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銀鏨狩獵紋圓蓋盒(腹徑6.8公分,通蓋鈕高5.5公分)

































 


 


下載網路-唐狩獵花草紋高足銀盃-7.3口徑6底徑3.4公分


-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現藏陝西省博物館


該器紋飾滿密,繁而不亂,四幅狩獵圖最為精彩,獵者均策馬飛馳,姿態各異,或張弓待射,或箭方離弦,被追逐的獐、鹿、豕、狐等動物則神情驚慌,四散逃竄,整個狩獵景象佈局巧妙,情節緊張生動。


 


 


下載網路-狩獵紋高足銀盃(7.4公分)-北京大學燕園藏


杯腹中段飾四幅狩獵圖案,有的騎馬搜索,仔細前行;有的搭箭在弦,運力欲發;有的揚鞭策馬,奮力追趕;有的射擊奔獸,扣人心弦。畫面佈局嚴謹,禽獸、流雲、樹木等穿插得當,人物刻畫入微,栩栩如生,場面緊張熱烈。


 


 



下載網路-鎏金刻人馬狩獵紋杯


(7.5口徑5.9足徑3.5cm)-北京故宮藏



杯銅質,通體鎏金,高圓足。杯身以細線刻人馬狩獵圖,近口處飾弦紋一道。唐代酒器多以金、銀製品為首選,此緣於統治者對金、銀製品的偏愛和社會的富足使得當時金、銀鑄造業空前發達。此杯鐫刻精緻,紋飾生動,且受到西域工藝風格的影響。


 


 


 


 


 


下載網路-狩獵紋高足銀杯


 



15-178.一件唐銀鏨狩獵紋圓蓋盒的收藏(99.10.23)


    


          目前有許多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或收藏到一定量或玩了一段時間想脫手變現,到玉市擺攤,或利用網拍釋出藏品。此次的賣家李先生,原先就是古玉藏家,十幾年來就是玉市常客,常在玉市見到其身影,不過雖常見面,只是點頭之交,並沒有深交。去年年初他從電信局科長職務退休,開始其玉市擺攤玩票性質。每週六上午我到其攤位,他還未擺設完玉件,就聚了很多同好及同業在其攤位周邊看貨。由於目前文物市場白玉價位高漲,而他從20幾年前就開始收藏古玉小品,當時進價相對較低,所以有不少同業當場跟他買進有價差利潤的生意貨。他擺攤已近兩年,其所展示以古玉小品為主,有玉佩及玉印等,不過等級大部分是屬中下,偶爾有中上等級,只買過幾件古玉小品,未曾見過較精等級古玉。曾詢問他在玉市尋寶已20幾年,應該見過不少高等級古玉,是沒下手?還是手上有沒有拿出?他表示是有收一些較精的,但總要留下幾件等級較高的,自己把玩。他為人隨和有禮貌,開價實在,能打九折已是極限,這一年多來,每週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


    


            (99.10.23)週六玉市文物之旅,搭直達班車比之前提早一小時,約八點多就來到其攤位,看他已把玉器從餅乾盒拿出來擺在桌面,還未逐一擺放在桌面。不料今天還是有更早起的鳥來吃蟲,已有兩業者先在現場挑過一陣子,其中一位與其成交幾件文物,正忙著付錢急著把東西拿走人。他習慣每週會拿幾件舊藏加以補貨,看他已將全部貨品擺放在桌面,似乎已參入之前擺過的貨色當中。但還是問今天新帶來的有那些?他表示帶來十幾件新貨已混入。於是先看其帶來的雜項部分,發現這件本週剛帶來的蓋盒,看全器表面烏漆嘛黑,底色還可看到銀白色,應是銀製品,盒腹部陰刻狩獵圖,蓋上刻花鳥圖,以魚子紋作地,雕工算細緻流暢,有唐代風格。於是先擱置在自己前面,表示為自己所中意挑選的。再加入淘寶行列,從那堆玉器中,逐一打開透明塑膠保護袋,協助其把玉件擺放在攤位上。告一段落後,並未找到其他中意的玉件。才將銀蓋盒,上手加以仔細檢視:


1.造型:圓盒腹部圓渾,有圈足及口沿,上蓋以葉片當蓋鈕。腹徑6.8公分,通蓋鈕高5.5公分。可能是焚香用香盒或梳妝裝香粉用盒。


2.刻工紋飾:盒腹部陰刻狩獵圖,狩獵是唐代帝王貴族所喜好的活動之一,古代史書中對此有頗多記載,狩獵紋在唐代金銀器上常見。三幅狩獵圖獵者均策馬飛馳,姿態各異,或張弓待射,或箭方離弦,被追逐的兔、狐等動物則神情驚慌,四散逃竄,整個狩獵景象佈局巧妙,情節緊張生動。蓋上刻花鳥圖,均以魚子紋作地,上蓋以半片葉當蓋鈕,盒底刻纏枝蓮紋。之前曾收藏過一件唐銀鏨鳥獸纏枝紋淨水瓶,因此曾對唐代金銀器下過工夫去研究過,看此蓋盒紋飾雕工細緻流暢,有唐代典型風格。


3.材質:看全器表面烏漆嘛黑,但部分烏黑氧化層脫落,露出底色為銀白色,上手有沉重感,敲擊聲較悶,檢視其凸出外表使用磨損部分,未發現有露出銅紅顏色,應是銀製品。


         在文物市場有清末民初文房用品為白銅材質,外表也為銀色,常讓人誤以為是銀質,但其外表為白稍帶黃,氧化後並非黑色,檢視其死角的氧化還是銅綠色。另外還有銅質鎏銀器物,包括西洋餐具,其外表情況如同銀製品會變黑,但檢視其凸出外表會因使用磨損露出銅紅顏色。銀製品比重較重,上手較沉,硬度較軟,銀器敲擊聲會較悶,不像黃銅合金質,硬度較軟,敲擊聲較輕脆。但曾在現貨市場多次見過銀白色條編器物,看起來像是日本早期風格,敲擊聲較悶,本來以為銀製,但未打上西洋及東洋銀器通常會有的925S或銀製標誌,詳細檢視其凸出外表使用磨損部分,發現為露出紅銅顏色,紅銅為純銅,不是銅合金,其硬度軟。


4.皮殼包漿:銀器置於空氣中,因空氣中含有硫,經一段時日,表面會氧化形成硫化物的烏黑情況,時間越久此氧化烏黑層越厚,最後甚至斑駁剝落。但卻無法由其厚薄來判斷銀器新舊及年代遠近,原因此硫化物的烏黑情況,要看所處環境空氣含硫情況。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全新的銀白亮麗銀器,在空氣中常不到幾年就變成烏漆嘛黑。所以要由銀器外表氧化烏黑判斷銀器新舊及年代遠近是不可能任務,同樣屬於貴重金屬的金器,因金器化學性質穩定,除王水可以腐蝕外,在經過幾千年歲月出土後,仍然金光閃爍,也是無法由外表氧化來判斷銀器新舊及年代。不像銅器可以由外表氧化銅形成的銅綠及銅紅來判斷銅器新舊及年代。


        雖然無法由其烏黑的厚薄來判斷銀器新舊及年代遠近,但在此銀盒被隔絕,比較不易受氧化的盒內及盒蓋內發現,亦有濃厚的烏黑氧化情況,判斷應為有相當年代的老件。以放大鏡檢視盒外表面,有老件使用所留下的碰擊及深淺不規則的磨損痕跡。


 


          綜合以上判斷,此件狩獵紋圓蓋盒,材質應為銀製品,雕工細緻傳神流暢,有唐代風格。但文物市場現代唐代金銀器仿品屢見不鮮,早在20幾年前就出現類似風格的銀或銀鎏金鏨花鳥紋高足杯及碗等,初期雕工還算細緻,只是較呆板不夠流暢,材質還用銀質,後來漸漸粗製爛造,甚至用銅鍍金銀色。此銀鏨狩獵紋圓蓋盒,是否唐到代?則無保握,只能保守以清代來評估,若價位在合理範圍,是可以考慮收藏。


     


          詢問其年代及價位?表示十幾年看到雕工不錯,材質為銀製,要價以老銀器算不高,就收下。其所開價位為十幾年前老銀器行情,要價相當和靄可親,就依以往的慣例9折買下。後來逛玉市途中,遇到幾位同好詢問今天有無戰果?我取此銀盒現寶,同好都讚賞雕工細緻傳神,認為為入清老銀應無疑,但對於我所提唐代風格都持保留態度。其中一位同好還開玩笑說,你該不會回去後看到外表烏漆嘛黑,又破壞文物,把外表搞成像新的一樣吧!我表示先洗乾淨,再看看怎麼整理。


 


一般古玉收藏同好分成兩種類型:


           一種是要求將古玉保留原狀,特別是出土件,定要保留原貌,上面土鏽.銅綠.硃砂及污垢不能去除,就是行話生坑玩法。


        另外一種是熟坑玩法,務必將古玉人工整理,加以盤玩,使其質地恢復,表面更溫潤,顏色更漂亮,成為熟坑。


        生坑古玉往往存在灰皮,土鏽.土氣等特徵,很容易判斷真偽,可以讓買家放心購買,因此生意人收到生坑古玉定會保持原狀,讓買家買到後自行決定是否盤玩?而生坑古玉土門大開,經過自己親自盤玩,慢慢質變,變得溫潤,顏色更漂亮,就更有成就感。因此生坑古玉與熟坑古玉本各有特色,並無高下之分。


        我認為,生坑法應較適合博物館館藏,以及大收藏家對中國歷代高古玉器一系列收藏,能讓觀眾看到出土古玉風化情況。至於一般普羅大眾,我個人還是認為熟坑玩法較適合,較親切能有成就感。我也認識少數生坑玩家,每次看他們現寶時,都是小心翼翼從錦盒拿出來,然後交代要拿側面不要摸到玉器表面,避免讓生坑玉產生質變,我想這樣還有玩玉盤玉樂趣?


         個人認為收藏古玉本就在於喜愛玉質的溫潤,可以隨時、隨身、隨手把玩,因此一向主張熟坑玩法。當我收到一件古玉,一定先想辦法將玉器上所有土鏽、銅綠、硃砂及污垢去除掉,然後置入熱水中浸泡,再綁上繩子盤玩。因為個人認為,如將外表污垢去除,才能回歸欣賞到原先的雕工紋飾,而且也是為了健康衛生考量,因為出土古玉都來自殉葬,只有去除雜物,再以熱水消毒才符合衛生,而且熱水浸泡能讓古玉的土門大開,讓人體油脂能更快沁入,使其質地更快恢復,表面更溫潤,顏色更漂亮。


 


          對於其他項目文物收藏到底是應保留原狀,還是要清理乾淨?我個人還是主張清理乾淨看法。除了把玩時衛生考量外,就是要將外表後天的陳年污垢去除,重現製作當時的雕刻工藝,另外藉著把表面清理乾淨,也常可以發現破損修補痕跡及新仿作舊的真相。至於清理乾淨後,會便成沒有古味,會讓人誤以為是新的,因我收藏文物重在自己收藏把玩,並不在意爾後要釋出的問題。若為作生意的業者或以後考慮脫手的藏家,當然還是保持原狀為宜,避免不內行買家誤以為新品,讓買家買回後自行決定是否清理?


 


         此銀鏨狩獵紋圓蓋盒,因長久經空氣中硫化物氧化在表面形成烏黑情況,有部分烏黑氧化層脫落,成為斑駁不一,經一番清洗後,烏黑氧化層脫落的更多,斑駁品相更為難看。其表面烏黑一片,連細緻鏨刻狩獵紋及花鳥紋圖案都看不清楚,更不要說美感了。於是決定加以適度的清理,將盒內及盒蓋內烏黑情況加以保留,盒外表面則打算以銅油加以擦拭成銀白色。於是飛費了一番工夫將表面以銅油加以擦拭整理,使其恢復昔日銀色光采,發現底面的烏黑層相當厚實,死角的烏黑更難去除,只好保留。有人認為銀器擦拭太亮是破壞文物的老化皮殼,其實若要銀器表面呈現出原先烏黑色古味,只要在空氣中放置幾個月就會再度形成。


 


          擦拭成為亮光表面後,再看雕刻紋飾更為清晰,加以拍照後,果然效果甚佳。拿出相關書籍及上網找唐代鏨刻狩獵紋金銀器類似照片,只找到幾只銀質高足杯有狩獵紋圖案,加以比對神韻有點類似,未找到其他金銀器上有此狩獵紋,也未找到類似銀蓋盒。個人研判此銀器有極大可能是唐代製品,若以入清價位,能買到唐到代銀器,將是物超所值!若為入清舊仿,則算物恰其值。以上純屬個人臆測,尚請對唐代金銀器學有專長的同好不吝提供高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