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白玉雕王公憑几而坐像









 


 


 


漢白玉雕鷹熊







 


 


 


漢白玉雕辟邪







 


 


 


漢黃沁白玉雕辟邪







 


 


 


漢玉雕龍鳳紋雞心佩





 


 


 


漢八刀白玉蟬





 


 


 


漢玉雕雙螭佩






 


 


6A-4秦漢玉器概述


 


         秦朝是我國第一個封建制統一國家,但僅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流傳下來的具有明確紀年的文物很少。由於缺少參照物,因此很難對秦代的文物作出明確的斷代。從零星出土的玉器來看,與戰國精細作工的玉器區別不大,還未見代表性之作品。


  


         到兩漢時期,由於社會穩定,國力強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從王公貴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紳士富商等階層日常用玉品種豐富、數量眾多、加工工藝精湛。此時出現了許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最高水平。漢代玉器繼承了戰國時代玉器的傳統,並有所變化和發展。玉禮器(所謂瑞玉)較前減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各種作為裝飾用的玉佩飾大大增加,用於喪葬的玉冥器亦顯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較大的發展。在雕琢工藝方面,圓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鑲玉器物較前增多。紋飾的風格由以抽象為主轉向以寫實為主,一些像生類玉器也有了現實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結合於一體,這些都為先秦玉器所不及。


  


         我們現今能看到大量的漢代玉器,其中尤以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玉器為代表作。另外還有各博物館收藏的傳世漢代玉作,有高足杯、角形杯、帶托高足杯、盒、枕、帶鉤、印章等。裝飾品可分為人身上的玉飾和器物上的玉飾兩大類。人身上的玉飾主要是佩玉,計有璜、環、琥、瓏和玉舞人等。玉環的紋飾優美多樣,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漢代還有一種專門用於辟邪的玉制品叫剛卯,除見於著錄的傳世品外,發掘出土的剛卯為數不多。從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考察,漢代用於禮儀的玉器和先秦時期有所減少,只有璧和圭仍然作為禮器使用。玉璧在漢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則從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漢代雖然還存在「六器」中的琥和璜,但已是作為裝飾用的佩玉了。另外,璋和琮在漢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漢代時人們認為玉石能使屍骨不朽,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竅塞、玉琀和握玉。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完整的玉衣由頭罩、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部分組成,每部分都由許多小玉片編成,是漢代治玉工藝高度發展的產物。玉九竅塞是作為填塞或遮蓋耳、目、口、鼻、肛門和生殖器等九竅用的,這些玉制品皆為素面。玉琀一般作蟬形,置於死者口中,制作簡單,俗稱「漢八刀」。至於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漢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流行為玉豬。死者手握玉豬的習俗,在東漢直到魏晉南北朝都很流行,但玉豬造型變化不大,刻紋也都比較簡單。


引自---中華博物


 


 


 


 


 


 


 


漢代玉器發展簡介及收藏


 


         漢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較明顯,逐漸擺脫了傳統模式的影響,開始形成了自己雄渾豪放的風格。特別是這時期的動物形態的圓雕作品、喪葬玉、佩飾玉大量流行。


 


   漢代玉器是在前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統的影響在漢玉中是根深蒂固的。漢早期的玉器同戰國晚期的玉器如果不是出自墓葬玉之中,是很難判斷其是戰國還是漢,只有出自戰國的墓葬才能明確其真實身份,即使是出自漢的墓葬,也有戰國晚期器物的可能。


 


   漢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較明顯,逐漸擺脫了傳統模式的影響,開始形成了自己雄渾豪放的風格。特別是這時期的動物形態的圓雕作品、喪葬玉、佩飾玉大量流行。漢代的玉雕動物多為圓雕動物,動物的造型一改抽象的圖案為並非全貌的寫實圖案,非常生動優美,幻想與寫實;繪畫與文字;外來的影響與中土文化的融合,一切都是兩個極端的調和,同時並進。用寫實的方法刻劃出動物充沛的生命力和動物生動的神態,用自然主義的表現風格體現出特徵化的精神刻畫,而並非是靠玉器本身品貌的逼真寫實。戰國時期的穀紋轉化為漢時期的乳釘紋,玉璧出現了多層分區,浮雕螭紋更為挺拔,都是站立形態。牛的刻畫只是以結實憨厚為特徵;狗的刻畫是表現其忠實俏皮的一面;龜的刻畫則表現出其鎧甲的堅實感。


 


   在漢代的玉器中,藝術價值較高的應屬於圓雕和高浮雕的陳設藝術品,往往這類作品玉質極好,琢磨精細,造型優美,在中國的玉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喪葬玉則是漢玉器中較有特色的品種,主要有九竅玉、握豚、玉衣、棺璧,其完善、齊全程度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作為裝飾玉類型的玉蟬、岡卯、司南佩、翁仲都是表達當時的人們嚮往祥和、太平的美好願望。


 


   漢玉的雕琢技法中,有的雕工是明顯的漢八刀漢八刀的刻法是起腳淺落腳深,線條簡練明快,乾淨利索,棱角線分叉,表現方法對稱,形似神往。漢代的玉蟬就是漢八刀的典型作品。


 


   西漢的蟬翼是伸展形的二邊分開,頂端非常尖,扎手的;而東漢的蟬翼是並在一起不分的,頂端圓渾不扎手的。


 


   漢代的組佩由於儒家思想的流行,佩玉成為象徵身份和品德的德佩,而多用腰帶的玉印和玉剛卯,僅是佩戴的裝飾品。


 


   玉印比較流行,都是刻有文字,無論是隸書還是篆書,大多方起方收,一氣呵成,且轉折自然,方中富圓,線條筆劃同戰國有明顯的區別,不再是中間粗兩頭尖的柳葉形了。漢印在千百年來對後人的影響深遠,清代印壇名師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事實上,漢印在形制與鈕式上的多樣,即字體的雕琢,章法的變化等方面已成為宗師,被歷代雕刻家公認為唯一法門和楷模。


 


   剛卯是漢代人佩帶在身,用以驅逐疫鬼之物,是柱形的,中空穿孔,四面都刻有辟邪的四字句,字體多為篆或隸書,文字均為陰線刻劃,草率不很規整,卯面也無紋飾,後仿的剛卯刻的都數是楷書。


 


   司南佩因為佩帶者都是有身份的士大夫,所以一般都是用價值很高的和闐玉料雕制而成。司南佩的造型很奇怪,頂上像把鑰匙,中間穿孔,上下兩截,下面有鈕。


 


    翁仲也是漢代佩玉之一,既有裝飾性,也有辟邪的作用,翁仲的形象源于秦時的一位阮姓的勇士,身高1.3丈(秦量),神勇非常,匈奴人聞風喪膽,稱他為石將軍。翁仲的紋飾很簡單,幾道線條表現出鼻、眼、耳,臉部很長,身著長袍,寬袖,兩手插在寬袖之中,無手腳可見,有上下通天鑽孔德,也有橫腰穿孔的。

   在漢代的人物雕刻中,除了翁仲外,還有著名的東漢舞人。東漢舞人的造型一般是單面工,動態的舞人刻畫其衣姿和舞姿都是順一致方向的,如是相背的方向的話,那肯定是後仿的,舞人的衣飾上有很細的紋飾,舞人腰部顯得很柔很美。

   漢代玉器有比較多的紋飾,特點是很多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的外邊有加添螭龍、螭虎、臥蟬、雷雲紋等裝飾,而且比較成功。龍頭是背對背的出廓較多,不是一頭一尾相互追逐的,頭尾相互追逐是後仿的。龍的尾部雕刻有很細的旋紋,像繩索紋。螭龍的頭部是扁形的,龍身扭曲,尾巴是甩過來的。玉璧除了出廓的特點外,還出現了吉祥語,如宜子孫,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語言內涵的裝飾內容,首現于東漢。

  高古玉的造型簡單,拙朴,材料來源比較廣泛,同時市場交易利潤偏高,就使得自清代以來,高古玉仿品極多,高古玉埋於地下,幾千年受地氣的浸濁,薰蒸,變色變質,自有其辨識的特點:

  首先,從沁色來辨識。高古玉受沁變化的顏色比較豐富,有地火沁、血沁、水銀沁、土沁、壽衣沁等,有的跟陪葬物也有關,其如果長期接觸金銀器、銅器、鐵器,就會受沁變色,形成紅、黃、藍、白、青、綠、紫、褐、黑等不同的雜色外表。如果用現代化學的方法加工處理出來的沁色,易變色,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真品高古玉沁色自然滲入紋理內部;偽品高古玉沁色呆板,無滲透性,入色較淺,顏色刺目,不柔和,有人為作偽的痕跡,因其產生的是物理變化而非化學變化。

  其次,紋飾鑒定也是很重要的。真高古玉的紋飾,不論是蒲紋、穀紋,它們的平地、勾線、碾軋、鏤空都是生動而又規整、灑脫的整型,所呈現出的是裝束美的效果,不是現代人按葫蘆畫瓢仿製出來的。固然有的仿品幾可亂真,但不會沒有一點破綻可尋,有的把玉器上本是加工留下的痕跡改為對稱的紋飾,有的形似但無神似,有的加工技藝特點不對。

  總之,對高古玉的鑒定非常重要,因為真仿品的交易價格有著很大的差別,必須對器物本身進行仔細觀察,多看多聽多問多比較,真正抓住其實質性的東西,多找疑點,不要被假像所迷惑,不要衝動,不要盲目定論。


 


作者:張蘭香 文章來源:《大美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