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化窯白瓷弦紋束腰三足筒式爐(7.1  口徑9.5 底徑9公分)


 



 



 






















 


 


 


 



20幾年前舊藏-明德化窯白瓷印花弦紋筒式爐


(7.7  口徑10.8   底徑10公分)


























 


 


 


 



 


下載網路-明德化窯白釉印花筒式爐-8.9 口徑11.5公分








 


 


 



下載網路-德化窯弦紋筒式爐-直徑11.3cm 8cm




 


 



 


 


下載網路-德化白瓷弦紋筒式爐


 




 


 




15-304.一件德化窯白瓷弦紋束腰三足筒式爐的收藏(101.6.16)


 


    此次賣家是來自大陸跑單幫的中年夫妻檔,約十幾年前就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中擺攤,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由先生專門回大陸找貨,攤位主要由妻子看顧,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有賣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普通的骨董,近年來因大陸老貨來源缺乏,其攤位也逐漸為新仿品所取代。夫妻倆為人隨和,開價實在,認識十幾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多少買些品相還可以的老件文房小品,不過均是物超所值的幾千元普通等級,從未看到過萬元以上較精的中上等級文物。


     


     (101.6.16)本週六玉市文物之旅,在其攤位上看到這件德化窯白瓷筒式爐。造型為典型德化窯白瓷筒式爐風格,唇口寬厚,束腰筒壁,外壁設凸棱弦紋四道,下承如意雲頭三足,器底中部微塌。白釉泛黃,胎質瑩白。釉面溫潤還散發出柔和寶光,部分外表為紅土所掩蓋,可能是出土老瓷爐。鑑定德化窯白瓷的特徵,要從造型、胎土、釉色釉面三方面來判斷。


   上手加以詳細檢視:


1.造型: 此爐高7.1  口徑9.5   底徑9公分,屬於中小型尺寸。唇口寬厚,束腰筒壁,外壁設凸棱弦紋四道,下承如意雲頭三足。造型古樸端莊典雅穩重,為典型明代德化窯白瓷筒式爐風格。


2. 胎土及釉色:


     明代德化白瓷迎光透視可見胎體白中微閃紅,釉中隱現粉紅色或乳白色,故有“象牙白”或“豬油白”之稱。明代德化底部的內外平面大多不太平整,中心部位常常下陷,係因胎質較鬆軟,在窯火中負不住自上而下的重力所致。清代釉面閃青,因胎質堅緻,故底部較明末時平坦。上述特徵,在明、清件上,當是不難區別的。


    此爐胎質瑩白,迎光透視可見胎體白中微閃紅,白釉泛黃,釉中隱現粉紅色,器底中部微塌,是較符合明代胎土及釉色特徵。


3.釉面:釉面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且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全器無任何開片。底部順手不像新品粗糙會扎手,底足有長期使用所留下的磨損痕跡。


綜合判斷


     綜合以上分析判斷這件德化窯白瓷弦紋束腰三足筒式爐,由造型、釉色及胎土判斷,符合明代德化窯白瓷風格。整體來看古樸端莊典雅穩重,釉面溫潤。若要價合理,應列入收藏。


    


    於是問其年代?回答是明清老件德化窯白瓷,為此次回大陸在鄉下所收到。再問其價位?他表示您已很久沒有光顧,加上又是今天第一位客人,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就開個實價給您。所開價位尚屬合理,於是依平日慣例議價8折。不料此次竟反常不接受,表示已開實價,8折價就賠錢不能賣。我認為可能是故意作樣惜售,告訴他我只能接受8折價,若不賣,就只能讓您再賣賣看,若賣不了,再賣給我8折價。於是就離開遠去,不料他還是沒有追上來要我再加一點價,只好繼續到其他攤位逛,逛完一圈後並沒有看中任何一件還可以下手的文物,只好再回去找他。我說您我交易依平日慣例就是8折價,今天議價8折竟還不賣,太不合情理了。他表示此爐在開價時已表明是實價,已比開給其他人低了,若再打8折就虧本了。後來我就加到9折價後才成交。


 


 


德化窯白瓷


  德化白瓷為福建省德化縣所產的瓷器,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很大發展,以白瓷塑佛像聞名。


 


德化白瓷的瓷質為乳白色,潔白晶瑩,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稱為「牙白」。外銷歐洲更贏得「中國白」的美譽。產品一般以瓶、罐、杯、盤等日用瓷器為主,也有雕塑藝術的陳設瓷器,多用貼花、印花、堆花等作裝飾,暢銷海內外。人物雕塑的主題多為宗教人物,面相細緻,風格獨樹一幟。


 


  福建德化窯白瓷,舊稱建白瓷,始燒於宋代,成為全國製瓷業中具有影響的品種,則是在明代。德化白瓷燒成溫度並不高:北宋1260℃±20℃;南宋1250—1270℃;元代1260—1280℃;清代1270℃;現代1290℃。(參見郭演儀、李國楨《歷代德化白瓷的研究》及郭演儀《中國名瓷工藝基礎》)


 


 


德化窯白瓷的鑒賞和收藏


 


  中國的瓷器可以分為兩大系,即青瓷系和白瓷系。據考古研究,青瓷的發現最早在東漢(西元25-220)初期就有了,到晉代(西元265-419)青瓷就發展得相當完美,而在宋代汝哥官定鈞時發展達到最高峰,有專家認為青瓷是中國陶瓷的鼻祖,其實白瓷的發展更早。


 


  據資料反映在山東城子崖龍山文化晚期和二裡頭文化早期遺跡中,以及在安陽範粹墓出土的陶瓷中就有白陶出現。據科技分析,其胎質成分就是瓷土和高嶺土,從而引證我們祖先早在夏商周時代就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嶺土燒陶和制瓷的國家。由於白陶器比一般陶器有著胎質堅硬、潔淨美觀和造型精緻等優點,所以老三代的白陶多為奴隸主和貴族使用,大多是陪葬品。當歷史進入西周青銅器時代,白陶才逐漸消失和隱跡。兩晉後尤其是隋唐時期中原人口南遷,經過唐宋歲月的發展,明清德化窯產品形成獨立的白瓷風格。


 


  福建德化窯素以焙燒白瓷著稱,其質感幼細,純白色的色澤最能自然流露出高貴的品質,在陽光的輝映下細薄的白瓷滲透金光,其透明感和雪白的釉漿如同女性肌膚一樣,被國外藝術家譽為“中國白”名冠天下。


 


  德化窯早在唐宋時就已開始燒造青瓷和白瓷,到明代德化窯的發展已達到高峰,以生產白瓷聞名遐邇。德化白瓷的胎和釉渾然一體,溫潤如玉,其瓷和釉常呈“象牙白”、“蔥根白”、“豬油白”、“建白”、“奶白”和“天鵝絨白”。明代的德化瓷最有名的器型是人物塑像,常見的有觀音、達摩,也有八仙杯和花瓶,文房四寶和仿青銅器香爐等名重於世。到清三代時,德化窯因不受朝廷重視,產品大都是民間日用品,釉色常常白中泛青,除白瓷外也陸續生產一些青花瓷和五彩器等。


 


  一般,瓷土和釉料中都含有一定的氧化鐵,氧化鐵經過1300度高溫焙燒後,會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但如果胎土和釉料中所含的鐵元素含量低於0.75%,經過焙燒即會形成白瓷。因此,德化窯燒造的白瓷不是將白色的呈色劑添加到胎土或釉料中,而是選用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再經過加工,使其含鐵量降低,在高溫還原的氧化中,潔白的瓷胎加上純淨的透明釉就能燒造出白度極高的白瓷,所以在白瓷燒造史上先後出現有“青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等白瓷產品。德化窯生產的白瓷是白而不青,還是由於含氧化矽和氧化鉀,玻化程度極佳,胎薄釉片白,產品透光色呈粉黃,這是與別的白瓷不同的地方。


 


  由於胎質用料好,可塑性強,德化窯在明清時大量生產人物瓷,如觀音、釋迦牟尼、關公等,此時人文文化也得到全面的發展,許多制瓷作者往往在白瓷後面打有印記和款式,人物塑造表情生動動作健美,肢體準確線條細膩到位,衣著自然時代特點強,所以有藏家認為德化窯是女性瓷之說。


 


  德化窯白瓷的紋飾非常豐富,宋元時的刻劃、模印和堆貼已達到較高的成就,明代德化白瓷的裝飾又增加印花、貼花、劃花和透雕,明末時還出現過釉下青花彩。印花紋飾大多是印模壓印,所用圖案仿青銅器紋飾較多,如饕餮紋、雲雷紋等。貼花也叫堆貼,這種宋元常用的技法在明清得到廣泛應用,如八仙杯和龍虎杯、獅耳爐和蟠龍瓶等很有特色。刻劃技法是德化窯的傳統刀法,到明代時一些花卉刻劃篦紋就已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刻劃精細的文字和詩詞等,這種技法和長沙窯文字紋飾有同工異曲之妙。透雕裝飾是德化窯在明晚期時的新工藝,做工精緻,顯得刀法老道技藝嫺熟,意境準確而又博大精深。在考古中發現的透雕套杯、透雕熏爐、透雕筆筒和透雕的瓷獅子都非常別致,有極高的工藝審美價值。到明清時德化窯的各種裝飾又有新的發展,如有色釉、電光水、鑲金線和點釉等,到民國時德化窯基本不燒釉下青花瓷。


 


  德化窯的款識早在宋元時就已出現,先用毛筆寫在瓷上,由於顏料含鐵高故在釉下呈醬色,經常出現在碗內、盒底和盒蓋上,多以姓氏和年月為主。到明清時不少瓷器都壓印有作者的姓名,如何朝東、張壽山、林朝星、張翁、文榮、陳念山、林子信等等,字體有篆書、楷書和行書。也有堂號款和地名款,如心榮、山人陳偉、福建德化製造、福建德邑等等。青花書寫款較少見,以畫代款在明末清初較多,如畫小兔、秋葉、雙魚、火焰等等。記年款多是白瓷祭品,如在德化縣香村寺中一對五彩九龍瓶,上書“康熙25年,德化縣知事鄞縣范正輅選制”等等。印章款從清朝開始比較盛行,如何朝宗、林捷升制、許雲麟、珍和金記等等。


 


  鑒賞宋元明清時期德化窯青白瓷,首先器物造型簡樸實用性強,結構線條流暢做工細緻,裝飾圖案講究胎體厚薄不一;外銷器型胎薄,裝飾圖案精細胎質密,也有胎質較松看上去似有溫度不夠的感覺。釉較厚或積釉處微泛青色,上部釉面均勻下部釉層較厚,少數出現汗珠狀積釉並有冰裂現象。有扣燒或口朝下出現的芒口,有粗支圈點痕,有些白瓷下底及單件器物有砂。器型以手拉坯和模印為主,雕塑較少,器物介面處的處理較精細,接縫處幾乎看不見,特別是外銷器型最為突出,時代特徵較明顯。宋初的器物具有較強的唐代特徵,器型豐滿尤為瓶類最為突出,造型厚實;元代講究精細小巧,大高足杯尤為體現馬背民族的文化;明清以紋飾豐富為主,產品品質高,做工精確而隨意,雅俗共賞。


 


  “象牙白”瓷的鑒賞應注意:


 


  1. 產品造型厚實豐滿,裝飾部分講究自然大方,手拉坯或捏塑介面處過渡流暢。胎體細膩,胎質堅硬,德化窯獨有的中低溫材料配方,是閩南周邊窯場乃至景德鎮窯生產的白瓷所不能相比的。


 


  2. 釉層均勻瑩潤玻化好,釉色白中微閃黃色,似象牙色猶如凝脂。


 


  3. 疊燒器物內壁有支釘痕跡,其他器物足底有穀殼或匣缽砂的痕跡。


 


  4. 瓷雕品有個性風格,許多器物在不同的位置上壓有作者的印章,以及年號款和地名款等,有些產品壁內可見印裝合縫的痕跡。


 


  “豬油白”瓷的鑒賞與“象牙白”瓷的特點大同小異,主要是:手拉坯或捏塑介面處過渡流暢。胎體細膩,胎質堅硬,釉層均勻,釉面瑩潤玻化好,釉色透光折射猶如油脂,這種滋潤油脂感是釉面所獨有特徵。其工藝與“象牙白”瓷一樣,疊燒器物內壁有支釘痕跡,器物足底有穀殼或匣缽砂的痕跡。


 


  “蔥根白”主要是民間日用瓷。傳世較多都是一般的瓷器,如碗、盤、杯、碟、缽、盅、盒、壺、小罐、西洋工藝瓷雕、人物瓷雕等。特徵是造型豐滿結構嚴謹,細部裝飾精巧。胎釉結合緊密,胎色白質地堅硬,釉色潔白如蔥根。許多日用器留有明代窯工刀法痕跡,真正的雕刻痕跡最為明顯和突出。


 


  清代的德化窯基本延續明代的器種,中晚期的瓷器較為普通,許多器型直接用青花瓷器型,雕塑風格與明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頭飾、胸飾、首飾等的變化,以及花紋線條講究刀法鋒利。老道光潔,大件器物以手拉坯為主,雕塑以模印後再細雕,胎體厚薄不均但時代的特徵較強。胎釉結合緊密,有“糯米胎”現象,中晚期主要以質地堅硬的還原瓷胎質為主:釉色清白瑩潤度一般,釉中鉀高易見,還原瓷釉色微泛青在積釉處較為明顯。器底有清代裝燒工藝的特點,釉和底有細砂痕。


 


  民國時期德化窯白瓷造型粗糙、笨重,器型搭配一般,藝術效果較差;但雕塑工藝仍有發展,雕塑作品不亞於明清時期;其次胎中雜質較多,質地較暗實,釉面呈灰青白色;製作方式由初期的陶模成型發展到晚期的石膏模注漿成型,成型方式的不同留有明顯的時代製作特徵。


 


作者:何小龍


貴州省收藏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貴州省鑒定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陶瓷鑒賞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