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判斷名家款竹雕是否為落款本人所雕製?


      坊間很多傳世落名人款竹雕筆筒、臂擱及文鎮,到底是否其本人作品?一直困擾著同好,賣家當然會以落甚麼人的款,就當作其作品先高價求售,但藏家則不能被當冤大頭。如何判斷是否其本人作品?在此提供個人看法,供竹木雕文物同好參考,就教於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1)” XXX” XXX書並刻”:


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如不符合則應排除是本人雕刻真品。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則為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可能是同年代所仿造。大凡名家在世時就已成名,具有相當市場行情,為不肖業者仿造對象,這古今皆然。


B.若此名家歷史記載僅為書畫家,並無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很可能是仿品。


(2)僅落姓名款”XXX”:


一樣與上述程式進行檢視驗證,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則為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


B.若查證歷史記載,此名家僅為書畫家,並沒有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此件雖極可能不是其雕刻,但與以上(1)” XXX” XXX書並刻不同的是,它並未落字;若其竹雕文物年代與此名家活動年代並不符合,但在文物鑑定也應不算是仿品,原因是由當時或後代喜歡其書畫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書畫作品進行臨摹雕刻,古今皆視為常態可以接受。此種竹雕仍有其收藏價值,其行情要看其年代及雕刻功力和品相好壞而定。


(3)”XXX”XXX:


     一樣與(2)上述程式進行檢視驗證,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為則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不過與(2)不同者,此種會篆刻之書畫名家之竹木雕作品,一般均會落” XXX” XXX書並刻或僅落姓名款”XXX”,傳世文物是否有名家僅落”XXX”XXX款之先例,是值得存疑的”?


B.若查證歷史記載,此名家僅為書畫家,並沒有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此件雖極可能不是其雕刻,與以上(1)” XXX” XXX書並刻不同的是,它並未落字;或者檢視竹雕文物年代與此名家活動年代並不符合,但在文物鑑定也應不算是仿品。原因是由當時或後代喜歡其書畫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書畫作品進行臨摹雕刻,古今皆視為常態可以接受。亦有可能書畫家直接將書畫圖稿寫畫在竹木上,再交由習於竹木雕刻者下刀。此種竹雕仍有其收藏價值,其行情要看其年代及雕刻功力和品相好壞而定。


 


仿品最多的中小名家款陰刻臂擱


     這幾年來文物市場最常見到仿品是中小名家款陰刻臂擱,原因較易仿。只要依原件圖片一比一去臨摹雕刻,陰刻難度低,露出破綻痕跡較小,再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就看不出新刻痕跡。仿中小名家臂擱在前幾年剛出現時,藏家若不察,一兩萬常很容易賣出,本小利多。有的以老竹器改製成臂擱,其正面皮殼色澤如同老件,但最大破綻為斷面乾淨沒任何污垢,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平,沒有老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現象。但翻看背面竹黃部分,顏色比正面淺淡甚多,為新品特徵。少數仿品是以傳世老件或備料老件素面臂擱後加刻,則需要以手摸撫雕刻表面,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再看雕刻凹處皮殼色澤與表面一致,所留污垢扎實,新品無污垢,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灑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新品雕刻凹面將覆蓋物清除後,其顏色變淺淡,無包漿光澤。若備料老件素面臂擱後加刻,以放大鏡看表面並沒有老件自然使用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這批竹刻臂擱除第二件竹陷地刻百合圖臂擱未落款外,其他5件都僅落姓名款”XXX”,未落刻或書畫。且這幾個名家僅為書畫家,並沒有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作品雖極可能不是其雕刻,但與落” XXX刻”或” XXX書並刻”不同的是,它並未落”刻”字。若其竹雕文物年代與此名家活動年代並不符合,但在文物鑑定也應不算是仿品。原因是由當時或後代喜歡其書畫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書畫作品進行臨摹雕刻,古今皆視為常態可以接受。此種竹雕仍有其收藏價值,其行情要看其年代及雕刻功力和品相好壞而定。


這批竹刻臂擱在清除污垢及上蠟層後,經詳細檢視,初步判定其年代:





 

第一件清溪堂款竹刻詩文臂擱(21.88.5公分)

























      刻行草詩文,雕工流暢俐落,包漿潤澤,呈典型的棗皮紅,色皮為暗棕黃,背面竹黃顏色與正面一致,陰刻凹處色澤與表面一致有皮殼包漿,所留污垢扎實,雖經清理,仍有污垢留存。以放大鏡觀察竹絲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表面有老件自然使用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由各方面特徵判斷為開門清中期到代老件。


       溪堂款找不到其生平資料,但查到資料-20世紀六十年代,王世襄專程到天津寶坻縣淘古董,到一位私塾老先生家購得了款字“溪堂”的臂擱一件。王世襄將這批竹刻置於他的“儷松居”內,整日擺玩,與它們親密接觸,致使他對嘉定竹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件竹雕臂擱收錄在王世襄所著-“竹刻鑑賞書中第48頁。臂擱正面陰文深刻行書三行“世以水仙為‘金盞玉台,紫宸重器’。劉邦直稱其‘仙風道骨誰今有,淡掃娥眉參一枝’,並落‘溪堂’”款。書法瀟灑自如,刀法快利,字底圓熟,功力頗深。王世襄先生據其時代風格,判斷應為乾隆時期製品。溪堂何許人,為別名或者室名,為書名或刻者,或書而兼刻,有待考證。31×7.5cm,後來在2003-11-26中國嘉德拍賣成交價99,000。另外在各拍賣場也多次出現溪堂款詩文竹雕臂擱。

 


 


 


下載網路-浙江錢塘2009年春拍-


清乾隆竹雕溪堂款水仙詩文臂擱5.6萬元成交




 


下載網路-清乾隆 溪堂款竹雕臂枕-


遼寧中正拍賣20101031日成交價¥22,400


 




 


 


 


第二件清竹陷地刻百合圖臂擱(26.86.6公分)




















陷地刻百合圖,雕工流暢生動傳神,色皮為暗棕黃,背面竹黃顏色與正面一致,陰刻凹處色澤與表面一致有皮殼包漿,所留污垢扎實,雖經清理,仍有污垢留存。以放大鏡觀察竹絲點明顯突出竹肉,晶瑩如琥珀色,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表面有老件自然使用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由各方面特徵判斷為清中早期老件。


刻隸書-“書閣稱名惟城惟斗翰墨應祥古香自守,未落款。上網查資料,查到一件-紫檀刻米芾等名家詩文筆筒,其外壁滿刻名家題跋,其中有陰刻“書閣稱名,惟城惟鬥,翰墨應祥,古香自守。印:卞壁樓。其字體如出一轍。



 



下載網路-紫檀刻米芾等名家詩文筆筒-


北京匡時20091216日成交價格¥168,000




         筆筒紫檀製,呈褐色,質細膩。外壁滿刻名家題跋,筆筒共刻八段歷代名家詩文,佈局疏密得宜,雕刻精湛,可見古人對歷代名家所書之重視,並借助筆筒以為傳承。其中有“書閣稱名,惟城惟鬥,翰墨應祥,古香自守。印:卞壁樓。”


      陳亦禧,字六謙,又字子文,號香泉,晚號葑叟,卞壁樓。浙江海寧人,貢生。康熙四十七年擢南安知府,卒於官。詩歌、書法,著名當世。其書專法晉人,於秦、漢、唐、宋以來文字收集尤富,皆為題跋辨證。與汪士宏、何焯、姜宸英等被稱為清初四大家,專以帖學取勝,在當時的士大夫文人中影響較大。卒年六十二。



 


 


第三件清子書款(孫楷)竹刻梅花圖臂擱(24.68.1公分)


















       孫楷 字子書,仁和(杭州)人,寓上海,工墨竹,掃葉勁利,章法簡淨,偶作花鳥。《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690頁。其生卒不詳,有落18891866年代款畫作傳世。


陰刻梅花圖,雕工流暢生動,行草詩文流暢俐落,色皮為淺棕黃,背面竹黃顏色與正面一致,陰刻凹處色澤與表面一致有皮殼包漿。以放大鏡觀察竹絲點突出竹肉,如琥珀色,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但不是很明顯。表面有老件自然使用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由各方面特徵判斷為開門清晚期到代老件。


 


 


 


第四件子祥款(張熊1803—1886)竹刻螳螂草蟲圖臂擱(25.46.1公分)






















張熊(1803—1886),字壽甫,號子祥,別署鴛湖外史、鴛湖畫隱、鴛湖老人等,室名銀藤花館。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是晚清海上畫派早期的重要畫家,為中國近代六十名家之一,工花鳥,古媚如王武,縱逸似周之冕,兼作山水人物。書宗黃山谷,間寫隸書,朴茂入古,亦能篆刻、填詞。一生收藏金石書畫甚富,名重藝林。與任熊、朱熊時稱“滬上三熊”。著有《張子祥課徒畫稿》。


     經清除黑墨及蠟層,發現圖案及文字陰刻痕跡凹處色澤與表面不一致為淡黃色,無皮殼包漿,經清理後沒有任何污垢留存,應為近代所刻。但以放大鏡檢察竹絲斷面的點明顯突出竹肉現象,竹絲點褐琥珀色,背面竹黃顏色與正面色皮一致為棕紅色,表面有老件自然使用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此件雖落庚戌(1850),應不到代,判斷為清中早期老件素面臂擱,經近代後刻圖案及落款。



 


第五件張邦紀款竹刻詩文臂擱(23.86.5公分)





















       經上網查張邦紀相關資料,查到《張文愨公遺集》 ()張邦紀撰 明崇禎17(1644) 刻本一部十卷。壬戌,謚原任禮部侍郎張邦紀「文愨」。重修崇福禪寺碑記,賜進士第,翰林院檢討,征仕郎,都人張邦紀書。


木增(1587--1646年)字長卿,號華嶽,又號生白,納西名阿宅阿寺。十歲時父親突然病死,十一歲時(明萬曆二十六年,西元1598年)襲父職,為第十九代土司。在木氏土司中,木增的作品最多,總計一千多篇詩文。他的文集都得到當時的文化名人如董其昌、周延儒、張邦紀、擔當、章吉甫等的指點、校訂和作序。



 


陰刻行草詩文流暢俐落,清理後色皮有變淡情況,陰刻痕跡凹處色澤與表面一致為淺棕黃色,但凹處有稍帶更淺色無皮殼包漿,清理後沒有任何污垢留存,但撫摸雕刻痕柔順不礙手。竹絲斷面的點有稍微突出竹肉現象,竹絲點為淺棕黃琥珀色,背面竹黃顏色與正面色皮一致為淺棕黃色。判斷不可能明末清初到代製作,也非現代新製品,應為清末民初製品。


 




 


第六件庚午(1810)梁同書款(1723-1815)竹刻詩文臂擱(23.86.8公分)




















 

   梁同書(1723-1815),字元穎,號山舟,晚號不翁,九十以後號新吾長翁。錢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政治人物、書法家。其父大學士梁詩正曾奉敕編《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舉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散館授編修,官至侍讀加侍講。


    自幼接觸書法,能寫擘窠書,工於楷、行書,初學顏真卿、柳公權,中年取法米芾,以後融匯貫通,與劉墉、翁方綱、王文治並稱清代四大家,又與梁巘、梁國治並稱三梁。同書善於鑒別前人手跡,過眼即判其真偽。嘉慶四年(1799年)以77歲高齡仍能節錄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錢泳《履園叢話》曰:「侍講早年書宗趙、董,惟自壯至老,筆筆自運,不屑依傍古人,故所書全無帖意。」 嘉慶十二年(1807年)復出為官,不久以足疾告歸。卒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著有《頻羅庵遺集》。


 


    陰刻行書詩文流暢俐落,清理後色皮有變淡情況,陰刻痕跡凹處色澤與表面一致為淺棕黃色,但凹處有稍帶更淺色無皮殼包漿,清理後沒有任何污垢留存,但撫摸雕刻痕柔順不礙手。竹絲斷面的點有突出竹肉現象,竹絲點為淺棕黃琥珀色,背面竹黃顏色與正面色皮一致為淺棕黃色。判斷尚未到所落庚午(1810)嘉慶15年到代,也非現代新製品,應為清末民初製品。


 


    以上存純屬個人臆測,特就教於對竹雕文物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