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清查昇(1650-1707)款竹刻詩文臂擱(長26.1 寬6公分)
第二件清末民初朱汝珍(1870-1942)款竹刻詩文臂擱(長23.7 寬5.5公分)
第三件清徐松款(1781-1848)竹刻詩文臂擱(長35.3 寬7.3公分)
第四件清嘉猷款(吳友如?-1894)竹刻竹枝圖臂擱(長20 寬6.5公分)
第五件溪堂款竹刻竹枝圖臂擱(長17.8 寬11.5公分)
第六件忘情軒款竹雕留青詩文臂擱(長36.5 寬8.8公分)
15-286在網拍向同一賣家所續購的6件竹刻臂擱的收藏-1.清查昇款竹刻詩文臂擱2.清朱汝珍款竹刻詩文臂擱3.清徐松款(1781-1848)竹刻詩文臂擱4. 清嘉猷款(吳友如?-1894)竹刻竹枝圖臂擱5.溪堂款竹刻竹枝圖臂擱6.忘情軒款竹雕留青詩文臂擱(101.3.23)
此次為北部的業餘督信佛教的網拍賣家,在3月初向其購入6件竹刻臂擱後,又陸續傳來另外6件竹刻臂擱照片供我參考。由照片畫面看,陰刻圖案雕刻生動傳神,陰刻詩文字體流暢俐落,有文人味。這批6件竹刻臂擱均有落款,經查書面資料及上網搜尋,除忘情軒款竹雕留青詩文臂擱未找到出處外,其他5件所落款,均能找到其出處生平資料。依竹臂擱正面色皮及背面竹黃顏色為棕黃色調看,極可能是入清至清中晚期製品。其所開價位為幾千元不到萬元,為民初早期製品價位,依之前向其所購6件竹刻臂擱,除子祥款(張熊)竹刻螳螂草蟲圖臂擱為舊料後刻外,餘為物超所值老件,認為賣家也是資深藏家,這批竹刻臂擱最少也應為民初老件,不大可能賣新製品。於是告知這批雕工還可以,價位也可以接受。但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竹雕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新舊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要靠親自上手。所傳雖有拍攝雕刻圖案局部放大特寫照片,但所拍照片不夠清晰,加上沒拍臂擱斷面,無法由雕刻痕跡及竹絲斷面,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上次就有一件子祥款(張熊)竹刻螳螂草蟲圖臂擱為舊料後刻,無收藏價值,算繳了學費。希望這次能給予鑑賞期,先付款再寄來,若不合意,當天立即寄還。3/21賣家回覆-請先別匯款,收到喜歡後,再匯款或退即可。3/23中午就收到竹刻臂擱,初步檢視應為老件決定留下收藏。
檢視這批臂擱表面帶棕黃色澤,與照片有些色差較淡點,上下斷面為陳年污垢所掩蓋,看不出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情形,圖案及文字陰刻痕跡也為黑墨掩蓋,看不出新舊痕跡,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整體皮殼包漿算完整,感覺不算髒,但整批陰刻痕跡都被白蠟所填滿,判斷與前一批應為同一藏家以汽車蠟加以保養整理。竹雕表面若為厚蠟層所包覆,則無法再以把玩方式來增加其皮殼色澤,將失去把玩竹雕最大樂趣。再加上黑墨及硬蠟填入陰刻圖案及文字處,污垢掩蓋住竹雕斷面,不去除硬蠟及污垢無從判斷是舊刻或新刻,也無從由斷面竹絲點判斷竹雕年代,清除蠟層及污垢勢在必行。
這批臂擱污垢雖不是嚴重,但因使用硬蠟覆蓋,根據以往實務經驗判斷,若僅以較中性去汙較弱的”碧麗珠”應無法去除蠟層,於是進一步採用去污力較強的清潔劑-清洗廁所馬筒及瓷磚的 “穩潔威猛先生去黴劑”。首先以”美國菜瓜布”沾 “穩潔威猛先生去黴劑”,磨擦去除臂擱斷面污垢,讓斷面竹絲顯現出來。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黴劑”噴灑在臂擱表面,以牙刷來回刷洗,特別圖案及文字陰刻線條部分逐一刷乾淨,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黴劑”噴灑在臂擱背部,以牙刷來回刷洗污垢,發現整個褐黑色的污水流出,再以乾毛巾擦乾後。檢視雕刻深處堆積的污垢,仍留有部分陳年污垢硬化黏貼深處在無法刷除,則以鋼針逐一加以剔除,如此花了近幾個鐘頭才清理乾淨。全器清理後顏色變淡成毫無光澤,再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把玩,使其表面色澤逐漸加深成棕黃色光澤。
再逐件上手逐一檢視判斷竹雕文物新舊及年代:
1.看表面皮殼及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縱然上過干漆的老件竹雕,其表面干漆經過風化,包漿的光澤,也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外表干漆皮殼也會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若上干漆作舊新品則現出賊光,表面沒有任何磨擦痕跡。
2.看表面色澤
未上漆的老件表面色澤淺黃、棕黃、棕紅、褐紅色,其形成為當初染色防腐處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習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上干漆的老件表面色澤,表面比未上漆閃亮,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其與新上漆染色不同處,在於老上漆表面經長期風化及使用磨損,多少會在較凸出部分磨損,造成漆色較淺薄或脫漆情形,嚴重的形成斑駁不一。
新仿的是新上漆染色,顯得不自然,色澤一致,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這些上漆作舊新仿品,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
竹雕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明末---褐黑或褐紅、清初---棕紅、清中---棕黃、清末---淺棕黃
3.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
4.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灑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5.看雕刻凹面
老件竹雕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會較浮出,竹肉會收縮成條狀溝槽。
新品雕刻凹面將染料清除後,其顏色變淺淡,無包漿 ,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平,外露的側面竹絲與竹肉平。
6.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點突出色較淡;清中期以上以放大鏡觀察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翳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老竹雕筆筒及臂擱斷面,可能被污垢所掩蓋,但常磨擦處會露胎可供研判。上干漆老件的斷面,表面雖為雖為干漆隔絕,未受濕度變化影響,但仍受熱漲冷縮影響,竹肉收縮會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上,只是點突出特徵會小於未上漆。
新仿竹雕斷面無污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7.看構圖
人物圖,明末清初以近景為構圖中心,人物佔畫面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後枝葉細緻刻劃。清中期以後,只見人形。
陰刻山水受周芝岩影響流行於清中至清末。
金石圖流行於清末民初。
8.看技法
雕刻技法年代越久越深,年代越近有越淺趨勢。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淺浮雕及薄地陽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淺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9.落款
落款陰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較浮出,竹肉收縮成條狀溝槽,應為原刻,非後加款。若為後加色澤較淺淡,新刻則為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