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美-玉印風流


 


        先秦兩漢的印璽是一種表示權力和憑信的工具,其形制各異、材質多樣、書法雋永、刻工古拙,歷來為藏家所珍愛。玉印即為其中之一,又因其存世稀少,更有可遇而不可強求之感慨。
  


       《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馬因《集解》引衛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為印,龍虎鈕,惟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衛宏的這段話,在史家之中歷來頗有爭議,傳世和出土的秦漢玉印中官印寥寥無幾,而私印卻比比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發掘出土的漢代玉印約有40枚左右,其中屬於官印的僅有皇后之璽帝印夫人等數枚,因而可以證明:衛宏的理論值得商榷,而歷代公私收藏則無疑以私印者居多。
  


        現存於古代著錄以及流傳于世的戰國秦漢玉印,數量約有500余方,其中以兩漢居多,戰國次之,秦代則稀若麟鳳。戰國玉印總體上尚未脫離金銅璽印的影響,在印文書法上奇姿圓活、妙趣橫生,在構圖上匠心獨具、疏密分明,在穿插與呼應中取得了整體的穩定和諧。文字大小錯落,避讓有情,與同時期的銅印相互輝映,頗具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味。
  


         到了西漢時期,由於制玉工具的改進以及玉印在社會觀念中具有越發獨立的品格,使漢玉印完全脫離了銅印的藩籬,顯示出一種不同凡響的藝術格調。漢玉印的印文多數以小篆為基本字體,私印又以二字者居多,因而當兩字印文作左右排列時,小篆書法修長舒展的體勢特徵在這一組合空間中得到了最為和諧自然的表現:婉轉流動、暢達自如,全無轉運緊苦、滯澀結節之病,別有一番字裏金生,行間玉潤的美感。概言之,漢玉印清俊潔淨、暢達挺拔的線條特徵,成為古璽印藝術在線條形式方面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這同它在佈局上表現疏朗、勻落的特徵一樣,構成了一種特定的藝術積澱和獨特的藝術風範,深刻地影響著後世篆刻藝術家的創作觀和審美觀。


 


          漢玉印 玉印收藏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宋元以來,庋藏漢印最為著名者,當屬道光進士、翰林院編修、大收藏家陳介祺,搜集漢印上萬顆,築有萬印樓。其中,僅玉印就多達40餘枚,並有一枚婕妤妾趙的漢印,京師文人疑為印章主人乃漢成帝之皇后趙飛燕。趙飛燕是盛陽侯趙臨之女,善歌舞,漢成帝劉驁招之入宮,為婕妤(妃嬪的稱號)。《幼學瓊林》中寫道:飛燕身輕,掌上可舞。這樣一位神話般的人物,如確有隨身所佩之玉印傳世,自然非同小可。值得一提的是,此玉印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印文中的字實應為女肖字,那麼這方玉印,則無法確認是趙飛燕的印璽了。
  


         戰國至兩漢時期,是古玉印璽的全盛時期。隋唐之後,皇室雖仍崇尚古風,以玉琢璽印,一些貴族士大夫也以玉印為賞玩征信之物,但畢竟已成為一縷餘緒,在藝術上與先秦兩漢時期的作品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明清以降,絕大多數的玉印更加徹底地變身為文人雅興之余的文房文玩,再無淳樸和古雅可言。


 


          玉印有兩類,一類是印面上有印文,就是作為這個私人,或者官府印信,這是實用性的。另一種,就是沒有印文,是觀賞和把玩的。在眾多的印材裏,玉石的質地比較堅硬,一直都是由專業的篆刻師來製作完成,因此一般玉印製作都很精良,章法嚴謹。尤其是明清時期,印章的觀賞性、實用性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來源: 中國商報www.artxu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