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07清象牙雕獅紐辛酉惲壽平款松竹梅歲寒三友圖及張志漁刻前後出師表對章(高9 印面長6.9 寬5.9公分)
根據考據:
一.此牙雕獅紐,雕工精緻細膩,技法運用嫺熟,造型生動活潑。黃色皮包漿溫潤,大小粗細開裂紋自然古樸。應為清中期王府所用舊印改製而成。
二、此對牙章雖刻松竹梅歲寒三友圖,並落”壽平”款,也應非惲壽平所刻,原因為查證歷史記載,惲壽平僅為畫家,並沒有會篆刻記載,且此牙章年代與此惲壽平活動年代清康熙時期也並不相符,應是由清末民初喜歡其畫的雕刻家張志漁,依據其畫作進行臨摹雕刻。
惲壽平(1633年-1690年),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又號雲溪外史、白雲外史,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清代著名畫家。初工山水,筆墨秀峭,後與王翬交往,多作花卉,重視寫生,往往用水墨淡彩,清潤明麗,自成一格,有「惲派」之稱。人稱其筆有仙氣,與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吳歷齊名,為「清初六大家」之一。生前視錢如無物,晚年貧病交迫,卒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好友王翬出資安葬。
三、此對牙章在另一面各微雕諸葛亮前後出師表文,落”張志漁”款,微雕行體細緻流暢工整,有名家格,應為張志漁作品。
張志魚生平
又作張志漁。字瘦梅、壽梅,又字通玄,號寄斯庵主、通玄老人。齋堂為寄斯盦、寄斯庵。原籍河北通縣,清末遷居北京。北平師範大學畢業。
工書、善畫、能篆刻,尤長於竹刻。雖無師承,而造詣之深,令人驚服。篆宗完白,隸法秉綬,所繪蔬果松梅墨竹,亦別具風格。最精於竹刻,為北派竹刻創始人,最將名人書畫縮刻於竹刻扇骨上,不失原作精神。曾刻扇骨八千餘柄,造詣極深,是近代北京刻竹第一高手。
曾設“寄斯庵美術社”于北平勸業楊三樓鬻刻,所作以花卉為多。1947年12月至1948年4月在上海舉辦書畫竹刻展覽。曾為陳師曾等文化名人刻扇。曾任北平藝專竹刻、治印教授。妻蕭伴梅、副室王娛梅,均工書畫。解放後居上海,1953年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晚年寄居上海,卒年七十餘歲。存世有《寄斯庵印痕》、《刻竹》、《治印無師自通》、《扇骨拓集》。
四、對章邊緣分別刻”輔國公戴澤兄雅賞”及”六弟戴洵恭進”
經考據歷史文獻,查到有關資料,輔國公戴澤為清末五大臣,戴洵為民國建立,保留溥儀小王朝中三個親王之首。
此對章為清末民初清宗室戴洵以舊藏清中期象牙雕獅紐對章,請清末民初微雕名家張志漁,臨摹惲壽平松竹梅歲寒三友圖,並微雕諸葛亮前後出師表文,送其宗室兄長輔國公戴澤。
令慈禧惶惶不可終日吳樾刺殺清出洋五大臣始末
清朝光緒三十一年乙巳(西元1905年)9月24日,這是清朝輔國公載澤、兵部侍郎徐世昌、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五大臣正式出洋考察的日子。
這天天剛亮吳樾就起身,懷揣炸彈來到北京車站。裝扮成僕人的模樣,混在人群中間進了車站。當天鐵路局預備供五大臣出訪的火車專列一共五節,前面兩節供隨員乘坐,第三節才是五大臣的豪華花車,第四節僕役所乘,最後一節裝行李。
吳樾在混進車站之後,試圖進入五大臣所在的包廂。當他由第四列車廂進入中間花車時,被衛兵攔住。“你是跟哪個大人的?”“澤爺”!因為吳樾面生,又不是北方口音,頓時引起了衛兵的懷疑。
糾纏間,吳樾怕事情敗露,借火車開動之際引爆身上的炸藥,試圖與五大臣同歸於盡。“轟”的一聲巨響,煙霧瀰漫,車破人散,斃傷十多人,事後檢查,五大臣中的紹英傷了右股,端方、戴鴻慈受了輕傷,親貴大臣載澤在慌亂躲藏中擦破了頭皮。吳樾當場殉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樾刺殺出洋五大臣事件。
1910年1月中旬,汪精衛偕陳璧君、黎仲實等由香港入京,於琉璃廠火神廟西夾道(即太平橋)組織秘密機關。他們最初把暗殺目標選定為慶親王奕劻,但奕劻戒備深嚴,無法下手。這時,汪精衛他們得知貝勒載洵、戴濤等人從歐洲等考察海軍回國,決定在車站行刺此二人。汪精衛和黃複生攜帶盛炸藥的鐵壺,冒著大雪在東車站等候。戴洵等人下車後,由於車站上戴紅頂花翎的人太多,汪精衛等無法辯認,只好作罷。
聽晚清遺老講述他眼裡的張勳復辟
帝帥梁鼎芬、朱益藩早有準備,趕到養心殿請溥儀速到毓慶宮。溥儀見老師面色莊嚴,不知所措。還是陳寶琛先開口:“張勳率人已進宮……”溥儀抬頭不情願地說:“前幾天我不是賞過了嗎?”“不是來討賞,是萬事俱備,一切妥帖,擁戴皇上復位!”溥儀怔怔道:“師傅乃教我讀聖賢書者,亦導我入陷阱耶?張勳一武生豈可成此?此事危險,民國優待大清,萬不可為!”3位帝師一齊跪下,一頭叩到地共聲道:“皇上勿恐!各國使臣,全國軍民都擁戴您!一切有臣等。”4位太妃和親王戴洵、戴濤、戴灃被接到養心殿。太妃聞此喜出望外,3位親王一言不發,戴灃一副“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