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雕漆鑲嵌青花趕珠雲龍紋瓷片圓蓋盒


(外徑10.1 底徑6.8 5.6cm)











 











 


















 


15-332.一件剔红雕漆鑲嵌青花趕珠雲龍紋瓷片圓蓋盒的收藏(101.12.16)


     


     此北部女性賣家自稱拍賣友人同好的收藏,三年前開始網拍,其賣場為各式各樣文物,有文房雜項、古玉、瓷器等。經營方式為招攬人氣全部以低價起標,每週固定時間結標。觀察其評價已7百多,只有3個無關賣家責任負評。這三年來陸續買過十幾件文物,其中一件有損傷但未說明,另一件竹雕為作舊新品,標題卻標明老件,經去函溝通均迅速獲得退款處理,算有信用的賣家。


 


    (101.12.10)在每天上網拍搜尋其他瓷器項目中,就看到這件前一天新上架標題為---雕漆鑲瓷 青花雲龍蓋盒。從照片看造型規整,漆色紅亮。盒蓋及盒身均雕海棠狀開光五組,在開光內斜方格錦紋地上浮雕牡丹花卉紋,盒蓋中央鑲嵌趕珠雲龍紋瓷片,周圍飾回紋一周。


 


    雕漆產品的生產週期較長,多數產品從設計到出廠要半年時間,高檔產品則需要兩三年的時間。這是由於在雕刻以前,需將調配好的漆料反復多層地塗在胎型上,在漆器眙骨上層層積累,到一個相當厚度,待漆半乾時(由液體變成固體),才可用刀在上面雕刻出各種圖案、紋樣,並襯托以各種精美的錦紋,使漆層具有浮雕效果。明清時期,剔紅有肉薄道數較少的,也有多到五六十道乃至百道以上的。一件雕漆最少要15毫米厚度,1毫米厚度需刷17道漆,上漆結膜後才能上下一道漆,依氣候環境每天僅能刷1-3道漆,光上漆就需求費百日。漆器文物因對環境因素相當敏感,容易受溫度及溼度變化影響,熱漲冷縮、溼漲乾縮造成裂痕,不易保養,所以一直不敢列為收藏項目,從未收藏。但在現貨市場偶爾見過一些入清漆器,漆面多少會有開裂情形,也見過一些早期非漆器仿品,是直接以木頭或灰漆堆積雕刻紋飾,再上一層紅漆充當剔红雕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80年代末,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外表與“北京雕漆”極為相似的產品“注漆”,一種灌模成型的化工合成樹脂產品。現在這種“注漆”已經佔領了北京雕漆市場的大半壁江山。大略分辨,真雕漆凹凸差不大可能比較大,畢竟堆那麼多層漆,時間成本和工藝難度實在太大,但市面上不少看起來非常漂亮,凹凸差很大的,十有八九是注漆或者是利用其他物質堆高再填雕漆;真雕漆的瑕疵是刀法的瑕疵,假雕漆有可能是近乎完美,或者是低劣到可以看出明顯的脫模痕跡;真雕漆有可能會看得到明顯的刀刻的痕尚未磨光,而假雕漆工業製模,沒有刀痕,但較高仿的是脫模後再以刀工修飾。另合成樹脂仿品上手會比木胎剔红雕漆沉重,但這類灌模成型的假雕漆其實有一個最重要的死穴-因以高溫液體灌注難免有氣泡產生,以放大鏡檢視表面會有氣泡殘留坑洞。


 


    這件雖有拍攝雕刻局部放大特寫照片,所拍照片也算清楚,但網拍照片解像力不足,仍無法借由照片放大觀察紋飾雕刻痕跡及表面是否有氣泡殘留坑洞?據以判斷是否為真剔红雕漆?還是合成樹脂灌模的假雕漆?但看瓷片所畫青花趕珠雲龍紋,怒目圓睜,張口吐舌,威猛遒勁,周圍祥雲繚繞,龍的神態刻畫得生靈活現,應是入清瓷片。判斷應該不會是20世紀80年代末拿老瓷片加工鑲嵌灌模的假雕漆?若不是入清剔红雕漆,而是文革前到民初剔红雕漆,只要不是灌模的假雕漆,還是有其收藏價值的。於是列入追蹤名單,決定屆時觀察參與競標。


 


     好不容易等到(101.12.16)晚上拍賣結束時間前一刻,結標前3分鐘進入其賣場,此物已另有5人競標,於是加價競標,經30次出價後,再預期價位內得標。當晚匯款後,第三天就收到。上手逐項詳細檢視:


1.造型: 外徑10.1 底徑6.8 5.6cm。造型規整,渾圓飽滿,小巧可人。上手輕巧,由盒蓋紅漆磨損脫胎處可見木質胎體。


2.紋飾雕工:


    盒蓋及盒身各雕海棠狀開光五組,在開光內斜方格錦紋地上浮雕牡丹花卉紋,規矩方整,刀法工整,紋飾繁複,華麗典雅。盒蓋中央鑲嵌青花龍紋瓷片,周圍飾回紋一周。漆色紅亮,包漿自然,以放大鏡檢視表面沒有氣泡殘留坑洞,應非灌模的假雕漆。以鼻聞並無漆味,判斷應為入清老件漆器,其漆味已散去;若為近現代至文革漆器製品,以鼻聞會有刺鼻漆味。


3.鑲嵌瓷片:


釉色帶青白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老件所留下明顯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清代是我國封建體制最嚴苛的朝代,對龍紋的使用相當嚴格,五爪龍紋嚴禁民間使用,三爪和四爪龍紋雖然可以使用,但主要以供器為主。但是在清代晚期,即咸豐以後,朝廷勢弱,在民窯器物上也出現了五爪龍紋,但僅限於仿古瓷。此瓷片龍紋畫四爪,青花呈色鮮豔沉穩,畫趕珠雲龍紋,怒目圓睜,張口吐舌,威猛遒勁,周圍祥雲繚繞,龍的神態刻畫得生靈活現,整體有乾隆風格。若是清末民初製瓷依當時情況應會僭越畫五爪龍紋不諱了,所以判斷此瓷片為乾隆民窯製品。


 


綜合研判:


     由以上各項綜合判斷,此剔红雕漆鑲嵌青花趕珠雲龍紋瓷片圓蓋盒,造型規整,渾圓飽滿,小巧可人。漆色紅亮,雕工細緻,刀法工整,紋飾繁複,所鑲嵌瓷片青花呈色鮮豔沉穩,所畫趕珠雲龍紋,刻畫得生靈活現,有乾隆風格。此剔红雕漆蓋盒無論雕漆及瓷片整體均能符合乾隆風格。雖非五爪龍紋及無刻款,不是宮廷製品,但四爪龍紋僅為王公貴族所能採用紋飾,應不是尋常百姓所能擁有之物。以上純屬個人淺見,尚請對剔红雕漆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謝謝!


 


 


 


 


  


雕漆溯源與發展


 


     雕漆是中國傳統民族藝術,至少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橫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在明清兩朝還是皇家宮廷工藝器物,歷來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藝術價值。雕漆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漆雕、剔紅、剔黃、剔綠、踢犀、踢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後期才統稱雕漆。


溯源與發展


  雕漆工藝和其他的傳統藝術一樣,有其自身的發展和風格演變過程。史料記載,雕漆始於唐代,興於宋、元,盛於明、清。據中國目前僅存的一部歷史漆書,明代名漆工黃成著、楊明作注釋的《髹飾錄》記載:中國唐代已有"剔紅"的製作,刀法快利,古樸可賞。當時"剔紅"是主要的品種。此外,還有剔黑、剔黃、剔綠等,均屬於雕漆範疇,只是所塗顏色和表現方法有所不同。


  宋、元的雕漆工藝,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逐漸形成刀法藏鋒不露、磨工圓滑的風格。宋代雕漆實物留世極少,不易見到。元代有名漆工張成、楊茂兩家的作品,中國現有珍藏。他們的作品是元代雕漆風格的代表,並對後代雕漆藝術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宋、元的雕漆一般為錫胎和金銀胎,品種以盒為主。刀法靈巧,刀口圓滑,花卉圖案多為"死地花"(即不雕刻錦紋圖案的花卉),富有濃厚的裝飾趣味,給人以渾厚古樸的印象。


  至明代,雕漆工藝發展很快,是中國雕漆藝術成熟的時期,並以明永樂、宣德兩世為最盛。當時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傳,如張成之子張德剛,楊茂的後代楊塤,都成為技藝高超的名匠。明朝統治者為了享樂,於明永樂年間在北京設有果園廠,是當時宮廷製造雕漆工藝品的大型官辦手工業作坊,製作出的工藝品供宮廷使用,生產的數量很大,技藝製作在繼承宋、元風格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提高。當時的雕漆製品,仍以紅為多,朱紅含紫,穩重沉著。品種也以盒為多,盤、匣次之;小件較多,大件較少。製胎則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金銀胎。在圖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的題材較多,這與元代花卉、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暢,藏鋒清楚,較宋、元兩代的刀法變化要多,雕刻工細,表現形象生動。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在北京故宮、上海和南京博物館都有珍藏。


  清代的雕漆工藝品,大多數是在乾隆和嘉慶年間所製。在乾隆年間,由於皇帝本人喜愛雕漆製品,因此,大力提倡生產,宮廷所用的雕漆品種繁多,這樣便使雕漆生產在乾隆時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當時的雕漆製品,品種豐富,大屏風、桌椅、小盤、小盒、小瓶、小罐都有。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用脫胎的,造型精緻,富於變化,顏色也增多,並且還有與玉石鑲嵌結合而成的產品。圖案方面,除花鳥、人物外,開始有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在構圖上綿密多層次,以多見長,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嚴謹、精緻、華麗的特色;以花卉題材為多,有穿枝過梗、自然靈活、層次鮮明、立體感較強等特點。


  但是,繁榮一時的雕漆,在乾隆以後卻逐漸衰退,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已無官營作坊,技藝幾乎失傳。後由於清宮內需要修理雕漆工藝品,民間雕漆又興起。當時有油漆彩畫藝人蕭興達、李茂隆等,他們從清宮內需要修理的破損雕漆品上得到啟發,並合作創辦了雕漆作坊,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開業,取名"繼古齋雕漆商會""繼古齋"的意思就是要繼續中斷了的古老的雕漆事業。他們自己動手研究製作和仿製清代雕漆,並招收徒弟,經過幾年的努力,將清代雕漆的風格繼承下來,並有了一些提高,其技藝超過了乾隆時期,並有明顯的北京地方色彩。刀法棱角清晰,題材以花鳥龍鳳、山水人物、吉祥圖案為多。蕭興達、蕭樂安、李茂隆等人製作的"群仙祝壽"大圍屏,曾在1914年美國三籓市舉辦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從此,北京雕漆揚名國內外,一度又出現繁榮的局面。對於北京雕漆的恢復,清末時期的"繼古齋"在雕漆歷史上佔有一定地位,並對近代北京雕漆技藝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國時期,雕漆開始有了比較大的發展。19201934年之間,雕漆作坊發展到幾十家,從業人員達500多人。產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規矩、漆色鮮豔、雕刻精細、錦紋多樣而著稱。當時有代表性的較大作坊仍是"繼古齋""繼古齋"的發展是從招收第一批徒弟開始的,接著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第一批徒弟是""字輩,第二批是""字輩,第三批是""字輩。由於"繼古齋"的生意興隆,相繼又發展起來一些別的字型大小,如"德成雕漆局""中和雕漆局"等,一時從事雕漆的作坊竟有五六十家之多,德成雕漆局"專門製作仿明產品,使雕漆工藝更加豐富起來。


     從清末到民國,以及解放初期的雕漆名藝人,大都是由"繼古齋"雕漆作坊學出來的。"繼古齋"開始是工商業經濟,後來發展到專搞生產,依靠國內商行推銷給外商。這些商行有"仁立洋行""德興商行""華真洋行"以及專門經銷古玩的"青山居"等。由於工商分開,一時促進了雕漆生產的發展。但是,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員也不斷分化,由大的老作坊分出小的新作坊,也有的藝人覺得自己單幹更合適,就成了專給商號或作坊做"包活"的獨立勞動者。所以,"繼古齋"雖然一度發展很快,但始終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工廠,最興盛時也不過是50人左右。其他作坊有的十來個人,有的三五個人。


  19514月,由44名雕漆手工業勞動者組成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由於生產關係的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的飛躍發展。隨著中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大,雕漆工藝品出口數量也逐漸增多。1958年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正式轉為北京雕漆廠,職工人數由原來的40多人發展到512人。


  雕漆在雕刻技藝上也有新的發展。過去一般是平雕,現出現了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用漆的顏色也比過去大為豐富;雕漆花藍盤"是一件用浮雕、鏤雕、立雕技術相結合而製成的新型產品,它不僅進一步表現出雕漆手法,也擴展了新的內容。它是模擬竹編花籃形象浮雕而成,籃中的花有月季、牡丹、桂花、梅花等,花瓣、花蕾、花葉、花枝相間交錯,姿色萬千,是通過立雕、鏤雕而成的,仔細觀賞,整個花籃突破畫面,有很好的立體感,宛如一簇盛開的鮮花。這件作品是雕漆技藝進一步提高的代表作,受到工藝美術界高度的評價,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在全國工藝美術品展覽會上被評為優秀作品。又如"雕漆球",可以說是雕漆新工藝、新造型的體現。它是用多種漆的顏色套雕的多層漆球,層層都有精美的圖案和花紋,球的每一層都可以靈活地轉動。


  雕漆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多數產品從設計到出廠要半年時間,高檔產品則需要兩三年的時間。這是由於在雕刻以前,需將調配好的漆料反覆多層地塗在胎型上,待漆半乾時(由液體變成固體),才可用刀在上面雕刻出各種圖案、紋樣,並襯托以各種精美的錦紋,使漆層具有浮雕效果。由於所用漆色和技法不同,分別有剔紅、剔黃、剔黑、剔彩、剔犀之稱。兩種或三種色漆以一定厚度交替塗在胎型上,然後按一定的角度刻出雲頭或迴紋等圖案,在刀口的斷面上可以看出不同漆層的叫剔犀。目前,北京雕漆以剔紅、剔黑為主,其他如紅底黑花、黑底紅花、黃底紅花、綠底紅花以及黃、綠、紅三色的剔彩也常見。


---引自百度百科


 



雕漆的製作過程請收看影片-


這裡是北京”-雕漆:刀鋒下的絕技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10719/dd16dbb36911283a.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