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釉裡紅鴛鴦蓮池紋圓蓋盒




























 



15-39.一件元釉裡紅鴛鴦蓮池紋圓蓋盒的收藏經過(98.10.31)


 


         此次賣家黃小姐夫婦為大陸人,其先生二十年前就從事大陸跑單幫找貨,專營瓷器,由黃小姐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當時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專營老瓷器的業者,不過大部分是屬清末民初民窯瓷器,偶爾才可看到 一兩 件清三代民窯瓷器,較高檔的官窯則從來未曾見過。


 


        黃小姐為人隨和,其開價還算合理。認識近二十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早中期我收藏的普通等級清末民窯瓷器及民初彩繪瓷器,大部分來自她。但近年來大陸收藏風氣興起購買力超過台灣,從大陸進貨不易,常連續幾個月沒看到攤位有進新的貨色,有時進的都是不開門貨,所以雖然每週六玉市都會照面,但已好幾年沒跟他買過東西了。後來聽她說也在網拍成立兩個賣場。


 


        之後(98.7.11)曾向她買過一件清乾隆爐鈞釉橄欖瓶, (98.10.24)才又購進一件元末明初青花龍紋高足杯,詢問是否還有類似高古瓷器?她表示此次其先生有從大陸帶進幾件元明瓷器,於是要其下周帶來鑑賞。


 


        (98.10.31)週六帶來此件釉裡紅鴛鴦蓮池紋圓蓋盒,詳細加以檢視:


1.造型:為圓形蓋盒,高7公分,外徑15.5公分,造型典雅,線條優美


2.釉色及釉面: 此瓶釉色為白中帶青色調像鴨蛋青,似元瓷的透明釉白中帶青色澤,符合元瓷釉色。以手去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釉面瑩潤,散發出柔和溫潤的寶光,而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但卻沒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可能陪葬或窯址出土,未曾使用過。


3.釉裡紅呈色: 此盒發色灰紅色調有暈散,及盒蓋邊緣有燒飛狀況。符合元代釉裡紅器特徵,此時釉裡紅的色調一般比較暗淡,呈色極不穩、淺紅、紅和深紅的夾雜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暈散,大多見於銅紅料邊緣,因燒制溫度過高,大多有燒飛狀況。


4.紋飾:此盒鴛鴦蓮池紋畫工流暢,盒邊飾纏枝蓮六朵,盒蓋中心以鴛鴦蓮池紋為主題紋飾,在五組蓮花中,一對鴛鴦在其間顧盼追逐,畫面有靜中有動,極為傳神。此種蓮池紋是景德鎮元青花紋飾中相當流行的一種樣式,經常出現作為顯目突出的主要紋飾,出現在大碗、大盤的內底中心,或是大罐、大瓶的腹部,自古被稱為滿地嬌


5.胎土及器足: 元青花一般大型器胎質疏鬆並有細小氣孔,不夠潔白帶灰白,而小型器胎質細膩潔白。此盒胎土介於其間,不細緻也不粗,露胎處帶有在燒火時自然形成的橙色胎皮,行話叫火石紅符合元胎土特徵。


 


       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此釉裡紅鴛鴦蓮池紋圓蓋盒造型典雅,線條優美。由釉色為白中帶青色調,以及胎土為泛出火石紅,鴛鴦蓮池紋畫工流暢,釉裡紅呈色灰紅色調有暈散燒飛狀況,均能符合元代釉裡紅器種種特徵,此盒是元代釉裡紅的製品為極大可能。


  


        於是詢問其年代,她表示為明到代,為與青花龍紋高足杯同批購得,只可惜釉裡紅發色不是很成功。再詢問其價位,她說還沒開市,第一筆生意開個好彩頭,開價果然相當合理,於是依慣例8折價成交。                    


 


       回到家裡趕快拿出所有關於元代釉裡紅書籍詳閱,並再上網查閱元代釉裡紅資料,與實物逐一檢視比對,還是全部符合各項鑑定特徵,此盒是元代釉裡紅的製品為極大可能。


以上純屬個人大膽臆測,就教於陶瓷先進。


 


 


 


元代釉裏紅基本特徵


     元代瓷器在陶瓷裝飾歷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景德鎮元青花瓷精美成熟讓人感歎,元代釉裏紅伴著元青花瓷放出異樣的光采。元釉裏紅存世量稀少,被發現刊載的僅幾十件而已。元釉裏紅是陶瓷裝飾歷史上重要發明之一。它為釉下銅紅彩繪,燒成難度大,本文僅就個人的視覺角度,試論元代釉裏紅的一些基木特徵。


  


一、元釉裏紅的呈色


  元代釉裏紅以氧化銅為呈色劑,繪畫在瓷的坯胎上,蓋一層透明石灰質青白釉,人窯嬈制而成,燒成中要求強還原氣氛和適當的溫度控制。根據有關資料和個人試驗,呈色劑氧化銅的含量比銅紅釉高,且配方簡單,主要依託的是石灰質釉,含有高嶺土的瓷胎,高超的燒煉技術。元釉裏紅呈現紅紫、黑灰、葷散等變化,主要是因為還原氣氛強弱,燒成溫度的高低於  從元釉裏紅呈色上看,主要色調是紅偏紫黑色、鮮紅者稀少,一般為過燒產品,因為當時燒成溫度偏低,通常都在1250度以下,根據燒煉溫度與銅紅呈色原理,元釉裏紅:少見銅綠色斑點,(在清代及現代釉裏紅瓷中常見),元釉裏紅由於當時燒煉技術,還原氣氛的掌握程度,呈色常出現發黑、葷散。例如:江西博物館堆塑塔式蓋罐,非常典型的表現出元釉裏紅這類特點。


 


二、元釉裏紅繪畫手法


  元釉裏紅有白描勾線,·勾線點染,塗繪刻畫、色斑點彩,並結合鏤空堆貼、雕刻等多種形式。塗繪畫彩多見於元釉裏紅早期產品,釉色與元代影青釉色一致,伴有刻劃、捏雕,罐、玉壺春多有此類裝飾。其釉面釉質飽滿,氣泡偏多,用筆自然大氣,不拘細節。元釉裏紅呈色不穩,紅豔、泛紫、黑灰均有,多數葷散。例如:江蘇吳縣出土的釉裏紅龍紋大罐和高安市出土螭龍紋轉心高足杯。


   勾線點染,多見於精製產品,最具代表是高安市博物館藏元釉裏紅開光花鳥紋大罐,它以勾線為主要裝飾手法,局部花卉葉子兼有點染,圖案邊飾開光中的四季花鳥用線描繪生動自然,呈灰青白釉色。由於銅紅是繪製在坯胎上,燒制坯過程到瓷器會有收縮,銅紅發色還會使線條擴大,要求畫工技藝非常高超,掌握料性熟練,所以勾線釉裏紅屬精晶類。


   塗繪刻畫是釉裏紅獨特畫法,如:高安出土的一件蘆雁紋匣,匣的邊飾,內底蘆雁紋是在塗繪好紋飾輸廓形體,用刻刀代筆,刻劃出海水、蘆雁的羽毛。


  刻畫塗繪是結合影青刻花技法,如風紋玉壺春瓶,先使用刻刀劃出弦紋、飛風雲朵,然後背景塗繪釉裏紅。


   點染,有先白描勾線,局部葉子等地方輪廊內點染;還有一種點染,這是一種珍貴的品種,最具代表是元青花花釉裏紅鏤雕大罐,開光內貼塑四季花卉,花朵用銅紅點染而成,十分美觀。圖案邊腳紋飾用青花色描繪,釉裏紅與多種裝飾手法集於一身,可說是景德鎮鬥彩瓷的先河。


  青花釉裏紅合繪,筆者曾見過玉壺春殘件,用青花線條組合釉裏紅勾線繪製圖案紋飾和青花釉裏紅結合繪製的葵口小盤(私人收藏)


 


三、元釉裏紅裝飾構圖


  元釉裏紅裝飾圖特徵主要表現為疏朗,先師巧妙運用銅紅發色特點,往往把紋飾集中在器型的中部,這個部位施釉均勻有利銅紅發色,燒成上都是最佳部位,不利於銅紅發色的器型口部,底下部位留白,如玉壺春較多使用這種構圖,還有出口瓷中的小件產品,元釉裏紅典型開光花鳥罐,底下部位留有很多空白,僅有二道弦紋與同時代的元青花通常佈局有明顯區別。


 


四、元釉裏紅裝飾題材


  元釉裏紅發現的產品不多,但題材廣泛有四季花卉、圖案裝飾、,山水人物,飛禽走獸等,釉裏紅在表現題材上,有其概括,簡潔等獨特藝術效果。


  花卉紋一般多以菊花、蓮花、靈芝紋等折枝花形式二方連續,以白描勾線為主,如許多玉壺春釉裏紅瓶。人物題材多與山水結合,人物小而簡煉,融於風景之中。龍紋、風紋,還有兔紋多般用刻劃手法,刻出主題紋飾,輔以釉裏紅裝飾。用詩句書法為題材,如一件韓國海底打撈出的一塊腰圓形盤,盤內刻梧桐葉二片,在葉上用銅紅各書五言詩一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又如一件景德鎮新近出土高足轉杯,也是以銅紅詩句為題材裝飾。以捏雕動物為題材,塗繪釉裏紅,如景德鎮出土的釉裏紅塔式蓋罐。


  


五、元釉裏紅造型  


  元釉裏紅燒制難度大,存世量少,發現的種類不多。常見主要是玉壺春瓶、匝,大小罐類,梅瓶僅有一件而已,玉壺春瓶通常高約22釐米,27釐米左右兩種類型,其造型有一定規律性、撇口、細頸、圓腹,圈足底部施釉隨意,玉壺春瓶成型為四段模印,有接胎痕跡。罐類一般分上下二部,在腹部最大直徑處接胎,大罐加接底腳,多配有蓋,荷葉形蓋為一類,帶有蓋頂,子母口為另類,匝、糟形流、平砂底、口徑通常在14釐米左右,胎體較輕,畫面裝飾在匝的內壁、內底部,如蘆雁紋匝。有一種特殊造型“轉心杯”,其結構是杯底中心,有一個呈圓錐狀的“公榫”從杯足嵌入圈足的上端與杯加接,足部空心上小下大形為“母榫”,兩榫之間有間隙,使杯自由旋轉,並且不會脫落。此杯已發現有二種造型,一種捏塑一朵雲紋,一種捏塑一隻螭龍紋,釉裏紅點斑塗繪和勾線繪菊花紋,釉裏紅造型特別是景德鎮出土的塔式四靈蓋罐、罐肩至腹部捏塑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卷雲紋、蓮辦邊,蓋頂為塔形,加飾其他凸雕圖案,塗繪釉裏紅,同時還有樓閣式穀倉,此倉結構複雜,人物形象生動,再現了元代南方木建築的特徵,釉裏紅的裝飾極有特色,造型稀有。還有四方扁瓶此造型與元青花造型相同。


 


六、元釉裏紅的胎釉


     元釉裏紅的胎質為二元配方,因高嶺土含鐵量不同,有略白、略黑兩種傾向,胎質細中見粗有火石紅者居多,當時燒造釉裏紅窯溫偏低,瓷胎常有生燒現象。由於使用含鐵泥渣餅墊燒,器型底足多般有粘黑棕色鐵砂底。釉質明顯可分二大類,一種影青釉,含石灰鈣多,氣泡明顯,塗染裝飾釉裏紅結合刻劃紋飾多,如龍紋蓋罐,飛鳳紋玉壺春瓶。一類青白釉,釉中的氧化鈣進一步減少,鈉鉀含量增加,其釉裏紅發色相對穩定,以線描類釉裏紅較多,如開光花鳥大罐和海外收藏的釉裏紅梅瓶。釉裏紅胎與釉結合的非常好,胎質配製不是特別堅硬,為不使瓷胎變形,常用高嶺土塗抹在器型內胎上,形成一種胎質特徵。釉面總的來說灰青白者居多,正燒的產品釉色潤澤,玉質感強。小件產品留有施釉過程中的手指印記,大件為澆釉操作方法。整器觀察產品釉面不平板,有局部積釉痕跡。


  目前發現的元釉裏紅產品不多,因此把握元釉裏紅的特徵很難全面,對於同時期的元青花瓷的特徵與元釉裏紅成型工藝,繪畫題材等有許多共同之處,可以參照解讀元釉裏紅的一些特徵。


 


本文來自: www.findart.com.cn


 


 


 


“大器難成”的青花釉裏紅


         有一句俗語:大器難成。即緣自“釉裏紅”器皿的加工。古人喜好之朱紅,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大紅很不同,色澤清雅而略偏橘紅色,若是用了大紅,就俗了。


          釉裏紅系創燒於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元末,流行於明初。也許是釉裏紅燒制難度大、成品率低的緣故,至明中期後便逐漸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間,又推出了青花釉裏紅。所謂青花釉裏紅,是將青、紅兩種釉下彩繪於同一器物上的裝飾。在透明釉的覆蓋下,經高溫煆燒而成。改變了以前只繪一色之單調。青紅兩色互相襯托,顯得分外嬌嬈,令人賞心悅目。清康熙年間又燒制成功了失傳已久的釉裏紅,其呈色較為穩定。到雍正期間,色調鮮紅的釉裏紅,顯色穩定精美;所繪製的圖案,燒制後線條清晰,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釉裏紅的成色由氧化銅繪製煆燒而成,氧化銅在攝氏800度以上即會蒸發,但鈷藍成色的溫度卻高達攝氏1300度;要同時保持青花和釉裏紅成色,多少有點僥倖。所以燒制釉裏紅,從顏料配製和自始至終的製作工序都要十分嚴格。若稍有偏差,就有整窯報廢之可能,我曾聞先輩說過燒制釉裏紅,十能出一者,可謂佳矣!這是對燒制釉裏紅難度大的寫照。


          青花釉裏紅由於燒制時釉裏紅發色不如青花發色穩定,所以其本身製作難度較青花大許多,歷朝能成功製作出理想釉裏紅器的並不是很多,而各個時代的釉裏紅發色特徵又都比較明顯,所以憑藉釉裏紅發色這一特點,對與釉裏紅關聯器的斷代與鑒別都非常有幫助。比如,清乾隆時期釉裏紅色彩豔麗,並且紅色色塊不小。估計不僅是以氧化銅作為釉料,此外還有氧化鐵紅、硒紅等礦物顏料作為釉料。洪武時候的釉裏紅發色很多類似黑色,又稱其為釉裏黑。


         明代洪武時釉裏紅瓷器較多,其造型紋飾有元代遺風,顏色淺紅淺灰,很少有純正的。宣德朝的釉裏紅燒制極為成功,形成了鮮豔的寶石紅色。釉裏紅由於在康熙後期已經成功製作,所以雍正早期釉裏紅製品有康熙遺風,康熙後期禦廠瓷器製作水準有很大提高,瓷器繪畫以及釉裏紅發色等有所變化,多了釉裏紅發色。因為釉裏紅的燒造難度較大,發色難以掌握,所以仿造者更加容易露出破綻。


         應該說,鑒定青 花釉裏紅的難度暫時還不是很大。評估釉裏紅產品的標準,主要有兩點:其一、同一窯口所產的釉裏紅成品顯色穩定、色調一致;其二、所繪製的圖案線條,經燒制後仍然清晰。具有這兩點者佳也,反之為劣、廢品。鑒別時還應多注意釉裏紅的凝聚點和釉裏紅發色不夠完美導致局部發黑。類似的凝聚點在康熙時也有類似特徵,但是與乾隆時有些區別。對比《微觀乾隆官窯青花釉裏紅》一書仔細研究、觀察瓷器上的發色特徵,真偽就比較容易鑒別了。 (冷燭)


來源:石獅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