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鼻煙壺
青白玉鼻煙壺
碧玉鼻煙壺
墨玉鼻煙壺
黃玉鼻煙壺
翡翠鼻煙壺
略談新疆和田玉器的鑒賞與收藏
現在有一種說法:世界上有三種好東西——石頭、木頭和人。這裏講的石頭非一般意義上的石頭,而是指美石,即玉也!石之美者為玉。古往今來,人們崇玉、愛玉、賞玉、藏玉,甚至賦予了它種種神秘色彩。由於有了玉,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才逐漸形成了幾千年燦爛輝煌的玉文化,才有了精美絕倫、多姿多彩的玉器藝術品,才有了從古至今的玉器市場。
金自礦出,玉從石生,非幻無以求其真。然談美玉未必得玉之真趣。“幻”是一種追求,“玉不雕不成器”。雕玉是一種幻化過程,有了這一過程就有了玉的內涵。它熔入了啄玉者的勤勞、勇敢和智慧,構成了中華民族性格的特徵,民族精神附著於之上得以千載傳承。從古至今,出土的玉、傳世的玉不計其數。對當今的玉器收藏者來說除非真具有鑒賞水平方可收藏,但對於大多數“玩”家來講,從哪一方面入手收藏確很難。本篇擬就當今玉器收藏之現狀談一些粗淺的知識,以與眾玉器收藏者共識。
現今我們談到的玉文化,主要討論的玉是圍繞新疆玉而展開的。其他地區所產之玉,如岫玉、青海玉、俄玉等不在範圍之中。
雄偉壯麗的昆侖山聳立于新疆與西藏的交界處,和田位於西藏藏北高原南面,西臨喀拉喀什河,北面是“死亡之沙漠”塔里木盆地,東與于田相望。和田南靠喀喇昆侖山脈,一半為山區,一半為盆地,人口接近200萬,其中維吾爾族占97%左右,它又是古代西域著名的于闐國所在地,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以其發達的綠洲農牧業和絲綢聞名於世,成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由於降水量很少,空氣長年乾燥,加上日照時間長,使得晝夜溫差大。各種美玉就埋藏在這特殊地理位置上的昆侖山上。
昆侖山上所產的玉,古稱昆侖玉,亦稱昆山玉,由於其中和田地區所產最為有名,故習慣上將昆山玉亦稱“和田玉”。
玉器和石器幾乎同是人類最早的勞動工具,早在新石器時代和田玉之被開採,並同“三皇五帝”有關係,《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來朝,獻白環玉。”西周時,昆侖山有“攻玉”部族,其酋長也稱西王母。周穆王駕“八駿之乘”,“以及西土”時,西王母曾為他舉行露天酒會,而穆王“載玉萬支”而歸。漢代張騫通西域,東起長安,經河西走廊、新疆、波斯、西達地中海東岸的“絲綢之路”,和田玉伴隨絲綢等商品往來於貿易之中,唐、宋時期,文藝興隆,故賞玉及制玉工藝又得到了復興。由於宋徽宗愛好玉器,因此,好玉之風遍及全國。元代維吾爾族詩人馬祖常在《河涅即事》詩中寫道:“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途賒。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明永樂時遷都北京,百業興盛,成立官府御用監,下設玉器作坊,專為皇宮內院操作玉器。到了清代,曾對昆侖山玉實行“玉禁政策”,以保證皇帝或宮廷使用。
自春秋戰國以後,新疆和田玉經河西走廊的關卡玉門關,源源不斷輸入中國內地的廣大地區。在開採時先由當地國王挑選,而後老百姓方可採用,史籍記載:“神聖的玉河從昆侖山頂直淌下來,流過城池。在山麓分成三條河流。”一條是白玉河,今稱“玉龍喀什河;”第二條是綠玉河是烏玉河的分支,同屬一河,今稱“喀拉喀什河”,維吾爾語意為“烏玉河或黑玉河;第三條是烏玉河。和田歷史學家阿貝爾曾說:“在每年陰曆的五至六月份,河水溢出河岸,從山頂上挾帶下來很多玉石,在水退去後便可收集起來,可是在和闐(田)國王親自出馬揀選以前,老百姓是不准走到河邊去的。”清代姚元之在《竹葉亭雜記》中記載:“葉爾羌、和闐(田)皆產玉,和闐(田)為多,然入貢則由葉爾羌大臣進奏。其商、回之售賣,初無例禁。自乾隆四十三年高公樸請間年一次官為開採,於是定例玉禁始嚴。凡私赴新疆偷販玉石,即照‘竊盜律’計髒論罪。......自是以後,玉器遂為無價寶矣。”
由於和田玉的產量低,中國人自古以來受儒家思想的審美取向引導,賦予“君子如玉”之德,大聖人孔子在談玉時講玉有“十一德”。經過後人的不斷品評和雅好,逐漸選煉成現今的仁、義、智、潔、勇玉之五德,這五德只有在新疆產的青、白、碧、墨、黃五種顏色的玉上得以充分體現。
青玉是玉中之青色者,常呈灰白至淡綠色,有灰口、青口、黃口之分,極品稱之為粉青料,介於青玉和白玉之間者,則稱青白玉;
白玉常稱有象牙白、雪花白、糙米白、雞骨白等淺白色,其中以極少見的羊脂白為最佳,其玉質似羊尾之油脂,故稱羊脂玉,是和田玉中的極品;
碧玉呈綠色,顏色由淺至暗,其色青如藍靛者為上,有細墨星者色淡者皆次之。
墨玉灰黑色、黑色,其色如黑漆者為上,墨玉又稱黑玉,現已絕跡;
黃玉為黃色或米黃色。其中以栗色黃和蜜蠟黃為上,黃色越濃亮越珍貴,其價值不在羊脂玉之下,且比羊脂玉更難得。
和田玉在自然界中以三種不同的形狀出現,我們按其開採狀分成山料、籽料、山流水。
山料產於昆侖山麓的原生礦,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礦脈之中,至今沒有找到原生礦的具體地點,開採困難,山上的雪皚皚,陡崖峭壁,冰川縱橫。由於地殼運動或自然的風化,使原生礦表面產生破碎,自然崩落到下面的懸崖河谷之中,隨著夏季冰雪溶化的雪水流向下流,在河山的沖刷下,玉塊在滾動過程中相互碰撞,相互將棱角磨去,這樣的玉石稱山流水。籽料的形成狀況與山流水基本相同,當溶化的雪水將崩落的山流水搬運到河床中下游的過程中,形狀漸變呈滾圓狀。由於河山的作用,使它們表面光滑並且有沁色,山料是籽料的母體,只有在籽料中才能產生羊脂玉。
這是由於籽料在經過河水長時間的沖刷和相互間的碰撞後,在運動過程中,“大浪淘沙”將不好的雜質都已去掉,留下了玉石中最為精華的部分,它們大都具備色白、油性足、質地縝密,這就是羊脂玉。籽料又分幹籽和水籽兩類,水籽的密度厚實,油脂像酥油一樣,透閃石性大於98以上。羊脂玉看上去軟軟的,實際硬度是玉中最高的,另外山料也能夠產生羊脂玉,在上世紀70年代黑山礦曾少量產生過。
和田玉經後期的藝術加工,更能體現中華民族賦予它的精神內涵,使其格調高雅,氣度豪放。《禮記賦聘義》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說,琢玉古有治玉、攻玉、碾玉之稱。《詩經·小雅》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說。中國七千年來以砂琢玉成為主流,《天工開物》中載:“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砂,足踏圓盤使轉添砂剖玉遂忽割斷。”現代工具更為先進,採用金剛石刀片或使用電動工具等都能剖玉成活。
由於和田玉的韌性最大,抗彎折的強度也大,因此在製作玉器產品時應施以細工才不致損壞產品,同時“應玉而宜”,切割玉料不僅要考慮玉石料上的綹裂、瑕疵、雜質的分佈狀況,還要考慮創作產品的造型特點和內在精神含義。玉料過大需切開後使用,玉料較小,要以小見大。一塊玉料可以做好幾件作品,但只有在料質“摸清”之後,才能進行設計,才能將料分割開來創作。
和田白玉的作品題材主要有觀音、佛像、人物、花卉、動物以及各類器皿造型的擺件、掛件和把玩等,籽料多用於玉山子的製作,品評一件玉器作品的優劣,除去辯其玉質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看其造型;對所設計製作的實物構圖,不論是自然景觀還是萬物造像,是否精美異常,對觀賞者有無吸引力則很為重要,
2.要看雕刻工藝,對器物上所雕的山水、花卉、鳥獸、人物是否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無粗糙之外,無瑕疵者為上品。
3.要看器物的大小,一件玉器精品由於材料不同、設計不同、製作也不盡相同。創作玉器製品無論大小都有一定章法,正如中國畫的創作一樣,其精神內涵及巧奪天工相結合的藝術品更為珍貴。
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和田玉需求的瘋狂增長,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導致了掠奪性的開採,和田籽玉漸漸稀少,從而形成了買方市場,導致了大批玉器愛好者的“跟進”,加上言論導向上的各種原因,人們對玉的收藏和鑒賞出現了一些偏差。如一講和田玉就要說“白”,其實白不一定是衡量指標,一味追求白,就把對“脂”的要求放低了,缺少油性的玉質就可想而之了。那麼真正的“白”是微微的奶油黃色。現今人們收藏的又一怪現象表現在,所有籽玉都要求留皮子。皮子留得越多越完美越好。導致不法商人利用顏料通過煮、蒸、泡等一系列手段來製造“皮子”,從而達到牟取暴利的目的。熟不知玉是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原料,世人愛玉、說玉,然後去體會玉的精神,其性質古人已有精闢的總結,如果說玉的價格主要由質地來決定,那麼對於玉器本身來說,除質地外其加工技藝尤為重要。玉質要為表現藝術形式而服務,留下的皮子要起點睛之用,可不能畫蛇添足。
玉器工藝有長達7000餘年持續發展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歲月裏,它發源於中國本土,產生過無數名能工巧匠,製作了無數件精美的玉器工藝品,被禮學家們詮釋美化,成為中國文化中僅有的一種現象。我們民族的精神在和田玉的品質中得以充分體現,玉是中華民族的魂。
作者:富振洋 文章來源:《藝術市場》2006年05期
中國玉器概述
一.和田玉的經濟價值評定依據是顏色與質地純淨度。其主要品種有:
1.白玉:含閃透石95%以上,顏色潔白,質地純淨、細膩、光澤滋潤。為和田玉中優質品種。在漢代、宋代、清代幾個制玉繁榮期,都極重視選材,優質白玉常被精雕細刻為“重器”。
2.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質地純潔細膩含透閃石達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澤。同等重量玉材,其經濟價值幾倍于白玉。漢代、宋代和清乾隆時代極推崇羊脂白玉。
3.青白玉:質地與白玉無顯著區別,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綠色,為和田玉中三級玉材,經濟價值略次於白玉。
4.青玉:色淡青、青綠、灰白均稱青玉,顏色勻淨,質地細膩,含透閃石89%、陽起石6%。呈油脂狀光澤。儲量豐富,是歷代制玉採集或開採的主要品種。
5.黃玉:基質為白玉,因長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鐵滲濾在縫隙中形成黃色調。根據色度變化定名為:密蠟黃、粟色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等。色度濃重的密蠟黃、秋葵黃極罕見,其價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於黃玉為“皇”諧音,又極稀少,價值一度超過羊脂白玉。
6.糖玉:氧化鐵滲入透閃石形成深淺不同的紅色皮殼,深紅色呈“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帶粉紅的稱“粉玉”。糖玉常和白玉或素玉構成雙色玉料,可製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殼籽料掏腔製成的鼻煙壺,稱“金裹銀”宜能增值。
7.墨玉:透閃石中夾石墨、磁鐵成分即成黑色。墨玉多為灰白或灰黑色中夾黑色斑紋,依形命名為“烏雲片、淡墨光、金貂須、美人鬢”等。黑色斑濃重密集的稱純漆黑,價值高於其他墨玉品種。墨玉呈蠟狀光澤,因顏色不均不宜雕琢紋飾,多用於製成鑲嵌金銀絲的器皿。
8.碧玉:產于准葛爾玉礦,又稱天山碧玉。呈灰綠、深綠、墨綠色,以顏色純正的墨綠色為上品。夾有黑斑、黑點或玉筋的質差一檔。碧玉含透閃石85%以上,質地細膩,半透明,呈油脂光澤,為中檔玉石。
二.硬玉與軟玉
玉有二種;硬玉(又名翡翠)和軟玉。兩者均為堅韌、細粒的岩石,適宜雕刻。
1.硬玉
硬玉的成分為矽酸鈉鋁。硬度:7 ;比重:3.33;折射率:1.66-1.68;雙折射:0.012 。其由連鎖顆粒結構的輝石結晶組成,產狀顏色繁多,包括綠、淡紫、白、粉紅、棕、紅、藍、黑、橙和黃色。最珍貴的帝王玉,由於鉻的存在而呈現富麗的深綠色。
硬玉經拋光後,通常都有酒窩般的外觀。硬玉產生在變質岩中,產狀為沖積卵石和巨礫。由於風化作用而形成褐色表層,常被融入雕刻和成品中。硬玉最重要的礦源在緬甸,該國200多年來一直向中國提供雕刻材料。此外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日本和美國的加洲也有硬玉。
2.軟玉
軟玉被確認是另一種玉,其成份為矽酸鈣鎂鐵。硬度:6.5;比重:2.96;折射率:1.61-1.63;雙折射:0.027。產狀為纖維性的閃石晶體集合體。韌於鋼的連鎖結構,被視為上等的雕刻材料,起初用作武器,後來用作飾品。其顏色變化不一,從富含鐵的深綠軟玉,到富含鎂的奶油色變種,可能呈同質的斑點或條紋。
中國人雕刻軟玉歷史達2000多年,材料初從中亞巴基斯坦進口,後從緬甸進。其他有西伯利亞(深綠色,帶黑斑點)、俄羅斯 (波菜色)和中國。軟玉也分佈於紐西蘭北島和南島的各種岩石中 。還有澳大利亞(黑軟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臺灣、義大利、波蘭、德國和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