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8明代玉器概述及工藝特徵與鑒定


 


 


明代玉器概述


 


         明代社會的特點是國家始終處在內亂頻頻,內憂外患之中。但是承襲兩宋特別是南宋以來商業貿易的飛速發展,明代的商業非常發達,民間也因此變得富裕。明代玉器的發展變化也是與社會的變化相關聯的,從總體上看,明代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兩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監監制,而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都開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同時,古玩商界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器的社會風氣,還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我們現今還能見到大量這一時期仿制的「古玉」,甚至連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經被明代仿古玉欺騙。    


  


       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經歷了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明:明初玉器出土和傳世的均有佳作,風格繼承元代,作工嚴謹而精美。1970年南京市明汪興祖墓 (1371) 出土了玉帶飾14塊,碾琢隱起行龍,出沒於祥雲之中,碾工玲瓏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但雲龍的形象與布局均接近元代,玉帶板數量不符合明制。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東鄒縣朱檀墓(1389)出土了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表現了明宗室親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狀況。這類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明顯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但是嚴格地說,早明的玉器並沒有自己的風格,許多出土的精美玉器如上述的玉帶板應該歸入元代玉器的范疇之中,或者其原本就是元代遺留的玉器。


     


明中期:明朝中期的玉器趨向簡略,承襲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興盛,出現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蔭策杖斗杯等。明中期玉器的加工與集散多集中於東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地。上海陸深墓出土白玉鐵拐李、 白玉蝶、玉雞心佩、白玉帶鉤、鏤空壽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瓏,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種和作工。這一時期的玉器開始顯現出明代社會的特點,玉器的制作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會的特征。


  


明晚期:晚明前期東南一帶社會穩定,城市經濟繁榮,民間富裕,因此玉器產量有所增加。當時蘇州制玉業代表著全國玉器工藝的發展趨勢,著名玉工陸子剛就出自蘇州專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帶鉤、玉碗、玉盂、玉壺、玉爵、玉圭、玉佩、玉帶等,包括了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死後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壺、玉爵等使用鏨金或珠寶鑲嵌工藝,更是絢麗多彩。當時古玉已成為古董(或稱古玩),是高價的特殊商品。商人為了獲取高利,便用劣質玉、 摻色玉等廉價玉材制造了大批假古董,玉器數量激增,藝術上明顯變得粗獷,精工者較少,多與金銀寶石鑲嵌工藝結合。因明中晚期城市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海外貿易頻繁,整個工藝美術為商品生產和外銷所支配,於是出現了追求數量,忽視藝術的不良傾向。隨之,玉器工藝也出現了商品化的趨勢,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作工草率、裝飾繁瑣,流傳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壺、玉杯。在圖案方面,與晚明社會風氣相符,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甚為風行,這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首先是為了祈福,其次才顧及到美。晚期名工陸子剛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時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錯發展的形勢。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與影響正在增強,這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玉器生產商品化的結果,也是我國玉文化的新變化。


引自---中華博物


 



 



 


 


 


明代玉器工藝特徵與鑒定


 


         玉器以質地溫潤、光澤優美、雕刻精湛、品類繁多、造型典雅被視為珍寶。中國玉器的歷史源遠流長,各個時期玉器有各自的特徵和用途,或是政治權力的象徵,或是物質財富的標誌,到如今古代玉器不僅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藝術價值更是不容忽視。玉器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質地,致使人們崇玉、尚玉、藏玉之風經久不衰。如何把握古玉器的時代特徵和真偽,就成為收藏領域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科學知識。


 


   鑒玉辨玉首先應以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作為斷代及鑒定依據,並結合古文獻記載及傳世玉器,分析典型作品的造型和圖案的發展規律。每個時期的用料、雕琢工藝都有時代特徵可尋,因此要把握住各個時期的雕玉技巧和工具產生的微妙變化,以及仿古作偽的基本方法。現將筆者總結的明代玉器工藝特徵和仿古作偽的方法介紹如下。


 


一、明代玉器工藝特徵


 


   明代玉器風格清新、剛勁,棱角分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當時玉器生產主要使用質地細膩溫潤、玻璃光強的新疆玉。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了當時運玉材的盛況凡玉由彼纏頭面,或溯河舟,或駕駝,經浪入嘉峪,而至甘州與肅州,至則互市得興,車入中華,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價,而後琢之,良工雖集京師,工巧推蘇郡。當時北京、蘇州、杭州制玉興盛,蘇州則是全國制玉中心,出現很多著名製玉工匠。


 


   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徵:明早期紋飾總體風格趨於簡練豪放,多以龍鳳花鳥為主要題材,花卉擅長刻畫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題材多刻畫歷史故事。明中期漸向纖巧、細膩的方向發展,花卉題材多採用折枝和纏枝花卉組成圖案,具有清新活潑的特點。明代晚期的風格趨於繁縟,略顯瑣碎。明代雕玉工藝有浮雕、透雕、陰線刻等等,雕刻技法較粗獷渾厚,有明大粗之說,鏤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見下鏟的凹槽,槽內玻璃光澤強烈。早期雕琢工藝簡練渾厚圓潤,中期趨向玲瓏繁縟,常將多種技法綜合運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現花下壓花技法,和金銀細工及寶石鑲嵌技術的結合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中晚期出現分層鏤雕手法,顯得玲瓏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藝術效果。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達到亂真的程度。


 


   明代玉器的玉質特徵:表層瑩潤,玉器表面都會閃爍光澤,仿佛罩上一層薄的玻璃質,玉器中出現這種現象是拋光技術方法所致。清代治玉的拋光技術有了變化,玉器不再具有晶瑩透明的光澤,因此質感上較易區別二者不同。仿古作偽者刻意追求古玉的光澤特點,但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容易露出馬腳。近年來的仿古作偽者改變了拋光技術,用皮條和蠟反復拉扯摩擦,可出現類似玻璃的光澤,但光澤如新,猶如包裹著一層透明的薄膜,仍可看出其中的破綻。這都是由於材料不同,加工工具不同,產生的效果不同。與標準器相互比較,就可以看出玉器表面光澤的差異,找出破綻。


 


   明代玉器有磨平圖案邊緣的特點,採用浮雕和凸雕裝飾的作品顯著增多。在這類凸起的圖案邊緣處,鋒利棱角多被磨平,從而形成光潔明亮的窄條狀輪廓線,是以整體平面磨光處理方法磨掉雕琢後造成的鋒利邊棱。磨平棱角的方法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增強花紋圖案的渾厚感。


 


   明代鏤空玉器層次增多,花紋圖案上下交錯,玲瓏剔透。此時採用鑽孔穿透碾磨法,採用不規則線條的拋光處理,多是表面一層拋光細膩,而裏面拋光粗糙,甚至不作拋光,顯露碾琢留下的深陷痕跡。另外用圓管狀工具碾玉留下的深陷圓痕,鑽孔周邊的圓痕都被磨平,不保留痕跡,巧妙利用鑽孔的圓痕造成特殊的效果。


 


二、新仿玉的作偽與鑒定


 


  鑒定玉器首先應從玉器質地上辨別,新疆和田玉潔白無瑕,潤澤有油脂感,特別是羊脂白玉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狀,光澤含蓄,細膩滋潤,柔美可愛,給人以剛中見柔的感受。現在新疆和田玉,數量少,價格高。新仿玉大多用的俄羅斯玉料,此料密度緊細,白的也很白,但在製作過程中,尤其做到細工時容易崩裂,技工稱此玉起性,打磨水頭很好,光亮滋潤還可以,但與真正的新疆仔料相比,在滋潤度上還是有距離。


 


   青海料,此料大量採用是近幾年的事,其白度與新疆和田玉接近,硬度比和田玉要軟,但透明度高於和田玉。另外還有岫岩玉、獨山玉、新疆山料等玉。


 


    玉器製作工藝特徵也是識別玉器真偽的十分重要的依據,也是極為關鍵的環節。古代玉器製作大多世代相襲,從小耳濡目染,琢玉技法爛熟於心,同時皇家貴族用玉,從來不計工本,不惜勞力,碾磨非常精細。而作偽者,是講本圖利,不會下那麼大功夫,作偽時只是一味細心摹擬,功夫不深生怕走樣,刀工也常形似神非缺乏力度。要細心觀察玉器表面刀痕和刀勢。過去的工匠足踏千里身不動,坐在木凳上用落後的鈍器工具製玉,在玉器表面反復刻劃,刀痕表面下凹,上寬下尖,剖面呈V字型。現代製玉剖面刀痕呈U字型。由於現在玉雕行業廣泛使用各種電動設備和各種人造金剛石刀具和鑽頭,最近又出現鐳射雕琢、打孔以及超聲波打孔等高科技玉雕機器設備,由於用這些設備製作,玉器出現了陰線寬窄若深若淺,線條不均深淺不一致,線條兩側過於鋒利或有崩裂痕跡等現象。老玉器打眼用兩面對鑽的穿孔法,兩頭各呈喇叭狀,中間留有旋痕。但現代機械穿孔後,又稍微斜磨一下孔洞外緣,這樣孔中間的一小部分依然筆直光滑。以上這些是使用現代機械化生產工具造成的現象。同時仿古玉製作由於作偽者腕力不足,刀勢無力,玉器走刀不自然,線條呆滯死板。


 


  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是鑒定古玉的重要參數之一。沁色是礦物質構成的玉器長年埋在地下受泥土中所含的其他物質的侵蝕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肌理所產生的顏色,習慣上稱之為沁色。沁色有土沁、水沁、銅沁、血沁、水銀沁等等,玉器受沁表面有腐蝕剝落現象,可呈片狀脫落。沁色在玉器裏顏色自然。


 


  現代仿作玉器沁色不外乎以下幾種:熏烤、燒、煮、炸、化學試劑蝕沁等等,仿古玉件很多都用以上方法作沁色冒充老古玉,藏者不可不辨。


 


  玉海浩瀚無涯,每個時期的用料、琢磨工藝、風格、紋飾等等都有時代特徵可尋,與當時的審美時尚及用途、工藝水準相聯繫,偽玉器多少會露出一些蛛絲馬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偽手段與鑒別能力都是在彼此較量中發展的,當拿到一件玉器鑒定真偽時要對器物本身進行仔細觀察,多看多比較,多聽多問,不被假像所迷惑,多找疑點。同時要不斷充實自己,這樣才有助於我們對中國古玉器的認識把握。


 


作者:王光青 文章來源:《收藏界》2006年第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