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02清早期張希黃款竹雕留青山水庭院樓閣圖筆筒(高12.8 徑8.1公分)-2014.8.31購自玉市
張希黃的生平與技法風格
張希黃,本名宗略,字希黃,以字行。為明清之際留青竹刻高手,其生卒年代及籍貫不詳。張希黃對竹雕藝術的貢獻,主要是改進了唐代以來的傳統“留青”竹雕技法。“留青”又稱“皮雕”,是一種在竹子的“青筠”(青竹皮)上雕刻的技法,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竹青雕刻圖紋,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以下的肌膚。這種竹雕不僅精巧,而且外表潤澤;經年之後青筠處泛黃,竹膚顏色則愈深,色澤與質地的對比,圖案便神奇地顯出其獨特的韻味。張希黃刀筆之下的“留青”,則是對傳統技法的匪夷所思的改進與發展,他在同一個器件上,採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以服從畫面內容的需要,分出層次。經年之後形成色彩從深到淺,自然退暈的效果,把毛筆國畫在紙面上體現的濃淡色澤變化,巧妙地反映到竹雕中來,因而使留青圖案突破圖案形色,兼備筆墨神韻和雕刻趣味。他的傳世之作,皆細緻工妙、精美絕倫,其中以“山水樓閣”筆筒最為典型。被稱為“立體的界畫神品”。張希黃以竹的表皮作書畫,成績斐然,人們稱他為“留青聖手”。他的作品,精細的構思和絕妙的製作工藝渾然一體,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並且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竹雕藝人,最終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風格,堪與嘉定派、金陵派齊驅並駕。二十世紀中期,留青竹雕的代表刻家多聚居在上海,如浙江吳興的金西崖,江蘇武進的徐素白,蘇州的支慈庵及無錫的張韌之等。李葆恂《舊學庵筆記》載張希黃竹刻山水臂擱,“凡雲氣、夕陽、炊煙,皆有竹皮之色為主,妙適自然,不類刻畫”。世人稱張希黃為“留青竹刻”或“浙派”竹刻開山之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