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或明?白玉鏤雕螭穿花紋嵌飾(6.4公分  6.3公分  0.8公分)





















 


 


下載網路-元青玉螭穿花亞字形飾件(6.46.3公分重51公克)


 






 


 


 


下載網路-明玉鏤空雕鑲嵌玉飾







 




唐白玉鏤雕雲龍珮







 


宋白玉鏤雕孔雀銜花珮









 


遼金白玉鏤雕春水珮







 


元白玉鏤雕老虎獵鹿秋山圖方牌







 


元白玉鏤雕降龍珮





 




 


宋白玉鏤雕鳳凰嵌飾









 


元白玉鏤雕五倫圖嵌飾







 




 


元灰白玉鏤雕魚化龍帶板






 


元白玉鏤雕龍紋方帶板







 


元白玉鏤雕龍紋方帶板







 






 


早期仿明風格白玉鏤雕龍紋方牌






 


早期仿明風格白玉鏤雕鳳凰紋桃形帶板







 


早期仿明風格白玉鏤雕麒麟紋葵花形帶板







 


早期仿元風格白玉鏤雕春水圖嵌飾







 


早期仿元風格白玉鏤雕萱草紋帶板








 



15-256.一件元或明?白玉鏤雕螭龍穿花紋嵌飾的收藏(100.10.20)


    


     賣家為一南部藏家,兩年前才開始網拍,評價只有五十幾個。賣場有玉石及少數銅器,以玉石拍賣為主,所拍玉件多數為雕工差玉質不佳開門仿高古玉器,以及部分玉質和雕工還可以,由照片看似乎近現代製品,銅爐由照片看及定價判斷也都是新仿古。去年底曾在其賣場購得幾件玉器,經自己檢視及拿給幾位古玉器同好鑑賞,都肯定入清老玉無疑,價位皆能物超所值。之後雖在每天上網拍搜尋白玉項目時,會進入其賣場瀏覽,但近一年來始終未再發現值得下手的文物。


 


     (100.10.17)早上在每天上網拍搜尋白玉項目中,搜尋到其賣場在凌晨上架一批玉器,其中絕大多數是鏤雕片狀白玉佩,玉質和雕工都還可以。由照片看多是近現代製品,少數看似入清老件,但玉質及雕工卻較差,要價為十幾年前舊價位。再逐一進入賣場檢視照片後,找到這件標題為---螭龍佩,為白玉鏤雕螭龍穿花紋,此種多層次鏤雕螭龍穿花紋飾為元末明初所流行,此嵌飾有點眼熟,似曾見過類似圖案,於是拿出所有玉器書籍逐一翻閱並未找到類似構圖,上網搜尋到一件青玉鏤空雕鑲嵌玉飾,造型紋飾相當接近,藏家自行斷代為明代,玉質為較差的青玉。此種玉鏤雕紋飾雖然為元末明初風格,但在民國早期及近代有大量鏤雕玉件仿造。此玉飾年代是否元末明初到代則存疑?因若為帶飾,其背面四個角落並沒有傳統帶板常有的鼻穿孔;若為嵌飾則背面一般會向內挖空,此玉件背面雖有向内凹,但外緣有邊框,與嵌飾一般沒有邊框不符合?


 


    網拍照片解像力不足、未拍攝雕刻陰刻線條及皮殼等重點部位放大照片,無從判斷新舊及年代。因這這件起標價定得不高,若是和闐玉材質,賣家起標價就願意賣,是值得一試。於是就提問---是否為和闐玉質不入刀?內部有無明顯玉痕?外表是否完整,有無磕傷缺損?若和闐玉質不入刀且完整,能否以優惠價含運****元割愛給老顧客?翌日上午獲得賣家回覆---物品完美無缺,不入刀,含運****元可以提前結標。隔晚結標匯款後第三日就收到。


首先判斷其玉種:


1.上手後手頭又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較大。


2.再以美工刀在背面死角試劃,不入刀,表示硬度夠。


3.觀看玉佩表面為溫潤柔和的寶光,不是青海玉或俄玉,其經加工拋光完成後上蠟具有賊光,經盤玩反而帶澀,有久盤不潤情況。


4.青海玉過於通透,但密度小手頭較輕,硬度較低會入刀,久盤不潤。此件玉質溫潤,應為新疆和闐玉材質。


     接著再詳加檢視,判斷新舊及年代:


二.造型及紋飾:


     此白玉鏤雕螭龍穿花紋玉件,長6.4公分  高6.3公分  厚0.8公分。此種多層次鏤雕螭龍穿花紋飾為元末明初所流行,雕工生動流暢。


三.由工具痕跡:


1.以放大鏡檢視其鏤雕斷面痕跡:


   古法鏤空雕均先以鑽桿將粗胚在線條交會處穿透對鑽很多孔,然後以線鋸拉絲透雕輪廓線條,會有明顯拉絲痕跡,細節不會拋光,其拉絲痕跡為在鏤雕斷面上,會留下許多拉絲平行線,斷面不會平整。


    近代所製用電鑽,只見鑽孔痕跡不見拉絲痕跡,有時會有明顯鋸齒狀,這是鑽孔磨掉一半所形成,鏤雕斷面上因以電動鑽頭打磨,所以較平滑有螺旋痕,沒有拉絲平行線痕跡。


    檢視此件符合以上特徵。在鏤空角落有鑽孔螺旋痕跡,鏤空線條斷面上拉絲痕跡,留下許多拉絲平行線,斷面不平整。


2.以放大鏡檢視其陰線雕痕: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雕工俐落,線條邊緣光滑,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


四.由皮殼包漿:


     放大鏡觀察其表面,老件表面有有製作拋光後自然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


     近現代製品拋光是過於平整明亮的賊光,只有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表面有製作拋光後自然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濃厚包漿,也有使用留下深淺不規則的磨損痕跡。


五.沁色質變: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若為元末明初玉件出土或傳世均有可能,此件白玉鏤雕螭穿花紋嵌飾沒有入土受沁痕跡,雖有帶黃沁歲月痕跡,但磨損痕跡不是很明顯。


六.看背面工法:


    宋遼金元明鏤雕製品,有佩飾及帶飾及嵌飾三種。若佩飾應雕雙面工;若帶飾一般有邊框,背部為平面,四周會有鼻穿孔,供繫在皮革帶上;若是嵌飾一般沒有邊框,雖無鼻穿孔,但背面會向內挖空。曾檢視一些不開門鏤雕玉件,這類均為背部是平面,且四周沒有鼻穿孔。其中有邊框背部為平面,其形制應為帶飾,卻沒有雕鼻穿孔;另一種沒有邊框,也沒有雕鼻穿孔,其形制應為嵌飾,但背面為平面,沒有向內挖空。這些都要存疑?後仿者可能只看到圖錄上玉件的正面圖片加以仿製,沒有背面照片致忽略原器背面工法差異;或許有實物加以參考,卻為偷工不依原器將背面加雕鼻穿孔或向內挖空。這類背部為平面,且四周沒有鼻穿孔鏤雕玉件,極可能是早期或近現代所仿?


    以上純粹是依個人長期收藏經驗,檢視20幾年來所收鏤雕玉器,將開門及不開門予以分開,再將開門部分依宋遼金元明之年代排列。再逐一以放大鏡檢視皮殼包漿及工具痕跡,分析歸納後得到的初步結論,提供同好參考。特就教於對古玉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此玉件因背面四個角落沒有鼻穿孔,背面有向内凹,應為嵌件,但外緣卻有邊框,與嵌飾一般常見沒有邊框不相符合?


 


整體評估:


 


     綜合以上判斷,此件白玉鏤雕螭龍穿花紋嵌飾,雕工簡潔有力,生動傳神,玉質溫潤,無任何瑕疵,為不錯的和闐料,帶濃厚皮殼包漿,其鏤雕紋飾為元末明初風格。但是否到代則不敢下定論?此種鏤雕紋飾雖在民國早期及近代有大量鏤雕玉件仿造,但依皮殼包漿及工具痕跡判斷此件應為古法以砣輪雕製,表面已有老件的濃厚的皮殼及包漿,絕非近代以電動工具所雕製。至於其詳細年代到底是是否元末明初到代?還是清末民初所仿製? 則存疑?


 


    此件白玉鏤雕螭龍穿花紋嵌飾週六曾先後拿給幾位有收藏古玉器同好鑑賞,都表示由肉眼看表面工具痕跡及皮殼為老玉無疑。但對其年代則有兩極看法,認為不到代的,其中有聽我說從網拍購得,只憑肉眼初步看,也不進一步以放大鏡檢視,就直接表示怎麼可能在網拍以便宜價格撿到到代古玉?追問其怎麼判斷?表示鏤雕嵌飾若為入清原件,因作為鑲嵌用,背面因看不到,均保留粗胚狀況,表面不會再浪費工夫加以打磨光滑,您這件背面打磨光滑,所以判斷不到代,應是早期所仿,言之有理。另外也有收藏20幾年古玉同好,以放大鏡詳細檢視後,表示此件由造型紋飾及工具痕跡及皮殼包漿各方面看,都符合元末明初特徵,應是到代古玉。回家拿出所收藏宋遼金元明清鏤雕淤玉飾逐一觀察背面,清代玉嵌飾的確背面均保留出粗胚狀況未打磨光滑,但宋遼金元明初的玉嵌飾背面均內凹並加以打磨光滑。特就教於對元明鏤雕古玉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若能收到元末明初到代鏤雕玉件,算是中寶”撿漏”。就算是民國早期所仿,在目前和闐白玉高漲年代,質佳工好的老件白玉飛漲難找下,以十幾年前舊行情購得,也算物超所值!


 



 



新仿玉的作偽與鑒定


 


    玉器製作工藝特徵也是識別玉器真偽的十分重要的依據,也是極為關鍵的環節。古代玉器製作大多世代相襲,從小耳濡目染,琢玉技法爛熟於心,同時皇家貴族用玉,從來不計工本,不惜勞力,碾磨非常精細。而作偽者,是講本圖利,不會下那麼大功夫,作偽時只是一味細心摹擬,功夫不深生怕走樣,刀工也常形似神非缺乏力度。要細心觀察玉器表面刀痕和刀勢。過去的工匠足踏千里身不動,坐在木凳上用落後的鈍器工具製玉,在玉器表面反復刻劃,刀痕表面下凹,上寬下尖,剖面呈V字型。現代製玉剖面刀痕呈U字型。由於現在玉雕行業廣泛使用各種電動設備和各種人造金剛石刀具和鑽頭,最近又出現鐳射雕琢、打孔以及超聲波打孔等高科技玉雕機器設備,由於用這些設備製作,玉器出現了陰線寬窄若深若淺,線條不均深淺不一致,線條兩側過於鋒利或有崩裂痕跡等現象。老玉器打眼用兩面對鑽的穿孔法,兩頭各呈喇叭狀,中間留有旋痕。但現代機械穿孔後,又稍微斜磨一下孔洞外緣,這樣孔中間的一小部分依然筆直光滑。以上這些是使用現代機械化生產工具造成的現象。同時仿古玉製作由於作偽者腕力不足,刀勢無力,玉器走刀不自然,線條呆滯死板。


 


  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是鑒定古玉的重要參數之一。沁色是礦物質構成的玉器長年埋在地下受泥土中所含的其他物質的侵蝕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肌理所產生的顏色,習慣上稱之為沁色。沁色有土沁、水沁、銅沁、血沁、水銀沁等等,玉器受沁表面有腐蝕剝落現象,可呈片狀脫落。沁色在玉器裏顏色自然。


 


  現代仿作玉器沁色不外乎以下幾種:熏烤、燒、煮、炸、化學試劑蝕沁等等,仿古玉件很多都用以上方法作沁色冒充老古玉,藏者不可不辨。


 


  玉海浩瀚無涯,每個時期的用料、琢磨工藝、風格、紋飾等等都有時代特徵可尋,與當時的審美時尚及用途、工藝水準相聯繫,偽玉器多少會露出一些蛛絲馬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偽手段與鑒別能力都是在彼此較量中發展的,當拿到一件玉器鑒定真偽時要對器物本身進行仔細觀察,多看多比較,多聽多問,不被假像所迷惑,多找疑點。同時要不斷充實自己,這樣才有助於我們對中國古玉器的認識把握。


 


作者:王光青 文章來源:《收藏界》2006年第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