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款豇豆紅釉柳葉瓶(高17.2  口外徑3.95公分)























 


 


下載網路-清康熙 豇豆紅柳葉瓶(16cm)


-北京保利2010-12-06成交價:2,800,000




 



 


下載網路-清康熙 豇豆紅柳葉瓶(16cm)


-遼寧國際2006-10-29成交價:1,771,000



 


 


下載網路-清康熙 豇豆紅柳葉瓶


-佳士得(香港)20050529日成交價格:¥1,017,600




 


 


下載網路-清康熙 豇豆紅柳葉瓶


-北京翰海1996-11-16日成交價格:¥330,000




 


 


下載網路-清康熙 豇豆紅釉柳葉瓶(16cm)


-北京翰海2006-06-24成交價:198,000




 


 


下載網路-清康熙 豇豆紅釉柳葉瓶(帶原底座)


16口徑4 底徑4cm-北京中嘉2008-10-26成交價:198,000


 






 


 


 


二十幾年前舊藏-清康熙款豇豆紅蘋果尊



























 


 


 


二十幾年前舊藏-清康熙款豇豆紅小碗



















 


 


15-255.一件康熙款豇豆紅釉柳葉瓶的收藏(100.10.15)


   


    此瓷瓶賣家鄭先生是來自大陸的單幫客,後來在台中定居。據他說從事此行已近20年,是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以往是由其太太到玉市擺攤,前幾年才改由他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專營瓷器,不過大部分是仿古瓷器,部分是到代古瓷器,但不是品相差,就是等級較低的民窯瓷器,所以雖然每週六會在其攤位停留下來看,但在(99.10.23-30)買過兩件清哥釉圓瓷硯後,就未見過合意的貨色,已一年未曾跟他交易過,直到上週才又向其購得一對舊藏的乾隆款粉彩纏枝蓮紋撇口碗。


                 


     (100.10.15)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其攤位,瀏覽一遍均沒有看中意,問其可有帶來較高檔貨色?他拿出這件豇豆紅釉柳葉瓶來鑑賞,表示為十幾年前所購得,本來要自己收藏,但現在找不到較細緻老件瓷器貨源,特別帶來給識貨的老顧客鑑賞,若價位雙方可以接受,就釋出來變現。此件豇豆紅釉柳葉瓶,器型修長,線條優美,為“豇豆紅”釉是清代康熙時期出現的銅紅釉新品種,在桃紅色的釉面上,散綴綠色苔點,色調淡雅宜人。看釉面極厚潤瑩亮,散發出柔和溫潤寶光,以手去觸摸釉面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再翻看底足露胎修長切削規整,款識”大清康熙年製”為兩行楷書標準款。初步判斷應為老件瓷器,至於是否為康熙到代?還要進一步研究。於是再仔細逐一檢視比對,根據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和款識各方面逐項詳細檢視:


1.造型:


   17.2  口外徑3.95公分。造型為柳葉尊,撇口,細頸,圓肩,長腹,小底,深圈足,足露胎,底內白釉。因造型纖細似柳葉,故有“柳葉瓶”之稱;又因雋巧秀美宛如亭亭玉立之佳人,又稱之為“美人肩”。


2.胎土底足:


    胎體堅細,重量適中,露胎土瑩白細潤,器足刮削修釉規整,足脊滾圓,底足順手不礙手。附原裝瓷製底座。


    足外牆呈現一圈較寬的無釉澀胎,這是“柳葉瓶”顯著的工藝特色之一。 對此形成原因,以往觀點認為,這是為了與安放柳葉瓶的底座相匹配所以特意留出的澀胎圈,然此說法實則因果倒置,其出現正是由燒造工藝所決定。柳葉瓶形體修長,下腹內斂,底足徑幅甚小,故而器物重心不在下部而是在肩部,正常擺放尚覺不穩。如果使用常見瓶類的裝燒方法,以墊餅為之,無論在入窯安放還是燒窯過程當中只要稍有輕微晃動均會傾倒損毀,根本不可能成造。因此必須在裝燒環節予以特殊處理。充滿智慧的景德鎮窯工便以瓷土塑造出厚逾一寸的墊燒具,上面挖出內凹的窩洞,正好略大於柳葉瓶的下部。同時為了避免窩洞與柳葉瓶燒造中粘結,柳葉瓶凹入窩洞的部分必須刮去釉,再於窩洞內抹放穀糠灰分隔了窩洞與柳葉瓶胎土的直接接觸,燒造當中既穩固又不怕粘連。出窯之後,出於美觀和陳設穩固的考慮才需要給柳葉瓶匹配內凹式底座。 康熙一朝於眾多豇豆紅器皿之中,若論數量之稀少,當推柳葉瓶,故歷來難求一見,目前中外許多著名公私收藏機構不曾典藏。 (來源:倫敦蘇富比2009.11.4Lot118)


3.釉面:


     釉面平淨光潤,瓶口內及足底內白釉帶青白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手去觸摸器面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老件所留下些微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4.釉色:


    此瓶為豇豆紅釉,在桃紅色的釉面上,散綴綠色苔點,色調淡雅宜人。


   “豇豆紅”是清代康熙時期出現的銅紅釉新品種,呈現出一種淡雅柔潤的淺桃紅色。在淺桃紅色的釉面上,還能看到散綴的深紅色斑點和綠色苔點,酷似我國南方地區春夏之交常見的紅豇豆的顏色,故稱之為“豇豆紅”。豇豆紅瓷器還有“美人醉”、“娃娃臉”和“桃花片”等別稱。這種在勻淨的淡桃紅色泛深紅斑點或映露綠苔點的色彩,綠如春水,紅似朝霞,燒成難度極高,必須巧妙地處理銅在器身各個部位的形態,恰到好處地掌握銅元素的燒成氣氛,因此傳世精品極為稀少,所見都是專供宮廷御用的文房用具或陳設品,器物均為不過盈尺的小件雅具。器形有太白尊、印泥盒、水盞、菊瓣瓶、柳葉瓶、小觀音瓶、萊服尊和筆洗等。豇豆紅僅燒製於康熙晚期,在為數眾多紅釉製品中,是曇花一現的產品。


5.款識:


     器底挖足甚深,足底內書 “大清康熙年製” 兩行六字楷書青花款,寫于堅細滋潤白釉之下,青花呈色鮮明,字體工整,為官窯標準款,書寫流暢,毫無遲滯刻板感。


 


綜合研判:


     由以上各項綜合判斷,此康熙款豇豆紅釉柳葉瓶,造型修長,線條優美,胎土細潤,底足規整,釉面平淨光潤,色調淡雅宜人,在桃紅色的釉面上,散綴綠色苔點。整體有康熙風格。從造型、釉色、釉面、胎土、底足、豇豆紅釉呈色和款識看,此瓶似乎均符合康熙瓷器特徵,有極大可能是康熙真品。詳細看白釉帶青白散發出柔和溫潤寶光,再以手去觸摸釉面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此瓶應是老件無疑,但豇豆紅釉器在清末民初有大量仿造,此瓶亦有可能是清末民初高老仿製品。市面上所能見到的康熙豇豆紅釉器真品太少,無法上手感覺及比對,所以沒有把握。若要價太高為康熙價,風險太大,只能放棄;如要價合理,為清末民初老件仿品價位,則值得一搏。


    於是問其年代及來源,他表示此康熙款豇豆紅釉柳葉瓶各方面來看,有康熙官窯風格,最少是入清以上年代,但售價並沒有要賣康熙價位。是十幾年前舊藏,現在因找不到老件瓷器貨源,特別帶來變現。詢問其價位?所開價位並不低,若是真品其要價算太便宜了;若是清末民初舊仿,以此等製瓷水準,仍值得列入收藏,其要價尚屬合理,值得一搏。於是我表示現在兩岸瓷器市場相對冷清,此康熙款豇豆紅釉柳葉瓶,我沒有保握是否到代?依您開的並不是康熙價,可見您也不敢肯定康熙是否到代?此瓶若為清末民初老件仿品,您這要價還算偏高。他表示今日還沒開張,為求好彩頭,少賠點錢就可以賣出。最後仍依其開價大幅下殺議價,他表示今天到中午仍未成交,為求好彩頭,且下週要回大陸需要現金補貨,只好賠錢賣出。以此價位,若能收到康熙到代豇豆紅瓷器,算是中寶,物超所值;若為清末民初老件仿品則為物恰其值,仍屬合理價值,並不吃虧。其年代是否康熙到代?或是清末民初老件仿品?特就教於對清康熙瓷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康熙豇豆紅釉


 


    紅釉瓷器是用含適量的銅配製的釉料(含銅量在0.3%—0.5%),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鮮豔的紅色,燒制難度極大。


 


  在明清兩代的紅釉瓷器中,明代永樂宣德朝的“寶石紅”、清代康熙朝的“豇豆紅”、“朗窯紅”,釉色鮮豔,獨樹一幟,備受人們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紅最為名貴。


 


  豇豆紅是一種濃淡相間的淺紅色,宛若桃花般豔麗,紅釉中多帶有綠色的苔點,頗似紅豇豆的顏色。豇豆紅的釉色有深淺濃淡之分,其中釉色潔淨無暇者稱“大紅袍”,釉色通體一色者稱“正紅”,釉色深淺不一者稱“美人醉”,釉色淺淡者稱“娃娃臉”,釉色幽雅嬌嫩者稱“桃花片”,釉色晦暗渾濁者稱“榆樹皮”等。清代《南窯筆記》記載,豇豆紅是分幾次吹釉再經高溫燒成,由於吹釉的層次不同,在燒成後釉面必將出現水漬般的痕跡,更由於釉料中含有微量的銅份在燒成過程中氧化而產生綠色的斑點,猶如苔點,在渾然一體的紅釉中摻雜星點綠斑,相映成輝,有如紅霞滿布之中點綴了星星點點的綠色寶石,被清代詩人洪亮古讚譽為“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由於燒造難度極大,因此豇豆紅沒有大件器,均為康熙朝的御用之物,十分名貴。傳世品以菊瓣瓶、柳葉瓶、螭龍瓶、萊服尊、太白尊、蘋果尊、鑼洗、印盒、水盂等文房用具為主,器身最高不超過24釐米,造型輕靈秀美,有時還以暗刻蟠螭紋或團螭紋作為裝飾。器物底部施透明釉,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書款。


 


  19世紀時歐洲人稱豇豆紅為Peachbloom(桃花紅),不惜花重金購買,致使豇豆紅瓷器大量流失。目前除國內幾家大型博物館收藏外,大部分流散在海外,如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就收藏有100多件豇豆紅瓷器。近年來,豇豆紅瓷器成為收藏市場的寵兒,市場行情水漲船高,呈穩步上升的趨勢。比如,2010年“北京永樂”秋拍的一件康熙豇豆紅太白尊以151.2萬元人民幣成交,這件太白尊曾於2004年由“香港蘇富比”以36萬港元釋出,短短六年時間漲了將近4倍。又比如,在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的一件康熙豇豆紅柳葉瓶以280萬元人民幣成交,這件柳葉瓶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以101.7萬港元釋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