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玉持荷童子


















 


 


戰國青玉浮雕穀紋龍形佩(6.63.30.4公分)












 


 


下載網路-戰國玉鏤雕龍形佩---


1977年于安徽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玉鏤雕龍形佩,戰國,長21.4cm,寬10.9cm,厚0.9cm。玉料呈青色,有深淺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體片狀,龍形,兩面鏤雕相同紋飾。龍張口回首,龍身滿飾穀紋,尾上雕一大鳥,龍頭內外側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鳥。于龍身中部有一圓形鑽孔。此器1977年于安徽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墓為戰國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國都城壽春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該墓共出土兩件,出土時分別置於人體盆骨的左右,顯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組玉佩之一。


 


 



 


15-147.兩件清白玉持荷童子及戰國青玉浮雕穀紋龍形佩的收藏(99.8.7)


 


         目前有許多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或收藏到一定量或玩了一段時間想脫手變現,到玉市擺攤,或利用網拍釋出藏品。此次的賣家李先生,原先就是古玉藏家,十幾年來就是玉市常客,常在玉市見到其身影,不過雖常見面,只是點頭之交,並沒有深交。去年年初他從電信局科長職務退休,開始其玉市擺攤玩票性質。每週六上午我到其攤位,他還未擺設完玉件,就聚了很多同好及同業在其攤位周邊看貨。由於目前文物市場白玉價位高漲,而他從20幾年前就開始收藏古玉小品,當時進價相對較低,所以有不少同業當場跟他買進有價差利潤的生意貨。其所展示以古玉小品為主,有玉佩及玉印等,不過等級大部分是屬中下,偶爾有中上等級,只買過幾件古玉小品,未曾見過較精等級古玉。他為人隨和有禮貌,開價實在,能打九折已是極限,這一年來,每週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曾私下詢問過其收藏近20年,手上應有等級較高古玉,他並未否認,還表示總要留下幾件自己把玩吧!現在景氣差,等級高是賣不出好的價位,而且目前剛退休並不缺錢。


   


         (99.8.7)週六玉市文物之旅來到其攤位,早已有幾個業者在圍繞在其攤位尋寶鑑賞,大致瀏覽其桌面所陳列古玉,大多數是之前見過,少數未見過,也沒有值得上手後再詢問其價位的。於是問其還有沒有擺出來的?他從其行李袋拿出此件幾件小品玉件,首先上手看此件白玉持荷童子,加以仔細檢視:


一、首先判斷其玉種:


1.上手後手頭又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較大,有符合新疆和闐玉。


3.觀看玉件表面為溫潤柔和寶光,不像青海玉或俄玉,經加工拋光完成後上蠟具有賊光。青海玉或俄玉經盤玩反而帶澀,有久盤不潤情況。


3.若為青海玉會過於通透,其密度小手頭會較輕,硬度較低會入刀,久盤不潤。此件依特徵應非青海玉。


        綜合以上判斷此件材質,在密度重量感及上手溫潤感即可確認圍新疆和闐玉質,因此並未要求試刀。


二、再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線條邊緣光滑,其曲線是由短線條連成,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非以電動快速工具製作新品。


三、檢視皮殼及包漿:


        以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若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檢視此件有製作拋光凹凸高低的老件皮殼,有老件自然風化形成寶光之包漿,也有老件使用後所留下的明顯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但包漿光澤較閃亮,類似硬玉表面的玻璃光,判斷應是水料玉質較硬,拋光較細亮。


 


         綜合以上評估,此白玉持荷童子,玉色白淨,玉質溫潤,雕工細緻傳神,為和闐水料材質,以古法砣具所雕琢的入清老件。在目前和闐白玉高漲年代,質佳工好的白淨玉器飛漲難找下,若要價合理,應列入收藏。


    


          於是暫時擱置一旁,繼續看下一件青玉浮雕穀紋龍形佩。一上手覺得手頭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較大,可能是新疆和闐玉。青綠玉質地部分呈黃褐色沁,開窗未入沁部分有透明感,内部有白霧狀質變,部分表面土蝕帶灰皮。此浮雕穀紋龍形佩造型,“W”形身姿,靈動旋繞、氣勢矯健。雙面雕飾穀紋飽滿勻稱,立體感強,排列工整有序,內外緣琢斜邊一道斜邊尖窄似刀,邊口較鋒利。以放大鏡檢視其穀紋陰線雕痕是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雕刻邊緣打磨平光亮。放大鏡觀察其表面有明顯製作拋光後自然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有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應是出土生坑老玉,從“W”形造型及穀紋雕刻判斷應是戰國風格,只可惜在玉龍邊緣有一老殘傷。若價格不高,還是可以接受納入收藏。


 


         於是詢問兩件年代,他表示白玉持荷童子有古法砣具所留下雕琢痕跡,為老件應有清末名民初;至於青玉浮雕穀紋龍形佩是有古法砣具所留下雕琢工具痕跡及皮殼,風格是戰國,但不敢說到代,有可能是明清舊仿,最少入清,不會是新仿,詢問其價格,要十幾年前舊行情,覺得合理,於是依其慣例以最低9折價成交。


    


         個人收藏古玉近三十年,一向收明清傳世白玉,偶爾收中古的唐宋遼金元古玉,對於三代出土高古玉甚少涉獵,20幾年來只收了幾件,要價並不便宜,20幾年前一件三代小品就要好幾萬,約當時一個月薪水。除了貴就是來源不易,原因是賣開門高古玉的賣家本來就少,就以玉市行家常逛的台中市公園路玉市及建國玉市,據我觀察從成立迄今,有賣開門入清古玉攤位,都只是個位數,而且都是入清白玉,偶爾有穿插幾件高古玉,並沒有專賣高古玉攤位,有的盡是澳門人賣仿高古玉攤位。可笑的是卻常可見一些買家駐足,用放大鏡在詳細觀看,一件號稱高古出土古玉,卻要價僅幾百元,最多1-2千,實在令人不解!有次更鮮,竟有一像大學女生,向有擺玉器的攤位逐攤詢問老闆是否有三代高古出土古玉?


          雖然三代出土高古玉甚少涉獵,但所購古玉書籍倒是沒有省,錦繡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的基本教科書當然不可少,一般坊間古玉書籍,大都屬於彙編歷年來拍賣的圖錄,或者以圖錄為主,稍微搭配簡略文章介紹。所謂開券有益,這些書籍當然可以買來看,不過要特別注意,書店有一些個人所出版的古玉圖錄,裏面完全是收藏者自己收藏品,出版目的是為其收藏商業背書,完全沒公信力,甚至整本書的古玉,沒有一件是真品,若買到這些書,真叫誤人子弟。這些圖錄式書籍適合門外人欣賞或初入門參考,但對已入門的鑒賞力提升有限,要選擇能進一步更深入探討的專業書籍。開始接觸文物後,陸續讀過不少古玉方面的書籍,個人推薦由商周出版---中國古玉鑑別總論,以及中國古玉年代鑑別兩書,由大陸材料科學家---劉如水著,是第一部科學的、完整的古玉件鑑定專書,全書以科學發掘的歷代古玉照片為依據,再加上其數十年的鑑玉經驗,深入淺出,不但適合初入門者,也適合老藏家參考。


         回家後立即翻閱所有古玉書籍及透過網路搜尋戰國青玉浮雕穀紋龍形佩,看到圖片和得到一些鑑定要點知識,再重新上手詳加檢視:


        首先先判斷其玉種:


1.上手後手頭又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較大。


2.以線懸空敲擊有清脆聲,但可能部分質變,聲音比較沉悶。


3..再以美工刀在未受沁表面試劃,不入刀,表示硬度夠,質變部分較軟,可不能試刀。


3.觀看玉佩表面為溫潤柔和的寶光,不是青海玉或俄玉,其經加工拋光完成後上蠟具有賊光,經盤玩反而帶澀,有久盤不潤情況。


4.青海玉過於通透,但密度小手頭較輕,硬度較低會入刀,久盤不潤。


         綜合以上判斷此件材質,在密度、硬度及上手溫潤感是符合新疆和闐青玉料。


 


        鑑定古玉要由造型、紋飾、刀工、皮殼包漿及沁色多方面著手,需要親自上手,用肉眼以高倍放大鏡檢視微觀細節。接著再詳加檢視,判斷新舊及年代:


.造型:


         我國古代玉龍從最早的紅山文化“C”形龍開始,此後各代玉龍的形象隨時代而演變,呈現多姿多彩的風貌。但論藝術造型之美和雕琢工藝之精,非戰國時期的玉龍莫屬。戰國玉龍一改過去造型單一、形體彎轉較小的面貌,而變為多波折彎轉的形、“S”形及“W”形身姿,靈動旋繞、氣勢矯健,真正達到了美的極致;戰國玉龍其實就是戰國狂瀾激蕩、欣欣勃發的時代精神的象徵。


         此青玉龍佩長6.63.30.4公分,呈“W”形身姿,符合戰國時期玉龍風格。


.紋飾:


        乳丁紋的形狀是在玉器的平面突出圓圓的一點,穀紋乳突飽滿勻稱,穀紋是在乳釘紋上加刻陰線而成。穀紋的形狀有很多種,我們人類生存賴以五穀雜糧,人們為紀念它,雕以穀紋。它的形狀像是發了芽的種子,圖案的設計演變就像畫面上所呈現的,凡是看到這形狀的紋飾,我們都稱為穀紋。如果將穀紋琢在璧上,就稱為穀紋璧。穀紋璧為戰國中期才出現的紋飾。


.刀工:


1.以放大鏡檢視其陰線雕痕:


        古法是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雕刻邊緣打磨平光亮,不會在線條兩邊留下崩裂痕及粗糙痕跡。


       現代製品以快速的電動機械工具所雕製,為連續長線過於俐落且在陰線兩側留下明顯平行的粗糙痕跡,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


        檢視此青玉龍佩,可見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雕刻邊緣打磨平光亮。


2.根據大陸材料科學家劉如水所著---中國古玉年代鑑別一書指出,以手撫摸穀紋一顆顆圓凸,手感生硬扎手,這是戰國時琢雕穀紋的特色,唐宋以後,特別是明清兩代暖碾雕的穀紋,手感卻平順而舒適。另一戰國時的小型穀紋繫璧的碾琢工藝比較特殊的特徵,由於璧上雕穀紋,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狀,其內外邊框輪廓線凸起,而此時的刀工剛猛挺拔,看似稜角平整,實際卻邊緣尖利,以手拿捏撫拭,如觸刀刃。這種特徵光用眼睛是看不到的,一定要親手觸摸過才有體會,由於知道這種特徵的人不多,又很難以近代工藝加以仿製,所以可以據此鑑別小型戰國穀紋玉璧,但即使是戰國雲紋或蒲紋小型玉璧,也沒有此種尖利的手感。


        此件青玉龍佩雖非圓璧,但以手撫摸穀紋一顆顆圓凸,手感生硬扎手;以手拿捏撫拭其內外邊框輪廓線凸起,如觸刀刃。符合戰國琢雕穀紋的兩個特徵,因此大膽判斷此璧為戰國中晚期製品。


. 皮殼包漿


         放大鏡觀察其表面,有明顯製作拋光後自然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但沒有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沒有近現代製品拋光是過於平整明亮的賊光,只有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 質變及沁色:


        此龍佩青玉質地呈黃褐色沁,有透明感,内部有白霧狀質變,部分表面土蝕帶灰皮,應是出土生坑老玉。


         綜合以上評估,此青玉浮雕穀紋龍形佩,“W”形身姿,靈動旋繞、氣勢矯健,雙面雕飾穀紋飽滿勻稱,立體感強,排列工整有序,應為為戰國中晚期製品。雖在玉佩邊緣有一老殘傷,但價格不高,還是屬物超所值。個人對三代出土高古玉甚少涉獵,所有鑑定知識均來自書籍及網路搜尋,很少親自上手過。礙於個人眼界限制,不敢冒然隨便論斷其真假,特就教於對三代出土高古玉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龍及龍紋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在中國裝飾藝術史上,龍紋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被廣泛地運用在陶瓷、銅器、繪畫、服飾、建築、竹木牙角等個各方面。在歷代玉器上,龍紋被玉工們雕成各種形式,形成了一工人獨特的發展系統。此次上海博物館之行,有幸觀賞到了自紅山、良渚,到明、清的300余件精美的玉器。本文擬對春秋戰國時期龍及裝飾有龍紋的玉器的梳理,對春秋戰國玉器龍及龍紋的形成及其鑒別做一探討。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於動亂、變革時代,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也逐漸繁榮,市場交易活躍,在這種條件下,玉工們創造出了許多新穎的作品。立體雕、透雕激發的普及,為以後玉雕工藝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在選料、造型設計、圖案佈局等方面均超過了前代的水準。


        春秋玉器是西周的繼續和發展,早期仍善用雙陰線來刻劃圖紋,在裝飾上則進一步強化了西周晚期出現的在某一造型內雕琢單一的或相互交纏同體的龍紋圖樣,從而使細小變形且糾集在一起的眾多龍紋,經常出現在主體造型內,同時佈局繁密,幾乎不留餘地。如河南光山縣黃君孟夫婦墓的玉虎,其造型為扁平體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雖說此虎神態有些呆板,無有太強的動感,但虎身上的裝飾卻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雙肢列有少許幾何紋外,通體滿飾變形的龍紋,上下交錯,左右呼應。這種獨特的雙陰線工藝及"形中有形"的裝飾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極為流行。


       滿飾蟠虺(huǐ[1]紋的“S”形玉龍的造型是此時龍紋的一大特點,玉龍軀體上所飾蟠虺紋纏繞曲折,變化無窮,鳥紋、獸紋、鳥獸紋、變形雲紋等紋飾大量運用到器物上,現得繁密複雜,給人以眼花繚亂之感。1988年山系太原市金勝村晉卿趙氏墓出土的玉劍珌([2],整器採用立體雕、透雕、陰刻淺雕、減地斜坡等技法,把玉龍、玉蛇等動物雕刻得生動活潑,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玉龍、玉蛇等動物的軀體上,裝飾有雲紋、“S”形紋、“二”字紋、蟠虺紋等裝飾,此器構圖極其考究,雕琢工藝精湛。


       春秋中期以後,這種繁密的陰刻裝飾線紋逐漸變得稀疏,並多以較寬的斜刀進行雕琢。到了晚期,線刻工藝逐漸減少,代之而興的是去地隱起的淺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勝村晉卿趙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藝精細,琢磨光潤,而且由於採用了淺浮雕的工藝技法和更加抽象簡化的龍紋圖案,所以使繁密的畫面,通過高低起伏和有序的佈局,更富有一種寓意深遠的立體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由於戰國時期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儒家賦予玉的種種道德文化內涵,所以使得戰國時期的王公貴族,皆以佩玉為時尚。從目前考古資料可知,戰國玉器較之春秋玉器品種更加豐富,它突破了春秋時期多以小件為主的裝飾玉、葬玉等,出現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龍形佩、帶鉤等;工藝更加精細,玲嚨剔透,並多以樓空、淺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造型見長;裝飾更加多變,不但有穀紋、雲紋等幾何紋,還出現了螺璃紋、花葉紋及描寫自然生活的圖紋。同時戰國玉器作品中的神獸造型,均飽含著一種緊張的氣勢,大大增強了內在的精神韻律,充分顯示了戰國時期各路諸侯躇躊滿志、意欲爭霸的淩雲氣概。


       戰國時期,玉龍張口,口部形態似鉗子,非常有力。有的玉龍顎類似斧形,上眼皮多有一條很淺、很細的線條,這線條若隱若現,模糊不清,鑒定器物時要細心觀察。裝飾紋飾有穀紋、花蕾紋、滴水紋、柳條紋、“S”形紋、“二”字紋、變形勾雲紋、如意雲紋、蟠虺紋等,把這些紋飾刻劃于玉佩、玉璜、玉璧、玉帶鉤、玉飾板、玉形環器、玉具劍等龍紋器物上,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使整個器物表現得熠熠生輝,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戰國中晚期,玉器工藝經過不斷地發展,越發呈現出一派輝煌的景象。此時玉料選擇更加嚴格,潔白溫潤的和田玉比供較前增多。治玉工藝更加成熟,而且由於普近採用了金屬類工具,所以戰國玉器較之早期造型規矩整潔,器物邊角犀利見鋒,紋飾線條乾淨俐落,決無拖泥帶水之處。無論是淺浮雕、透雕,還是陰線刻劃,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別是那張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動軀體的龍鳳造型,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剛健遭勁、勇往直前的氣勢和力度。如我們常見的鏤空龍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細潤的質地、新穎的造型設計、滴水不漏細緻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靈透的鏤空、充滿活力的線條和通體生輝的光澤,無不讓人拍手叫絕,歎為觀止。可以說戰國玉器工藝的精細程度,在中國玉器史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轉折期,玉器紋樣也在這一時期發生裏很大的變化。龍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發展為曲層和分枝。出現了龍蛇、龍鳳、龍虎以及動物紋與穀紋的組合,空間結構變化為多樣。龍紋在戰國時期幾乎遍及每一種類的玉器。在歷史演進中,龍紋或龍的造型由簡至豐,有機綜合了多種動物形象並漸趨完善,因此獲得了十分廣闊的形象表現空間,或升騰,或賓士,或盤踞,或入澗,無一不可。古往今來,龍紋被廣泛應用到各種器物上面,成為裝飾紋樣中極富生命力的題材,它經久不衰,富有強烈的民族精神感染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