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77南宋龍泉哥窯青釉渣斗

C777宋龍泉哥窯青釉渣斗1.jpg C777宋龍泉哥窯青釉渣斗2.jpg C777宋龍泉哥窯青釉渣斗3.jpg C777宋龍泉哥窯青釉渣斗5.jpg C777宋龍泉哥窯青釉渣斗6.jpg  

 

 

 

 

南宋龍泉哥窯青瓷-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宋青釉八方杯(高5.6對角徑10.6足徑3.8釐米)- 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jpg 南宋青釉八方杯(高5.6對角徑10.6足徑3.8釐米)- 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jpg 南宋青釉折沿盤(高2.1口徑17.2足徑6釐米)-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jpg 南宋青釉杯(高5.7口徑8.5足徑3.8釐米)-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jpg 南宋青釉洗(高4口徑12.8足徑8.6釐米)-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jpg 南宋青釉瓶(高11.4口徑6.4釐米)-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jpg 南宋青釉渣斗(高8.5口徑9.8足徑7.2釐米)-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jpg 南宋青釉渣斗(高8.5口徑9.8足徑7.2釐米)-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jpg 南宋青釉菱花口三足鬲式爐(高14.6口徑11)-龍泉青瓷研究所藏.jpg 南宋龍泉哥窯的淺白斷紋-龍泉小梅出土.jpg

南宋龍泉哥窯的鐵足-龍泉小梅出土.jpg 南宋青釉器蓋(高1.7直徑8.2釐米)-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jpg  

南宋龍泉哥窯-龍泉小梅窯址出土.jpg  

 

 

 

南宋青釉器殘片-浙江省龍泉市查田鎮溪口村瓦窯垟窯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宋青釉器殘片-浙江省龍泉市查田鎮溪口村瓦窯垟窯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jpg  

 

 

 

 

龍泉黑胎青瓷應是文獻記載的宋代哥窯

 

 

 

   宋代龍泉窯黑胎青瓷,無論是溪口、小梅還是大窯地區的產品,其基本特徵為黑胎、紫口鐵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淺不一,以粉青為上,開片紋,片紋亦大小不一,即所謂的冰裂紋、梅花片、鱔血、蟹爪紋等,與文獻記載的哥窯特徵相吻合。龍泉黑胎青瓷應該文獻記載的宋代哥窯。在201211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泉青瓷博物館主辦的「2012龍泉黑胎青瓷與哥窯論證會」上,此論斷得到了與會多數專家認可。

 

 

 

      從考古發掘來看,自民國以來,在龍泉大窯、溪口一帶發現的不少古窯址,都出土了眾多黑胎類青瓷殘件及瓷片,其中尤以溪口的黑胎青瓷最為典型。最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溪口瓦窯垟的兩大窯床進行系統發掘,發掘的殘件及瓷片在龍泉博物館展出,使人們更加完整清晰地看到了龍泉溪口黑胎青瓷的真面目。這些南宋時期的黑胎類青瓷用墊餅墊燒,薄胎厚釉,多紋片,部分器物口沿露胎色,呈紫褐色,圈足底端呈鐵黑色(卻俗稱紫口鐵足)。常見器型有碗、洗、五管燈、大吉瓶、白菜瓶、執壺、扁壺、各種祭祀用禮器如觚、琮式瓶、貫耳瓶、鼎爐、融爐等達數十種,種類比杭州老虎洞和郊壇下窯更加齊全。

 

   將龍泉溪口窯出土的實物與歷代文獻中對哥窯的記載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兩者之間驚人的相似,譬如胎色都以黑褐色為主,露胎處具有“紫口鐵骨”的特徵;施青釉,燒造出來的釉色呈現多種色調,以粉青為上;釉面有開片,以魚子紋為主,間含冰裂紋;雖總體與官窯很相像,但更質薄、性堅、體輕、玻璃質感強、做工精細、口沿、腳線修飾具有官窯器的精緻和“不惜不本”的特點。因此可以斷定,文獻中所記載的宋代哥窯就是龍泉溪口所燒造的黑胎類青瓷。

 

   溪口位於龍泉縣南35公里的馬鞍山東南麓,甌江上游秦溪和墩頭匯流於此。所謂“溪口窯”是指龍泉溪口一帶多處燒造黑胎類青瓷窯口的總稱。它們大多分佈在墩頭溪兩岸的山坡上,包括瓦窯垟、骷髏灣、李家山等。
  
距離龍泉市以南也是約40公里,距離大窯約5公里處,有一個村落叫溪口村,就是宋五大名窯之一哥窯的窯址所在地,溪口村四周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同是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溪口窯系窯址不多,不足5處,其中最著名的瓷窯是溪口瓦窯垟,在南宋後期溪口窯系燒製了頂級的黑胎哥窯瓷器,俗稱鐵骨鐵胎,當地人謂曰夾心餅乾,釉色以粉青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其特徵為紫口鐵足和自然開片,產品流溢著一種古樸而奇特的審美意趣。

 

  

 

發掘工作主要包括兩部分:溪口瓦窯垟與小梅瓦窯路窯址。

 

     瓦窯垟窯址清理窯爐遺蹟兩處,不僅揭露出基本完整的窯爐,而且在最早的窯爐內出土黑胎青瓷產品。瓦窯垟窯址生產規模較大,黑胎青瓷與白胎青瓷兼燒,黑胎青瓷產品種類相當豐富,不僅包括碗、盞、盤類日用器,還包括尊、爐、觚等仿青銅器的產品,質量極高,多數器物為薄胎厚釉,部分器物甚至釉層較胎體為薄,造型纖巧規整,釉近玉狀瑩潤,開片紋較大,具有典型的紫口鐵足特徵,是生產龍泉黑胎青瓷的典型窯場。

 

   瓦窯路窯址位於在小梅鎮政府所在地,處於大窯窯址群與金村窯址群中間的空白地段。發掘揭露龍窯窯爐一條,出土大量的黑胎青瓷產品。黑胎青瓷主要發現於兩個灰坑中。黑胎青瓷胎體很薄,有兩種釉質,碎片紋玻璃質釉和粉青凝厚釉(不開片)。碎片紋玻璃質釉青瓷的釉質玻化,較透明,釉層開片密集,釉色較深,主要有灰青色、灰黃色等。器形主要有八角盞、盤、瓶、爐、碗、盞、把杯、洗、碟、觚、盒、唾盂、蓋罐、鳥食罐、圓紐器蓋等,器型小巧,製作工整。粉青凝厚釉青瓷主要出於窯爐底部,釉質凝厚不透明,色粉青,器形有碗、盤、盞等。該窯址產品在胎釉和器型特徵、裝燒工藝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早期性,上海博物館的熱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燒造年代在南宋早期。瓦窯路窯址不僅是一個全新的地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窯址類型,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幾乎純燒黑胎青瓷的窯址,它對於探索黑胎青瓷的起源及其性質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2012119,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等20多位專家經過兩天的分析論證,正式確認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的窯址就在龍泉市溪口窯。大家都傳哥窯無整器,原因其一是哥窯燒製的時間不長,其二當時檢驗標準及其苛刻,少數好的直接進貢,一點缺陷都是直接砸碎,並傳有官兵把守監燒,導致存世完整器極其稀少,如有發現也是國寶級重器。

 

 

 

 

哥窯新發現:千古之謎乃千古奇冤

 

2015/07/29 來源:新浪

 

沈岳明

 

     2015722號,由北京市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比德尚玉」龍泉窯瓷器學術報告會在京開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書記沈岳明在現場做了「十二世紀的龍泉窯」的學術報告,其中分析和界定了龍泉黒胎青瓷出現的歷史和類別。隨後接受了中國文物網的專訪,並針對目前哥窯研究的現狀,提出了有力的論證,直白表述:「哥窯成為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謎,簡直是千古奇冤!」

 

 

 

一個碎片引發的迷案——哥窯與傳世哥窯之分

 

   其實,起初並沒有哥窯和傳世哥窯之分。1932年,故宮博物院接收清宮遺存的文物清點造冊時,發現了一批造型十分規整,工藝非常精緻,胎色有深褐、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胎體相對緻密。釉色以炒米黃、灰青、青黃為主,濃淡不一,釉面上有大小不等的開片花紋的青瓷,這批青瓷在清宮記載上既沒有產地又沒有燒造時間記錄。所以,根據當時的認識,分別被標上了「哥窯盤」、「仿哥窯盤」或題「宋哥窯粉青葵瓣口盤」、「宋哥窯粉青貫耳穿帶杏葉壺」等。1936年,時任該院瓷器專門委員的郭葆昌對宮中瓷器進行了再鑑定,結果公布於《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中。現在我們看到的定名基本上是依據郭氏所定的名稱,年代基本都是宋代籠統言之。後來,在其他一些博物館也有收藏的,並且把出土的、與故宮博物院之哥窯特徵相似的一類器物,均稱為傳世哥窯。

 

   而各大博物館所藏之傳世哥窯本就不是一個東西,他們的情況非常複雜。馮先銘先生認為:「在傳世的不少『哥窯』瓷器中有南宋時期作品,其中有些是屬於元代的作品。從產地說,也恐非一個瓷窯的出品。」汪慶正先生則更直接地指出:「宋哥窯是否存在,要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然而,我們過去把傳世哥窯都定在宋代,是肯定有問題的。」把表面特徵看似相類實內涵各異的器物,硬湊在一起,作為一個標準來對待,本就缺乏科學的態度。其實古人是分的很清楚的,清宮檔案中,把真正的宋哥窯叫哥窯,把元代仿的叫哥窯型,把明清仿的叫仿哥釉或哥釉、仿哥窯等。

 

   1956年,周恩來總理說要恢復古代的名窯,第一個就是恢復龍泉窯。在此之前,學界一直把龍泉出土的黑胎青瓷歸屬於哥窯。在後來的挖掘取樣中,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故宮博物院提供的所謂的「哥窯」瓷片進行了成分分析,發現與龍泉出土的黑胎青瓷的成分並不一致,所以也就有了「哥窯」與「傳世哥窯」之分。

 

     然而沈岳明認為,故宮傳世哥窯的分類存在很大的問題,並且僅憑一片碎片進而否定了龍泉黒胎的哥窯性質過於草率。一方面,故宮的傳世哥窯屬於不同的年代,初步判斷有宋代、元代甚至更晚的,有米黃的、粉青的、油灰的、青黃色等,如果根據不同年代的瓷器去尋找一個窯口,並不現實。其次,將其判定分類成為哥窯的特徵「金絲鐵線」也並不盡科學合理,因為「金絲鐵線」這個特徵清代也只有《南窯筆記》曾涉及過,真正應用於哥窯是解放後,明代和民國並沒有文獻記載,一直流傳下來的哥窯特徵,應該是「紫口鐵足」。另一方面,故宮博物院提供的哥窯碎片,是孫瀛洲先生從市場上淘回來的一片他認為的所謂的「哥窯」瓷器碎片。這就具有了很大的偶然性。再則,同樣一組數據,不同的專家也會產生不同的觀點,碎片檢驗後,就有一些專家認為是江西的,也有一些認為是河南的。這一化驗結果發表後,在國內外陶瓷界引起很大震動,以至於各大博物館將原來所藏之哥窯紛紛改名為「傳世哥窯」。此後研究者多以此為據論述哥窯,因而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諸如過去的「元代說」、「明代說」再起,致使宋哥窯傳世品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有所降低,並由此而導致新的認識混亂。另外,根據化驗結果所指,在江西省景德鎮一帶尋蹤覓跡,始終未見類似的宋、元之器。而按《格古要論》所提碎器窯同於哥窯的開片,《陶說》關於江西省吉州窯燒碎器之說,順藤去摸瓜亦無所獲,從此哥窯就成了一樁懸案。

 

     沈岳明說,傳世哥窯就像一個大雜燴,只是當時給某些瓷器的一個定義、分類。所以,以傳世哥窯來研究哥窯,肯定有問題。傳世哥窯並不能代表哥窯,最多算是哥窯的一部分。所以研究哥窯,一定要把兩者概念分開。

 

 

 

哥窯的遺址產地之爭

 

   因為當時碎片的數據顯示與龍泉黒胎不符,故而一直以來確定的哥窯在龍泉的論斷才引起了大家的疑義。哥窯窯址也就變成了不解之謎。同時,根據由故宮博物院提供的瓷器碎片數據分析,專家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論斷。目前,保留下來的哥窯遺址所在地的主流觀點,就是龍泉哥窯和杭州的老虎洞窯。

 

   現在有一種觀點說元代老虎洞窯產品就是哥窯。而老虎洞窯確實有一類產品跟現在故宮傳世哥窯產品的特徵比較接近,然而也並不是完全一致。沈岳明認為,老虎洞窯應是文獻中曾指出「元末新燒」之哥窯,這就說明至少它不是宋代哥窯。所以如果說老虎洞窯址是哥窯產地的話,它最多是元代的仿哥,或者是元代哥窯,而文獻中記載的宋代哥窯則是在龍泉。

 

     其實撇開「傳世哥窯」這個概念,我們說的宋哥窯產地,目前來看就只剩龍泉了。這個觀點,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是沒有爭議的。因為所有的文獻(除了個別文獻外)只要是講到哥窯的窯址,都指向龍泉。而且龍泉是唯一一個在地方志上被記載的哥窯產地,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地方志的記載,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其次,在龍泉,哥弟窯的傳說可以說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甚至現在的龍泉窯燒窯供奉的就是章氏兄弟,龍泉戲班子的傳統劇目,也有章氏兄弟的傳說。在龍泉古窯場挖掘出的黒胎青瓷和碎片,更是佐證了這一觀點。其實,在故宮拿出測試的碎片之前,哥窯的產地就在龍泉並無爭議。所以,哥窯本來是清楚的,是人們把「傳世哥窯」和「哥窯」的概念混淆了,才產生了所謂的「千古之謎」。

 

 

 

龍泉黒胎實證自己的哥窯身份

 

   龍泉黒胎瓷器的性質,有三個觀點,仿官、哥窯、官窯。仿官之說現在基本是可以排除的,根據目前對溪口瓦窯垟等窯址的黑胎青瓷的挖掘和發現,對地層的分析和經技術手段判定,黒胎青瓷出現的年代應在南宋早期,早於南宋官窯的「郊壇下官窯」,所以可以排除仿官的性質。根據對瓦窯垟瓷器胎釉的觀察,龍泉黑胎青瓷就是文獻中的哥窯。

 

   然而,儘管目前仍有一些問題尚待需要解決。如傳世哥窯的歸屬、龍泉類官窯瓷器標本尚待進一步測試分析等等。

 

   但是,宋哥窯就在龍泉這一觀點,沈岳明表示他堅信不疑。

 

 

 

人物介紹

 

沈岳明,198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一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陶瓷窯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現任浙江省文物研究所書記、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