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子安款竹黑漆鑲嵌布泉紋螺鈿扇骨(長23.5公分)
個人收藏- B129清子安(于士俊)款竹刻蘭石圖臂擱
個人收藏- B137清子安(于士俊)款竹刻梅花圖臂
下載網路-清 于子安刻牙金文扇骨(長32cm)-寶源國際2015-07-30估價HKD15,000
下載網路-清 于子安鑲嵌扇骨(30.5cm)-天津鼎天2019年01月27日起拍價 RMB 16,000元
下載網路-清末(吳中)于子安刻嵌銀絲“詩句,摹古器物” 烏木扇骨售價¥23800元
一件被遺忘二十幾年的舊藏-B033清末子安刊竹胎髹黑漆嵌螺鈿布泉刀幣圖扇骨
二十幾年前就喜歡收藏各類竹雕文物,竹雕各類型文物幾乎都有了,一直想收藏幾件名家的竹雕老扇骨充實竹雕類型,無奈雖然有大陸藏家致力此類專項收藏卓然有成,但竹雕老扇骨在臺灣市場較為罕見,近三十年來一直未能如願,甚至連非名家的竹雕老扇骨一件也沒有。這件子安款竹黑漆鑲嵌布泉紋螺鈿扇骨,是在二十幾年前收到,此扇骨雖為竹骨,但上黑漆鑲嵌螺鈿不利把玩,並非本人所收藏竹雕一類,一直插放在書架死角一筆筒內未予以重視,並未拍照存檔,甚至遺漏未登錄在個人收藏清冊中。近日上網看到臺灣一卓然有成年輕畫家姜義才的成扇瓷畫展消息,報導他喜愛收藏老扇骨,並古物今用裝裱自己扇面畫作成為完整的成扇,才想到自己有一件老扇骨,將此被遺忘塵封二十幾的舊藏拿出來欣賞,並上網查其相關資料。
此件尺寸相當小巧,長23.5 寬1.2公分,其中7小骨下半部以象牙製作,為了省料,將穿入扇面部分易為竹子材質。大小扇骨均做成波折式,相鄰兩根扇骨的波峰、波谷相錯,看似層層波浪,動感十足,相當優雅纖細,應是清末民初仕女用扇。
根據資料,扇子兩端的兩片骨為大骨,大骨間的若干骨為小骨,大、小骨數目之和即為此扇的檔數。九檔、十一檔扇均為日式扇,講究用紫檀、象牙等名貴材質製骨,在清末民國年間十分流行,尤其受到文人的青睞。扇骨尺寸較小,長度在16釐米至24釐米之間,俗稱七寸或八寸扇,皆為坤扇,即為仕女用扇。
于子安名士俊,清江蘇吳縣人,光緒年間到北京以竹刻為業,擅長書法,自書自刻,其竹刻作品以行楷書為多,字跡娟秀,品種有扇骨、臂擱等。 今傳世品有《琴形竹劍匣》等。
民國期間白文貴著《蕉窗話扇》記載:「於子安,士俊,吳郡人,遜清同光間名治扇家也。多淺刻,字摹董香光(註:董其昌),惟妙惟肖,得其神髓。尋常品則刻七絕一首,分二行,刻七律或七絕二首,則分三行,字大如椒粒。若四行五行,以近蠅頭,尤精絕。」
十年前就買進一本2002.10出版-姜維群編著-扇骨的鑒賞與收藏,裡面詳細介紹扇骨各列資料,其間有與個人所收藏相當類似的雕漆嵌螺鈿扇骨,也有子安介紹。此書已絕版,後來上網找到其電子圖書
http://book.ssreader.com.cn/ebook/detail_10893289.html
下載電子書-扇骨的鑒賞與收藏-第076頁圖錄其中雕漆嵌螺鈿扇骨右3扇骨與個人這件相當類似
清末民初扇骨名家于子安介紹
下載電子書-扇骨的鑒賞與收藏-第160頁
下載電子書-扇骨的鑒賞與收藏-第170頁
下載電子書-扇骨的鑒賞與收藏-第171頁
淺說子安竹刻扇骨辨偽
竹刻扇骨,在竹刻工藝裡要與筆筒、香筒和臂擱等物品相比,屬於是一種小器。有淺刻、深刻、浮雕和留青等刻法。目前,我們見到最早的竹刻扇骨,是1990年第二期《文物》雜誌,介紹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兩把明代後期濮仲謙淺刻的花卉竹扇骨。
明代中葉是我國竹刻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至清代中期逐漸衰落。但到了清末和民國時期又興盛了一段時間,那就是扇骨雕刻出現了繁榮局面。扇子,過去作為人們夏季的日用品,每年都要與人們有著廣泛的接觸,特別是刻有書法和各種圖案的扇骨,更加受到一些文人雅士的喜愛。於是各地便湧現出一大批竹刻作坊和眾多的竹刻藝人,現在流傳下來有名有姓的就有100多人。
在這些藝人當中,有一位名叫子安的竹刻藝術家,他所雕刻的作品,文字較多,屬於陰刻淺雕,出類拔萃,影響較大。致使當時的一些竹刻藝人,為了尋找到銷路,紛紛借用“子安”這一名牌仿製其作品,造成“子安”雕刻的扇骨存世量很大。那麼,真偽作品如何辨別呢?
首先,我想應該瞭解一下這位頗有影響的子安其人,但是,尋找一番,發現有關他的史料甚少。不知何因,就連當時民國十九年(1930)出版的《竹人續錄》,一字未提及他。所慶幸的是民國期間白文貴著《蕉窗話扇》一書,對子安卻有記載:“于子安士俊,吳郡人,遜清同光間名治扇家也。多淺刻,字摹董香光,惟妙惟肖。得其神髓,尋常品則刻七絕一首,分二行,刻七律或七絕二首,則分三行。字大如椒粒,若四行五行,以近蠅頭尤精絕。”1925年,黃般若著《刻竹清譚》一文中,把他說成是于士俊,字子安,戴士芬(竹溪)弟子,“所刻婉逸,能傳其業”。
近30年以來,我收藏到多件子安雕刻不同材質的扇骨,如玉竹、烏木、象牙等,他所雕刻的種類絕大部分是書法作品,字體以行草書最多,也有少量隸書。雕刻內容大都是燒錄古人或自作七言詩句,還有少量摹刻漢洗銘文和鐘鼎文等作品。觀其作品,可以想像,他的鐵筆在扇骨上雕刻,就如同霜毫在宣紙上行走一樣,嫺熟流暢,精美娟秀,書法功力極深。從這些流傳的子安作品中,可以看出子安是一位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又身懷竹刻技藝的人士,如果把他的作品與那些竹刻作坊裡的一般藝人的作品相比較,立刻顯露出他的高超技藝,仿品終究還是仿品。
第一件是子安早期所刻的隸書扇骨,內容一面刻元代趙元《大暑》詩句:“旱雲飛火燎長空,白日渾如坐甑中。不到廣寒冰雪窟,扇頭能有幾多風。”另一面刻宋代蘇舜欽作《暑中閑詠》詩句:“嘉果浮沉酒半醺,床頭書冊亂紛紛。北軒涼吹開疏竹,臥看青天行白雲。子安。”下刻橢圓形陽文“士俊”小印。此隸書字跡雕刻工整,此類作品至今頗為少見。
第二件是子安所刻的行草書扇骨,一面刻:“果然仙近世途遙,石作梯樓樹作橋。想見翠屏遮□處,風鬟霧髩有人招。羨齋二兄大人正。”另一面刻 :“負笈從師言頗敘,白禽心願許平分。天臺倘若劉郎去,定有桃花認得君。子安。”下刻橢圓形陽文“士俊”小印。此行草書作品,自然流暢,字裡行間仿佛是一氣呵成,讓觀者感悟到“鐵筆霜毫一脈通”的韻味。
還有一件是子安摹刻漢洗銘文和鐘鼎文扇骨,上面一側刻“用作父丁”,下注釋雕刻行楷小字,“商父辛鼎文銘雲用作父丁”。往下又刻鐘鼎文:“永元二年”,小字注釋:“漢永元屬足鐙銘文四字”。另一面刻:“左將”二字,一旁刻三小字:“漢洗文”,下方刻注釋:“漢左將磚二字摹阮本”,下邊又刻篆字;“子孫”,小字注釋:“漢子孫洗銘文凡二字編入,子安。”下刻橢圓形陽文小印:“士俊”。這種子安用深刻手法雕刻的扇骨作品,究竟是他的早期作品,還是如一些資料所說是晚年作品,我看這還值得進一步探討。
通過以上三件子安扇骨作品,明顯可以看到在署款行楷“子安”下方,都刻有一橢圓形陽文“士俊”小印。除此之外,在王世襄所著《竹刻》一書中,收入一件子安所製琴形竹劍匣(見該書第85頁),上面刻有行書詩句,署款下亦刻有一橢圓形陽文“士俊”小印。這與他刻的扇骨,在風格和特徵上是一致的。以上這些也就是鑒定子安作品的一個主要依據。
再來觀看一下市面上流散的仿刻子安的扇骨,一般所刻內容及形式不一,有刻詩句、金文篆字、摹刻古代錢幣、七言聯句等等,五花八門,字跡風格迥然。還有坊間的一些竹刻藝人,也許根本就沒有見過子安的作品,只憑想像“臆造”偽品。如這件署款子安的竹刻扇骨,雖然大字“四月時光梅子夏,一春景色杏花天。”刻工精細,但落款小字“時在仲夏月上浣”、“古吳子安氏之刊”,每字走刀生硬,筆劃不連貫,有停頓笨拙之感,總體上給人一種粗糙的感覺。特別是署款中的“子安”二字,只大略仿其“子安”的落款字形,缺乏子安筆意的神韻,其實,子安落款也不是這樣遣詞造句的,大都是署刻“窮款”。還有,過去一般仿品與真品不同的是,仿品下方均無橢圓形陽文“士俊”小印,這是當時偽品露出的明顯缺陷。
不過,上面所說子安所刻扇骨應有橢圓形陽文“士俊”小印的特點,這只能說是過去的一個基本參考和識別內容。在此,特別要強調一點,時至今日,不能再說只要刻有帶橢圓形陽文“士俊”小印的扇骨,就一定是子安刻的作品。為什麼又這樣說呢?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鑒賞知識的傳播,現在作偽者完全可以根據這一特點來“仿製”,這就使我不能不說出曾經發生過的一件事情。
若干年前,我曾結識北京一個青年竹刻家,此人心靈手巧,刻苦鑽研,並擅長摹刻前人的竹刻作品。我當初曾經與他進行過一些探討和交流,向他講過如何辨別子安扇骨的特徵。2005年8月,還向他友情低價轉讓一件子安所刻行草扇骨,內容一面刻:“幾枝春色在床頭,□帳風清夢境幽。”另一面刻:“簾外月高人悄悄,此身疑是在羅浮。子安(士俊)。”我的初衷是讓他從中感悟和學習子安的刀法,收藏和借鑒一些古人的優秀作品,以儘快提高完善自己的創作和雕刻水準。可萬萬沒有想到,我的這一願望,卻反而給他提供了一個能夠面對真品的仿刻(作偽)“機會”。他找來一把老的素竹扇骨,依照這件子安的“藍本”,原模原樣的“照搬”下來。完工以後,居然又讓我來鑒賞,我觀看後,大為驚歎:字體、落款及那個橢圓形陽文“士俊”小印,刻得惟妙惟肖,足可亂真了。誰知,不久他竟將此仿品高價賣給他人。為此,我內心反倒產生一陣自責。
現在這件與真子安“一模一樣”的偽品在世上流傳著。既然有了這樣的一件仿品問世,製造者因此獲得了較大的金錢利益,誰又能保證今後不再會出現這樣的第二件、第三件子安偽品呢?所以說,現在玩扇子的收藏者,在遇到子安款的扇骨時,一定需要小心謹慎,明辨是非,避免購入各個不同時期製造那些“低劣”或“亂真”的偽品。
以上下載網路-2012年09月29日 中國文物報 張壽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