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玉鏤雕雲龍佩









 


 


宋白玉鏤雕孔雀銜花佩













 


 


遼金白玉鏤雕春水佩








 


 


元白玉鏤雕老虎獵鹿秋山圖方牌












 


 


元白玉鏤雕團龍紋佩











 


 


金元白玉鏤雕鳳凰嵌飾







 


元白玉鏤雕五倫圖嵌飾










 


元灰白玉鏤雕魚化龍帶板








 


 


元白玉鏤雕龍紋方帶板







 


元白玉鏤雕龍紋方帶板







 


早期仿明風格白玉鏤雕龍紋方牌







 


 


早期仿明風格白玉鏤雕鳳凰紋桃形帶板








 


 


早期仿明風格白玉鏤雕麒麟紋葵花形帶板








 


 


早期仿元風格白玉鏤雕春水圖嵌飾








 


 


早期仿元風格白玉鏤雕萱草紋帶板










 



將舊藏鏤雕玉飾重新檢視分析歸納後,談如何分辨宋元明到代或早期近現代仿製?


 


      這一兩年來在玉市常見到的雙面單層鏤雕玉佩價位,這些玉佩玉質看起來溫潤,似乎像和闐玉,單層鏤空,雕工簡單粗糙,題材為人物及花鳥。大概前年才在玉市出現,剛開始數量並不多,偶爾整個玉市才出現一兩件。曾好奇上手看看,手頭還重,玉質潔白沒有老氣,看表面光澤溫潤,起初還認為是雕工較差的和闐玉老件,價位約2-3千。因雕工粗,就沒有拿出放大鏡詳細檢視其皮殼包漿及陰刻線條工具痕跡,來判斷新舊。不過後來竟發現玉市上,幾乎澳門人攤上都逐漸陳列了類似玉佩,本來還認為就算不是老件,也會是一、二十年前仿清製品,因當時和闐玉來源充裕,沒有現在這麼貴,所以都還使用和闐玉雕製。如今竟然一下子出現那麼多,不禁懷疑是以接近和闐玉的等級較高青海新製品?一定是新製品數量才會出現這麼多,若是以和闐玉製作,以現在和闐玉原料高漲,絕不划算。


 


     另外偶爾也在業者或藏家的攤位上,發現玉質佳雕工不錯的多層次鏤雕玉件,以放大鏡詳細檢視,似乎有老件的包漿皮殼,但卻沒有老件應有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以放大鏡檢視其陰線雕痕,為連續長線過於俐落,且在陰線兩側留下明顯平行的粗糙痕跡,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懷疑是以快速的電動機械工具所雕製。因覺得玉質溫潤,材質應為白和闐玉,雕工還不錯,所開價位比之前所看過類似多層次鏤雕便宜,認為若以此雕工及和闐玉材料,就算現代製品也值得。於是抱著可有可無心態,大殺價位後收下。


 


      此種玉質佳雕工不錯的多層次鏤雕玉件,十幾年前就曾見過,曾買過一件明風格白玉鏤雕龍紋方牌,要價萬餘元,在兩年前才又見到購得一件明風格白玉鏤雕鳳凰紋桃形帶板,接著又向不同賣家購得明風格白玉鏤雕麒麟紋葵花形帶板及元風格白玉鏤雕春水圖嵌飾和元風格白玉鏤雕萱草紋帶板。當時的賣家都聲稱是由前一手藏家在十幾年購進,景氣差拿出來變現。剛開始還信以為真,認為撿到便宜,以低價買到元明玉帶飾。後來就警覺可疑,近二十幾年來在市場上陸續見過宋元明多層次鏤雕的帶飾,為數僅幾件,要價均以萬計,其玉質用料多數不是很好,後天品相也有損傷。但近兩年來短短一年多就收到4件,多層次鏤雕雕工不錯,玉色及玉質均佳,要價均不到萬元,才幾千元。雖然懷疑不到代,但覺得雕工及玉質都有可取之處,就算近現代和闐玉製品也值得,所以價位可以接受還是繼續買進。後來在網拍也見過幾件,曾試著向曾交易過的有信用,願提供鑑賞期的賣家,分別買過兩件雕工細緻繁複的明風格雙層鏤雕龍紋方形帶板,要價不到萬元,但收到後,龍紋鏤雕雕工是細緻繁複,但太匠氣,且表面沒有經仿古處理,沒有任何皮殼包漿,稍有經驗的人一眼就可看出是新製品,因此就退回。此種雕工細緻繁複的明風格雙層鏤雕龍紋方形帶板,後來在玉市也陸續見過幾件,開價8-10千元,甚至分別見過兩套整組10幾塊帶板,要價10幾及20幾萬,雕工均繁複,玉質白晰,品相完美,兩位賣家均稱十幾年前所收藏,景氣差拿出來變現。這要是到代整組帶飾,無疑是博物館級國寶,要價應百萬元以上,單位則應是人民幣或港幣計,怎需到玉市賤賣,還賣不掉,當然是高仿品。


 


      個人認為此類不開門的元明風格多層次鏤雕玉飾,應為早期和闐玉來源充裕,沒有現在這麼貴,由老練師傅使用和闐玉依據圖錄所高仿製品。雖然不到代,但以現在和闐玉高漲,熟練雕工也不便宜,在到代元明多層次鏤雕玉飾真品價昂,且不易找尋情況,若其要價不高,是可以將此雕工佳、玉質好的帶飾,當高級工藝品買來過過乾癮無妨,仍可保值。但可不能看走眼以真品價位,或介於真品與仿品間之價位購進,若此將損失慘重。


 


如何分辨宋元明到代或早期近現代所仿?


   


    20幾年來所收鏤雕玉器拿出來,開門及不開門予以分開,再將開門部分依宋遼金元明之年代排列。再逐一以放大鏡檢視皮殼包漿及工具痕跡,得到幾個結論:


 


首先判斷其玉種:


1.上手後手頭又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較大。


2.再以美工刀在背面試劃,不入刀,表示硬度夠。


3.觀看玉佩表面為溫潤柔和的寶光,不是青海玉或俄玉,其經加工拋光完成後上蠟具有賊光,經盤玩反而帶澀,有久盤不潤情況。


4.青海玉過於通透,但密度小手頭較輕,硬度較低會入刀,久盤不潤。


    不論開門或不開門部分均應為新疆和闐玉。若不是新疆和闐玉應不予收藏。


 


接著再詳加檢視,判斷新舊:


.由工具痕跡:


1.以放大鏡檢視其鏤雕斷面痕跡:


     因鏤雕斷面在深處,若使用附燈源放大鏡觀察,光線照不到斷面,以及受放大鏡焦距限制,無法貼近觀察。若使用珠寶用放大鏡,另以小手電筒由對面照明,為較佳方式。


     古法鏤空雕均先以鑽桿將粗胚在線條交會處穿透對鑽很多孔,留有螺旋痕,然後以線鋸拉絲透雕輪廓線條,會有明顯拉絲痕跡,其拉絲痕跡為在鏤雕斷面上,會留下許多拉絲平行線,斷面不會平整。


     近代所製用電鑽,只見鑽孔痕跡不見拉絲痕跡,有時會有明顯鋸齒狀,這是鑽孔磨掉一半所形成,鏤雕斷面上因以電動鑽頭打磨,所以較平滑沒螺旋痕,也沒有拉絲平行線痕跡。


    檢視到代開門部分,除角落有鑽孔外,鏤空線條斷面上,均可見拉絲痕跡。


     檢視不開門部分,只見鑽孔螺旋痕跡不見拉絲痕跡,鏤空線條斷面上,打磨較平滑,為近現代仿製。部分玉件雖為拉絲痕跡,但仍可能為民國早期至文革前所仿製。


2.以放大鏡檢視其陰線雕痕:


     古法是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雕刻邊緣打磨平光亮,不會在線條兩邊留下崩裂痕及粗糙痕跡。


     現代製品以快速的電動機械工具所雕製,為連續長線過於俐落且在陰線兩側留下明顯平行的粗糙痕跡,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


    檢視到代開門部分,可見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雕刻邊緣打磨平光亮。


    檢視不開門部分,為連續長線過於俐落且在陰線兩側留下明顯平行的粗糙痕跡,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為近現代仿製。部分玉件雖有砣輪痕跡,但仍可能為民國早期至文革前以古法砣具所仿製。


. 由皮殼包漿:


    放大鏡觀察其表面,老件表面有有製作拋光後自然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近現代製品拋光是過於平整明亮的賊光,只有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檢視到代開門部分,表面有自然凹凸高低情況的皮殼,及柔和寶光包漿,能觀察到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部分在鏤刻邊緣處有經長期使用所留下白色磕傷。


    檢視不開門部分,拋光是過於平整明亮的賊光,只有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應為近現代製品。部分玉件雖沒有過於平整明亮的賊光,也沒有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但皮殼包漿不是非常濃厚,磨損痕跡也不是很明顯,則可能是民國早期至文革前以古法所仿製。


.由玉的顏色: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浸,均會留下帶黃顏色。若是宋元明帶飾就應是出土古玉,應留下沁痕或在死角應留下除不掉汙垢。


    檢視到代開門部分,玉色都帶黃,在鏤雕縫隙死角留下淺黃色鏽垢除不掉,出土的玉件多帶沁色,甚至質變。


    檢視不開門部分,玉色白淨,鏤雕邊緣品相完整無損,鏤雕縫隙死角沒有汙垢堆積。


. 看背面工法:


     宋遼金元明鏤雕製品,有佩飾及帶飾及嵌飾三種。若佩飾應雕雙面工;若帶飾一般有邊框,背部為平面,四周會有鼻穿孔,供繫在皮革帶上;若是嵌飾一般沒有邊框,雖無鼻穿孔,但背面會向內挖空。曾檢視一些不開門鏤雕玉件,這類均為背部是平面,且四周沒有鼻穿孔。其中有邊框背部為平面,其形制應為帶飾,卻沒有雕鼻穿孔;另一種沒有邊框,也沒有雕鼻穿孔,其形制應為嵌飾,但背面為平面,沒有向內挖空。這些都要存疑?後仿者可能只看到圖錄上玉件的正面圖片加以仿製,沒有背面照片致忽略原器背面工法差異;或許有實物加以參考,卻為偷工不依原器將背面加雕鼻穿孔或向內挖空。這類背部為平面,且四周沒有鼻穿孔鏤雕玉件,極可能是早期或近現代所仿?


    但在收藏實務中,曾發現有少數幾件方形及橢圓形玉片背部為平面的鏤雕玉件,雕工為宋遼雙兔圖及元穿花龍紋風格,表面具灰皮沁,應為開門到代帶飾,但四周卻沒有鼻穿孔,判斷原先可能是以金銀底座包鑲再縫在腰帶上。另外也發現部分宋遼金鏤雕開門嵌飾,沒邊框,也沒鼻穿孔,背面為平面,沒有向內挖空。 


    以上純粹是依個人長期收藏經驗,檢視20幾年來所收鏤雕玉器,將開門及不開門予以分開,再將開門部分依宋遼金元明之年代排列。再逐一以放大鏡檢視皮殼包漿及工具痕跡,分析歸納後得到的初步結論,提供同好參考。特就教於對古玉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新仿玉的作偽與鑒定


 


    玉器製作工藝特徵也是識別玉器真偽的十分重要的依據,也是極為關鍵的環節。古代玉器製作大多世代相襲,從小耳濡目染,琢玉技法爛熟於心,同時皇家貴族用玉,從來不計工本,不惜勞力,碾磨非常精細。而作偽者,是講本圖利,不會下那麼大功夫,作偽時只是一味細心摹擬,功夫不深生怕走樣,刀工也常形似神非缺乏力度。要細心觀察玉器表面刀痕和刀勢。過去的工匠足踏千里身不動,坐在木凳上用落後的鈍器工具製玉,在玉器表面反復刻劃,刀痕表面下凹,上寬下尖,剖面呈V字型。現代製玉剖面刀痕呈U字型。由於現在玉雕行業廣泛使用各種電動設備和各種人造金剛石刀具和鑽頭,最近又出現鐳射雕琢、打孔以及超聲波打孔等高科技玉雕機器設備,由於用這些設備製作,玉器出現了陰線寬窄若深若淺,線條不均深淺不一致,線條兩側過於鋒利或有崩裂痕跡等現象。老玉器打眼用兩面對鑽的穿孔法,兩頭各呈喇叭狀,中間留有旋痕。但現代機械穿孔後,又稍微斜磨一下孔洞外緣,這樣孔中間的一小部分依然筆直光滑。以上這些是使用現代機械化生產工具造成的現象。同時仿古玉製作由於作偽者腕力不足,刀勢無力,玉器走刀不自然,線條呆滯死板。


 


  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是鑒定古玉的重要參數之一。沁色是礦物質構成的玉器長年埋在地下受泥土中所含的其他物質的侵蝕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肌理所產生的顏色,習慣上稱之為沁色。沁色有土沁、水沁、銅沁、血沁、水銀沁等等,玉器受沁表面有腐蝕剝落現象,可呈片狀脫落。沁色在玉器裏顏色自然。


 


  現代仿作玉器沁色不外乎以下幾種:熏烤、燒、煮、炸、化學試劑蝕沁等等,仿古玉件很多都用以上方法作沁色冒充老古玉,藏者不可不辨。


 


  玉海浩瀚無涯,每個時期的用料、琢磨工藝、風格、紋飾等等都有時代特徵可尋,與當時的審美時尚及用途、工藝水準相聯繫,偽玉器多少會露出一些蛛絲馬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偽手段與鑒別能力都是在彼此較量中發展的,當拿到一件玉器鑒定真偽時要對器物本身進行仔細觀察,多看多比較,多聽多問,不被假像所迷惑,多找疑點。同時要不斷充實自己,這樣才有助於我們對中國古玉器的認識把握。


 


作者:王光青 文章來源:《收藏界》2006年第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