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玉鏤雕荷塘鷺鷥圖帽頂(高5.3公分)























 



下載網路-元鑲金座荷鷺紋玉爐頂(通高7.35.3公分)---


1958年出土于南京炸藥廠雨花區明墓--南京市博物館藏





 



翻拍書籍照片-元鑲金座荷鷺紋玉爐頂(通高7.3寬5.3公分)---


1958年出土于南京炸藥廠雨花區明墓--南京市博物館藏









 


 


翻拍書籍照片-2001年湖北明早期梁莊王墓發掘出土金帽頂共6


(金鑲玉龍帽頂2件、金鑲寶石帽頂4件)


 








 


下載網路-元代金鑲寶石白玉鏤空雲龍帽頂兩件


-2001年湖北明早期梁莊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下載網路-元代金鑲寶石帽頂四件-


2001年湖北明早期梁莊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下載網路-宋青玉人物山子-14.9cm清宮舊藏




宋青白玉山林人物山子-14.9cm清宮舊藏,現藏故宮博物院


目前所知,這是立體鏤雕玉器最早的一件,極為罕見。




 


下載網路-宋青白玉山林人物山子-14.9cm清宮舊藏現藏故宮博物院













 


下載網路-遼或金玉鏤雕山林人物紋爐頂-7.5 9.53.5cm清宮舊藏







下載網路-宋玉松陰聽泉圖山子-10.5cm9cm4.5cm清宮舊藏


 


 


宋白玉鏤雕牡丹鵪鶉富貴平安圖玉紐(高約7公分)




































遼金白玉鏤雕秋山春水圖爐頂


(3.7*底長3.2*底寬2.1cm)






















 


遼金白玉鏤雕海東青捕雁春水圖爐頂(通高3.5底長42.6公分)


















 


遼金青玉鏤雕群鹿秋山圖爐頂


 





 
















 


元青白玉鏤雕走龍紋爐頂










 


明末灰白玉鏤雕鷺鷥春水圖爐頂



















 


明末灰白玉鏤雕鹿秋山爐頂











 


近代仿元明風格帶灰青白玉鏤雕鷺鷥春水圖爐頂


(6*66.5公分230公克)


















 


近代仿元明風格灰白玉鏤雕鷺鷥春水圖爐頂


(5*67公分280公克)

















 


近代仿元明風格灰白玉鏤雕鹿群秋山圖爐頂













 


15-289.春假北上文物之旅-3.在玉市所購得一件J402元白玉鏤雕荷塘鷺鷥圖帽頂的收藏,試談鏤雕玉紐是帽頂還是爐頂?如何斷代?(101.3.31)     


     


     此次賣家X先生從事跑單幫,姑隱其名,他一再交代不要透露,避免爾後到大陸找貨惹來麻煩。春假前決定北部文物之旅,幾天前就與其連繫,表示週六要到北上,請其帶來我有興趣的較高檔宋遼金元中古及戰漢高古玉件。(101.3.31)週六上午還在逛光華玉市時,就接獲其來電表示中午到建國玉市前先告知,以便帶我到附近咖啡廳看貨。我表示看貨就按往例在其攤位上即可,不必再讓其破費,專程前往咖啡廳,也不會影響看攤,我也不會有屆時不買會不好意思的壓力。他表示此次有好幾件較高檔精品,未曾在玉市曝光,怕鑑賞時被這些藏家看到,報怨他大小眼,為了怕帶來麻煩,只好請您配合。我說既然您有這顧慮,那就依您的意思。


    


     中午逛完光華玉市就趕往建國玉市到其攤位,瀏覽其桌上玉件,並無中意。於是帶我到附近一家連鎖咖啡廳,經一番寒暄後,逐一鑑賞所特地帶來的較高檔貨色,他表示此批貨都是從台灣老藏家的舊藏所釋出,現在要再從大陸進貨,不易找到東西可以,價位又可接受的,因此已好幾年沒有去大陸找貨了。總共看了十幾件中古及高古玉器,只中意這件白玉鏤雕荷塘鷺鷥圖帽頂,玉質白晰溫潤,高約5公分多屬中型玉鈕,鏤雕5隻鷺鷥穿梭在荷花水草中,雕工相當細緻生動傳神。詢問其年代?他說最早為遼金,最少為元代,我表示由雕工較通透及細緻,及題材為鷺鷥圖而非群鹿或鶴圖,以及用玉為較精緻的白晰無瑕,判斷此件年代應為元代,不可能是遼金。再問其是爐頂還是帽頂,他表示此件由雕成較通透減輕重量,及底部有4組鼻穿孔,判斷應為帽頂,我認同其看法。再詢問其價位?所開價位,委實讓我咋舌,若依與其交易慣例單件8折,兩件以上7折,就算以7折計也超過六位數以上。但一想到此件白玉鏤雕荷塘鷺鷥圖帽頂,玉質、雕工及品相都屬上乘,此種精品可遇不可求,當下決定下手收藏,於是再度上手,詳細加以檢視:


一、首先判斷其玉種:此件材質在密度、透度及上手溫潤感是符合新疆和闐水料白玉。以歷代傳世玉紐來看,此玉紐用此種和闐水料白玉屬於較高等級用玉,以材質來判斷,是較符合元代的用玉特性,而非遼金。


二、造型:在傳世品中被認定為宋代玉紐的那些作品,與元代的這些作品形狀不同,例如宋玉樹下嬰戲圖紐、青玉人物紐,它們的不同主要在於形狀,宋代玉紐呈立的鴨蛋狀,上大下小,上部也是鏤雕、立體圓雕,底部扁平。元代玉紐呈饅頭狀,下部為一或圓或橢圓的底盤,底中間是成對的直穿孔或象鼻穿,應是帽頂。所以專家認為宋代玉紐與元代玉紐用於兩種不同的器物上,分屬兩種不同的體系,但不排除元代玉紐製作受到宋玉紐影響的可能性。


     此玉紐高約5.3公分,呈饅頭狀,下部為方中帶倭角內凹的底盤,底周邊有4組象鼻穿,從造型看應是帽頂。


三、題材紋飾:


    古玉器的製作工藝千差萬別,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藝人,在製作工藝上有著不同的差別,及不同題材。宋代的花鳥形玉器多呈寫實風格,花朵、花板、花莖一應俱全。而遼金時期的“春水、秋山”類題材的古玉。元代由傳世品中所能見到的鴛鴦臥蓮、鷺鷥荷葉、龍穿牡丹等玉頂飾。


     鴛鷺行一詞始見於唐代,從歷代以物喻朝官的慣例看,元代以前就不排除有鴛鷺紋樣的玉帽飾。到了元代,極有可能因沿襲唐制,而成了朝臣在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喜宴等場合使用的帽頂玉雕題材。明李東陽《郊祀前一日齋居候駕》詩:“尺地龍顏瞻九陛,兩班步引千官。同鴛,鷺也就是鴛鷺。龍穿牡丹的一龍正面玉帽飾,為元朝御家之用,而班列兩排邁著鴛鷺行步的朝官們所用的,就是不同玉材質的鴛鴦臥蓮、鷺鷥荷葉等玉帽頂。


    此玉鈕鏤雕鏤雕荷塘鷺鷥圖,通體採用多層鏤雕。頂飾一鷺鷥飛翔,兩朵荷花,一盛開,另一含苞待放;荷葉下的水草穿插交織,形成層次豐富的多層立面,水草為立體形,厚而長,彎曲自如,中部隨葉脈凹下,如將折合;兩對鷺鷥棲息其間,各據一隅,形態各異,有的昂首望天,有的俯身覓食,有的回眸觀望,姿態優雅閒適。鷺鷥頭長翎毛,陰刻細圓眼,頭部雕琢簡潔,身體渾圓,其上刻畫細陰線象徵翼羽。此玉鈕由題材為鷺鷥圖,判斷年代應為元代。


四、由鏤雕技法:


     此類玉頂飾,從加工工藝的時代先進性加以分析的話,宋代的多管鑽向元明時期的拉絲鏤空工藝逐步過渡,形成單層向多層鏤雕風格的發展。那種砣下的古道幽徑、老辣味十足的山林野趣當是宋遼金的作品,而雄健豪邁之神韻日趨變得華麗、紋樣繁縟,玉材選用上乘的作品,則可歸入元代作品範疇。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時期的藝術風格,採用鑽孔拉絲鏤空並用的方法,力避自一側鑽孔直鑽到另一側,由此而開創了多層鏤雕藝術效果之先河。


    宋遼金元白玉鏤雕玉紐之製法,均先以鑽桿將粗胚穿透對鑽很多孔,然後以線鋸拉絲透雕輪廓線條,會留下拉絲痕跡,細節不會拋光,整個玉紐都是透空。而明末爐頂雕工較粗糙簡單,鏤空比遼金元較不通透。近代仿製改用電鑽,只見鑽孔痕跡不見拉絲痕跡,整個爐頂只有外層鏤空,爐頂未穿透。


   此件雕琢時採用了多管鑽向及拉絲鏤空並用之法,形成多層鏤雕風格。此器鏤雕相當通透,符合元代鏤雕風格。


五、再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線條邊緣光滑,其曲線是由短線條連成,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沒有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六、檢視皮殼及包漿:


     以放大鏡檢視此件表面有製作拋光凹凸高低的老件皮殼,沒有新製品的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有自然風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表面上老件應有的使用後所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且皮殼包漿濃厚,應有相當年代的老件。


七、由玉的顏色及沁色: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元以前玉紐一般為出土,非傳世文物,會入沁。此件玉色白晰,裡面附著黃土,在底部鼻穿孔有些微帶黃沁痕跡。判斷可能為乾坑出土。


    


   綜合以上判斷,此件白玉鏤雕荷塘鷺鷥圖帽頂,由題材荷塘鷺鷥圖,及造型為呈饅頭狀,以及鏤雕較通透、雕工較細緻,和玉質白晰用玉料較佳,各方面特徵判斷均符合元代風格。


 


    詢問其實際售價,他表示最低只能8折優惠。告知此次北上最主要是去年向其購入老坑玻璃種祖母綠蛋面的業者來電表示,已替我找到一顆較大的陽綠蛋面,約今天下午在玉市當面鑑賞,若現在就買下您的古玉,怕屆時鑑賞中意,資金已另購高檔古玉導致不足。因此要等鑑賞翡翠蛋面後,若沒有中意,再決定購買您的古玉,才較穩當。但這件白玉鏤雕荷塘鷺鷥圖帽頂我實在中意,不管鑑賞翡翠蛋面是否滿意?還是很想收下。雖然依平日與您交易慣例單件8折,兩件以上7折,若能給予7折特別優惠價,我就先買下,最後他爽快答應成交。


 


   買下這件白玉帽頂後,繼續到建國玉市,大略逛了一圈並無所獲。也鑑賞了那件15*12*7mm的老坑冰種陽綠蛋面,顏色比預期的淡些,種地冰種還可以,肉眼看沒有玉紋、白棉及瑕疵,但以筆燈一照內部白色結構組織明顯,乾淨度比已收藏的幾件蛋面差很多,但價位卻是去年向其所購入的15.05*10.08*5.6老坑玻璃種祖母綠蛋面兩倍半,只能放棄。


 


     後來回到其攤位喝茶閒聊,我表示翡翠市場已高漲,經這幾年南北奔波預約當見面鑑賞,看來要找到中意的老坑種翡翠蛋面,是不可能任務了。市面上能見到的,我能接受的價位,品相我不中意;而我能接受的等級,市面上不易找到,縱然找到,價位之高,又是我無法接受,只能宣告放棄這計畫。但資金應改投入甚或項目?現在工好質佳的明清傳世玉在大陸業者炒作下已達高點,要再翻升已較困難。反觀宋遼金元出土古玉數量較少,一般玉質受沁並不嚴重,其鏤雕技術為明清玉器所不及。個人認為大陸古玉藏家目前大部分還處在入門階段,剛看得懂明清傳世白玉,若依照古玉收藏歷程,假以時日不到五、六年這些藏家眼力一定會提昇到宋遼金元出土古玉境界,屆時這些雕工繁複的宋遼金元鏤雕玉件一定成為標的,其數量有限翻漲將指日可待。我判斷若依台灣古玉收藏歷程,不出十年,大陸古玉藏家眼力一定會晉升到戰漢高古玉階段,這些高古玉目前在兩岸行情都屬低檔,現在正是收藏好貨的最佳時機。未來我收藏古玉項目,將以宋遼金元鏤雕玉件為主,並以宋遼金元鏤雕玉鈕為主目標,希望能有十幾件質佳工好不同題材的玉鈕構成收藏專輯,希望他協助找尋。


 


      這種鏤雕的玉件到底是爐頂還是帽頂?從明末萬歷時期學者就有兩派看法,迄今據專家考據見仁見智見解仍分歧。一派認為傳世玉爐頂是由元代玉帽頂,至明中期在古物新用的風潮下,選用傳世元代玉帽頂嵌在木製爐蓋上作為蓋鈕之用。另外有一派則認為爐頂本來就是嵌在木製爐蓋上作為蓋鈕之用,從遼金元一脈相傳,因年代久遠木蓋皆腐壞,以至出土玉爐頂到目前仍未發現連木蓋,到明中期因好古之風,將市面上傳世玉爐頂再度嵌在木製爐蓋上作為蓋鈕,配置在宋瓷爐及三代銅鼎頂。因骨董市場需求量大,遼金元爐頂不足,所以到明末開始有仿古製作,然雕工較為笨拙。此說在之前獲得較多古玉同好認同,因此古玉界稱此為”爐頂”,而不稱其”帽頂”。至於清代時期是否有仿造?則沒有記載或發現有可靠之實物,到民初時期好古興起,則出現以古法砣輪雕製仿古爐頂,但年代近尚未形成較厚皮殼及包漿。二十幾年前大陸開放,為應付臺灣市場需求,開始以電動工具大量雕製仿古爐頂。


      根據專家研究,從清宮遺存的許多帶有入藏時黃紙登記的“漢玉爐頂”中,不難看出諸如松靈老人、五禽秋葵、雙螭抱石、鶴鹿仙人玉頂飾,無論從題材上還是雕刻工藝上,多與兩宋時期的玉雕山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具有濃厚北方民族生活氣息的鶻捉天鵝,山林群鹿玉頂飾,則多為遼金遺物。鴛鴦臥蓮、鷺鷥荷葉、龍穿牡丹等玉頂飾,如結合元青花瓷器上的圖案和元代青瓷荷葉蓋罐的卷邊藝術造型特徵,則可視為同屬一個時代藝術範疇的作品。宋元時期的銅爐受金石學復古影響,實為仿古型藝術,反映在玉爐上其紋樣多仿製商周青銅器的紋飾,以減地淺浮雕技法為主。而傳世所見的鴛鷺紋玉頂飾的風格,多為仿生型鏤空玉雕琢,極具生活氣息,應屬兩個不同的表現藝術範疇。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風格,如果強糅合在一個以仿古風格為主的器物上,實在無法找到藝術的內在傳承聯繫。


    目前考古出土者最早為元代,而在傳世品中被認定為宋代玉紐的那些作品,與元代的這些作品形狀又有不同,例如宋玉樹下嬰戲圖紐、青玉人物紐,它們的不同主要在於形狀,宋代玉紐呈立的鴨蛋狀,上大下小,上部也是鏤雕、立體圓雕,底部扁平,底中間有一孔洞,似插在什麼東西上。元代玉紐呈饅頭狀,下部為一或圓或橢圓的底盤,底中間是成對的直穿孔或象鼻穿。所以專家認為宋代玉紐與元代玉紐用於兩種不同的器物上,分屬兩種不同的體系,但不排除元代玉紐製作受到宋玉紐影響的可能性。


  如果從各代玉材的特徵看,宋代玉料雖然主要來自新疆和田,但此時期玉材的來源並不通暢,所以好玉材並不多。遼金的玉材從出土資料看,主要為地方玉材,多玉璞留皮巧色。而元代朝廷免去淘戶差役,玉產地有和田及喀拉喀什河上游的匪力沙。“淘戶”採集的玉石,由多種途徑入內地,保證了元代官辦玉有足夠的用材。元朝初建,一切建制沿襲唐宋,尊禮守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我們從傳世品中所能見到的鴛鴦臥蓮、鷺鷥荷葉、龍穿牡丹等玉頂飾,其玉質都佳,結合紋樣、形制、琢工等方面分析,定為元代之作確實不無道理。


  2001年湖北明早期梁莊王墓發掘出土金帽頂共6件(金鑲玉龍帽頂2件、金鑲寶石帽頂4件),而金鑲寶石帽頂與元成宗、元文宗畫像所繪帽頂一致,應為元代皇室之物,現在此類器物是“帽頂”而非“爐頂”便可成為定論。


    但宋代玉紐呈立的鴨蛋狀,上大下小,底部扁平,沒有象鼻穿排除帽頂可能,其原先用途是爐頂,還是純粹是當山子擺飾?從宋代銅爐來看,多為仿古樣式,紋飾也以獸面、雲紋為多,而這類宋代玉紐器物的總體風格是仿生型,多雕刻山石、樹木、花鳥式樣,與爐體本身的仿古型藝術,應屬兩個不同的藝術體系,目前也還無法從考古出土品中證實是爐頂用途。


    另傳世大批被認為是爐頂的玉紐中,有一些題材為鶻捉天鵝、山林群鹿等的作品其內容多為北方民族的生活寫照,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極有可能是遼金時期的作品。但目前還無法從考古出土品中證實是遼金年代,因其造型及底部鼻穿孔也與元代玉帽頂類似,所以有專家暫時將此類玉器的製作年代歸之為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