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料白玉雕踏雪尋梅圖小山子把件(6.5  4.3   2.8公分)
















15-318.一件籽料白玉雕踏雪尋梅圖小山子把件的收藏(101.9.21)  


    


    此網拍賣家為北部藏家,自稱曾祖父由大陸來台三代均愛好古玉,現已過世,家傳和闐玉透過網拍找到有緣人。其賣場以玉石拍賣為主,所拍玉件多數為一眼假的低仿古玉,以一元起標方式標售,少數為玉質不錯的近代和闐玉器,直接定出要賣售價,經議價成交。在關於我中主動給予買家5日鑑賞期,但一元起標玉件沒有鑑賞期,觀察其評價為150餘正評,並無負評,應是可靠賣家。


 


   (101.9.15)早上在每天例行搜尋和闐玉珍玩項目中看到這件當天凌晨剛上架標題為---和闐玉籽兒白玉山子薄意掛件 ,文字說明:尺寸約長66mm45mm厚約23mm142g,收藏超過30年。由照片初步看正面高浮雕一文人展書在前正走過小橋,後有一童騎驢跟在後,為傳統騎驢過小橋踏雪尋梅題材。人物雕工細緻傳神,山石岩壁、階梯涼亭及樹木梅花雕工細緻,整體布局合宜。於是列入追蹤名單,準備屆時競標。終於等到(101.9.21)晚上結標前一刻前往其賣場觀察,已另有5人競標,於是加價在預期價位內,經18次競標後得標。週五當晚匯款,賣家等週一再以郵件寄出,第五日才收到玉件。


 


       初步上手檢視,雕工及玉質均符合所預期,但在玉件表面有上一層臘層,特別在雕刻深處堆積相當嚴重。此種上臘情形,為早期來自大陸玉件常見處理方式,新雕玉件浸泡滾燙蠟液,讓玉件表面有柔和光澤,還可以理解。但明明是老玉件,也常被上蠟,皮殼包漿被蠟掩蓋,看不到老化痕跡,會被誤判是新件,在收藏老玉過程中常見此上蠟情況。此籽料白玉雕踏雪尋梅圖小山子把件由構圖看有清代玉山子風格,雕工的工具痕跡也是古法砣具,但表面有蠟層掩蓋,看不到皮殼包漿及老化痕跡,無法據以判斷具體年代。加上玉件表面為蠟層掩蓋,將無法加以盤玩增加玉質溫潤感,因此除蠟勢在必行。於是將其浸泡在滾燙開水中,發現有部分白蠟浮在水面,未雕刻的素面蠟層雖脫離,但雕刻痕跡內及深處蠟層仍在。於是進一步採用去污力較強的清潔劑-清洗廁所馬筒及瓷磚的 “穩潔威猛先生去黴劑”。將其噴灑在玉件表面,以牙刷來回刷洗,發現淺層雕刻痕跡上的蠟可去除,但深處特別在交接死角處蠟層仍在。於是以竹籤削尖逐一加以剔除,如此慢工出細活花了一個多鐘頭才大功告成。再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把玩,使其表面逐漸恢復柔和溫潤光澤。


   詳細加以檢視。


1.先看玉種:


    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再看玉色帶黃白,背面帶褐黃色皮,以美工刀在底部死角表面試劃,不入刀,表示硬度夠,看玉質溫潤通透,應為和闐籽料材質。


2.造型紋飾:


    6.5公分  4.3公分   2.8公分。整體為橢圓形籽料圓雕立體小山子,高浮雕一文人展書在前正走過小橋,後有一童騎驢跟在後,為傳統騎驢過小橋踏雪尋梅題材。人物雕工細緻傳神,山石岩壁、階梯涼亭及樹木梅花雕工細緻,整體布局合宜。


3.由工具痕跡,以放大鏡檢視其陰線雕痕: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雕工俐落,線條邊緣光滑,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


4.檢視皮殼包漿,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檢視此件小山子,有製作拋光凹凸高低的老件皮殼,沒有新製品的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有自然風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表面上有老件應有的使用後所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但並不十分明顯。


5.由玉的沁色: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件玉質白中偏微黃。


 


整體評估:


     綜合以上評估,此籽料白玉雕踏雪尋梅圖小山子把件,玉色白中帶微黃,玉質溫潤,為和闐籽料材質。為明清傳統騎驢過小橋踏雪尋梅題材。人物雕工細緻傳神,山石岩壁、階梯涼亭及樹木梅花雕工細緻,整體布局合宜,有清代玉山子風格。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再由皮殼包漿判斷應是清末民初老件。在目前和闐白玉高漲年代,質佳工好的白淨玉器飛漲難找下,以新工價位能購得清末民初老件算物超所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