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7明三松款竹透雕仕女祠神圖筆筒
五、收藏應用眼去買,不能用耳朵去買
收藏文物應以自己眼睛所見,自己欣賞,自己主觀喜歡為主,再進一步以自己客觀的鑒定力評估真假好壞,來決定是否購藏?但有的初學者,對自己沒有自信,買文物喜歡聽信賣方講其文物故事,或者買了以後就拿到其他店家請教,問題是問到心術不正的店家,就算是真的也要說假的。或者請教其他不專長同好,道聽途聽後,結論莫衷一是,就對自己更沒信心了。
骨董市場為何賣家喜歡說故事,就在於有買家喜歡聽此件骨董來源的神話。骨董界喜歡說故事,說的最逼真,為時最長的,我認為非一位自稱"x叫獸"莫屬,說到最後可能連自己也相信自己說的是真的。
十幾年前他剛在玉市擺攤,因專擺雜項,常前去逛而認識,剛認識時他就表示他是滿族貴族,他祖父在清宮當硯臺官,現在家裏堆滿硯臺印石骨董,目前在台南的大學當教授。買家聽了,心理難免會疑惑,一個資深教授月入已算高薪,以教授身份那麼清高,有必要自貶身價,抛頭露面來擺攤嗎?然而他早已準備好說詞,主動表示他來擺攤不是為了生活,只是來結交收藏界朋友,並將祖先文物分享同好。老實講他臉長的蠻像滿人,平日又穿了一身唐裝,很有文藝氣息,加上口若懸河,又具有骨董專業知識。我從未懷疑過其說詞,一般同好也未存疑。
但日久就漸漸露出破綻,其所擺文物開始出現開門新仿品,他跟買家稱下周要出國旅遊不來擺,不過卻有同行暴料,曾在大陸骨董市場遇到他在進貨,也見過他去大陸專門從事仿古的市場。於是有同好透過各種管道到台南縣市去打聽,是否有此號教授?結果回報所有台南縣市大學均查無此教授,不過打聽到此先生本業是從事室內設計工作,有可能因此專長,而擔任某一大學社團的指導老師,他就自稱大學教授了。
他在玉市本就具爭議性人物,同行當然持負面,但收藏的買家卻有兩極化看法。少數常找他買的,認為東西好,又比行情便宜很多;眼力較佳的則認為根本不值得停留去看,因為都是高級仿品。我個人則認為,他賣的有真也有仿,但仿的賣的價格,比真的行情便宜很多,卻比新品貴了很多。而真又好的文物較少,但開價卻明顯比仿品高了很多,且不會比市面行情低,甚至其價格很硬,堅持不二價,連還個九折都不賣,還價會不高興。可見他本人是識貨,看得懂。因此,這十幾年來在玉市,我到其攤位看的多,買的較少,大概只有十來件吧!
在玉市,他有一個主客是女法官,對他是非常信服,可以說言聽計從,只要他推薦的就照單全收,要是她光臨,若您過去,此先生就露出警戒眼光,深怕您破了他的好事。因此以後只要此女施主在,我就識趣不過去,每次最後均可看到女施主,提著一大袋戰利品,然後掏出一迭千元大鈔給他,還問他尚欠幾萬元,而他也上道整迭大鈔從來不數,直接塞入褲。奇怪的是教授從來不推薦開門老件,都會推薦刻工品相較好的新仿品,以他常買的竹根圓雕擺件,當時行情若入清老件應近六位數,他只要價萬餘元。可能是女施主喜歡品相好的,不喜好破舊的,或者貪便宜對於高價品下不了手,他就順勢推銷新仿的,較易補貨。問題是他都會翻拍賣圖錄給女施主看類似文物拍賣價格有多高,女施主應該已瞭解市面行情,為何不會懷疑?令人不解!
女施主向來在玉市獨來獨往,不與同好交談,也從來不會到其他攤位逛,同好及同行們均知此事,並看在眼裏,因事不關己,大家都默默在觀察後續發展。
本來他每週都會固定在同一地點擺攤,終於在三、四年前突然在玉市消失蹤影,據同行傳說,因陸續賣了一批貨出了問題,買家出動了黑白兩道找他,於是這幾年前就消聲匿跡,不曾在玉市出現了。
去年年初在網拍發現一賣家,其上拍的文物,因照片拍的甚具水準,而且其說明也很專業,深深吸引喜愛雜項二十餘年的我,每次上網常去其賣場流覽。但骨董鑒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更何況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真假及行情,無異緣木求魚。其經營初期所訂的底價都不低,且其評價還低,所以一直不敢冒險貿然下手,但始終在留意觀察。
後來其改採取一元起標方式,成交量才直線上升,其貨源似乎源源不絕,經向文物界的同好打聽,都不知此號人物。不過,上網流覽過其賣場文物的同好,均稱讚其為網拍中級數較高的賣家。其上拍初期由照片看,似乎都是開門貨,所以均能拍得高價,網拍生意也漸漸興隆,不到兩年就成交兩百多件,其中有不少高價文物,這在網拍相當不易。
但後來貨色就不再齊全,也有不開門的穿插在內。終於在今年五月出現第一個負評,買家買到的竹雕,以衛生紙包裹放在錦盒裏,幾天後竹雕嚴重退色,包在旁邊的衛生紙嚴重染色,請教專家為新品作色,要求退貨。此買家跟他已買30餘件,花了百餘萬,應是其主顧客,按理說應立即抱歉退款才是,不料此賣家堅持不退不換,且出言不遜,還嗆聲此事他站的住腳,不怕被告法庭解決。於是買家忍不下這口氣,向當地地檢署提詐欺罪告訴成案,當他接到地檢署通知書,才知道踢到鐵板,趕緊電話向買家求饒,希望私下和解,但因詐欺罪屬公訴罪,受害人無法撤回告訴。
近日看其賣場網頁說明,拍賣品就算是開門老件,也不敢再標明:清康熙、清雍正、清乾隆,只保守說參考年代:清,而其開門高價文物也因有爭議負評,買家裹足不前而流標,一元起標文物中有開門較精竹雕,也受影響拍不到一半行情,其中一件清中竹雕筆筒,我看最少有三、四萬行情,結標價竟不到萬元,令人婉惜。實在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此事係因買家流覽到我的部落格,聊起他在網拍遇到的不愉快經過,才知道此拍賣賣家原來就是在玉市消聲匿跡多年的教授,沒想到他在網拍中的身份及故事還是非常精彩。改稱台南世家子弟,從小在祖父收藏骨董環境耳濡目染中長大,家中骨董文物經三代收藏,藏滿老院落,身份仍是大學教授,不過更明確是台南藝術大學教授。讓此大買家始終深信不疑,有次千里迢迢從北部,熱情地殺到台南,想登此世家院落之門一窺堂奧,沒想到電話中,他以老母臥病在家為由不便婉拒,結果約在一家餐廳草草結束飯局,事後回想是教授牛吹得太大怕穿幫,當然不能讓其上門,原來是早已有跡可尋。
祝福他此案件能安全過關全身而退,希望他記取教訓,本份的做生意,不需要再靠故事營生。也希望收藏同好要用眼去買,不要用耳朵去買,更不要再輕易聽信賣家美麗的謊言。買了文物後,不要怕被別人知道,一定要找客觀學有專長的同好一起研究,才不會關在自己的象牙塔中,買了一屋子假骨董還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