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沁白玉熊(2.9  1.82.3公分)

























 


 


個人所藏- J276商代碧玉熊


























 


 


個人所藏- J111商代碧玉熊


















 


 


 


個人所藏- J275漢代白玉雕鷹熊























 


 


下載網路-商玉熊(3.4、長2、寬1.7公分)-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





 


 


下載網路-商玉熊- 1976年河南字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下載網路-商玉熊(4公分)-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下載網路-商代熊形玉佩-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




 


 


下載網路-商代玉熊




 


下載網路-商代玉熊




 


 


下載網路-西周 圓雕玉熊佩墜


 



下載網路-商晚期玉牛佩件-著名收藏家巴爾(1877-1959)舊藏,色白玉質極佳,水銀沁。





15-319.一件商?水銀沁白玉熊的收藏(101.9.27)


      


     此次賣家為中年的林先生,專營玉器,早年就從大陸跑單幫找貨,後來在台中定居。幾年前才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是玉市大陸單幫客攤位中少數賣老玉及新疆和闐玉的攤位。所販賣玉器,新舊雜呈,不過大部分是屬年代不高的早期製品,若有年代開門的入清老件,則為等級不高,不是玉質較差,就是雕工不夠細緻。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但只買過幾件入清老件中等玉件,看了會令人心動的較高檔的玉件則從來未曾見過。距(101.3.3)向其購入一件清帶黃褐沁白玉淺浮雕庭院人物及靈芝圖方牌,已7個月未曾見過中意物品。


     


      (101.9.27)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其攤位,大略瀏覽一遍其桌面所陳列玉器,大多數是之前見過,少數未見過,也沒有值得上手後,再需詢問其價位的。他表示此次回大陸並沒有收到滿意的玉件。問其還有沒有帶來特別的貨?他從褲腰掏出此件水銀沁白玉熊,說此件是十幾年前所收入,因近來找不到玉質較好得的明清老玉,才拿出來賣看看。他掏出來後讓我以眼睛為之一亮,此玉熊造型小巧可愛,雕工生動傳神,與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幾件玉熊類似。玉色白中帶水銀沁,玉質溫潤,撫摸柔順不礙手,應是老件無疑,絕非近現代仿古製品。於是逐項詳細加以檢視:


一、首先判斷其玉種: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再看玉色灰白帶黑色水銀沁,玉質通透溫潤,應為和闐水料材質。


   殷商時期玉器常見是岫岩玉、獨山玉及其他地方類玉,和闐玉用玉根據考古發現僅限出土於殷商王室大墓,其中以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和闐玉器較多,但以不透明的青玉及碧玉為主,白玉則較少見。出土的玉動物件包羅萬象,多達27種。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代商王,約生活於西元前1200年前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殷墟的考古發掘,證實了商王朝的存在,出土的大量甲骨現存於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婦好是商王武丁諸王后之一,據甲骨文記載,婦好既生養子女、主持祭祀,且能征善戰。197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婦好墓發掘出土了極為豐富的隨葬品。20121019日至2013219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商王武丁與後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展覽通過展示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將這段歷史重現於世,以展覽的語言,講述武丁與婦好的故事,講述殷商盛世的壯闊。


二、看造型及紋飾:


   2.9 1.82.3公分。為圓雕小巧可愛,熊前肢抱膝作蹲坐狀,面部呈三角形,昂頭,吻前伸,鼻微隆, “臣”字形眼,雙耳直立。以粗陰線雕琢出臀部和前後肢,並刻出足趾等,背飾雲紋,臀下有三角形短尾,頭部有一上下貫通至底部的小孔可供繫繩佩戴。體態肥胖憨呆,雕工簡練嫺熟。具商代玉熊典型風格。與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之商代熊形玉佩及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玉熊,相當類似。


     此玉熊身上及背部以雙勾陰線刻卷雲紋及折鐵線紋,此種卷雲紋及鐵線折紋,以及雙勾陰線也是殷商玉器用線的標誌性的特徵。


     雙勾陰線是指將兩條單陰線相距很近的平行並列,用雙線形態構成圖案紋飾的一種技法。由於兩條陰線都是用勾砣以“勾”的方法磨制,因此按其工藝特點稱之為“雙勾陰線”。從平面幾何角度看,雙勾陰線相當於平行的雙劃線,比單劃線在視覺效果上顯得豐滿、醒目而不單調,因此用雙勾陰線構成的圖案紋飾具有流動、華麗、典雅的韻味。


  商代玉器作工中雙勾陰線多用於佩飾類器物的造型刻畫和紋飾琢製,圓雕和器皿紋飾也有使用。主要形態特徵有兩種:一種為粗雙勾陰線,特點為線口較寬,線槽較深,形態雄渾粗獷,遒勁有力。一種為細雙勾陰線,特點為線口很窄,線槽較淺,形態纖細空靈,典雅秀麗。


   殷商中後期再有發展,將雙陰線的一邊用斜刀琢成一條傾斜面,名為“撤”。雖然中間仍是一條陽線,但陽線的一側是窄陰線,另一側已改為一邊豎直加一邊傾斜面的“勾”形寬陰線了,俗稱“勾撤一面坡”。


   用“勾撤一面坡”雙陰線來表現長弧形線條以及逗號式卷雲紋,是西周時期玉器紋飾琢製中最具代表性、最有表現力的典型刀法。


    陰線外沿磨成斜面,使兩陰線之間的主紋凸現成陽紋狀,這在中國琢玉工藝上稱之為雙勾線技法。


三、再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玉熊紋飾陰刻線條,線條邊緣光滑,其曲線是由短線條連成,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非以電動快速工具製作新品。


四、檢視皮殼及包漿:


    以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若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檢視此件玉鹿有製作拋光凹凸高低的老件皮殼,沒有新製品的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有自然風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表面上老件應有的使用後所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且皮殼包漿濃厚,應是有相當年代的老件玉雕。


五、由玉的沁色:


    此件玉色白中帶黃,底部有黑色水銀沁,但表面沒有明顯沁蝕坑洞痕跡。


 


整體評估:


    此白玉熊,玉色白中偏黃,底部帶黑色水銀沁,玉質溫潤,為和闐水料材質。雕工生動傳神,造型及紋飾為商代風格,工具痕跡為古法砣輪雕琢,皮殼包漿濃厚,應為老件。但其用玉為和闐水料白玉材質等級過於高,且其表面歷經三千多年,並沒有明顯沁蝕坑洞痕跡,是否商代到代古玉或是後代舊仿,則不敢冒然斷定。若價格合理,以清代價位,是值得一搏。


 


    詢問其年代?他表示從造型紋飾特徵判斷,為商到西周風格。若從皮殼包漿及砣輪痕跡最少為百年以上老件。再詢問其價位,他表示此件為十幾年前舊藏,因此次回大陸找不到老件古玉,只好拿出賣看看。一聽所開價位,覺得若是清代老件還算合理,我表示我對傳世未受沁明清件古玉,較有興趣,對於高古玉較沒興趣及深入研究。您這件玉熊若是說商代,則個人認為用玉為和闐白玉過於好了;另外其表面並沒有明顯沁蝕坑洞老化痕跡,不像是歷經三千多年的玉件,我只能接受入清老件價位。他表示大家都是老朋友,很久沒有跟您交易,您又是今天第一位客人,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您認為多少可以接受,就出個價,少賠點本錢就讓您收藏。於是提出以清代的估價來大幅議價,他表示若以十幾年所購入價錢是賠了不少,但仍爽快答應成交。


 


    購得後繼續玉市文物之旅,途中先後遇上幾位有收藏古玉器同好拿出來鑑賞共同研究,都表示由肉眼看表面工具痕跡及皮殼為老玉無疑。但對其年代則有兩極看法,認為不到代的,其中有聽我說從玉市購得,只憑肉眼初步看,也不進一步以放大鏡檢視,就直接表示這件玉熊玉質如此好行情應在30萬以上,怎麼可能在玉市以便宜價格撿到商代古玉?追問其怎麼判斷? 表示玉質太白太好了,並不符合商代用玉;另外商代距今三千年以上,應有較多沁蝕痕跡,其風化磨損應更嚴重,皮殼包漿應更濃厚,所以判斷不到商代,應是清代舊仿,言之有理,跟我當初懷疑的觀點接近。另外也有收藏20幾年古玉同好,以放大鏡詳細檢視後,表示此件由造型紋飾卷雲紋及鐵線折紋以及雙勾陰線也是殷商玉器用線的標誌性的特徵,其工具痕跡及皮殼包漿和水銀沁各方面看,都符合年代久遠特徵。殷商玉器只是較少玉質佳的和闐白玉,並不表示沒有。玉質佳白玉,本來就較不易沁蝕,而且商代玉器雖然從宋代到清代是就有仿造,但僅限於玉圭、玉刀、玉璧及玉琮等禮器,像這類玉熊肖生小品玉飾,是在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公開展示3件玉熊及出版圖錄後,才開始出現現代仿品。此玉熊應是商到代古玉,不可能清代仿品,因為清代當時根本就還沒有正式出土見過這類玉熊,玉匠怎麼仿?就算有零星盜墓出土,以當時骨董界的認知也不知道它是商代玉熊,仿造它也就沒有任何經濟利益。到底該聽那個意見相當疑惑?特就教於對商代古玉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