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銀鎏金鏨刻雙獅紋四出菱花形盒

 

(8.2 腹徑15.5 足徑12公分 323公克)

 

 

 

 

 


 


 


 


 


 


 


 


 


 


 


 


 


 


 


 


 


 


 


 


 


 


 


 


 


 


 


 

 

 

 

 

 

 

下載網路-唐代鎏金雙獅紋銀盒(通高12 口徑17.3 足徑14.8公分重799)-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

 


 


 


 


 


 


 


 


 


 


 

 

 

下載網路-唐代鎏金雙獅紋銀盒-法門寺出土 (外底鏨文)

 

“進奉延慶節金花陸寸方合壹具重貳拾兩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使臣李進”

 

 

 

 



下載網路-唐雙獅戲球紋金花銀盒-安徽博物館藏



 

 

 

 

下載網路-唐代鎏金蓮瓣形銀茶盒(7.5 腹徑9.5足徑6.5厘米重112) -1982年元旦江蘇省鎮江市丁卯橋唐代銀器窖藏出土-鎮江博物館藏一級文物

 


 

 

 

 

 

 

 

 

 

下載網路-唐代鎏金雙鳳紋帶蓋大銀盒-鎮江博物館藏

 


 

 

 


 

 

 

 

 

 

 

 

 

下載網路-遼會同四年(西元941年)鎏金鏨花銀盒(口徑14.6通高8.9cm 475.5)-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遼耶律羽之墓出土

 


 

 

 


 


 

 

 


 

 

 

 

 

 

 

 

 

下載網路-遼鎏金銀盒-陳國公主墓隨葬

 


 

 

 

 



15-382.一件唐代銀鎏金鏨刻雙獅紋四出菱花形盒的收藏(102.8.17)

 

      此件鎏金銀盒賣家約二十年前就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中擺攤,為來自大陸的中年男性,是少數親自到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也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有賣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普通的骨董。為人隨和,開價實在,認識二十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陸續買些品相還可以的老件小品文物,不過均是物超所值的幾千元普通等級,很少看到較精的中上等級文物。認識二十年來早期曾買過幾件唐遼宋銀器及漢代青銅席鎮,但近年來雖然每週會經過其攤位瀏覽其桌上貨色,從未見過入眼文物,已經五年未曾交易過。

 

 

 

    此件鎏金銀盒在上週六即鑑賞過,當時看到這個這四出菱花形盒造型及雙獅紋飾,相當眼熟。兩週前7/27曾買進一件唐風格銅鎏金錘鍱鏨刻鳳紋龜足桃形盒後,上網搜尋相關唐遼宋金銀器時,曾見過下載幾件類似四出菱花形造型銀盒,其中一件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四出菱花形盒上面鏨刻雙獅紋飾與此件相當近似。但此等重器怎麼可能出現在玉市攤位?應該只是市面上常見的近現代所仿唐銀器。但一上手卻出乎意料異常輕,不像一般以銅質仿唐金銀器那樣厚重。詳細檢視,發現是由銀薄片錘揲鏨刻焊接製作,所鏨刻紋飾相當繁複細緻,除了蓋面浮雕紋飾鎏金燦爛,其他部分外表均為銀黑色氧化層所覆蓋,還有土垢堆積在凹處死角,像是出土文物。於是問其年代?表示是唐代銀盒,再問其價位?所開價位近六位數。我說若是唐到代,還算合理,若近現代所仿,以銀質材料錢加工錢就太高了!我問優惠價最低算多少?他表示此件鎏金銀盒在臺南有一教授相當喜愛有出價幾萬要買,因剛帶回來沒有答應其議價,您能接受多少價位?我說我對唐代銀器不太專業,讓我回去找相關資料,確定唐代有此造型及紋飾,再作考慮。於是詳細觀察其紋飾特徵記在腦海中。回家後趕快打開電腦找到所下載銀盒圖片進行比對,確認與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四出菱花形盒上面鏨刻雙獅紋銀盒較為類似,於是將其中幾張較清晰圖片列印,準備下週六帶往玉市比對。

 

 

 

   仿唐鎏金銀器一、二十年前在玉市就常見銀或銀鎏金鏨花鳥紋高足杯及碗和碟盤等,初期雕工還算細緻,其中較高仿品是以真銀鎏金,我二十幾年前曾以萬餘元買過一件高腳杯,後來經驗累積才知道應是現代仿品,雖然造型紋飾是唐代風格,材質也是銀質,但較厚重,敲擊聲較清脆,雕工較生硬。另外一種是數量較多以較便宜的銅質鎏金,要價幾千元,雕工較生硬,外表是現代鍍金,而非古法鎏金,內行人看為一眼假的仿品。現在玉市更出現以機器壓製,而非手工雕刻的低級仿品,甚至底部還落大唐貞觀款識。

 

   20070117日報導唐代舞馬壺仿製成功,運用大量失傳的唐代工藝,目前存世僅一件的國之瑰寶——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在陝西博物館專家的嚴密督導下,終於仿製成功,公開發行, 16日亮相中華世紀壇,其逼真程度令專家震撼。同時仿製成功的還有狩獵紋高足銀盃、鎏金飛廉紋六曲銀盤兩件珍貴文物,這是首次成功仿製唐代金銀器。據悉,專家們對唐代金銀製作進行了大量挖掘和整理,進行了近百道工序方才完美成器。可見依據實物或圖錄以古老工法仿製唐代金銀器要達成幾可亂真是可能的。要由造型紋飾工法判斷真假是不可能的任務,只能進一步由外表風化皮殼包漿判斷新舊。

 

    問題是銀器置於空氣中,因空氣中含有硫,經一段時日,表面會氧化形成硫化物的烏黑情況,時間越久此氧化烏黑層越厚,最後甚至斑駁剝落。但卻無法由其厚薄來判斷銀器新舊及年代遠近,原因此硫化物的烏黑情況,要看所處環境空氣含硫情況。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全新的銀白亮麗銀器,在空氣中常不到幾年就變成烏漆嘛黑。所以要由銀器外表氧化烏黑判斷銀器新舊及年代遠近是有其難度,同樣屬於貴重金屬的金器,因金器化學性質穩定,除王水可以腐蝕外,在經過幾千年歲月出土後,仍然金光閃爍,也是無法由外表氧化來判斷銀器新舊及年代。不像銅器可以由外表氧化銅形成的紅斑綠鏽程度來判斷銅器新舊及年代。

 

    雖然無法由其烏黑的厚薄來判斷銀器新舊及年代遠近,但

 

根據個人觀察比較,銀器外表若幾年短時間內氧化形成硫化物的烏黑層,其色澤較烏黑沒有層次感,容易斑駁剝落,剝落的底層是銀白色;若是幾十年或百年以上長期風化生成,其黑色較灰黑有層次感,不易剝落,其灰黑層去除後表面為灰白色澤。另老件銀器以放大鏡檢視外表面,有老件使用所留下的碰擊及深淺不規則的磨損痕跡。

 

 

 

    終於等到(102.8.17) 週六玉市文物之旅,在到其攤位之前,先拿出所印圖片默記其紋飾特徵,再到其攤位要求鑑賞銀盒,逐一詳細檢視與腦中記憶核對,發現各部紋飾相當近似,只有部分細節不同。看其外表灰黑有層次感,以放大鏡檢視外表附著物相當自然,以指甲摳土垢相當堅實,判斷應是老件,而非近現代仿古作舊。於是問其年代?此次他說是宋代,質疑其上週說是唐代為何本週說是宋代?他表示前一手說是唐代,他認為最少是宋代。他表示臺南的教授又給他加一成價位他仍沒有答應,我說我對銀器年代較沒有把握,這價位風險較高我無法接受,既然有人願出此高價位,我只有放棄。他表示這教授沒有現金要求開支票,他最近要回大陸進貨需要現金,若您喜歡就可以較低現金價賣您,我提出以教授所出價位九折議價,最後他爽快答應成交。

 

 

 

    對於其他項目文物收藏到底是應保留原狀,還是要清理乾淨?我個人還是主張清理乾淨看法。除了把玩時衛生考量外,就是要將外表後天的陳年污垢去除,重現製作當時的雕刻工藝,另外藉著把表面清理乾淨,也常可以發現破損修補痕跡及新仿作舊的真相。至於清理乾淨後,會便成沒有古味,會讓人誤以為是新的,因我收藏文物重在自己收藏把玩,並不在意爾後要釋出的問題。若為作生意的業者或以後考慮脫手的藏家,當然還是保持原狀為宜,避免不內行買家誤以為新品,讓買家買回後自行決定是否清理?

 

   

 

     此鎏金銀盒因長久經硫化物氧化在表面形成烏黑情況,在錘揲凹陷死角堆積土垢,部分鏨刻紋飾表面為陳年污垢掩蓋,決定加以清理乾淨。於是使用去污力較強的清洗廁所馬筒及瓷磚的---“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首先以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喷灑銀盒內外,以牙刷來回刷洗,在錘揲凹陷死角堆積土垢部分刷洗不掉,再逐一以竹籤剔除。外表污垢去除後,表面仍烏黑一片看不清鏨刻紋飾,決定去除烏黑氧化層,之前曾試過以銅油擦拭,結果表面成銀白色,沒有銀器古樸味,還被同好誤以為是新品。此次決定以牙膏用牙刷來回刷洗,讓烏黑層去除,保留魚子紋地為灰白色底。在部分蓋盒邊緣紋飾表面有褐色像鐵鏽色掩蓋,則以竹籤沾牙膏慢慢逐一剔除,經過慢工出細活一個工作天,終於讓銀盒煥然一新,恢復昔日銀色光采,又不失其古樸老味。

 

 

 

   打開電腦找出之前上網所找到幾張不同角度的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鎏金雙獅紋銀盒與此銀盒仔細比對。

 

1.造型: 8.2 腹徑15.5 足徑12公分 323公克。銀盒呈四出菱花形,蓋與盒身以子母口扣合,蓋面弧凸,直腹,平底,腹部下收,四曲喇叭形圈足。造型與法門寺銀盒(通高12 口徑17.3足徑14.8公分重799)相當近似,尺寸略小,重量差一半,厚度應較薄細。

 

    盒的用途很廣泛,一般形體大的盒多用於盛放各種藥物、茶、香料和其它貴重物品,形體較小的則主要用於盛放化粧品。

 

唐代盛行煎茶或煮茶,餅茶需碾成茶末煮飲,無論餅茶或茶末都需要用容器存放。唐代茶盒分兩類,大盒裝茶餅,小的則用於裝茶粉末。陜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金銀器中七個大銀盒就分別盛有鐘乳石,丹砂等古代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藥物,同時也是煉丹原料。此銀盒算不小,可能是裝茶或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藥物。

 

2.材質:看全器表面烏漆嘛黑,但經清除氧化層後,露出底色為灰白銀色,上手有沉重感,敲擊聲較悶,檢視其凸出外表使用磨損部分,未發現有露出銅紅顏色,應是銀製品。

 

3.製作工藝:此銀盒採用錘揲及鏨刻技法,再將器物腹部做成瓜棱形,利用凹棱將較大的面積分隔成小塊,既豐富了造型變化,又能大大增強抗變形能力,為唐代金銀器的典型工藝。

 

    唐代金銀器多為皇家貴戚使用,製造時追求宏大華美,不計成本。唐代金銀器製造工藝的高峰,最重要的標誌就是錘揲和鏨刻技術的成熟應用。錘揲是利用金銀質地柔軟的特點,將金銀片放在模具上反復錘打成型,然後進行鏨刻。

 

    金銀具有極好的延展性,可以加工製作成很薄的器皿。唐代工匠在器物成型方面,除了沿用傳統的鑄造法外,還大量採用從薩珊、粟特地區傳人的錘揲法。所謂錘揲法是利用金銀質地較軟、延展性強的特點,採用反復錘擊的方法使器物成型。錘揲法可以將金銀器皿做得非常輕薄,這樣不僅大大節省了珍貴的原材料,輕薄的器皿使用起來也更加方便。但是,器物變薄後抗變形能力也隨之降低,於是金銀器皿在設計造型時,常常將器物腹部做成瓜棱形,利用凹棱將較大的面積分隔成小塊,這樣既豐富了造型變化,又能大大增強抗變形能力。盤碗類器物腹部的瓜棱與口沿相交處,採用V形小缺口進行過渡,這樣不但保持了口、腹風格上的一致性,還能掩飾口部的微小變形。

 

   鏨刻是通過大小不同、形式各異的鏨子,用小錘擊打,在器物表面形成各種花紋圖案,達到裝飾效果。用錘揲和鏨刻技術製造的金銀器皿器形輕巧,花紋精美細緻。

 

4.紋飾: 蓋面捶刻凸花,中心以一對獅紋為主體,其外圍繞菱形聯珠紋,空隙處填飾西番蓮及蔓草紋樣,腹壁飾纏枝花草紋,全器底飾魚子紋。蓋緣及圈足沿飾變體蓮瓣紋帶。蓋面浮雕紋飾及腹壁、底足邊緣鎏金。此盒造型富於變化,色澤豔麗,圖案生動。蓋面上兩隻撲耍西番蓮的獅子,神態頑皮可愛,方向一正一反,相背而行,與排列細密的漩渦狀魚子紋共同使該盒產生了很強的旋轉運動感。高低起伏的紋樣又施以鎏金,在光線的照射下愈顯流光溢彩。詳細與法門寺銀盒紋飾比對,相似度達九成,主要紋飾基本相同,只有部分細節不同。此盒蓋緣及圈足沿飾變體蓮瓣紋帶,法門寺銀盒為簡蓮瓣紋。此盒獅紋外圍繞菱形之聯珠紋圓圈為陰刻,法門寺銀盒聯珠紋圓圈為凸出。此盒腹壁所飾纏枝花草紋為未鎏金,上蓋及盒身枝葉同方向,法門寺銀盒為鎏金,上下纏枝花草紋枝葉方向相反。

 

4.皮殼包漿:

 

   此鎏金銀盒因長久經硫化物氧化在表面形成烏黑情況,在錘揲凹陷死角堆積土垢,部分鏨刻紋飾表面為陳年污垢掩蓋,在加以清理過程中,發現堆積土垢及陳年污垢相當結實,需要以竹籤沾清潔劑用力才能慢慢清除,部分褐色附著物始終無法清除,上面氧化烏黑層去除,所露出灰白色澤為有層次感的老舊銀底。以放大鏡檢視外表面,有老件使用所留下的碰擊及深淺不規則的磨損痕跡。此件應是自然風化的出土銀器,而非人為作舊。

 

 

 

綜合判斷:

 

     綜合以上研判,此件銀鎏金鏨刻雙獅紋四出菱花形盒,材質為銀製品,雕工細緻繁複流暢,為唐代典型風格。此銀盒造型及紋飾與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鎏金雙獅紋銀盒相似度達九成,會不會是近現代根據法門寺銀盒所仿製?由皮殼包漿判斷應是自然風化的老件,而非人工作舊仿古。那會不會是清代仿唐風格?問題是唐代金銀器是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才不斷出土。最重要的1970年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窖藏出土、1982年江蘇丹徒丁卯橋在一處唐代居住址發現銀器窖藏及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三大批發現,出土大量唐代金銀器,世人才正式全面認識唐代金銀器,清代當時是不可能有仿唐代風格的金銀器,所以此銀盒是極大可能是唐到代銀盒。那是初唐、盛唐還是晚唐製品? 唐代中央官府專門設置了作坊,民間也有私人經營,此銀盒是官造,還是地方製作?法門寺地宮出土共2499件精品文物,其中金銀器121件(組),大量是器皿,包括盆、盒、波羅子、羹碗、碟、香爐、香囊、茶具一套、缽盂、瓶。皆為唐代皇帝迎送佛指舍利敬獻之供奉品或皇帝用品。其中唐代鎏金雙獅紋銀盒底外壁豎鏨433字:“進奉延慶節金花陸寸方合壹具重貳拾兩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使臣李進”,係屬於晚唐文物,此銀盒應為地方官員進奉皇室,再由皇室供奉法門寺地宮。個人收藏此件銀盒與法門寺銀盒應屬晚唐同一時期、江南同一地區甚至同一民間作坊所製作,只不過法門寺銀盒因要進奉皇室製作尺寸較大些,厚度較厚些。以上為個人大膽臆測,尚請對唐代金銀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