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白芙蓉圓雕童子戲彌勒

















 


(翻轉印文-山村民)




 


 


 


2.352吳大澂款(1835-1902)善伯洞雕辟邪紐方印












 


(翻轉印文-天涯芳草)




 


(鈐印-天涯芳草)




     吳大澂(1835——1902),字清卿,號恒軒,又號白雲山樵,晚號愙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善畫山水、花卉,書法精於篆書。皆得力於金石鑒賞修養。


     同治初客滬,入萍花社書畫會,七年(一八六八)以進士入詞林,歷官廣東、湖南巡撫。光緒甲申(一八八四)中日之役,督師無功,獲譴回籍。主講龍門書院。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後又參以古籀文,益精工。題跋行楷方正流麗,獨樹一幟。兼長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筆秀逸,嘗仿惲壽平山水花卉冊,及臨黃易訪碑圖尤妙。


    精鑒別,喜收藏,尤能審釋古文奇字。著說文古籀補、古字說、古玉圖考、恆軒吉金錄、恪齋集古錄、恪齋詩文集。卒年六十八。


 


吳景萱,字碩卿、翛閒。生年不確,約活動於清咸豐、光緒年間。


    1863年吳大澂廿九歲為吳景萱(碩卿)刻〔吳景萱印〕正方回讀滿白文印,邊款為【碩卿宗兄大人索,大澂作。】。另刻〔碩卿〕正方朱文界格印,邊款為【癸亥孟春,清卿。】,兩印為對印。



 


 


 


3.353乙丑(1925)古泥款(趙石1874-1933)黑白壽山雕辟邪紐長方印













 


(翻轉印文-長烟一空皓月千里)




 


 


(鈐印-長烟一空皓月千里)





 


趙古泥 (1874--1933),名石,常熟人。初名鴻,字石農,號慧僧。後因非常喜愛封泥古樸趣味,改號古泥。晚年號石道人、泥道人。他師法吳昌碩而不為缶師所囿,繼承吳派印風而能另辟新境,以封泥的抽象形式,得漢金文、磚瓦文之精髓,出神入化,將缶翁的圓轉渾穆,化為方折廉厲。于章法之經營亦別出心裁,終於形成印風特立的等藝術特色。他為吳昌碩最傑出的弟子之一,是近代著名書法篆刻家。虞山印派開派大師。有《趙古泥印存》、《拜缶廬印存》(40卷)、《泥道人印存》、《泥道人詩草》等傳世。


 


 


 


 


 


老件帶褐沁白玉雕龍龜和蛇的玄武小把件


 
















 


 


 


 


民初鐵畫軒款跂陶刻竹枝圖紫砂水盂












 


 



 



15-322.在玉市同一賣家所購得的3件老印石篆刻-1.白芙蓉圓雕童子戲彌勒2.吳大澂款善伯洞雕辟邪紐方印3.乙丑(1925)古泥款(趙石)黑白壽山雕辟邪紐長方印 (101.10.27)


   


    (101.10.27)週六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文物之旅,逛到玉市西南角落時,竟然有攤主從遠處跟我打招呼,照理這一區都是擺藝品首飾類,從未光顧過,不可能有認識的攤主。走進一看原來是平常週六、日都在光華玉市擺攤的陳先生。陳先生專營文房雜項,是在十幾年前在光華玉市中期認識,來自大陸單幫客,兄弟倆輪流回大陸找貨,另一人就留下在玉市擺攤,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早期賣的是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普通的骨董,偶爾可以找到物超所值的中等級骨董。陳先生兄弟倆四十幾歲,可能因文革影響,文化水準只識字,對於有落款文物從來就不去查其名頭資料,也從來也沒有聽其介紹那件是名家作品,總是抱著進價多少加合理利潤要賣多少。兄弟倆為人隨和,開價實在,認識十幾年來,每次北上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多少買些品相還可以的老件文房小品,不過均是物超所值的普通等級,偶而是可找到小名家中等文物,難得看到較精文物。


 


    經一番寒暄,他表示此次南下台中市擺攤是生平第三次,距上次來已相隔十幾年了。而上次7/14台北光華見面已3個多月,看其攤位所擺設貨色,已與台北大不同。他表示路程較遠,只能挑一些小型輕便的帶來。本週四才從大陸進貨回來,貨品剛上架,有一些老的文房小品可供挑選。不過大略瀏覽過,發現其攤位上擺放的,仍舊大部份被新仿古品所取代,銅爐部分都是現代新仿品,木雕文物及竹雕部分筆筒、臂擱也幾乎都是新仿品,有少數幾件竹雕筆筒是入清老件,雕工還算可以,但不是品相差,就是老皮殼包漿被外行人所整理破壞,一問價格又不溫和,只得放棄。問他此次有無帶來高檔竹雕文物?他從桌面下逐一掏出兩件高浮雕人物圖筆筒,雕工中上,年代應有入清,都有落款,其中一個為找得到的清中期小名家,要十幾萬,另一個落款個人並沒印象,要價近十萬,當然不可慮。經詳細搜尋最後找到一件老件帶褐沁白玉雕龍龜和蛇的玄武小把件,及另一件民初鐵畫軒款跂陶刻竹枝圖紫砂水盂。倒是印石篆刻部分還有不少老件,於是專心挑選印石,此次其所擺印石因桌面限制較之前少很多,外面擺放占半個桌面約有四、五十件。問其是否還有石質較佳、印鈕雕工較好印石放在裏面?他就從裏面逐次掏出有附錦盒的較精價位較高的近十件印石。這些從裏面掏出有附錦盒的雖然石質較佳、印鈕雕工較好,但落款卻多數是小家或名不見經傳,價位卻高幾倍就不足取放棄不收。反而擺放外面的有些石質較差、印鈕雕工較差,是名家落款,但真偽夾雜,是否有遺珠就需要仔細分辨?於是先辨認為老件印石,再看是否為名家落款及評估其邊款的雕工是否流暢俐落?印文的佈局章法、筆法、刀法有無名家格?再考慮影響收藏價值的其他各項條件----是否為閒章、外表品相、印鈕雕工好壞及石質優劣等,逐一檢視最後挑選到兩件印石篆刻及另一件白芙蓉圓雕童子戲彌勒,再逐一詢問其價位?按慣例購少數8折價,大量價一起議價7折,此次僅購5件,於是就以8折議價成交。    


   


     回來後逐一鈐印在印譜上作記錄及另一份空白宣紙上。整理清洗乾淨後,取出所有印譜書籍,並上網找有關落款的篆刻家生平資料,筆記在印譜鈐印旁,及註記在另一份鈐印紙上附在錦盒內當資料。此次兩方印石邊款落款,均找到作者出處資料及解讀出印文。再逐一拍攝照片存檔,並傳至部落格相簿供同好參考觀賞。


 


    個人向來主張所收藏文物,應將後天所加上任何污垢去除,恢復原先製作時狀態。是為了健康衛生考量,也是能回歸欣賞到原先的雕工紋飾,也能看清文物先天及後天的瑕疵,以及是否作舊或修補?


    


    在收藏印石篆刻過程中,需要印文鈐印出來,才能看到正面印文風格與內容,但老印章印文常因長年累積印泥,造成鈐印模糊不清情形。另外在檢視印文的刀法,以及檢視印泥是否油沁入印章內?和印面雕刻線條邊緣是否有因長期使用磨頓情形?來判斷有無老印自然使用及風化現象,也常因被印泥污垢所掩蓋。


    


     在去除印石印文篆刻的污垢實務中,常遇到無法去除印泥污垢難題,試過了市面所售清潔劑,後來發現老婆大人用來清洗廁所馬筒及瓷磚的---“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最有效,將其噴在印面上,等幾分鐘後,再以牙刷來回刷掉,連陳年的印泥污垢也能去除乾淨。若遇到上百年陳年累積的印泥,則以牙籤沾此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逐一加以剔除。特別提供此秘方給愛好印石篆刻的同好經驗分享,值得一試。


 


    如何鑑別印石材質?如何辨別篆刻印石的新舊?如何鑑定名家落款篆刻的真偽?如何評估印石篆刻的整體收藏價值?如何整理保養篆刻印石?有興趣進一步老了解印石篆刻同好,請到拙作部落格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old-juang/article?mid=10654&prev=12118&next=10623&l=f&fid=6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