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高浮雕松下倚坐對談圖筆筒(13.2 外徑7.1公分)





























 


 


98.9.12向其所購-


B190清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13.6   外徑8.4公分)

















 



15-354.一件竹高浮雕松下倚坐對談圖筆筒的收藏(102.4.1)  


     


    此賣家為北部藏家,業餘網拍其收藏,賣場以日本茶道用具及紫砂壺為主,偶爾有些竹雕雜項文物。已累積兩百多個評價,沒有任何負評,是有信用的優質賣家。98.9.12曾向其購得一件雕工還不錯中上等級的-清中晚期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99.6.27購買一件普通等級的清晚期竹陰刻花蝶圖詩文筆筒。


  


    3月初在每天上午上網拍搜尋竹器雕刻品項目中,就看到這賣家在前一天下午所上拍的這件標題---竹雕松下人物筆筒。網頁說明尺寸直徑7cm 高13cm。這件竹雕筆筒高浮雕兩個文人雅士倚坐在松下對談,雕工還不錯,算中上等級,有落草書款無法解讀。起標價為兩萬元,若有到清中晚期年代,以這中小型尺寸及中上等級高浮雕筆筒,其價位尚稱合理。但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竹雕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新舊及年代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要靠親自上手。此件所拍照片算清楚,但未拍攝所雕刻圖案局部放大特寫照片及斷面,無法借由照片放大觀察雕刻痕跡及竹絲斷面,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但雕工俐落,人物生動傳神。由照片看竹表面色澤為淺棕黃色調,符合清中晚期色皮特徵。但要價實在不低,於是列入追蹤名單繼續觀察。


 


    (102.4.1)發現此竹雕筆筒輪一回在前一天晚上重新上拍,起標價已調低。於是提問-“您好!此件雕工還不錯,可惜上拍一段時日,仍未找到有緣人。若要價再低些,我就有興趣,能否以優惠價****元割愛結緣?謝謝!” 


    當天就得到賣家乾脆的答覆,同意議價價位。下標後立即匯款,翌日就收到,詳細檢視,這件筆筒表面帶淺棕黃色澤,與照片相比色差不大,表面及上下斷面相當乾淨,沒有被陳年污垢所掩蓋。


    上手逐一檢視判斷:


1.看表面皮殼及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縱然上過干漆的老件竹雕,其表面干漆經過風化,包漿的光澤,也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外表干漆皮殼也會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若上干漆作舊新品則現出賊光,表面沒有任何磨擦痕跡。


    此筆筒符合老件情況,在表面留下年代老化痕跡。


2.看表面色澤


     未上漆的老件表面色澤淺黃、棕黃、棕紅、褐紅色,其形成為當初染色防腐處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席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上干漆的老件表面色澤,表面比未上漆閃亮,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其與新上漆染色不同處,在於老上漆表面經長期風化及使用磨損,多少會在較凸出部分磨損,造成漆色較淺薄或脫漆情形,嚴重的形成斑駁不一。


     新仿的是新上漆染色,顯得不自然,色澤一致,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這些上漆作舊新仿品,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


    竹雕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明末---褐黑或褐紅、清初---棕紅、清中---棕黃、清末---淺棕黃


    此筆筒在表面帶淺棕黃色調,判斷應為清晚期年代特徵。


3.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此件表面柔順不礙手,應為老件。


4.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此筆筒在雕刻凹痕並沒有留下陳年污垢,懷疑是否已經清理?


5.看雕刻凹面


     老件竹雕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會較浮出,竹肉會收縮成條狀溝槽。


     新品雕刻凹面將染料清除後,其顏色變淺淡,無包漿 ,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平,外露的側面竹絲與竹肉平。


     此筆筒在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但雕刻凹面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外露的側面竹絲浮出和竹肉收縮成條狀溝槽,並不太明顯。


6.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期以上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翳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老竹雕筆筒及臂擱斷面,可能被污垢所掩蓋,但常磨擦處會露胎可供研判。上干漆老件的斷面,表面雖為雖為干漆隔絕,未受濕度變化影響,但仍受熱漲冷縮影響,竹肉收縮會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上,只是點突出特徵會小於未上漆。


     新仿竹雕斷面無污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此件筆筒上下斷面,肉眼看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有些明顯,但以放大鏡觀察竹絲的突出點沒有破裂情形,沒有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應為清晚期特徵。


7.從技法


   雕刻技法年代越久越深,年代越近有越淺趨勢。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淺浮雕及薄地陽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淺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此件筆筒採高浮雕,為明末清初盛行,到清中晚期是尾聲。但此筆筒地子為高低起伏,與中國傳統竹雕鏟平不同,此種簑衣法,是清末民初竹刻的新技巧,據說為竹刻家金西崖所創。


8.從構圖


   人物圖,明末清初以近景為構圖中心,人物佔畫面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後枝葉細緻刻劃。清中期以後,只見人形。


   此件筆筒所雕人物大小算中型,下限應為清中晚期。但其松葉雕法,為橢圓形陰刻平行線,不像中國傳統雕法-清早中期為輪狀橢圓形,清中晚期為扇面狀。另梧桐樹為明末清初竹雕常見,清中期以後就少見。


9.落款


    陰刻落草書款,字體俐落流暢,但無法解讀。落款陰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應為原刻,非後加款。


   


綜合判斷


    此竹高浮雕松下倚坐對談圖筆筒,雕工生動傳神,落款字體俐落流暢,整體有名家風格。由構圖人物大小及高浮雕技法,雖然有清中晚期風格,但淺棕黃色皮及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只是有些明顯,以放大鏡觀察竹絲的突出點沒有破裂情形,沒有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應不到清中晚期年代,除非原先有上過干漆,後來再去過漆,造成色皮較淡,竹絲點較不突出,但經詳細檢視,此筆筒死角沒有任何干漆殘留,所以此件年代應不到清中晚期。倒是由其松葉雕法,為橢圓形陰刻平行線,不像中國傳統雕法-清早中期為輪狀橢圓形,清中晚期為扇面狀。另梧桐樹為明末清初竹雕常見,清中期以後就少見;另外此筆筒地子為高低起伏,與中國傳統竹雕鏟平不同,此種簑衣法,是清末民初竹刻的新技巧;三底足較高及直落,在中國傳統竹雕筆筒較為少見。再加上此藏家以收藏日本茶道用具為主,此筆筒可能購自日本,則此筆筒有極大可能是19世紀末受中國竹雕影響的日本竹雕家作品;或者清末民初受日本竹雕影響的中國竹雕家作品。以上存純屬個人臆測,特就教於對竹雕文物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