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玉臥犬(6.5 3.5 2.0公分)

































 


 


 


下載網路-元代玉臥犬6.2公分-明朱守城墓出土-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秦江村明萬曆9年朱守城夫婦合葬墓出土,現藏於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青白玉質,局部帶玉皮,圓雕,俯臥,嵌於木質尺上,頭顱狹長伏靠在前肢上,額上有腦門線。吻部前聳,雙耳下耷,凹點眼,前肢屈曲交搭,後肢彎曲,尾下墜,背部陰刻三條肋骨線。



 


 


 


宋玉犬全高1.44公分 縱長6.24公分 1.5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玉,全器染成褐色,圓雕一匍匐獵犬。前肢前伸,下頷枕於足掌上,肋骨、脊骨畢露,一派瘦骨嶙峋之樣。鏤空木座,座呈壽石形。


 



15-94.一件宋青玉臥犬的收藏(99.3.27)


    


          此次賣家為50歲的大陸中年男子,專營玉器,早年就從大陸跑單幫找貨,後來在台定居。幾年前才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是玉市大陸單幫客攤位中少數賣老玉及新疆和闐玉的攤位。所販賣玉器,新舊雜呈,不過大部分是屬年代不高的早期製品,若有年代開門的入清老件,則為等級不高,不是玉質較差,就是雕工不夠細緻。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但只買過幾件入清老件中等玉件,看了會令人心動的較高檔的玉件則從來未曾見過。曾向其買過一件清碧玉淺浮雕三陽開泰松鹿圖鼻煙壺,算是等級最好的。最近交易是(98.10.10) 購得一件清末民初白玉淺浮雕松下問童子圖及詩文方牌。


 


         上週六到其攤位瀏覽,表示剛從大陸補貨回來,進了不少貨。大略瀏覽一遍攤位,的確有不少之前沒見過的,但有心想拿起來仔細檢視的並不多。看到了一件新進的白玉浮雕山水詩文方牌,看皮殼包漿及雕工應是老件,玉色還好稍帶青,但邊緣有帶白磕傷,詢問價格竟還要兩萬,只好放棄。最後經仔細瀏覽,終於在一角落發現這件青玉臥犬,這件出土被沁蝕成烏漆麻黑,在白色玉器間實在很不起眼。


上手詳細檢視:


1.先看玉種: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玉質溫潤,應是和闐較差的青玉材質。此種玉質較差青玉常見於明代玉器,但宋代玉器亦可見。


2.看造型:6.5 3.5 2.0公分。臥犬為宋元明清常見題材,明清臥犬的頭部為抬頭警戒狀為多見。像此件臥犬低頭伏臥休息狀,為宋元常見造型,另外凹點眼亦為宋元玉犬特徵。


3.再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雕工線條邊緣光滑,其曲線由短線條連成,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其雕工簡潔,有像明大粗味道,但也符合宋代風格。


4.檢視皮殼,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檢視表面有嚴重凹凸不平的沁蝕痕跡,及黃褐色沁色,有柔和寶光之包漿,沒有留下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磨損痕跡。判斷此件為生坑出土文物,因青玉玉質較差,經數百年長期土沁形成。依嚴重沁蝕痕跡判斷,其年代應不只明代。


 


初步評估:


         此件青玉臥犬,雖然青玉玉質較差,沁蝕嚴重,但雕工簡潔,神態逼真,將家犬的溫馴、安靜怡然,傳神地表現。看頭伏地及凹點眼為宋元玉犬特徵,再依用玉較差及雕工較簡單和沁蝕嚴重判斷,應為宋代較為可能。若價格合理,是可以收藏的。


 


          詢問其年代?他表示從用青玉料及沁蝕嚴重,合雕工簡單為粗大明判斷,應為明代開門老件。再詢問其價位,他表示今天您是第一位客人,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就以最便宜價格讓您收藏。一聽其所開價位,覺得算合理。但我表示現在藏家要求的是玉色白、玉質好及雕工佳的玉件,縱然是新製品還是很好的行情。您這件雖然年代老,但剛好與現在藏家所好相反,玉質太差、雕工簡單及沁蝕嚴重品相差,不符合市場主流。他表示現在景氣差,生意不好做,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就由您隨便給個價,若少賠點就賣了。我說這件不是很喜歡,既然您那麼有誠意,也很久沒跟您光顧,就給您捧場開市討個吉利,若我出價太低,您可不能生氣,認為我是澳客,以後不理我了。原來跟他購買約其開價的7-8折成交,此次就不客氣下殺到1/3價,沒想到他竟然爽快答應成交。


 


           回家後立即翻閱所有古玉書籍及透過網路找尋宋元明玉雕臥犬資料,找到上海寶山區顧村明萬曆9年朱守城夫婦合葬墓中出土---元代〈玉臥犬〉照片及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宋玉犬照片。兩者造型均為低頭伏臥狀及凹點眼,與收藏此臥犬近似。能以此明代低價購得年代較高的宋元製品,算是物超所值!


 


 


 


 


文物精品中的福犬報喜---宋元明清玉狗


        宋代玉器中也有以狗作為創作題材的範例,長度約6釐米,多作匍伏蜷曲姿態,耷耳長尾,身軀細瘦,不僅胸側刻畫肋骨線,甚至連脊骨都加以雕刻,五官足爪也細膩刻畫,從此似乎建立了玉狗的造型傳統,自宋以降至明代的玉狗風格一致,不易分辨。


         元代以俑殉葬的現象稀少,難得的例子有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館、1983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元墓出土的〈灰陶犬〉(高7.6釐米、長12釐米),短耳垂貼頭部,五官描繪清晰,頸帶項圈,足趾模塑仔細,胸側、前腿以斜刀刻畫數痕,匍匐於陶板上,其他一同發現、尺寸相近的灰陶牛、羊、豬亦呈相同姿勢,頗具拙趣。此外,上海寶山區顧村明萬曆9年朱守城夫婦合葬墓中出土一元代〈玉臥犬〉(長6.2釐米),為立體圓雕,呈低頭踡身伏臥狀,鑲嵌於木質壓尺上,頭顱狹長,尖嘴耷耳,凹點眼,面額有腦門線,腹部陰刻3條肋骨線,頭擱置於前伸的前肢,右爪搭於左爪,後肢屈臥,尾巴下垂,簡樸寫實,可能為墓主生前特別喜愛的文房用具,而於死後隨葬。


         明清玉狗可見北京故宮的收藏,明代有〈青玉狗〉(長7.3釐米、寬2.4釐米、高3釐米),青白玉圓雕一伏臥狀的狗,頸繫鈴鐺,兩前肢前伸,兩後肢蜷曲,回頭後望,耷耳,長尾捲曲,風格與宋元者十分近似;清代有乾隆〈玉狗〉(高16釐米、寬13釐米),也是青玉圓雕,呈後腿蹲坐,前腿直立貌,雖然同樣表現腹露肋、背凸脊,但是不再僅以線條刻劃暗示,而是更加細膩琢磨,肌肉骨骼的感覺更加寫實,其他各部位表現也十分成功,神態逼真。


        從新石器時代的狗形類器、小型陶塑狗、殷商婦好墓的玉狗、戰國時期曾侯乙墓的狗形玉琀,到漢唐宋元陶瓷狗俑、明清狗玉雕,這些各式各樣狗形中國陶瓷工藝品可以是實用炊器、以物易物的商品、隨葬玉器、陪葬明器、日常玩具或文玩用器,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場合,身負不同的任務,雖然狗在中國藝術表現上並非要角,但從這些零星的個案中卻也可見到牠或樸拙、或涵義深遠、或活潑可愛、或寫實動人的豐富面貌,以及其背後所蘊藏的時代意義與藝術表現。


文/鄭又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