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56北宋耀州窯青釉剔刻牡丹紋碗(直徑11.9底徑4.4高6.7公分)
北宋耀州青瓷刻牡丹紋碗(14.2 厘米)-佳士得香港2010 .12 .1拍賣成交價475,000港元
個人收藏C1156北宋耀州窯青釉剔刻牡丹紋碗(直徑11.9底徑4.4高6.7公分)
個人收藏C1156北宋耀州窯青釉剔刻牡丹紋碗(直徑11.9底徑4.4高6.7公分)與佳士得香港2010 .12 .1拍賣成交價475,000港元-北宋耀州青瓷刻牡丹紋碗(14.2 厘米),造型及紋飾類似,個人這件尺寸較小。
鑑定瓷器,要從造型、胎體、釉面、紋飾、器足及款識各方面來分析判斷。依個人收藏古瓷40餘年,千餘件古瓷經驗,個人收藏耀州窯青釉剔刻牡丹紋碗,由造型及剔刻紋飾和橄欖綠釉色,判斷為北宋時期製品。
生產大觀碗的耀州窯是我國宋代八大窯系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該窯創燒於唐代,在北宋達到鼎盛,此後窯場雖有移動,但燒瓷從未間斷過,製瓷歷史長達1300餘年,這在中國陶瓷史上極為罕見」。耀州窯一出世就展現出一覽眾山小的霸氣,成為北方唯一敢與「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比肩的青瓷窯場,進入皇宮、深入官府和尋常百姓之家。
話說,耀州窯在宋時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於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1102-1106)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製貢瓷。其不凡的製瓷技巧和灑脫活潑的風格對當時各地窯場產生了很大影響,得到廣泛推廣,由此形成了一個自北而南的範圍廣闊的耀州窯系。耀州窯係以黃堡鎮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內鄉大窯店窯等多個窯場。各窯製品均與銅川窯相似,僅因所使用原料有差別,胎質與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唐和五代時胎質稍鬆,呈灰色,釉質失透,有乳濁感;
宋代青瓷胎體較堅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質瑩潤透明,釉色青綠如橄欖,釉薄處呈薑黃色;
金、元時胎質稍粗,胎色呈淺灰或灰色,釉面多數薑黃,青色者少。釉質稀簿而不潤。
在紋飾上看來,五代以前古樸大方;宋時豐富多樣,且技藝精湛,出類拔萃;金元時日趨簡單。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和裝飾技法,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較大,除陝西境內的一大批窯仿燒外,它的技藝還傳到河南省的臨汝、禹縣、寶豐、內鄉等窯,傳到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鎮,形成了以黃堡鎮等窯,傳到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港,形成了以黃堡鎮。
以上文章節錄自-從工藝到市場一篇文章讀懂耀州窯
https://collection.sina.cn/taoci/2017-09-04/detail-ifykpysa302592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