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1928)王大凡畫粉彩無量壽佛圖茶葉罐





















 


15-134.一件戊辰(1928)王大凡畫粉彩無量壽佛圖茶葉罐的收藏(99.7.3)


 


          此由一家有開門市的骨董店所經營網拍賣場,經觀察一段時日,判斷應是正派經營,以雜項及書畫為主,經營初期為招攬人氣全部以1000元低價起標,每週固定時間結標。所拍攝照片在網拍賣家中算較清楚,提供張數較多較兼顧文物各角度細節。但網拍照片畫面太小、解像力不足、及螢幕色差等限制,跟實際上手還是有很大差別。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更何況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真假及行情,是有相當困難。


 


          聽業界傳言此光明正大標明為骨董店業者,其網拍賣場部分夠水準拍品,是由藏家所委託寄賣,店家只負責處理網拍事項,成交後抽佣金,若委託賣方不想賠本賣出,就要自行護盤。從97.12.798.3.22,我對有興趣的竹木雕列入追蹤名單,總計標得七件。


 


         但後來此賣場改變經營型態,一種是維持原先的低價起標方式,但所拍文物等級較差乏善可陳。另一種是等級較高文物,直接定出上萬以上起標價位。從98.3.22標到最後一件文物,雖然每週仍繼續瀏覽其賣場,但在其低價起標賣場始終沒找到還可以的竹木雕,而在等級較高文物的高起標價賣場也未能找到物超所值的竹木雕,因此間斷半年多沒進場下標了。後來才在98.10.17標得十六國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98.10.24標得南宋影青觀音菩薩標得最後一件文物,雖然每週仍繼續瀏覽其賣場,已近半年多未見到有興趣的文物,下手投標。


 


         每天上網拍搜尋網拍中,在627就看到這件凌晨新上架標題為---無量壽佛白瓷茶葉罐。從照片看其畫工及落款,初步判斷應是民初珠山八友之一---人物繪畫名家王大凡作品,於是列入追蹤名單。因其賣場標明飆多少賣多少,所以只能慢慢等待,好不容易等到73拍賣結束時間前一刻,結標前3分鐘進入其賣場,此物已另二人競標,於是加價競標,經11次出價最後得標。匯款後,週一對方回覆已收到貨款貨品已寄出,翌日就收到此粉彩無量壽佛圖茶葉罐。鑑定民初彩繪名家瓷器作品,要從以下幾個的特徵著手,要從造型、胎土底足、釉色釉面、色彩畫工及落款底款多方面來判斷,取出來詳加檢視:


1.造型:外徑8.7公分,含高11公分,造型小巧可人,線條流暢,為蓋罐,用途可能是茶葉罐。


2.胎土底足:露胎瑩白細潤,器足規整,底足內旋削一圈,為民初文房瓷器水盛及印盒,常見的底足處理方式。


3.釉色釉面:釉色稍微帶青白鴨蛋色,為舊時柴窯所燒特徵。釉面平淨光潤,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4.色彩畫工:粉彩色彩顏色鮮麗,人物圖畫工細緻,流暢傳神,有名家格,符合王大凡彩繪風格。


5.落款底款:民初粉彩繪瓷名家王大凡行書題名落款,字體流暢不俗,底部希平廬印款工整,落款及印款均符合王大凡風格。


            由以上各項綜合判斷,此茶葉罐造型小巧可人,線條優美,釉色稍帶青白,散發溫潤柔和光澤,人物畫工流暢傳神,具名家格。


    


           再拿出民初彩瓷名家各種相關書籍比對,在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耿寶昌主編的珠山八友一書,找出王大凡畫類似粉彩作品構圖及落款相片,個人認為畫風一致,詩文書寫落款筆法結構近似,書齋底款希平蘆與書上標準款比對近似。個人判斷此件應為民初珠山八友之一人物繪畫名家王大凡精心繪製的精緻瓷器,以幾千元購得算是物超所值。


 


 


 


“珠山八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景德鎮所產淺絳彩瓷器在全國風行半個多世紀以後,終於走向了衰落之路,隨之又大興粉彩瓷,取而代之。粉彩瓷畫的興起與盛行,在景德鎮產生了一批非常優秀的瓷畫專家。30年代,由於瓷板畫盛行,以王琦為首的一批畫家,他們多以八人合作的形式,畫八塊長條瓷板組合成一套畫屏銷售,銷路極暢,人見人愛,稱之“八友之作”或“珠山八友”。


     據“珠山八友”當時最年輕的藝人劉雨岑回憶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鄧碧珊、徐仲南、田鶴仙、劉雨岑”。但據王大凡說,“其時有何許人、畢伯濤,而無徐仲南、田鶴仙”。兩人雖然說法不一,但這批畫家確實合作畫了不少風格各異的精美瓷器和各式瓷板畫,成為達官商賈爭購的搶手藝術品。1937年,王琦不幸病逝,畫家們只好另找當地其他名家遞補,雖人員時有更換,但其作品仍是極受人們歡迎的瓷畫精品。事實上,“八友”之稱乃是一個景德鎮優秀的畫家群體。據劉雨岑生前說及:“鄧碧珊死後,畫八塊成堂的瓷板畫,多找汪大滄配畫,還有何許人、張志湯、方雲峰等人”。“八友”繪畫的題材,按王大凡畫《珠山八友雅集圖》的題記中寫有“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八友”的畫風與書法款識多追求清代乾隆時“揚州八怪”的風格。可惜這批藝術家多數人去世過早,未能大成。


 


 


 


王大凡生平及瓷畫鑒定


          王大凡生於1888年,卒於1961年,享年73歲。15歲時拜汪曉棠為師,不僅學習陶瓷彩繪技法,而且學習中國畫、詩詞歌賦。早期作品筆法工整嚴謹,線條流暢細密,設色俊逸。晚期作品,深得清代大畫家吳友如之法,用筆織秀,線條放達,氣勢灑脫,以文人畫中的意興與陶瓷繪畫巧妙地結合,畫風純正,與王琦人物畫風格大相徑庭,其落地粉彩技法,別具一格,在繼承和發展陶瓷工藝的探索中,取得了新的成果。


 


筆墨()特徵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畫多是富貴壽考、伏虎羅漢、八仙圖等,晚年的人物畫以木蘭從軍、聞雞起舞、岳母刺字等內容為多,注重作品的時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紀30-40年代的人物畫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從王氏人物畫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1.用筆用線遒勁,似傳統線描法中的高古遊絲描、鐵線描一類,多是中鋒用筆,朴拙、厚實、圓潤,章法別致,有裝飾味,這是王大凡與王琦側鋒用筆劃人物畫的最大區別。而模仿品勾線難學其骨,少圓潤勁拔之韻味,有的中、側鋒並用,不得要領。


 


2.人物臉部刻畫細膩,講究明暗變化,有西畫中的素描關係和光影變化,暈染手法獨特,立體感強。王氏畫仕女以丹鳳眼櫻桃嘴冠之,特點鮮明,並形成一種慣用的程式。


 


3.人物畫背景多勾描蔥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綠、翠綠、深綠幾個層次明顯,筆法一絲不苟。


 


           從王氏作品設色來看:一是畫面絢麗照人,光彩豔發,畫場面大、人物多的作品,總是根據主題需要,主角多用鮮豔奪目的色料(如胭脂紅、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黃、藍色陪襯;二是填色較厚實,人物畫在雙勾白描稿的基礎上,多用濃重、深沉、豔麗的色彩,作多層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層次和冷暖變化,有傳統工筆重彩的藝術效果。模仿品設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陰陽層次變化,色調過渡生硬,少潤澤之感。


 


         如王氏粉彩瓷板畫《大富貴亦壽考》,表現郭子儀立下了汗馬功勞後,沐浴皇恩,大富大貴。畫面人物較多,構圖嚴謹,場景熱烈。老壽星鬢須銀白,體態雍容,紅袍不以墨線勾勒,只作洗染,敷色細膩。後立一持扇侍女,姿態嬌柔。兩童子托一大壽桃,神情有別,滿臉堆笑,形象可愛,服飾以墨線勾勒,淡色渲染。畫中人物造型生動,結構準確,線條織秀飄逸,設色淡雅秀麗。屏風上的仙鶴挺立峰巔,朝氣蓬勃,場景熱烈,色彩喜氣洋洋,盡顯王氏人物畫之特點(參見書中418-419頁作品)


 


          另外,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畫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將色料填繪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綠之類料色,簡化工藝,畫意更濃。


 


題識印款


 


          王大凡書法以行書為佳,俊逸秀美,平淡見精妙,精審且遒麗。題款時多是在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黟山大凡王堃作于希平草廬黟山樵子大凡寫于昌江之希平草廬黟山大凡王望畫于昌江黟山王大凡畫希平居士昌江客次王堃畫等。


 


          常見印款為:大凡王堃王大凡作等篆款。底款為希平草廬


 


作者:劉楊   文章出處:"珠山八友”-江西美術出版社-耿寶昌、秦錫麟主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