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款獅耳掌上銅爐(2.2公分,雙耳長距5公分)


 





























 


 


之前網拍購得類似老件獅耳掌上銅爐(2.2   耳距4.9公分 )























 


 


 


掌上銅爐全家福合照


















 


 



15-176.一件宣德款獅耳掌上銅爐的收藏(99.10.19)


 


         此賣家為南部藏家業餘經營網拍,賣場以玉石珠寶、二手名錶為主。其經營型態主要是傳統正常經營方式,由賣家直接定出希望的賣出價格,買家透過議價方式,與賣家取得雙方能接受價格提前結標成交。另外為招攬人氣有時會以1元低價起標,但不保證年代新舊,標多少賣多少。經觀察評價近三百無負評,應是優質賣家。


 


         每天上網拍搜尋網拍中,在1010就看到這件獅耳銅爐前一天下午上架,為1元起標,標明高2.2公分,雙耳長距5公分,重52公克,相當小巧,與之前網拍議價購得獅耳掌上銅爐類似,引起我的興趣。


 


          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加上仿古技術進步,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鑑定銅爐,要從造型、款式、色皮、皮殼、外表鏽蝕污垢、銅質重量等多方面特徵著手。要由照片看銅爐新舊及年代是有其難度,特別其中特徵,若因照片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出重點的微觀細節局部特寫供參考。只能由器型、解像力不足的款式初步判斷,是否入清老爐風格?但未上手觀察,無法上手敲擊根據聲音輕脆與否,判斷其銅質好壞煉銅是否精純?


     


          目前大陸仿古文物猖獗且技術高超,特別近年來老銅爐在大陸市場價位高漲,此種仿古銅爐在玉市隨處可見,一件幾百元至 一兩 千元即可購得,另在網拍的銅爐也多數是新仿品,其中較高仿製品,皮殼銅鏽風化仿製幾可亂真,行家肉眼看當然難逃眼力,但根本無法由照片看出破綻。之前曾搜尋兩件由照片看似乎是老爐,但收到上手檢視後,才發現是高仿新品,還好事先有鑑賞期約定,退貨還錢不致血本無歸。


 


           由僅有的四張網拍照片看,此掌上銅爐造型為傳統獅耳爐,宣德篆字款不太清楚,獅耳雖小但還算清楚。但銅爐整個外表及爐內帶金黃色黃銅質本色,完全沒有任何色皮,只在獅耳及其他死角留下黑色污垢。若是一般銅爐玩家見到實物第一眼判斷一定會認為是新品,何況是看解像力差又拍不太清楚的網拍照片。


 


           但個人對於這些沒有任何色皮的不開門銅爐,到是抱著高度興趣,認為有可能是老件銅爐,被不當擦拭保養造成。原因是個人的反向思考,若是仿造的新爐,一定會將外表作舊成烏黑暗色或棗紅色,再加酸蝕成銅綠鏽,才騙得了藏家,怎會保留原本金黃銅本色亮晶晶,外表沒有任何色皮及銅鏽和污垢,這如何騙人?除了坊間神佛用品店專售現代祭祀用銅爐,才會保留銅質色澤販售。所以這些沒有色皮的銅爐,有極大可能是老件銅爐,被不當擦拭保養造成。判斷可能是後代子孫無知,在每次祭祀時看銅爐污黑不雅觀,以香灰加以擦拭成亮晶晶,致沒有古味;也有可能是後來藏家,看到老銅爐經長久使用表面被煙燻成烏漆嘛黑品相很難看,以不當方法試圖將污垢強力去除,造成失去色皮。這些沒有色皮的不開門老件銅爐如何加以分辨?還是可以從造型、鑄造方式、銅質,最重要是殘留在死角未被去除掉的污垢鏽痕蛛絲馬跡來著手。但這些線索要靠親自上手看實物,光由照片是看不出來。好在之前網拍議價購得一件類似獅耳掌上老件銅爐,可以據此判斷此獅耳掌上銅爐,應該也是老件,於是列入追蹤名單,準備屆時競標。


 


           好不容易等到1019晚上拍賣結束時間前一刻,進入賣場觀察僅有其他3人參與競標,結標前3分鐘加價下標,最後經第20次出價,最後以之前1/6價格輕易得標。匯款後,第三日(99.9.21)就收到銅爐。上手詳加檢視:


1.造型:2.2公分,雙耳長距5公分,為傳統獅耳造型,與之前所購獅耳掌上銅爐大小接近,款式近似,判斷應同批模樣所製。此獅耳掌上銅爐小巧穩重,線條優雅,雖小器卻有大樣,應是琴爐,為文人雅士彈琴時置於旁邊焚香用。


2.鑄造方式:老件銅爐傳統製作工法為脫蠟法。脫蠟法表面較細緻平滑沒有砂孔,沒有多餘肉粒不需再打磨,但成本較高昂。現在一般仿品為減少成本,其製作工法翻砂鑄造,而非較高級的脫蠟法,會在表面留下鑄造砂孔,表面有經人工打磨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銅爐表面細緻平滑沒有砂孔,表面沒有規則性打磨拋光痕跡,應是脫蠟法製作。此爐製作較之前所購獅耳掌上銅爐胎體較薄,製工較規整。


3.銅質:古代銅料為原礦銅加以熔煉來源取得不易,不像現代銅礦以電解法取得容易價廉。所以古代銅料價較稀有高價,銅重等於貨幣,部分時期甚至允許民間私鑄銅錢。老件銅爐因原料貴重一般較為輕薄,但少數質精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標準款銅爐,以及工整宣德篆書款和私家款銅爐等專家斷代為清中早期銅爐,卻相當沉重。


         此銅爐雖小巧,胎體並不算厚重,但上手有沉重感,敲擊聲清脆,表示經過較多次精煉。


4.色皮:級數較高的老銅爐製作時都會有作色皮,但有時後代子孫無知不當保養方式,在每次祭祀時看銅爐污黑不雅觀,就以香灰加以擦拭成亮晶晶,以致傳世明清銅爐,多數是黑色皮殼,這黑色並非原先製作色皮,銅質本身若經長久歲月自然氧化,表面會形成黑色色皮,並在死角氧化成綠色銅鏽。目前有時見到各方面特徵怎麼看都是老銅爐,但其外表卻黃色亮晶晶,沒有任何色皮及銅鏽和污垢,有時賣家還謊稱是鎏金或含金成分,即為不當保養以銅油加以擦拭。


          此爐為金黃銅質顏色,應是原來色皮經過度不當保養,以致外表自然風化痕跡盡失,讓人感覺像新製品,完全沒有老味。


5.皮殼包漿:老件表面及爐內應有歲月陳年污垢,爐面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


         此件爐外表相當乾淨沒有污垢,但在耳的死角及爐內殘留煙灰污垢,還帶一點些微綠銹,判斷應為入清老爐使用所留下。爐內呈現出老爐製作時所留下凹凸不平特殊表面。


6.款式:此爐款式為宣德篆字款,字體較小,不夠工整清楚。


 


         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此銅爐造型小巧可愛,典雅穩重,線條優雅,上手沉重感,敲擊聲清脆,款式不夠工整,評估應有入清年代。只可惜經不當保養失去原來色皮,以致外表自然風化痕跡盡失,讓人感覺像新製品,完全沒有老味。也就是如此不開門老爐,讓一般買家心存疑慮,不敢追高,而我因之前購買同款獅耳掌上銅爐,能確定為老爐,才能以逸待勞以較低價位購得,實屬僥倖,算是物超所值!


 


         此獅耳掌上銅爐色皮盡失,需花時間加以養爐讓色皮變暗黑色。目前拿到陽台暴曬,讓其接受空氣中風化,吸收日月精華。根據之前經驗使原先金黃色逐漸氧化加深成烏黑古銅色,需要經過一年半載才能修成正果。


 



          個人分析市面上文物的等級狀況,可以分低仿、高仿及不開門老件---老件但經不當保養或處理,失去部分老件應有特徵;另外是開門的老件---又分為低、中及高等級,因連初學入門者都看得懂是老件,不用爭議,所以中、高等級文物在骨董市場上是搶手貨,所花代價相對較高。


        而一個骨董藏家或業者其鑑賞層次,也可分三個層次:


1.首先是初學入門,茫茫懂懂分不清真假,真的假的都買,但卻不敢買高等級的開門老件,因為價格昂貴。


2.多數人是處於已經入門階段,已普遍看得懂新舊及真假,低仿當然騙不了,遇到高仿,有時因認識不清,貪念下手繳了學費。對於不開門老件,因失去部分老件應有的明顯特徵,誤認為新仿而不買。對於低等級開門老件則已不屑一顧,只買中高等級文物。


3.最高境界為真正行家,已鍊就火眼金珠,對於該項文物特徵能充分掌握,任何高仿文物騙不過他。膽大心細,能慧眼獨具,一眼看出老件及年代關鍵特徵。對於不開門老件有爭議文物,別人敬而遠之,真正行家卻對此種文物有高度興趣,這才是考驗鑑定眼力的所在,因有爭議才可能有議價空間。


         這三個階段是循序漸進,但卻不必然會往上提昇,有的老藏家一輩子都處於初學入門階段,收了幾十年滿屋子是仿品,偶爾有老件都是行家所不屑一顧的低等級老件。絕大多數人一輩子是停留在已經入門階段。只有極少數人能提昇到最高境界---真正行家,這跟年齡無關,也跟收藏多少年無關,而是有無此慧根及用心去研究。


 



我分析市場文物等級與收藏鑑賞層次相對關係情形


文物等級   低仿   高仿           不開門老件              開門老件


初學入門                          買                               買中低級,不敢買高等級


已經入門   不買   有時買到    誤認為新仿不買     中高等級均買


真正行家   不買   不買                                           專買高等級,


                                                                                       中等級價格合理也買


 






        多數的藏家及業者屬於已經入門層次,而我對於某些較投入項目,自認為應已進入屬於真正行家階段。對於有爭議的不開門老件文物,別人敬而遠之,而我向來對此種文物有高度興趣,這是考驗鑑定眼力的所在,因有爭議才可能有議價空間。


 




          存世銅爐分原始包漿的行稱鏽包爐和經過去鏽處理還原的開門爐兩種,鏽包爐如同翡翠賭石,非高手難辨其中好壞傷殘,且能將鏽包爐處理成理想開門爐的技藝,古今保密,唯個別人方能掌握,著名收藏大家王世襄便是其中公認的高手,宣爐不同於青銅器,貴重在欣賞原有色皮,因此開門爐因可一眼望穿而且皮色盡顯、利於保養而在價值上遠高於鏽包爐。


 


          我是一向主張經過去鏽處理還原的開門爐,拿到銅爐,一定會想法子把外表汙垢及銅鏽去除,除了原先色皮較好看外,主要還是上手把玩摸起來乾淨衛生。如何處理能夠把幾百年汙垢及銅鏽去除,而不會傷到底下的色皮?是有其難度。看了幾本銅爐專業書籍,只有陳慶鴻先生出版的大明宣德爐總論曾提到如何除銅鏽?不過到底如何做,語焉不詳,其他書籍則未提到。問了賣銅爐業者及收藏同好,均聽說有某種溶劑稀釋浸泡銅爐後,可以把上面的汙垢及銅鏽去除而又不會傷到底下的色皮,但問到底是何種溶劑?又都說不出來。我想憑基本常識,若用強酸的硫酸及強鹼的鹽酸是行不通的,連銅質本身都會被腐蝕掉。曾經使用廁所清潔劑稀釋浸泡過,結果是會把汙垢及銅鏽去除,但也會傷到色皮。也曾用火爐燒烤過,結果表面所有汙垢及銅鏽全燒掉,但銅爐冷卻氧化後變成烏黑全新色皮,沒有任何古味。


 


       後來試過以下方式效果很好,所有收到銅爐就比照辦理:


1.以竹片將表面汙垢及銅鏽慢慢去除,如此可以避免傷到表面原有色皮。


2.至於細節、死角及頑垢和較嚴重銅鏽部分,則以瑪瑙刀慢慢磨擦其表面,可以讓其成粉屑脫落,清除掉頑垢及嚴重銅鏽,而且可以將腐蝕造成坑洞拋光磨平,然後以中性溫和的洗碗劑清洗銅爐。


3.清除完成後會在銅爐表面留下細微刮痕,再拿到陽台,讓其接受空氣中風化,吸收日月精華,但要避免直接雨淋到,因酸雨會造成斑點腐蝕痕跡,無法除掉。每隔一段時間查看並擦乾淨表面,避免留下不規則風化痕跡,如此經過一年半載就修成正果,使原先因去除土鏽留下露出銅質及刮痕部分,恢復了自然的古銅色,整件銅爐成古銅色渾然一體,最後再以含蠟成分較高的碧麗珠喷洒給予一層保護,然後以乾淨毛巾擦乾,就煥然一新,散發出寶光。


 


         回想二十多年前光華玉市成立時,各攤位多少有幾個明清銅爐,在後面高架橋施工旁邊空地上更是銅爐集散地,整排攤位就地擺的都是老銅爐,那裡有新仿問題。當時大陸剛開放,大陸單幫客直接到鄉下收購,老百姓生活苦,只要有人要能賣錢的全搬出來賣光了,舊的比新製的還便宜,根本不需要去仿,您要在意的是其等級、品相及價格。


 


         我挑選明清銅爐的標準:1.造型典雅,線條流暢,年代越早重心越低越穩重。2.銅爐色皮要完整,要深沉放出光澤。3.胎體上手有壓手的質感,敲擊聲樂輕脆悅耳,表示經過越多次精煉。4.款式要清楚工整,宣德款識要標準款。個人對明清銅爐僅為附加收藏,並未刻意去收,所以近30年僅收幾十個,能上得檯面的僅上部落格這些。其間也曾去歷史博物館欣賞過楊炳禎先生的金玉青煙明清銅爐珍藏展,以及到北港朝天宮文物陳列館觀賞陳慶鴻先生的明清銅爐收藏展,楊炳禎先生的明清銅爐收藏歷史在台灣是先驅,兩位先生的明清銅爐藏品質與量讓我大開眼界,自嘆不如。心想就算藏家多有錢,也再找不到如此精緻多樣款式、數量如此多的銅爐了!對於其中部分超大型銅爐,更是震撼!在市面上要找到一件已經很難了,他兩位光展出的就有好多件。


 


         於是心想現在才要收銅爐已不可能成局了,找大的不可能,不如找小的掌上銅爐。掌上銅爐原先用途為琴爐,是文人雅士彈琴時置於旁邊焚香用,其製作方式比照一般銅爐,製作小爐精緻難度更高,雖小器卻有大樣,相當迷你可愛。我挑選標準仍比照一般銅爐標準。實際去找才發現非常難找,市面上掌上銅爐本就少,要找符合我的標準更難,等找到符合要求條件的,價位又比正常銅爐高甚多,有的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款式標準、字劃清晰工整的,竟然是同條件正常銅爐兩、三倍價位,為了求全只好忍痛下手。漸漸地這些賣家找貨時也會特別去尋找,找到特地為我保留,如此經20幾年來,到6年前收到最後一個,加上近來網拍收到這兩個獅耳掌上銅爐,好不容易共收到15件。


 


          前些日子利用週日空檔,特地拿出來欣賞整理,準備拍照留下記錄,並上傳到部落格提供同好欣賞。在整理拍照過程中,被老婆大人無意間看到了,大加讚嘆說好可愛!你怎麼有這麼多的迷你銅爐我都沒看過,什麼時候收的。我說這些掌上銅爐就在我書房裡案桌上成一條龍已擺放一、二十年,妳都視若無睹,真是無言以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