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大清御膳房深藍琺瑯彩手書款黃釉撇口碗













 


外徑11.4公分 5.5公分














 


 


外徑11.3公分 5.4公分
















 


 


下載網路-大清御膳房墨書款紅釉碗







 



 


下載網路-雍正款黃釉盅,清雍正,


口徑6.7cm,足徑2.9cm,高5cm。北京故宮藏





 


下載網路-淡黃釉瓶,清雍正,


14.6cm,口徑3.3cm,足徑1.7cm-北京故宮藏。



 


15-166.一對民初所仿大清御膳房深藍琺瑯彩手書款黃釉撇口碗的收藏(99.9.25)   


    


         此次賣家為上週賣給我乾隆款仿天青釉官窯水盂的業者,約十年前就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中擺攤,來自大陸單幫的夫妻檔,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由先生專門回大陸找貨,攤位主要由妻子看顧,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有賣老的文物。在早期其進貨還有部分是老件,當時跟他買進不少民初珠山八友彩瓷,是我民初彩瓷主要來源之一。但近年來大陸經濟蓬勃發展文物市場熱絡,其在大陸貨源已不易找,縱然找到其開價也比帶回台灣能賣出的價位還高,所以已近五年未向其買過民初珠山八友彩瓷。至於其所進其他瓷器、玉器、銅爐及雜項,也是每況愈下,要找到一件開門老件,工藝水準還可以的已不易,更不用談價位是否可以接受了?因此每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其攤位上瀏覽,但都純欣賞,已近四年來只在(99.5.29)向其購買過一件朱堅刻山水圖竹節印及上週乾隆款仿天青釉官窯水盂。


 


           (99.9.25)本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其攤位上,大致瀏覽其桌面所陳列文物,大多數是之前見過,少數未見過,也沒有值得上手後再詢問其價位的。於是問其還有沒有擺出來的?他表示有帶來一對大清御膳房款黃釉碗,為其父親十幾年前的藏品,因近來找不到老瓷器,才拿出來賣。我說有興趣,於是他從桌面下行李袋拿出來供我鑑賞。我看造型是撇口碗,線條優美,碗內施白釉,外施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光亮瑩潤。表面散發出的光擇是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手去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整體看有官窯氣象,但翻看碗底為施白釉中心露一圓形素胎,內書單行小楷“大清御膳房”款。此種露胎作法及款式從未見過,不得不讓我慎重其事,逐一檢視比對,根據造型、胎土、底足、釉色、釉面及款式各方面逐項詳細檢視:  


1.造型:一只外徑11.4公分 5.5公分,另一只外徑11.3公分 5.4公分。撇口碗造型,線條優美,俊秀典雅,製胎規整。


2.胎土:胎土細緻白淨瑩潤,上手有重量感,表示胎土密度大,敲擊聲輕脆,表示燒結溫度高。


3.器足: 底足直斜壁,圈足,器足修胎工整。


4.釉色:碗內施白釉,外施淡黃釉,釉色純正,白釉略帶鴨蛋殼青白色,並帶有幾點細微煙灰,由此特徵判斷應為柴窯所燒,若為現代瓦斯窯或電窯燒製,釉色為較純白及乾淨。


5.釉面:釉面平淨光潤,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手去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底部圈足因長期使用貼放桌面磨擦,順手不礙手。


6.款識:碗底為施白釉中心露一圓形素胎,內以深藍琺瑯彩手書單行小楷“大清御膳房”款,字體俊秀工整。此種露胎作法及款式,收藏瓷器近30年從未見過。


    


綜合判斷:


         由以上各項綜合判斷,此件大清御膳房深藍琺瑯彩手書款黃釉撇口碗,整體看造型、胎土、器足、釉色、釉面均有官窯氣象。但露胎作法及“大清御膳房”款式,個人收藏瓷器近30年從未見過。到底是真還有假?若是真款,則是清宮御膳房用器,那到底是那一年代所製,以其各項製作水準,個人認為雍正及乾隆才有此條件。若是偽款,不可能是清仿,因為此黃釉在清代為宮廷專用,擅自仿造可會殺頭的。看釉色白釉略帶鴨蛋殼青白色,並帶有幾點細微煙灰,以及釉面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也不可能是近現代仿造。若是偽款,應是民初舊仿,民國建立後,專為皇室燒製瓷器的景德鎮御窯廠停辦,為了生計,一些製作瓷器的名匠高手流落到民間,在百業蕭條、唯有古玩行業興旺的背景下,一些古玩業者為應國內外藏家對清官窯瓷器需求,聘請這些御窯廠瓷器的名匠高手,不惜鉅資去精仿清三代官窯瓷器,其仿造精緻程度幾可亂真,其中不排除有一些虛擬自創款式,以吸引藏家收藏興趣,此大清御膳房深藍琺瑯彩手書款,極可能是當時的偽託款。


 


         既然對於是否真款沒有把握,那就只能以民初舊仿價位,才能下手收藏。於是告知看白釉釉色呈略帶鴨蛋殼青白色及釉面光澤,應為老件沒錯,但此種露胎作法及款式,我收藏瓷器近30年從未見過,應是民初製作偽託款。他表示此大清御膳房款式曾在一博物館看過,但在那一家博物館卻又說不上。我表示若是民初舊仿價位,因黃釉淡雅,我可以考慮收藏,若要價太高,因款式不開門爭議太大,就不考慮。所開價位不到入清官窯價位,但卻比一般民初瓷器貴,告知其若不入清仿品,還是太高。他表示今天您是第一位客人,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您就看能出多少錢,能回本或虧些就讓給您。平日跟其議價慣例單件8折,多件7折價,此次直接下殺6折價再去尾數。沒想到他考慮一下就說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虧本賣了。


 


          回家後拿出所有瓷器書籍均查不到此大清御膳房款式,後來上網,在正式官方及專家瓷器資料也找不到大清御膳房款式資料,只在私人部落格找到一件大清御膳房款,類似撇口碗造型的紅釉碗。若是真款,則中寶買到清宮御用官窯。若是偽款,應是民初精仿製品,仍有其價值在,以此價位購得應無損失。


 


 



後記 (100.6.17)


近日上網看到收藏秀”2011.3.26節目-嬌艷欲滴豇豆紅,其中第一件藏寶-紅釉斗笠碗,即是此”大清御膳房”款。三位鑑定專家表示未曾見過清代官窯有此款式,經鑑定結果為民出所仿製,符合本人原先所判斷。



 

 


 


 



黃釉



          瓷器釉色名。傳統黃釉有兩種:一,以三價鐵離子著色的石灰釉,屬高溫釉;二,以含鐵的天然礦物為著色劑,但基礎釉是鉛釉,屬低溫黃釉。明、清黃釉都是以鐵為著色劑的鐵黃,用氧化焰低溫燒成,色黃潤光滑,釉面晶瑩透澈。黃釉器製作方法有二:一是燒成的白瓷釉面上塗以含鐵色料,再低溫燒成;二是在素燒過的澀胎上直接施黃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潔潤。


   黃釉最早出現于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但正色黃釉,還是汝窯的高溫黃釉——茶葉末釉。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展,洪武時的老僧衣即茶葉末的衍化;始於宣德的澆黃,更是明代傑出的黃釉;嘉靖以後,又有魚子黃、雞油黃等。入清後有康熙的淡黃,以及其後的菜尾、鼻煙、金醬等。


   茶葉末 茶葉末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 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暗綠的底色上閃出猶如茶葉細末的黃褐色細點,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江蘇 省揚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葉末釉器,宋、明的產品亦屢有發現。清代前期的官窯,有意倣造明以前的茶葉末釉。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品為多,並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為成功。茶葉末釉中綠者稱茶,黃者稱末。雍正時是有茶無末,乾 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有的上掛古銅銹色。因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倣古銅器,所以又叫古銅彩


    淡黃釉瓷器創燒于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釉。與蜜臘色、澆黃的釉色相比,顯得淡而簿,滋潤無紋片。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清代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細著稱於世。到乾隆時,因釉中摻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於一色釉器。清宮的黃釉瓷器多在重大儀式中,如祭祖時使用。


   鱔魚黃 鱔魚黃為結晶釉的一種。配釉時用長石少許,並加少量的鎂,經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氧化焰燒成。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象鱔魚的皮色,故名鱔魚黃。明代就有鱔魚黃的名稱,《陶雅》說鱔魚皮以成化倣宋者為上,說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窯也有意倣造,康熙時藏窯有蛇皮綠、鱔魚黃等品種。


引自---華夏經緯網


 


 



民國瓷器



        民國瓷是1911年至1949年這段時間內燒制的瓷器的總稱。在這38年內,江西景德鎮仍然是中國的制瓷中心。民國建立後,專為皇室燒制瓷器的景德鎮窯廠停辦,為了生計,一些製作瓷器的名匠高手流落到民間,在百業蕭條、唯有古玩行業興旺的背景下,為中國的制瓷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民國雖不足40年,但以景德鎮為代表的瓷器生產幾乎遍及全國,燒造了大量不同風格的瓷器,其中比較精緻的有洪憲瓷、新粉彩瓷、仿古瓷以及一些書堂款的瓷器。

  民國初年景德鎮所制瓷器中不乏精品,而洪憲瓷更是光彩奪目,堪稱這一時期的官窯瓷。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活動的需要,命郭葆昌為陶務署監督,赴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郭葆昌到景德鎮時袁世


  凱尚未稱帝,最初即按袁世凱在中南海的寓所居仁堂的稱謂先燒“居仁堂制”款瓷器。居仁堂即清代慈禧太后修建的海晏堂。“居仁堂制”款瓷器是郭葆昌邀集了清朝禦窯廠的各路高手,由著名陶瓷家鄢儒珍負責,以雍正、乾隆朝最優秀的粉彩、琺瑯彩為藍本,製作的一批高質瓷器。同時郭葆昌在景德鎮利用職權也為自己燒制了一些同類器,這些瓷器和“居仁堂制”款作品統稱為“洪憲瓷”,其胎質白潤,繪畫細膩,色彩清淡,玲瓏輕巧。目前所能見到的傳世洪憲瓷中有書“洪憲年制”和“洪憲制”款的器物,它們都是民國時期古董市場氾濫,為迎合收藏者獵奇的心理,一些瓷商、高匠燒造出來的,主要是粉彩、琺瑯彩碗、盤、瓶一類作品,有的很精美,有的水準很差。因為據郭葆昌本人透露,未曾燒過帶“洪憲”款的瓷器。當時袁世凱稱帝總共只有83天,全國反袁之勢日盛,郭葆昌在遙遠的景德鎮根本來不及燒制署款為“洪憲”的瓷器,帝制政權就已被聲勢浩大的革命洪流衝垮了。


  新粉彩瓷是民國瓷中的一大亮點。其畫師都出身藝匠,以工見長,作品濃豔俏麗,更符合市民的欣賞習慣。新粉彩在傳統的基礎上,把書、畫、詩、文發揮到了極致,與傳統粉彩相比,在造型、線條、色彩、光彩、意境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畫的技法,實現了“瓷”與“畫”的完美結合。新粉彩的全盛時期是在1912年至1940年間,其代表為第一代新粉彩畫師潘匋宇和汪曉棠。潘匋宇民國初年曾任江西省立甲種窯業學校圖畫教員。汪曉棠曾為袁世凱畫過洪憲瓷,與潘匋宇同為民國初年的新粉彩大師。第二代新粉彩畫師是“珠山八友”。珠山系景德鎮市中心的一個小丘,是前清禦窯廠所在地。1928年瓷板畫開始流行,為了便於接受訂貨,在王琦宣導下8位畫師成立月圓會,稱為“珠山八友”,前後共10位畫師參加,分別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許人、徐仲南、鄧碧珊、田鶴仙、畢伯濤和劉雨岑。第三代新粉彩畫師活躍于30年代以後,有的到五六十年代仍在創作,大多師承珠山八友,有方雲峰、劉希任、萬雲岩、汪小亭、張沛軒、王錫良等人。這幾代畫師以瓷當紙,作品題材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等,筆法、墨韻、色彩極為精妙,加上題款、印章,構成了完整的繪畫作品,恰好當時流行繪瓷名家個人用印,因而留下一批藝術個性非常強烈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在當時就已超過清代官窯瓷器的價格。


  各種仿古瓷是這一時期的又一看點。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景德鎮的仿古瓷紅極一時,所仿古瓷不僅數量多,而且範圍廣,從仿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青瓷,隋、唐、五代的白瓷,到宋代汝、官、哥、定、鈞窯瓷,以及元、明、清的青花、五彩、鬥彩、粉彩、琺瑯彩及單色釉瓷等等,其中清雍正、乾隆兩朝的彩繪瓷器是最為熱門的仿製對象。因為沒有了官方限制,民國仿古瓷中隨意書寫明清兩代紀年款的瓷器大量出現,而且有的款識仿寫得惟妙惟肖,不仔細分辨,一般是看不出來的。世界上很多博物館都把這些民國仿品看作清代官窯瓷,這在無意中抬高了民國瓷的檔次。此外,署“靜遠堂制”款的瓷器,為徐世昌所定制,專門摹仿清代雍正瓷器釉面精細的特點,其風格大體與“居仁堂”款器物相同。署“延慶樓”款的,為曹錕定燒的瓷器,以北京中南海延慶樓為名,品種較少。


  隨著整個藝術品市場的一路走高,民國瓷在近幾年的拍賣會上也表現出強勢,日益受到國內藏家重視,甚至超過了晚清官窯精品瓷。民國瓷器精品之所以被逐漸看好,是因為無論從燒造技術上,還是圖案設計、繪畫技法上,它都不亞于晚清官窯瓷器,加之民國距今也不過百年,有不少仿品也完全可以和清三代官窯媲美,這些都為民國瓷的收藏和升值拓展了更大的空間。


引自---www.findart.com.c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