    


     此賣家為北部藏家,從3年前斷斷續續上拍其藏品,賣場以竹木文物為主,上拍文物均為開門老件,但均為較低等級。僅累積三十多個評價,沒有任何負評,算是有信用的優質賣家。


 


    3月初在每天上午上網拍搜尋竹器雕刻品項目中,就看到這賣家在前一天所上拍的第一件標題---根仙款 竹刻高士筆筒,網頁說明尺寸:10cm 直徑5cm。這件竹雕筆筒淺浮雕一個文人雅士倚坐,雕工還不錯,行草落款以淺浮雕刻。第一時間誤以為此筆筒是與北部一骨董店經營網拍低價起標所剛結標另一件筆筒是同一件,懷疑此賣家是原託售者,前去護盤結標後又上拍,此件低價起競標雖曾列入追蹤名單,因故未競標,但此次上拍其起標價比原結標價高近一倍,當然不會加以考慮。直到 (102.4.2)發現此竹雕筆筒已輪一回在前一天上午重新上拍,起標價已調低,引起我的興趣,進入網頁詳細加以檢視,才發現為不同的兩件,只是都是小尺寸,都是簡略只淺浮雕一文人,文字落款都是採浮雕,以致造成誤解。但作者不同,此件落印章款”根仙”。


於是上網找到根仙資料:


   馬根仙,蘇州人,出身于丹青世家,活動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他本人精於刻竹,風格類似金陵派。《吳縣誌》:“(刻竹)善陰陽文,仕女、花卉、窮工極巧,人莫能及。”


   上網找其作品圖片只找到一件作品,南京博物院所藏-清馬根仙刻溪亭山色筆筒(15.3 口徑9.3公分)


 



 


       此件筆筒為淺浮雕簡潔人物圖,雖然與南京博物院這件陰刻南宗山水刀痕淺而細,風格完全不同。但網拍這件筆筒人物雕工細緻生動傳神,行草落款流暢,以淺浮雕刻相當少見。


 


    於是提問-“您好!此件小巧,人物雕刻不錯,可能圖案比較單調,可惜上拍已一段時日,仍未找到有緣人。若要價調低些,我就有興趣,能否以優惠價****割愛結緣?謝謝! 


   


   當天就得到賣家爽快答應的回覆,同意議價價位。下標後立即匯款,翌日就收到,詳細檢視,這件筆筒表面帶棕黃色澤,與照片相比色差不大,表面及上下斷面相當乾淨,沒有被陳年污垢所掩蓋。


   上手逐一檢視判斷:


1.看表面皮殼及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縱然上過干漆的老件竹雕,其表面干漆經過風化,包漿的光澤,也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外表干漆皮殼也會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若上干漆作舊新品則現出賊光,表面沒有任何磨擦痕跡。


    此筆筒符合老件情況,在表面留下年代老化痕跡。


2.看表面色澤


     未上漆的老件表面色澤淺黃、棕黃、棕紅、褐紅色,其形成為當初染色防腐處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席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上干漆的老件表面色澤,表面比未上漆閃亮,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其與新上漆染色不同處,在於老上漆表面經長期風化及使用磨損,多少會在較凸出部分磨損,造成漆色較淺薄或脫漆情形,嚴重的形成斑駁不一。


    新仿的是新上漆染色,顯得不自然,色澤一致,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這些上漆作舊新仿品,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


    竹雕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明末---褐黑或褐紅、清初---棕紅、清中---棕黃、清末---淺棕黃


    此筆筒在表面帶棕黃色調,判斷符合清中晚期年代特徵。


3.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此件表面柔順不礙手,應為老件。


4.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此筆筒在雕刻凹痕有留下陳年污垢。


5.看雕刻凹面


     老件竹雕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會較浮出,竹肉會收縮成條狀溝槽。


     新品雕刻凹面將染料清除後,其顏色變淺淡,無包漿 ,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平,外露的側面竹絲與竹肉平。


     此筆筒在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但為淺浮雕雕刻凹面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外露的側面竹絲浮出和竹肉收縮成條狀溝槽,並不太明顯。


6.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期以上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翳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老竹雕筆筒及臂擱斷面,可能被污垢所掩蓋,但常磨擦處會露胎可供研判。上干漆老件的斷面,表面雖為雖為干漆隔絕,未受濕度變化影響,但仍受熱漲冷縮影響,竹肉收縮會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上,只是點突出特徵會小於未上漆。


     新仿竹雕斷面無污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此件筆筒上下斷面,肉眼看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有明顯,以放大鏡觀察竹絲的突出點如翳珀色,還沒有破裂情形,但有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應為清中期特徵。


7.從技法


   雕刻技法年代越久越深,年代越近有越淺趨勢。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淺浮雕及薄地陽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淺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此件筆筒採淺浮雕,為明末清初盛行,到清中晚期是尾聲。


8.從構圖


   人物圖,明末清初以近景為構圖中心,人物佔畫面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後枝葉細緻刻劃。清中期以後,只見人形。


   此件筆筒所雕人物大小算中型,下限應為清中晚期。


9.落款


   以淺浮雕行草 慶貴先生雅正己卯四月 字體俐落流暢;陽文篆字根仙,字體工整,以淺浮雕刻落款相當少見,整體有名家格。己卯應為1819嘉慶24年。


 


綜合研判  


   根仙款竹浮雕高士圖筆筒,人物圖雕工細緻動傳神,淺浮雕刻行草字體俐落流暢,陽文印款字體工整,整體有名家格。筆筒表面帶棕黃色調,符合清中晚期。肉眼看竹絲斷面的點明顯突出竹肉。以放大鏡觀察竹絲斷面的點如翳珀色,雖沒有破裂情形,但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也應為清中晚期特徵。落款己卯為1819嘉慶24年,此件應為書籍記載活動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的馬根仙少見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