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6悲庵款(趙之謙1829-1884) 黃高山凍雕辟邪鈕長方印












 


(翻轉印文-未了事)






(鈐印-未了事)










清紹興會稽人。天賦聰穎,好學深思,凡經史百家,無不博覽旁通,少年即補博士子弟。


       學專訓詁,尤好《公羊》,多明微言大義之學。師法謹嚴,論說精美,所撰金石、目錄、圖經、字說之屬,咸有條理。工詩、古文辭,尤擅書畫篆刻,初師丁敬,繼學鄧石如,取法秦漢,揉合“浙派”、“皖派”之長,運用精篆八分之技,入於畫,通於篆刻,融篆刻、書法、繪畫三者之技於一體,而自成一家。著有《六朝別字記》、《悲隘居士詩剩》、《悲隘居士文存》、《四書文》、《補寰宇訪碑錄》、《江西通志》等存世。《紹興縣志資料》第一輯有載。


  他的篆刻開始學浙派,後來又學鄧石如一派,由於寫得一手好篆書,又擅長繪畫,在北京又致力於文字訓詁和金石書畫考證,所見極廣,篆刻突飛猛進,創造了自己的風格。


  他在我國篆刻藝術發展史上,貢獻很大,一是開闢了新的摹漢印道路。以漢印作為學習目標,是明清以來篆刻家所走的道路。趙之謙悟出了"漢印之妙,不在斑駁,而在於渾厚"。他就在"渾厚"二字上下功夫,不求"斑駁",而取光潔,突出個性。二是擴拓了印章文字的廣闊前景。無論是白文印或朱文印,在文字的取材上大膽吸取漢鏡、錢幣、權、詔、漢器銘文、磚瓦以及碑額等文字入印,使篆刻藝術更豐富了金石的內涵。三是大膽探索邊欄的藝術。白文印的四周出較寬的地位,以作邊欄;朱文印的邊欄或破或曲,或一邊無欄,形式不一。四是開創了印章邊款藝術的新紀元。他的邊款,有顏體,有一般行書,後來大量用魏體書法,或用生動的圖畫,有陰的、有陽的。邊款的文字有筆墨有刀,金石味很濃。


  他的篆刻不但對國內影響深遠,而且對日本也有重大的影響。


 

 


9-337同治壬戌(1862) 錢式款(1847-?) 黃壽山雕螭鈕方印











 


(翻轉印文-一生好入名山遊)









 


(鈐印-一生好入名山遊)












錢式:1847-?。錢塘(浙江杭州)人。字次行、子穀,號少蓋。錢松次子。藝承家學。工刻印,從趙之謙遊,盡得其法,與朱志複並稱趙入室弟子。印作佈局活潑,疏密一任自然。所作白文善應變,常參隸意,結構簡率朱文愛用小篆,筆勢飄忽而有娟秀之氣。是趙之謙最得意的門生,既有家傳淵源,又有名師指導,只可惜咸豐年間,太平軍圍困杭州時,其父及家人服毒身亡,錢式又英年早夭,無法與父同享盛名。九歲/為張福熙(敬仲)刻〔張福熙印〕正方回讀白文印。



 


 


10-338庚辰 (1880)葉舟款(葉為銘1866-1948) 豆耿雕辟邪鈕方印














 


(翻轉印文-子孫保之)










(鈐印-子孫保之)












葉為銘(1866--1948),安徽歙縣人,世居杭州。初名葉銘,字品三,號葉舟。齋堂為鐵華盦。博學多識。善刻石、拓碑。精金石考據。書工篆、隸,得秦、漢人神韻。篆刻宗法秦、漢之餘,追蹤宋、元,鐵線朱文尤靈秀。光緒甲辰年,與丁仁、王禔、吳隱等人在杭州孤山共同創設西泠印社。在編輯印人資料方面卓有成就。存世有《廣印人傳》、《金石家傳略》、《列仙印玩》、《鐵華盦印集》。



 


 


11-339庚寅(1890)師曾款(陳衡恪1876-1923)雞血石雕鰲魚鈕長方印














 


(翻轉印文-自娛)









 


(鈐印-自娛)












陳衡恪(1876-1923)字師曾,號槐堂,又號朽道人。生於湖南其祖父府衙署中,祖籍今江西修水縣義寧鎮桃裡竹圾村人。陳三立長子。幼慧,6歲即自學繪畫;10歲能作詩文。近代著名畫家、全才藝術家。



 


 


12-340庚午(1930)古泥款(趙石1874-1933) 灰壽山雕辟邪方印
















(翻轉印文-藕花小舸)









 


(鈐印-藕花小舸)










趙古泥 (1874--1933),名石,常熟人。初名鴻,字石農,號慧僧。後因非常喜愛封泥古樸趣味,改號古泥。晚年號石道人、泥道人。他師法吳昌碩而不為缶師所囿,繼承吳派印風而能另辟新境,以封泥的抽象形式,得漢金文、磚瓦文之精髓,出神入化,將缶翁的圓轉渾穆,化為方折廉厲。于章法之經營亦別出心裁,終於形成印風特立的等藝術特色。他為吳昌碩最傑出的弟子之一,是近代著名書法篆刻家。虞山印派開派大師。有《趙古泥印存》、《拜缶廬印存》(40卷)、《泥道人印存》、《泥道人詩草》等傳世。


 


 

 


 


13-341丁丑(1937) 馬叔平款(馬衡1881-1955) 善伯洞雕瓦鈕長方印












(翻轉印文-延壽)









(鈐印-延壽)











馬衡(1881-1955),浙江鄞縣人,字叔平。早年在南洋公學讀書,曾學習經史、金石諸學。精于漢魏石經,注重文獻研究與實地考察。


馬衡-成長歷程


1922年被聘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導師,同時在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兼課。
1924
11月受聘於清室善後委員會,參加點查清宮物品工作。1925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曾兼任臨時理事會理事、古物館副館長,192612月任故宮博物院維持會常務委員。19286月南京政府接管故宮博物院時,曾受接管代表易培基的委派,參與接管故宮博物院的工作。1929年後,任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兼古物館副館長,19337月任故宮博物院代理院長,19344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抗戰期間,他主持故宮博物院西遷文物的維護工作。抗戰勝利後,主持故宮博物院復員與西遷文物東歸南京的工作。北平解放前夕,為確保故宮建築與文物的安全,他堅守院長崗位,並與社會名流呼籲國民黨當局避免戰火,保護北平文化古城。 北平解放後繼續留任故宮博物院院長。1952年,調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19553月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
他畢生致力於金石學的研究,上承清代乾嘉學派的訓詁考據傳統,又注重對文物發掘考古的現場考察,主持過燕下都遺址的發掘,對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發掘過渡有促進之功,遂使其學術水準領先於時代,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其主要著作有《中國金石學概要》、《凡將齋金石叢稿》等。


 

 


 


 


14-342丁亥(1947) 韓登安款(19051976)黃高山凍雕螭龍鈕方印






















 


(翻轉印文-人間苦楚詩)










 


(鈐印-人間苦楚詩)







韓登安(19051976)原名競,字仲諍,別署耿齋、印農、本翁等。祖籍蕭山,久居杭州。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員。浙江省文史館館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