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823西周白玉透雕鳳鳥紋佩(高4.5寬6.5厚0.5公分)
西周玉鳳-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這隻玉鳳, 造型十分華麗, 鳳冠上的長羽錯落有致地飄垂在胸前, 尾部的尾羽亦分岔下垂至足部, 與西周中期青銅器上典型的花冠鳳紋十分相似。
鳥紋在商、西周青銅器中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紋飾。雖然傳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是商族重要的圖騰,但是直到商代晚期,鳥紋也多數是作為輔助紋飾存在的。
商末周初作為主題裝飾的鳥紋開始出現,西周中期前後達到全盛,以鳳鳥紋為主題裝飾成了時代潮流,這與周人將鳳鳥視為吉祥之物有很大關係。西周晚期以後,可能隨著周王室的衰微,鳥紋也一併衰落了。
鳥紋最明顯的特點就向下彎鉤形的鳥喙,以及腦袋上的角。鳥的尾部變化較多,有長尾、垂尾和分尾幾種形式,有些會以誇張的手法表現出鳥尾上散開的羽毛。而西周盛行的鳳鳥紋,在鳥的頭部更是帶有華麗的鳳冠,有時垂於胸前,有時作長羽飄舉狀,最大程度地表現了傳說中神鳥的「仙氣」。
西周中期青銅牆盤上典型的花冠鳳紋
牆盤型巨大,腹和圈足分別飾鳳鳥紋和獸體捲曲紋,雷紋填地,圈足有折邊。
鳳鳥紋,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象徵吉祥如意,常被用作殷商和周朝青銅器上的圖案,這些紋飾既體現了鳳鳥在殷商和周朝人民心中的形象,也體現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
玄鳥生商”,鳥,商人的圖騰,“鳳鳴岐山”,周人視鳳鳥為祥瑞、守護神。鳳鳥紋作為青銅器紋飾始見於商代中期,一直沿用到春秋晚期。各種鳥紋、鳳紋,包括冠飾、角飾和卷尾飾,都被稱為鳳紋,是我國漢族文化中的一種古老的裝飾圖案。鳳鳥紋是青銅器中最美麗的裝飾,它是從遠古彩陶中的玄鳥演化而來,基本形態是西周時代的雛雞,其特點是翅膀向上伸展,展翅翱翔是早期鳳紋區別於鳥紋的最主要特徵。在殷商時期,人們對玄鳥有特殊的崇拜,並在其上採用了原始鳳紋作為裝飾,從而形成了玉器和青銅器等手工藝品。人類逐漸理解“鳳”這個詞,集眾鳥之精華於一身。到了漢朝,鳳紋已有了一定的雛形,在時間的推移下,鳳鳥紋的形態已經越來越具體化。
西周中期青銅牆盤-1976年扶風縣法門鎮莊白村一號銅器窖藏出土,寶雞周原博物院藏
這是西周共王時期微氏家族的史牆為祭祀祖先所作的禮器,他是微氏家族的宗子,任王朝史官。銘文的前半段稱揚數代西周天子的功烈,歷數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文治武功,其後褒頌微氏家族的歷史傳承,詳述高祖、烈祖、乙祖、亞祖祖辛、文考乙公及史牆本人等六世族人輔佐天子、奉事周邦的榮耀與貢獻。由於該器屬於考古發現的西周禮器,銘文直錄當時的史官文辭,陳述共王時代對於此前諸王的認識和評價,如實反映了西周王朝的正統理念。銘文既反映了西周前期諸王文治武功的大格局,又反映了微氏家族世代 變遷乃至個人榮寵的小傳統,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
西周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因作器者“牆”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稱作“史牆盤”,1976年出土於扶風縣莊白一號窖藏,現藏于寶雞周原博物院。
通高16.2釐米,口徑47.3釐米,盤深7.3釐米,重12.5公斤。圓形、圈足、雙附耳。腹部飾垂冠鳳鳥紋,圈足飾竊曲紋,均以雲雷紋襯底。盤內鑄有銘文18行284字,分前後兩段。前半段記述了西周前期文、武、成、康、昭、穆六位王的主要史跡,頌揚了當時在位的共王;後半段記載了微氏家族五代人的事業功績。銘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被譽為“青銅史書”。牆盤器形宏大,製造精良,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最長的一篇銅器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