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6件竹刻臂擱均有落款,經查書面資料及上網搜尋,除忘情軒款竹雕留青詩文臂擱未找到出處外,其他5件所落款,均能找到其出處生平資料。這5件都僅落姓名款”XXX”,未落刻或書畫。且這幾個名家僅為書畫家,並沒有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作品雖極可能不是其雕刻,但與落” XXX” XXX書並刻不同的是,它並未落字。若其竹雕文物年代與此名家活動年代並不符合,但在文物鑑定也應不算是仿品。原因是由當時或後代喜歡其書畫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書畫作品進行臨摹雕刻,古今皆視為常態可以接受。此種竹雕仍有其收藏價值,其行情要看其年代及雕刻功力和品相好壞而定。


    這批竹刻臂擱在清除污垢及上蠟層後,經詳細檢視,初步判定其年代:



 

 


第一件清查昇(1650-1707)款竹刻詩文臂擱(長26.1 寬6公分)
























     查昇(16501707),字仲韋,號聲山,又號漢中。浙江海寧縣人,籍屬錢塘縣。清朝翰林、書法家。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戊辰科進士,榜名丘昇。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遷至少詹事。詩筆清麗,工書法,精小楷,得董其昌之神,入直南書房。聖祖屢稱賞之。卒年五十八。著有《澹遠堂集》。《清史稿》將其附於查慎行傳後。


     陰刻-詠梅詩-項聖謨(15971658),明末清初畫家。


玉雪精神鐵石腸,不隨凡卉鬥芬芳。


羅浮山下西河上,獨立春風第一香。


  


        清理後查昇款臂擱維持褐色皮,以放大鏡觀察竹絲點明顯突出竹肉,晶瑩如琥珀色,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表面有老件自然使用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由各方面特徵判斷為清中期老件。                  


 



 

 


 


第二件清末民初朱汝珍(1870-1942)款竹刻詩文臂擱(23.7 5.5公分)
























   朱汝珍(1870年-1942年),原名倬冠,字玉堂,號聘三,又號隘園,廣東清遠人,最後一次科舉榜眼,以書法名世。父朱猷章,五品武官,曾任知府。在北京長大。縣試第一,入讀清遠縣學。1892年考入廣雅書院,取廣州府闈第一。27歲考取拔貢,任刑部江蘇司行走。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慶祝慈禧太后七旬壽辰特設甲辰恩科,被拔為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民國期間主要從事文化教育事業。創辦香港隘園學院、香港孔教學院,任院長。曾受聘於香港大學,任哲學文詞教習。曾任香港孔聖會會長。抗日戰爭初期,朱汝珍在香港主持清遠公會,從事慈善事業。1942年到北京,不久病逝。朱汝珍寫得一手好詩文,又擅長書法藝術,行書疏淡和平,嫺靜爽利,有晉唐遺風。撰有《陽山縣誌》、《詞林輯略》等。


 


    陰刻文心雕龍校證卷八,練字第三十九:


篆隸相鎔,蒼雅品訓。古今殊跡,妍蚩異分。字靡異流,文阻難運。聲畫昭精,墨采騰奮。


 


汝珍款臂擱原先正面包漿非常光亮,但背面為棕黃沒光澤,清理後正面失去亮光,色澤也較淡,判斷原先正面為人為以蠟拋光做亮麗光澤,清理後正面及背面色澤較一致,棕黃色皮也較符合朱汝珍生平活躍於清末民初的年代。


 



 

 


 


第三件清徐松款(1781-1848)竹刻詩文臂擱(35.3 7.3公分)
























     徐松(1781年-1848年),字星伯、孟品,原籍浙江上虞人,清代翰林,著名地理學家。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生於浙江紹興,幼年時家父在京師為官,隨父移居順天府大興(今北京市),落籍為大興人。嘉慶十年(1805年),二甲第一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嘉慶十四年(1809年)入文穎館擔任《全唐文》提調兼總纂官;又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宋會要輯稿》500卷,《河南志》,《中興禮書》,又撰寫《唐兩京城坊考》,《登科記考》,後由翰林督學湖南。


    中國清代地理學家。字呈伯﹐乾隆四十六年(1781)生於浙江紹興﹐幼隨父至北京大興定居﹐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嘉慶十三年(1808)以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利用編纂全唐文之便﹐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宋會要輯稿》 (500)﹐撰寫《唐兩京城坊考》。嘉慶十五年(1810)被謫戍新疆﹐得機考察新疆各地﹐撰《西域水道記》(5)﹑《漢書西域傳補注》(2)﹑《新疆識略》(12)等。嘉慶二十四年(1819)回京﹔道光年間任禮部主事﹑江西道監察禦史等。1821年成書的《西域水道記》以西域水道為綱﹐記述沿岸的城市﹑聚落﹑山嶺﹑某些地點的經緯度﹑歷史﹑物產﹑民族﹑水利﹑駐軍等﹐所附地圖計裡畫方﹐是研究西北史地的重要文獻。


 


    陰刻《洛陽名園記》,一巻。宋·李格非撰。格非,字文叔,濟南人。元祐末,為國子博士。


山東李文叔記洛陽名園,凡十有九處,自富鄭公而終於呂文穆。


富鄭公園


洛陽園池多因隋唐之舊,獨富鄭公園最為近闢,而景物最勝。遊者自其第東出探春亭,登四景堂,則一園之景勝可顧覽而得,南渡通津橋,上方流亭,望紫筠堂而還。右旋花朩中有百餘步,走蔭樾亭。賞幽臺,抵重波軒而止。


 


    清理後查昇款臂擱維持棕紅色皮,以放大鏡觀察竹絲點突出竹肉,如琥珀色,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但不是很明顯。表面有老件自然使用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由各方面特徵判斷為開門清中晚期到代老件。



 

 


第四件清嘉猷款(吳友如?-1894)竹刻竹枝圖臂擱(20 6.5公分)





















     吳友如(?1894)初名嘉猷,別署猷。清末元和(今江蘇吳縣)人。自幼喜歡繪畫,勤奮好學,能融合清代名畫家錢杜、任熊等人的畫法,自成一家。擅長人物肖像畫,以鬻畫為生。曾應召至江甯(今南京),繪《金陵功臣戰績圖》。清光緒十年(1884年)在上海主繪《點石齋畫報》,名噪一時。內容以時事畫為主,筆姿細膩,對清廷的腐朽統治、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以及人民的疾苦和反抗,都有所反映。光緒十六年(1890年)獨資創辦《飛影閣畫報》,該刊形式與《點石齋畫報》類似,但內容著意于仕女人物,新聞則偏于閭巷傳聞。光緒十九年(1893年)春月,《飛影閣畫報》出至百期後易主。同年秋改出《飛影閣畫冊》,每逢朔望出版,出至第十期時,因病去世。他主持的這兩種畫報,均為新聞性畫刊,是研究風俗民情的重要參考資料。有《吳友如墨寶》傳世。


   


       清理後竹刻竹枝圖臂擱棕色皮,以放大鏡觀察竹絲點突出竹肉,如琥珀色,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但不是很明顯。表面有老件自然使用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由各方面特徵判斷為開門清晚期到代老件。



 

 


 


第五件溪堂款竹刻竹枝圖臂擱(17.8 11.5公分)

























   

   “溪堂”款找不到其生平資料,但查到資料-20世紀六十年代,王世襄專程到天津寶坻縣淘古董,到一位私塾老先生家購得了款字“溪堂”的臂擱一件。王世襄將這批竹刻置於他的“儷松居”內,整日擺玩,與它們親密接觸,致使他對嘉定竹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件竹雕臂擱收錄在王世襄所著-“竹刻鑑賞”書中第48頁。臂擱正面陰文深刻行書三行“世以水仙為‘金盞玉台,紫宸重器’。劉邦直稱其‘仙風道骨誰今有,淡掃娥眉參一枝’,並落‘溪堂’”款。書法瀟灑自如,刀法快利,字底圓熟,功力頗深。王世襄先生據其時代風格,判斷應為乾隆時期製品。溪堂何許人,為別名或者室名,為書名或刻者,或書而兼刻,有待考證。


   


      陰刻竹枝圖,雕工流暢俐落,色皮為棕黃,背面竹黃顏色與正面一致。以放大鏡觀察竹絲點突出竹肉,淡琥珀色,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但不是很明顯。陰刻凹處色澤與表面一致有皮殼,但所留污垢並不是很扎實,經清理,沒有污垢留存。由各方面特徵判斷為老件,但應不到清中期年代,應為清末民初。




 


 


第六件忘情軒款竹雕留青詩文臂擱(36.5 8.8公分)





















陰刻唐-孟郊《列女操》: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貞婦貴殉夫,舍生亦如此。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此臂擱為污黑色澤,本來以為人工作舊,經清理仍保持漆黑色皮,每節長達36.5公分,應是特殊竹類品種。背面竹黃顏色與正面一致。以放大鏡觀察竹絲點突出竹肉,琥珀色,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但不是很明顯。表面有老件自然使用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由各方面特徵判斷應為清末民初。


 


    以上存純屬個人臆測,特就教於對竹雕文物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