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粉青釉鳳耳瓶(15.7 口徑6.2  腹徑8.1  底徑6.7cm)
















 


 


二十幾年前購自骨董店-C099宋龍泉窯鳳耳盤口瓶














 



 


(99.3.14)購自網拍-


龍泉窯粉青釉鳳耳瓶(23.5 口徑9 足徑9.5公分)
























 


下載網路照片-南宋龍泉窯青瓷鳳耳瓶


-臺北故宮高25.5公分,口徑9.4公分,足徑9.6公分






 


 


下載網路照片-南宋- 龍泉窯青磁鳳凰耳瓶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31.5 口徑11.7 底徑10.7公分








 


 


下載網路照片-南宋龍泉窯鳳耳瓶


-松陽縣博物館-26.5口徑10.3底徑10公分






 


 


 


下載網路照片-南宋龍泉窯雙鳳耳瓶-出土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25 口徑11公分







 


 


 


下載網路照片-南宋 龍泉窯鳳耳瓶


-北京匡時拍賣176,000 RMB




 



15-337.一件龍泉窯粉青釉鳳耳瓶的收藏(102.1.13)


     


    對於瓷器項目收藏,我向來專收清瓷及民初彩瓷,對此方面稍有心得。但對宋元以上中高古瓷器,並非不感興趣,而是環境所限制,因台灣地區博物館所藏相對缺乏,連遠觀機會都沒有,而中高古瓷器在台灣文物界更是冷門中的冷門,在現貨市場及藏家手中難得一見,能親自上手鑑賞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對中高古陶瓷知識較缺乏,可說是連入門都還沒有。雖然沒收藏及實際鑑賞過,還是從瓷器書籍及網路搜尋,得到一些鑑定要點知識,但理論還是要與實務相配合,才能有成。


 


      鑑定瓷器的特徵,從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多方面來判斷。在現貨市場文物之旅常可看到這些古瓷器蹤影,但百分之99由最造型及釉色就可看出其破綻,可說是低級仿品。至於高仿品,其造型、底足、釉色、及紋飾若仿製到位,就不易憑肉眼一眼就看穿,而需借助放大鏡檢視胎土特徵及釉面風化,才能判斷新舊真偽。


 


    另外瀏覽網拍賣場也常可看到這些古瓷器蹤影,但百分之99由最基本的造型就可看出其破綻。至於高仿品,其造型、底足、釉色、及紋飾若仿製到位,就不可能憑網路照片判斷新舊年代。


    


    鑑定瓷器,要從器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多方面特徵著手。要由照片看瓷器新舊及年代是不可能任務,特別其中胎土、釉面釉色,因照片色差及未拍出重點的微觀細節局部特寫供參考。只能由器型、底足製作、紋飾及釉色初步判斷,若拍攝技巧佳,則勉強能由釉面光澤來輔助判斷新舊,若呈現溫潤柔和的寶光則可能老件;若是閃亮的賊光則應是近現代新仿製品;若霧霧失去光澤則可能是殺光過的近現代新仿製品。


  


    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及仿古技術進步,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特別是高古瓷器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新舊及年代是有相當難,還是要靠親自上手。我在網拍瀏覽到合意的古瓷,由器型、胎土、底足、紋飾及釉色初步判斷符合其時代特徵,再近一步分析釉面光澤是否呈現溫潤柔和的寶光?以上均能符合後,若要價高而無鑑賞期,則還是選擇放棄,因為如標得新仿製品,將血本無歸。若要價不高或低價起標,才能放手一搏。


 


      收到後再依鑑定瓷器的特徵-器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多方面特徵著手來詳加檢視判斷,均能符合原先所預期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網路照片無法提供的釉面光澤及風化,三件釉面均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且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底足也順手不像新品粗糙會扎手。無論高仿技術如何高,瓷器釉面的瑩潤寶光是無法仿製出來。它是釉面經歷上百年風化,所產生自然柔和光澤,就如同古玉的皮殼包漿光澤一樣,這是鑑定瓷器時辨別其新舊最重要的關鍵點。而老瓷器在經上百年自然使用下,會被空氣中含矽粒子磨損,其造成的磨損痕跡是不規則交叉,深淺大小不一。


 


    此北部賣家今年年初開始網拍其收藏,其賣場為多元化,有文房雜項、瓷器等,以瓷器為主,有宋元高古瓷器及清代民窯瓷器,多數為一眼假的低仿品,少數為較開門等級較次的清民窯瓷。其經營形態是以低價起標賣場招攬人氣,不標示年代新舊,號稱標多少賣多少,不退不換。觀察其評價十餘個評價,尚無任何負評,算是優良賣家。


   


    (102.1.7)在每天上網拍搜尋中國古陶瓷項目中,就看到這件標題為---青瓷鳳耳瓶,口 6 8.5 16 公分。從照片看釉色為粉青釉,由所拍攝器底露胎局部特寫照片,露胎為紅土所掩蓋,無法看到胎土顏色是灰白還是白胎,及表面是否呈現朱色火石?據以判斷是仿龍泉窯,還是宋龍泉窯製品。由器型紋飾、器足製作、釉色初步判斷似乎符合南宋年代特徵,再由死角有紅土附著,釉面有白霧狀土咬痕跡,判斷有可能是窯址或墓葬出土瓷器,但也不排除可能是酸咬殺光作舊,於是列入追蹤。但為避免風險,此件最多只能保守評估以較低價位下標。終於等到(102.1.13)晚上結標前一刻前往其賣場觀察,在預算內競標得標。匯款後第四日就收到貨品。


            


     收到後詳加檢視,鑑定龍泉窯青釉瓷器的特徵,要從器型、底足胎土、釉色釉面多方面著手來判斷:


1.器型: 15.7口徑6.2 腹徑8.1 底徑6.7cm。瓶小盤口,直頸,折肩折腹,斜收成圈足。頸部兩側各置一鳳耳。器形穩重雅致,線條優美,含蓄文雅。


    鳳耳瓶是龍泉窯青瓷的高雅瓶式,是收藏龍泉青瓷的重要品種。南宋龍泉窯青瓷鳳耳瓶,盤口,直頸、直腹形成二階式的瓶身,在直頸的雙側加上雙鳳,這種造形在宋朝始有之。頸與腹成二階段平直線,呈現的是最為平實無奇的線條,但也是最紮實穩定的組合。在頸部配上由模合成型的半身立體而華麗的雙鳳耳,以盤口作為視線的重點,盤口外緣略凸銳,盤面積釉厚,呈現出靈巧而豐潤的盤口面,使它顯出無比穩重與尊貴的格調。這種造型有各種大小不同尺寸,由宋一直到明初都陸續地燒造著,唯以宋朝在造型與釉色最為精美。


2.底足胎土: 宋元龍泉窯胎土為帶青灰色,凡露胎處均會有在燒火時自然形成的橙色胎皮,行話叫”火石紅”。此龍泉窯粉青釉鳳耳瓶上手有沉重感,瓶底圈足露胎為青灰胎土,在圈足處有七個支釘燒呈現朱色火石紅,符合宋代龍泉特徵。底足也順手不像新品粗糙會扎手。


3.釉色及釉面:通體施粉青釉,釉面無開片紋,釉色青翠瑩潤,色澤典雅,有玉質感。部分釉面有白霧狀痕跡,但僅及於表面薄薄一層,整體釉面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而非酸咬殺光作舊全面失光,也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以放大鏡觀察釉面,並沒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由死角有紅土附著,釉面有些微白霧狀土咬痕跡,判斷應是窯址或墓葬出土瓷器。


   


    綜合以上分析判斷這件龍泉窯粉青釉鳳耳瓶,造型端莊古樸,釉面光滑,釉層清澈晶瑩,色澤清淳滋潤,有玉質感。從器型、底足胎土、釉色釉面各方面均能符合南宋龍泉窯青釉瓷器的特徵,有極大可能是南宋龍泉窯製品。以較低價位,若能購到宋龍泉窯製品,將是物超所值!以上純屬個人臆測,尚請對龍泉窯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謝謝!


 


    


 


宋元龍泉窯青瓷辨識


   宋代之時,隨著越窯青瓷的漸趨衰落,浙江龍泉的青瓷則逐步興起,最後取而代之,發展成為江南的兩大窯系之一。在宋代,龍泉燒造的青瓷窯中流傳得家喻戶曉的有兩個窯,即哥窯和和弟窯。這弟窯,也就是現在一般所謂的龍泉窯。龍泉窯和哥窯兩者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點。這裏主要介紹龍泉窯的辨別方法。


      龍泉青瓷窯在五代時即已開始燒造,只是到了宋代才有了大的發展。不僅產量大,品質高,而且還影響著南北的其他窯口。至元代時,由於南方白瓷的不斷興盛,其他青瓷窯口漸趨衰落,唯獨龍泉窯卻仍有發展。


       要辨別龍泉窯青瓷,首先要觀其胎釉。由於宋人的審美情趣比較崇尚釉色美,因此,這個時期的燒瓷均追求玉質效應。龍泉青瓷也是如此,釉面光潤肥厚,釉質晶瑩細膩,玉質感極強。因此,有無玉質感是首先要觀察的,如釉色乾枯,就要小心。這其中自然也有不同,早期施釉要稍薄於中晚期,並有流淌現象。尤其是南宋之後,使用了在高溫中黏度大不易流淌的石灰堿釉,因此,產品施釉更加厚而均勻,器底施釉增多,玻化程度也較前提高,這也給鑒別提供了依據。在放大鏡下,凡南宋施石灰堿釉的青瓷,釉面可見密集的大小氣泡和未熔的白色石英顆粒。至元代,釉面的氣泡則呈唾沫狀。此外,由於宋元時期施釉較厚,因而在器物的邊緣及其他凸起和轉折之處,由於留釉較薄而露出白色線狀胎色,俗稱出筋。從釉色上看,宋代早期為青中閃黃,中晚期為粉青、翠青和梅子青,有少數為黃褐色釉。至元代,粉青、翠青和梅子青變成了黃綠色和個別的蔥綠色,釉質也較宋時粗鬆,有的出現開片紋,由於施釉較厚,均有出筋現象。如釉色不對,且無出筋,就要慎重。從胎質上看,龍泉窯器物一般為灰白胎,也有少量的黑灰胎,黑灰胎大多為仿官窯產品。宋元青瓷的胎質都是較緊密精細,胎骨偏厚。細分則早期較薄,中晚期趨厚,至元則更厚且粗些。      


在造型和紋飾方面,早期器物以盤、碗、壼為主,也有一些缽、洗、瓶、罐之類,器物造型都較規整精細、古樸渾厚,有不少是仿古銅器和玉器之物。均取正燒之法,故除圈足外其他部位均有釉。元代時製作不如宋代,器底和一些棱角之處修飾也較馬虎,並顯得生硬。在器型上,宋時多小器,元時則有不少大器出現。一般來說,青瓷的紋飾在宋代是由多變少,到元代則複由簡單而變得繁複。宋代早期盛行刻、劃而成的瓷紋、弦紋和蓮瓣紋等,至中晚期逐漸減少,僅少數器物上刻劃有蓮瓣紋圖案,有的瓷洗中出現模印貼花的凸起雙魚,此外,一些罐上出現堆塑盤龍,瓶、爐上則有魚耳、鳳耳、貫耳等耳飾。至元代,多花草紋。但是,須提醒的是,紋飾和造型均可仿製,因此,鑒識還是要更多地從胎釉和舊氣上著手。 在製作上,宋器底部一般均可見刀刮之痕,而元器底部則可見乳丁狀凸起,這是特徵。偽品往往胎質偏白、偏粉,沒有真品的古老質樸之氣。釉色厚薄均勻,也缺乏玉質感,顯得乾枯無光或反之呈玻璃質賊光。釉色常青中夾黃或夾白,沒有真品那種青翠的靈氣,找不到因時間和環境造成的老舊之氣。有的也有舊氣,但仔細看可發現全系人工所為。現在製偽技術提高,有人工做出的跳刀痕、乳丁凸、腐蝕斑和未熔石英顆粒等,須特別小心鑒識。底足有被人工塗成的磚紅色,卻常常顯得死板生硬而缺乏靈動自然的過渡。總之,只要發現上述情況之一,就須謹慎處之。


       高松年,文藝評論家,文藝學研究員,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藝術與投資》雜誌專家組成員,從事古陶瓷研究、收藏近30年,已發表古陶瓷鑒識文章數十篇,即將出版古陶瓷鑒識專著《古陶瓷鑒識入門》。(高松年)                                   


來源: 杭州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