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款藍地白粉彩纏枝蓮紋筆洗


(4.7公分,腹徑13.8公分,口徑10.5公分)











 























 



15-180.一件嘉慶款藍地白粉彩纏枝蓮紋筆洗的收藏(99.10.30)


   


          梁先生為東南亞華僑,原先在市場擺攤販售,約五、六年前到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才認識,當時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專營瓷器的業者,不過新舊夾雜,所販售老的瓷器最多是屬民初及近代彩繪瓷器,偶爾才可看到 一兩 件民初名家彩瓷及入清瓷器。聽他說他老婆也在網拍成立一個天機XX”賣場。


   


         梁先生為人隨和,不過其開價類似東西在同行中算較高。認識這些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後期我收藏的民初名家彩繪瓷器,有部分來自他。但近兩、三年來大陸收藏風氣興起購買力超過台灣,從大陸進貨不易,常連續幾個月沒看到攤位有想進一步詢問價格的貨色,所以雖然每週六玉市都照面,常一段很久時間沒跟他買過東西了,自(99.7.24)購買一件王步畫粉彩菊花圖蘿蔔瓶後,已3個月未曾交易。


     


         (99.10.30)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其攤位,他已連續幾週未來擺攤,表示剛從大陸補貨回來,見攤位上並無值得上手仔細看的貨色,他拿出這件藍地白粉彩纏枝蓮紋筆洗來推薦。看藍地其白粉彩的纏枝蓮紋畫工流暢工整,器裏及足底施松石綠釉,款式為紅彩嘉慶款,整體有嘉慶風格,但釉面磨損嚴重,松石綠釉釉面開片嚴重且污垢滲入。


鑑定瓷器,要從以下幾個的特徵著手,要從造型、胎土底足、釉色釉面、色彩紋飾畫工及款式多方面來判斷,上手詳加檢視:


1.造型:4.7公分,腹徑13.8公分,口徑10.5公分,為傳統大開口圓腹筆洗,造型優美,線條流暢。


2.胎土底足:器足刮削修釉規整,足脊滾圓。露胎土瑩白細潤,但胎質較疏鬆,有細微坑洞,造成污垢填入表面有灰黑色污垢。上手手頭較輕,表示胎土密度較小,敲擊聲輕脆,表示燒結溫度高。底部圈足因長期使用貼放桌面,順手不礙手。


3.釉色釉面:白色釉色稍微帶青白,釉面平淨光潤,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手去觸摸器面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以放大鏡檢視白釉面及藍地和粉彩表面有老件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但磨損過於嚴重,致光澤不是非常亮麗。


4.色彩、紋飾畫工: 釉上藍色為地,以白色粉彩畫纏枝蓮紋,橫向圖案對稱,這是乾隆、嘉慶等朝代所流行的裝飾風格。整體紋飾追求對稱美,黑色邊框線條流暢工整,幾乎不見斷筆,藍地及白色彩料填彩工整不出廓,彩料厚實。圖案裝飾性強,紋飾細密繁複,花朵、葉子無明顯變化,只追求對稱工整的效果,有乾嘉風格。


       藍地搭配白色粉彩紋飾,色彩相當素雅。器裏及足底施松石綠釉,綠色淺淡,口沿塗金。整體有乾嘉風格,但藍地白彩及松石綠釉開片嚴重,開片裂痕還被污垢沁入成黑色,口沿塗金大部分磨損脫落。


5.款式: 底書「大清嘉慶年製」六字三行篆書印章紅彩款,字體規整,為官窯標準款,書寫流暢,毫無遲滯刻板感。


   


綜合研判:


         由以上各項綜合判斷,此嘉慶款藍地白粉彩纏枝蓮紋筆洗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纏枝蓮畫工繁複工整流暢,款式工整標準,整體具有嘉慶官窯風格,有極大可能是嘉慶官窯真品。只可惜後天保管不當,經長期實際使用,藍地白彩及松石綠釉開片嚴重,開片裂痕被污垢沁入成黑色,表面磨損過於嚴重,致光澤不是非常亮麗,整體品相不是完美。若價格合理,應值得列入收藏。


 


          詢問其價位,他表示此筆洗為其父親十幾年前所收,此次特別從大陸老家帶來。已很久沒有跟我交易,加上今天還沒開市,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就開個實價,讓您收藏。其所開價格算是合理,符合所預期的價位,但因外表磨損嚴重品相不佳,最後仍依其開價議價成交。


 



         (99.11.2)上午好友梁兄來訪,拿出此嘉慶款藍地白粉彩纏枝蓮紋筆洗供其鑑賞,他表示此件應為嘉慶官窯到代真品無疑。可惜品相較差,係因出土受土咬水咬,致釉面失去光澤,並非實際使用所造成。實際使用在空氣中風化,只會造成些微冰裂紋,其開片為透明無色。此件全器均開片成網狀,還帶黑色,依以前曾隨劉良佑教授至大陸景德鎮,參訪清代官窯窯址出土釉上彩破片,就是這種狀況,有的較嚴重的紋飾圖案都被咬掉了口沿及底足側面受白色透明釉保護,表面並未被咬蝕,但底足露胎處質地較疏鬆,表面被咬蝕成細微坑洞,讓污垢填入成點狀灰黑色。這件狀況還算好,紋飾還保持完整,沒有損傷,至於失去釉光,可以送到香港以皮革加以拋光整理,會重現光澤。我質疑若以皮革打磨器身拋光,其所留下來是規則性平行條紋的磨損痕跡,以放大鏡一看反成新品作舊了。他表示可以只拋光器表,器內及器底可以保留原狀,就不會被誤認新品作舊了。


 


 



 

 


紋飾斷代系列特稿之纏枝紋(乾隆之後的纏枝紋與勾蓮紋)


       清朝在纏枝紋發展極盛且難出現新突破時,突然發展轉化成勾蓮紋。在借鑒原有多樣纏枝紋發展基礎上,勾蓮紋利用其本身柔軟性極佳的特點進一步創新、發展,直至清朝後期官窯沒落,明清纏枝紋與勾蓮紋的發展也才算告一段落。


    一、嘉慶朝的纏枝紋與勾蓮紋


乾隆帝歷經六十年的漫長統治,終於在1796年元旦將王位傳與第十五子永琰——即嘉慶帝,自稱“太上皇”。根據現有清檔,我們可以瞭解到兩帝並存的三年間,景德鎮御廠依然製作了部分落“大清乾隆年制”款的嘉慶朝官窯。例:


      “嘉慶三年四月初一日:員外郎大達色,庫掌舒興來說太監鄂魯裏交五彩蓮花碗一件(成窯款,五福堂現設)。傳旨:著發往九江關,照樣每年大運內燒造十數件,要一半乾隆款,一半嘉慶款,如今大運起運亦即照樣燒造十數件,趕八月內送來。欽此。”(《行文》)


      “十月初七日:將九江關送到五彩磁蓮花碗二十二件,內乾隆款十一件,嘉慶款十一件,做樣一件(系五福堂),呈覽。奉旨:將碗內挑出八件交造辦處配,其餘十四件歸入大運磁器內。欽此。挑出八件,內乾隆款四件,嘉慶款四件。”(《記事錄》)文檔中涉及的這種“五彩蓮花碗”,此處暫且不去深究。


         從清史中可知,嘉慶帝不似乾隆帝那樣奢華。他自奉儉約,極少出巡遊樂,雖然推行實政,但乾隆時期遺留下的弊端過甚,嘉慶帝又過於仁柔,因此政治上沒有嚴厲整頓吏治,最終無法改變國力衰落的現實。撇開國政,僅就官窯瓷發展看,嘉慶時期沒有出現可與清三代相比擬的亮點。其中,雍乾時期勾蓮紋的大量出現,在許多地方迅速取代原有傳統的纏枝紋,導致嘉慶時期纏枝紋飾發展缺乏活力,使用頻率較少。


        由於勾蓮紋的廣泛運用,嘉慶御廠在前朝基礎上發展了不少具有新意的勾蓮紋。這些新穎勾蓮紋在很多地方吸取了不同時期纏枝紋的特點,給沉寂的嘉慶官窯發展帶來新鮮血液。例如,據傳嘉慶初年特為太上皇燒制的粉彩瓶中,設計者將勾蓮紋與壽桃、紅蝠緊密聯繫在一起。這種在勾蓮紋中使用壽桃的結合方式與康熙時期的轉枝桃紋極其類似,極可能是借鑒了康朝製品才創意出來。


      “福”、“壽”字也曾出現在康熙纏枝紋飾中,隨著被勾蓮紋的取代,這些字樣也開始與勾蓮紋共同組成“福”、“壽”、桃等的複合體。粉彩多色釉料的改革突破給勾蓮紋發展也帶來活力,通過結合點綴“五色靈芝”,進一步表現祝福長壽、吉祥如意等歡慶氣氛。


       五彩祥雲也是清代彩瓷中經常出現的吉祥紋飾,御瓷設計者將其與蝙蝠、蝴蝶、勾蓮結合在一起,進一步構成新穎的福壽勾蓮紋飾。如果使用以往的纏枝紋,則極難令該扁瓶裝飾表現的如此協調、整體,應該說這也是勾蓮紋的較為獨到之處。嘉慶官窯中的勾蓮紋還溶入了“年年有餘”這一我國新年傳統吉祥圖案,表明其發展也在逐漸深入生活。


        從以上官窯資料可以看出,無論是碗、瓶、壺,還是罐等其他形狀器物,也無論是器物整體還是局部、甚至僅是某個分割面,勾蓮紋都能協調搭配、運用自如,因此也難怪其應用範圍能超越以往纏枝紋,成為新興的主力紋飾。


    二、道光朝以及以後的纏枝紋與勾蓮紋


         嘉慶之後,官窯製作每況愈下,在纏枝紋與勾蓮紋方面,除了製作些簡單、傳統的器物外,很難出現打破原有格式的新體裁。根據同治十三年的江西巡撫劉坤一所呈《九江關監督承辦新樣瓷器懇請展限片》看,其中寫到“又查景德鎮廠署禦窯,乾隆年間即已塌毀,數十年來均系附於民窯搭燒。”說明乾隆之後的官窯製作頗有周折,很難稱為“官窯”,與明朝後期的“官搭民燒”基本一致,因此,官窯製品難有突破也是情理之事。


    三、乾隆之後纏枝紋與勾蓮紋的停滯發展


        乾隆之後,纏枝紋與勾蓮紋發展的腳步趨緩,甚至停滯,這都與該時期的官窯製作發展密不可分。由於眾多歷史與政治原因,嘉慶及以後各時期各式各樣的農民、教徒起義連綿不斷,加之隨後的各國侵華戰爭使統治者慌忙于國家安定,無心問瓷。同治九年六月初七日,劉坤一所呈《窯廠工作不良據情量請補造折》中記述:“ ……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奏事處楊長春傳旨:‘所有前次九江關監督景福解交大婚禮瓷器等項,共一萬零七十二件,均燒造粗糙,不堪應用,著傳知該九江關監督景福照數補賠……查景德鎮地方,迭遭兵燹,官民窯廠,停歇十有餘年。同治四年始經前署監督蔡錦青開廠燒造,老匠良工散亡殆盡,配製顏料,多半失傳,新匠不惟技藝遠遜前人,即人數亦較前減少。凡有一長之匠,俱已募入官窯,物以少而見珍,工值轉為增貴,限於時勢,不得不暫為將就。所幸連年均系按例大運暨傳辦常件,尚無新奇花樣,加謹摹仿,得以無誤。”


        說明當時景德鎮的官窯製作極其艱難,沒有正軌,特別是“查景德鎮地方,迭遭兵燹,官民窯廠,停歇十有餘年。”更加體現了當時的御廠制瓷發展情況。可以看出,“兵燹”、“無新奇花樣”、景德鎮缺乏“老匠良工”等都是造成嘉慶以後官窯發展坎坷不前的主要原因。同時,“官搭民燒”造成製作水準降低、標準參差不齊等現實情況,也給該時期的器物鑒定造成一定困難。


    四、歷代纏枝紋的演變規律


          如果將前幾期的明清纏枝紋與本期的勾蓮紋聯繫在一起,會發現兩者之間頗有淵源。明朝官窯在原有景德鎮傳統纏枝紋基礎上,經歷了明朝初期的簡單紋飾,逐漸向永、宣時期的多樣化發展。至成化朝,由於當時青花、彩瓷的繁榮發展,使纏枝紋發展到一個高峰。隨著明朝後期“官搭民燒”的出現,纏枝紋發展有所下滑。


        進入清初,纏枝紋發展又出現了與明朝極其相似的走勢曲線,在康、雍、乾時期出現極其活躍的發展變化。唯一有區別的是,清朝在纏枝紋發展極盛且難出現新突破時,突然發展轉化成勾蓮紋。在借鑒原有多樣纏枝紋發展基礎上,勾蓮紋利用其本身柔軟性極佳的特點(即幾乎適應任意大小、平面)進一步創新、發展,直至清朝後期官窯沒落,明清纏枝紋與勾蓮紋的發展也才算告一段落。


下載網路---2005年《藝術市場》第12期(摘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