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龍泉窯粉青釉八卦紋三足爐(口外徑9.5cm  5.4cm)


 




































15-177.一件宋元龍泉窯粉青釉八卦紋三足爐的收藏(99.10.19)


     


       此賣家是住南部的藏家,近年來在網拍開設賣場斷斷續續拍賣其藏品。賣場東西以紫砂壺為主,另外搭配部分中國古陶瓷。賣場明白標示年代僅其本人見解,因古物鑑定各家看法差異很大,難有定論,請買家自行判斷物件是否值得競標,得標後不接受退換貨。其賣場上架之瓷器,個人判斷除少數清末民間用瓷較開門老件外,其他多數的宋瓷、元青花及明清官窯款式瓷器,為較不開門的新仿古。其定價方式,大多數為不開門的,以低價起標賣場招攬人氣,網頁標明起標價不等於得標價,標多少賣多少;少數自認為較高級的,則直接定出要賣售價。觀察其評價近三百點,沒有任何負評,應是優質賣家,成交記錄還是以低價起標賣場佔多數。今年五月份起陸續向其購得三件瓷器及銅器,經四個多月並未再發現其賣場有合意的文物。


     


      10月中旬每天上網拍搜尋中國古陶瓷項目中,就看到其賣場出現一批近十件龍泉窯瓷器上架,其中以瓷爐為主,還有幾件花瓶。


 


     但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加上仿古技術進步,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鑑定龍泉窯瓷器,要從器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多方面特徵著手。要由照片看瓷器新舊及年代是不可能任務,特別其中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因照片色差及未拍出重點的微觀細節局部特寫供參考。只能由器型、底足製作及釉色初步判斷,從照片看其釉色多數為粉青,造型為典型宋元風格的瓷爐及花瓶。但其賣場標題及文字說明並未標示年代,起標價定的不算高。若年代有宋元明到代,當然是物超所值;若清末民初舊仿算物恰其值,還可以收,但若近現代新製品,則沒有收藏價值,於是先挑選了幾件釉色及造型較佳的先列入追蹤名單。


 


     經過追蹤觀察幾天,發現追蹤的其中之一沒有人下標就消失,判斷可能已被熟客買走,於是趕快以問與答提問---


    您好!我對賣場幾件龍泉窯有興趣,但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無法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其年代新舊,也無法看清楚其實物品相的好壞。因此在此提出一次選購多件,請問能否依起標價給予8折優惠價割愛給老顧客?並給予鑑賞期,先付款再寄來,若其中有不合意,不合意部分立即寄還,再由您退回不合意部分貨款。謝謝!


 


     獲得同意回覆後,挑選了其中7件,包括6件釉色及造型較佳的瓷爐及1件花瓶,(99.10.19)匯款後,第三日就收到,逐一打開包裝後覺得大失所望,詳細加以檢視。


     7件龍泉窯瓷器,均有兩種奇怪情況:


1.底部露胎都粗糙會扎手,不像老件經長期使用會磨擦變得順手。


2.以放大鏡檢視釉面,除龍泉窯缽式爐為留下規則性平行條紋的磨損痕跡,疑似用皮打磨器身去除其賊光。其他6件均看不到磨損痕跡,而老瓷器在經長期自然使用下,會被空氣中含矽粒子磨損,其造成的磨損痕跡是不規則交叉,深淺大小不一。


     以上兩種情況除非是剛燒成就陪葬或窯址出土,否則傳世老瓷器是不可能出現,而這幾件看外觀又不像是出土文物。


 


     根據古瓷專家學者所提經驗,無論高仿技術如何高,瓷器釉面的瑩潤寶光是無法仿製出來。它是釉面經歷長期風化,所產生自然柔和光澤,就如同古玉的皮殼包漿光澤一樣。瓷器行家都知道,新製的瓷器釉面都會放出強烈的浮光燥光,行話賊光。於是業者為了怕穿幫,會以酸液化學物浸泡,或者以茶水加少許鹼煮一段時間來進行殺光,把其賊光咬掉去除,但釉面也失去光澤,內行人一看就知道是仿品。另外也有用皮革打磨器身去除其賊光,但行家以放大鏡一看就現形了,其所留下來是規則性平行條紋的磨損痕跡。而老瓷器在經上百年自然使用下,會被空氣中含矽粒子磨損,其造成的磨損痕跡是不規則交叉,深淺大小不一。


   


     經詳細加以檢視,其中4件包括3件瓷爐及1件花瓶,釉面雖沒有賊光,但也沒瑩潤光澤,判斷應是以酸液化學物浸泡,或者以茶水加少許鹼煮一段時間來進行殺光,把其賊光咬掉去除,但釉面也失去光澤,且上手乾澀。而老件瓷器以手去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


    


      另外一件龍泉窯缽式爐,釉面光澤雖沒有賊光,但以放大鏡檢視釉面,為留下規則性平行條紋的磨損痕跡,判斷是用皮革打磨器身去除其賊光所留下。


 


     只有此件龍泉窯粉青釉八卦三足爐及另外一件龍泉窯粉青釉八卦八方爐,釉面較厚,散發出較柔和光澤,判斷為製作有一段時間,應非近現代仿製,但底部露胎都粗糙會扎手,及釉面看不到磨損痕跡,判斷可能是清末民初製品。但龍泉窯粉青釉八卦八方爐爐底有一條3公分多的窯裂,口沿有兩處縮釉孔洞,品相較差,只能放棄。


 


      這批龍泉窯,賣家並沒有要以宋元明龍泉窯到代販賣,所以要價並不高,若是能購得清末民初就屬物超所值了。若為近代所仿,如製作工藝水準佳,釉層厚,釉色青翠,造型規整,雖非老爐,也是品相好的工藝品,價位低也是可以考慮當擺飾。


 


     在其中有兩件瓷爐及花瓶,釉色青翠,造型規整,是符合製作工藝水準佳的工藝品,可惜釉面被作舊咬成較沒光澤,只能放棄。最後在7件中只有這件龍泉窯粉青釉八卦三足爐,能符合我的需求留下,其他6件只好依原先鑑賞期約定予以退還。


 


      此龍泉窯粉青釉八卦紋三足爐,後來以中性清潔劑加以浸泡,再以美國菜瓜布清洗釉面及底足露胎土部位,以乾淨毛巾布擦拭乾淨。發現釉面變得更為肥厚,晶瑩滋潤,青碧如玉,上手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這是百年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似乎比原先所預期的清末民初更早。於是再度上手,依鑑定龍泉窯青釉瓷器的特徵,從造型、釉色釉面、胎土三方面來檢視判斷:


1.造型:此八卦紋三足爐造型古樸典雅,屬於龍泉窯典型爐樣式。口外徑9.5cm  5.4cm,爐身呈短筒形,腹上大下小,口沿內折,爐外底中心下凸,圈足,腹下承三足,與圈足剛好著地。器身外腹口沿下有凸起弦紋一道,底部一道,兩道弦紋間刻有一周凸起的八卦紋裝飾,因號之為八卦爐。這類爐源自道教煉丹所用銅爐,此時多見於民間香爐,龍泉窯的瓷爐久負盛名,樣式多樣,此類八卦爐即為龍泉窯特色產品,流行於世。八卦紋是南宋、元、明、清瓷器裝飾的紋樣之一,為典型的宗教紋飾。它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後漸被引申為吉祥的代表。八卦紋飾始於宋末元初,多見於龍泉窯青瓷。 


     筒式爐演變,南宋晚期時筒腹的上下直徑幾乎相等,三足落地;以後的筒腹,下部逐漸收小,器底下凸,三足逐步提高,與底齊平;到了元代中晚期,筒腹上大下小,器底落地,三足臨空,完全變成為裝飾;明代弘治時期,唇口向外侈,有些燒制不太考究的器皿,爐底中心下凸,成為支撐面,三足僅為一種裝飾。


    此爐由造型特徵,短筒形腹,筒腹上大下小,爐外底中心下凸,圈足,腹下承三足,與圈足剛好著地。根據此造型特徵推斷其年代應在宋末元初。


2.釉色及釉面:根據陶瓷專家鑑定龍泉釉色的歷代變化,宋龍泉釉色青綠中有偏藍感覺,元代龍泉釉色與南宋相較,則顯得比較灰,而明代到清初的龍泉釉色,則是偏黃的綠色,或者說是草綠色。


     此爐除圈足露胎未施釉,全身施青釉,與元末明初的爐內底及圈足內底不施釉風格不同,是較符合宋末元初施釉風格。而此爐釉色呈粉青,青碧如玉,釉面光滑,釉層肥厚清澈晶瑩,色澤典雅,則是較符合南宋龍泉釉色特徵。


      此爐釉面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但卻沒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只在三爐足著地點有磨損痕跡。上手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這是百年以上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其年代應比原先所預期的清末民初更早。全器沒有土咬水咬痕跡,只在口沿上及爐內有幾條細微開片,不像燒成後即陪葬或窯址出土。但也不太可能是宋元傳世瓷器,原因在於除非製作時即相當珍貴,未曾實際使用即小心當作珍藏,才能保持釉面沒有磨損痕跡。但此龍泉窯瓷爐為民窯製品,在當時是實用品,並不值得加以珍藏。因此此爐若年代有到宋末元初,則只有燒成後,即陪葬或埋入窯址或窖藏未曾使用,而且出土環境極為乾燥,才完全沒有出土瓷器常有的土咬水咬痕跡。


3.胎土:宋元龍泉窯胎土為帶青灰色,凡露胎處均會有在燒火時自然形成的橙色胎皮,行話叫火石紅。此爐圈足露胎為青灰色,外帶朱色火石,符合宋元龍泉胎土特徵。


   


     綜合以上分析判斷這件龍泉窯粉青釉八卦紋三足爐,以造型看有宋末元初風格;胎土為青灰色帶朱色火石,也符合宋元龍泉胎土特徵;全身施青釉,釉色呈粉青,釉層肥厚清澈晶瑩,則是較符合南宋龍泉釉色特徵。整體看這件龍泉窯粉青釉八卦紋三足爐造型端莊典雅,釉色呈粉青,色澤典雅,釉層肥厚,清澈晶瑩,青碧如玉,推測為極大可能是宋末元初龍泉窯佳器。以低價位,若能買到宋末元初到代龍泉窯香爐,將是物超所值!若為入清民初舊仿,則算物恰其值。以上純屬個人臆測,尚請對龍泉窯學有專長的同好不吝提供高見。


 


 


 


 


關於一件明代龍泉窯青釉八卦紋三足爐的探討


 


    龍泉窯,因其主要產地在我國浙江省龍泉縣而得名。它是我國歷史上一座名窯。其所製之瓷,以釉色青碧,釉層厚潤見長,享有“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陶瓷之花”之美名。在五彩繽紛的青瓷世界中,龍泉青瓷後來居上,超越群倫,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絕代的風姿直登青釉的藝術高峰。其燒造時間,始于北宋,鼎盛於南宋中後期,至明末清初陷入絕境而停燒。龍泉窯址廣泛地分佈在浙江南部的龍泉、慶元、雲和、景甯、麗水等十多個縣市,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縣,現已發現各時期的窯址500多處,形成一個窯場眾多、分佈範圍很廣、產品特色顯明的瓷窯體系。福建省晉江市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青釉堆貼八卦紋三足爐,形制較為獨特,本文擬對該爐作一些介紹,並就相關問題談談粗淺看法。



     晉江市博物館藏青釉八卦紋三足爐,系199911月在該市池店鎮新店村一疑為是明代火葬墓裏出土的,出土時置於“罐中罐”內的瓷蓋罐內的骨灰上,其近底處和圈足上還沾留有糖水灰。此爐身呈簡狀,通高6.0釐米、口徑12.2釐米、底徑4.8釐米;唇口,外唇口向外侈,內唇口向內斂,中為一淺凹槽,直壁微斜,深腹,爐外底中心下凸,圈足,腹下承三獸足,但不著地。胎質粗鬆,胎土欠細膩,器身留有沙眼、沙粒。器外施青釉,釉層較薄,釉色青中泛白,佈滿冰裂紋,但釉色不夠滋潤,爐內施釉不及底。從爐內沒施釉的胎體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修坯留下的旋紋,是由陶車製作完成的。爐外腹部以泥條堆貼出八卦紋,按順時針方向排列為  (坤)、  (兌)、  (乾)、  (坎)、 (艮)、  (震)、  (巽)、  (離)。口沿下和腹下部各飾一周凸起的弦紋。從香爐上泥條堆貼的八卦紋分析,隨葬該香爐的主人應是一名道教徒。



     根據目前考古發掘成果與有關專家學者研究觀點,龍泉青瓷的生產始于北宋,盛於南宋,衰於明末。其燒製工藝,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北宋初期是龍泉青瓷的初創階段,窯場規模較小,產品主要是淡青色釉青瓷,產品無論在造型或紋飾方面,都與越窯一脈相承,繼承了越窯的藝術傳統。一般器形端莊協調,器壁較薄,胎色白淨,胎質緻密堅硬,釉層很薄,釉色多青中泛黃。器形種類、式樣不多,除盤、碗、壺、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外,尚有專供隨葬的冥器多管瓶及長頸盤口壺等。紋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簡潔,以線勾圖,十分生動。器物用墊圈和泥點墊燒。此期的龍泉青瓷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窯青瓷獲得長足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期產品種類仍以碗、盤、壺、杯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器形規整,古樸大方,器壁均勻且較薄,胎色灰白或灰色。釉層薄,半透明,常有裂紋,釉面呈玻璃光澤;釉色青綠,不少泛黃或泛灰。紋飾普遍使用刻劃花,裝飾內容常見為團花、蓮瓣、纏枝牡丹、摺扇紋等,紋飾繁密,刻花多以淺浮雕式。器物用泥質墊餅墊於外底心燒製。


     南宋時期是龍窯青瓷在歷史上的鼎盛時代。無論在品種、造型、紋飾、釉色等方面都達到了精美絕倫的地步,代表了龍泉青瓷的最高藝術水準。當時由於釉料配製的改進,施釉和燒成技術的提高,使產品的釉層加厚,釉面柔和,晶瑩滋潤,青碧如玉,仿佛用翡翠雕琢而成,尤以粉青和梅子青的釉色最為突出。在造型上則渾樸端巧,線條健暢,曲直有致,雅觀大方,達到了實用與美觀相統一的藝術效果。在裝飾方面,又運用出筋和刻花等藝術手法,使釉層顯現出富有變化的深淺層次的立體藝術效果,頗具匠心,表現了當時匠師們的驚人的智慧和創造精神。產品種類齊全,式樣富於變化,除供日用、陳設、文房等需要外,尚有祭器及冥器等,並且仿造青銅器、玉器等,品種式樣可謂應有盡有。器物開始使用匣缽裝燒。此期的龍泉窯名聞中外。


    龍泉窯到了元中期至明末,瓷業生產規模仍有發展,產品種類亦有增加,器形增大,成功燒制出大件瓷器。由於外銷量增加,促使產品數量增加,造成此期的龍泉青瓷從造型設計到施釉、裝坯的各項製作工藝都不及前代那樣嚴格細緻,有求多而不求精的傾向,致使製瓷工藝日漸粗糙,器物坯體增厚,胎質不夠白淨細膩,多採用單層施釉,品質良莠不齊,部分釉層較厚,釉色青翠,某些產品由於釉層較薄而少有玉質感,且有泛黃現象。紋飾方面,集中運用了刻劃花、堆貼花、印花和鏤雕等技法,不論大小器皿,普遍都有花紋。其中尤以堆貼花和刻劃花最為盛行。紋飾題材十分廣闊,花卉瓜果、飛禽走獸、人物故事、八卦古錢盡入畫面,一些碗、盤類器物內底中刻印有吉祥銘文及窯名標記等款識,但紋飾大多構圖呆板,線條軟弱,非堆砌即草率。既不如北宋紋飾的奔放生動,又不如南宋紋飾的精練大方。由於器底較厚,用墊餅墊於圈足底部或外底心燒製。


    在明前期一段時間裏,龍泉的製瓷匠師們曾經一度致力於龍泉青瓷的重興,力圖恢復宋代龍泉青瓷的藝術傳統和技術水準。燒製出一些白胎厚釉的產品。但是總的趨勢,龍泉窯青瓷已走向下坡路,青瓷品質越到後來越下降,產品均粗厚不精。釉色以豆青為主,又因釉層中含有大量氣孔,鬆浮而不瑩澈。正如《中國古陶瓷鑒賞》一書所說:“明代的龍泉窯青瓷與宋元時期相比,已大為遜色,呈衰退之式,窯數減少,規模縮小。明代龍泉窯青瓷的特點是胎體厚重,胎色白中發灰,釉層透明度較高,成型草率,品質粗糙。”



    晉江市博物館藏青釉八卦紋三足爐,製作工藝較為精巧,造型、紋飾也頗為罕見,但其胎質較粗,釉層薄,釉色透明度較高,缺乏瑩潤柔和的美感。總的來說,其品質相對粗糙,藝術風格不高,不符合宋元時期龍泉窯青瓷的特徵,而與明代龍泉窯系青瓷的特點基本一致。因此,該爐的年代可初步推定為明代。


     元代龍泉窯爐的造型基本上承襲宋代,極大部分是模仿古代銅、漆器的鬲、鼎、簋、尊等形式,其器形和花紋裝飾隨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愛好的不同而有一些改變。如筒式爐,南宋晚期時筒腹的上下直徑幾乎相等,三足落地;以後的筒腹,下部逐漸收小,器底下凸,三足逐步提高,與底齊平;到了元代中晚期,筒腹上大下小,器底落地,三足臨空,完全變成為裝飾;明代弘治時期,唇口向外侈,有些燒製不太考究的器皿,爐底中心下凸,成為支撐面,三足僅為一種裝飾。該爐最顯著的特徵是唇口向外侈,爐外底中心下凸,使圈足成為支撐面,三足僅成為一種裝飾,這種造型特徵與明弘治時期筒式爐的造型特徵完全相同。由此可見,此爐應為明代中期產品。


    此爐外腹堆貼的八卦紋,為古代瓷器裝飾的典型宗教紋樣之一,主要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8種自然現象。道教經籍中以八卦衍釋經義。元代及以後瓷器繪畫中開始出現八卦紋飾,元代起龍泉窯開始較多出現此類紋飾,常見裝飾手法為堆貼,明代中期福建德化窯的白釉產品中也有此種紋飾。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推斷,此爐應為龍泉窯產品,而其年代可定在明弘治時期左右。因此,此爐的出土,將為研究明代龍泉窯產品的特點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



    火葬,是我國古代一種古老而源遠流長的葬式。我國火葬由來已久,考古資料顯示此種葬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從商周到秦漢數千年的漫長歲月裏,火葬一直在我國氏、羌、鮮卑、突厥等少數民族地區流行。五代十國時期,火葬不僅在中原地區盛行,而且一些封建統治者也開始實行火葬。南宋時,火葬迅速從中原傳播到南方,在廣大南方地區蔓延開來,並成為一種時習,吳越閩地區最為流行。不僅清貧之家火葬成風,即使是殷實大戶也崇尚火葬。明初,各地仍盛行宋元以來的火葬遺習。明代大學士宋濂在其《傅守剛墓謁》中對當時流行的火葬習俗進行過這樣的評論:自從焚屍火葬習俗形成以來,即使是官宦名門之家,也競相仿之,甚至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清朝在入關的前後,承襲滿族的火葬習俗,至康熙以後,才趨向土葬,但清代民間火葬一直長綿不絕,直至近代,火葬在江南還依然流行。


    地處福建東南沿海的泉州,自宋以來火葬習俗亦盛行不衰。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引《真西山勸教》曰:“……竅聞民間不幸有喪,富者則侈費而傷禮,貧者則火化而傷思……至於貧屨之家,委之火化,積習歲久,視以為常”。真西山即南宋著名政治家真德秀,南宋嘉定和紹定年間,先後兩次出任泉州郡守,此文所指“貧屨之家,委之火化,積習歲久,視以來常”,可證宋時火葬在泉州民間極為普遍。1949年以來,泉州地區屢屢發現宋、元、明時期的火葬遺跡,尤其發現不少大罐套小罐,小罐裝骨灰的墓葬。


     緊挨在出土青釉八卦紋三足爐的火葬墓的旁邊,同時清理了一座週邊用三合土封閉的雙墓室結構的明代磚室墓,其左側墓室裏亦出土了一套“罐中罐”的骨灰罐,右側墓室裏出土一方墓誌銘。從墓誌銘的記述得知墓主人是明成化年間任廣西合浦知縣的晉江人李紹,其妻早他死去,而李紹卒於弘治六年(1493),於弘治十一年(1498)下葬,墓誌銘於弘治十一年即已作好,但遲至正德十五年(1520)才刻好並重啟李紹墓放入,推測左側墓室內的骨灰罐即是其妻的火葬墓。在距明墓不足10處,又發現了李紹族叔溧水令李斯義的火葬骨灰墓。而墓誌銘還記述李紹有一族人的火葬墓在其族叔李斯義火葬墓之右。由此看來,如此多座的火葬墓集中在不大的一片坡地上,推測李紹墓地附近即是其家族墓園,而出土青釉八卦紋三足爐的火葬墓應該就是李紹族人的墓葬。那麼,這些火葬墓的主人應是在明弘治年間或正德以前火化埋葬的,由此可以推斷出土青釉八卦紋三足爐的火葬墓應為明代時期的墓葬,這與墓誌銘的記述也相吻合。因此,結合器物形制、紋飾等的分析,可進一步證實青釉八卦紋三足爐推定為明代弘治時期左右的產品是有一定根據的。


作者:何振良 泉州閩台關係史博物館 副研究館員


引自---泉州文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