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1720)龍泓山人款(丁敬1695-1765)高山硃砂雕子母獅鈕大方印





 


15-130.在玉市同一賣家所購得的幾件老印石篆刻的收藏經過(99.6.14)


        二十多年前收藏初期,我的藏品均來自熟識骨董店,後來光華玉市成立後,我的收藏很多來自玉市。當年開放兩岸交流後,臺灣景氣熱絡,大陸單幫客帶大量文物來台,最大集散地就是光華玉市。那時候滿地都是古文物,老木雕、老佛像、老銅爐,那裏有新仿品。您要在意的是其等級、品項及價格。


 


        今非昔比,近年來因台灣經濟景氣相對比大陸差,大陸古文物市場蓬勃發展,如同20幾年前的台灣錢淹腳目時代,原來的單幫客已無法從大陸進貨到台灣來賣,反而反向操作,由台灣找貨到大陸販售,許多認識的台灣骨董業者也紛紛到上海、北京及廈門開店。原來是臺灣最早的最大的中國古文物市集光華玉市也已沒落,成為專營仿古的大陸澳客聚集地,要找老件已不易。十幾年前每隔 一兩 個月會專程北上去尋寶,到現在一年也難得去一趟,最近一次北上文物之旅是去年年底,已半年多。


 


          (99.6.13)基層選舉投完票後,全家北上到內湖探望許久不見的姐弟們,晚上逛了士林夜市,次日老婆及子女去淡水旅遊,我則分道揚鑣殺到光華玉市文物之旅。有了以前經驗,特別晚一點去,發現更為蕭條,到十一點多擺設率還不到一半,原先熟悉的那些賣老件的攤位賣家都不見蹤影,幾乎成了全是賣不開門仿古文物的大陸澳門客聚集地,來逛的買家則更稀落,20幾年來看到其從摩肩擦踵到門可羅雀,讓人不甚唏噓!還好我熟識的專賣文房雜項的陳先生還在,還挑選買到此行唯一收穫的幾件印石篆刻,算是不虛此行。後來雖在去年向其購進一件清初竹雕竹林七賢圖超大型筆筒的賣家攤位,看到三件雕工不錯的清中期高浮雕筆筒,但單件要價十萬,另外賣家又秀了一件超大型清中期高浮雕筆筒,要價竟高達30幾萬,開價為當初那個3倍價,已是拍賣收藏價,只能放棄。


    


          後來又到建國玉市一逛,情況則是天壤之別,擺設率是滿檔,來逛的買家也是摩肩接踵。不過逛了一圈,還是令人失望!建國玉市原先賣雜項本來就少,是正常現象,但既然是玉市,除了賣翠玉珠寶飾品外,總該有一些內行貨---古玉。在玉市我從不敢奢望可以看到高等級古玉,我對古玉要求等級並不算高,若是入清老件,玉質是和闐料,沒有白花、玉痕及損傷等瑕疵,雕工還可以,至於顏色偏青白或灰白都可以接受,當然最重要的價位要內行的批發價,而不是收藏價位。逛了一圈,竟然沒有找到符合我的最低要求的玉器,能讓我拿起來上手,更甭說下手購買。倒是有幾攤後期來設攤的雜項骨董店業者,因臺灣景氣差,店面門可羅雀等無鳥,乾脆到玉市擺攤,找尋新客源。所擺出都是開門老件,不過大部分是等級較低的貨色,連拿起來上手看都懶得。偶爾難得見到一、兩件中上等級文物,上手檢視後一問價位,都是收藏價,只能放棄議價,逛了一圈,空手而回。


 


         此次賣我印石篆刻的賣家陳先生,是在十幾年前在光華玉市中期認識,陳先生是來自大陸單幫客,兄弟倆輪流回大陸找貨,另一人就留下在玉市擺攤,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賣的是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普通的骨董,偶爾可以找到物超所值的中等級骨董。陳先生兄弟倆四十幾歲,可能因文革影響,文化水準只識字,對於有落款文物從來就不去查其名頭資料,也從來也沒有聽其介紹那件是名家作品,總是抱著進價多少加合理利潤要賣多少。兄弟倆為人隨和,開價實在,認識十幾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多少買些品相還可以的老件文房小品,不過均是物超所值的普通等級,偶而是可找到小名家中等文物,難得看到較精文物。


 


         此次碰巧他本週才從大陸進貨回來,貨品剛上架,有一些老的文房小品可供挑選。不過發現其攤位上擺放的,已逐漸被新仿古品所代替,銅爐部分都是現代新仿品,木雕文物及竹雕部分筆筒、臂擱、香筒也幾乎都是新仿品。倒是印石篆刻部分還有不少老件,此次其所進印石較之前的十幾件多甚多,包括從裏面掏出較精價位較高的,有四、五十件之多。而且部分印材石質及印鈕雕工都較之前好。詢問此次大部分為到大陸大城市周邊鄉鎮向藏家直接進貨。於是先辨認為老件印石,再看是否為名家落款及評估其邊款的雕工是否流暢俐落?印文的佈局章法、筆法、刀法有無名家格?再考慮影響收藏價值的其他各項條件----是否為閒章、印鈕雕工好壞、外表品相及石質優劣等,逐一檢視挑選出9件印石。再逐一詢問其價位,其要價並未抬高,於是經一起議價7折價成交。


 


回來後逐一鈐印在印譜上作記錄及另一份空白紙上。整理清洗乾淨後,取出所有印譜書籍,並上網找有關落款的篆刻家資料,筆記在印譜鈐印旁,及註記在另一份鈐印紙上附在錦盒內。此次僅一件乙未(1895)高山硃砂雕螭龍鈕方印(印文-同治童生咸豐秀才),其邊款落款個人無法辨別出,而未找到篆刻家。另鶴田款黃壽山田凍薄意雕彌勒佛隨形印(印文-自在),鶴田款只找到為清初篆刻名家林皋的字(1657~?),但個人看此落款風格不像,其薄意風格及印石風化情況,也並未到這樣早,應只有清末民初。到底是假冒名家款的山寨版?還是另有一清末民初篆刻家其名或字也叫鶴田?就教於篆刻同好,不吝指點!


 



1.250庚子(1720)龍泓山人款(丁敬1695-1765)高山硃砂雕子母獅鈕大方印







 


(翻轉印文-寧歸白雲外飲水臥空谷)


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硯林,別號鈍丁、清夢生、梅農、丁居士、玩茶翁、龍泓山人、硯林外史、勝怠老人、孤雲石叟、獨遊杖者等,清·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博學好古,精於鑒賞。好金石碑版,工書能詩,精於鑒賞,收藏頗豐。善詩文,有“詩國”之稱。精通書法、繪畫、篆刻,而於篆刻上成就最大。尤擅切刀治印,印風蒼勁質樸,後人推為“浙派”開創者,“西泠八家”第一人,與蔣仁、黃易、奚岡四個人被稱為“前四家”。清代著名篆刻家、書畫家、藏書家、文物學家。


 


 


2.251乾隆癸卯(1783)古浣子款(鄧石如1743--1805)白壽山雕螭龍鈕方印













 


(翻轉印文-聊浮游以逍遙)


鄧石如(1743--1805)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鄧原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清代集書法家、篆刻家、畫家、文字學家於一身的藝術大師和學者,安徽懷寧(今安徽安徽)人。


鄧少時家貧,9歲時讀過1年書,停學後采樵、賣餅餌糊口。後又靠寫字、刻印謀生。曾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鏐處8年,十分勤奮向學。後研習碑拓,苦練隸書等書體,終於成為有清一代傑出的書法家和篆刻家。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兩湖總督畢完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習書法。


他在書法篆刻上長期苦心鑽研,使他融會貫通這兩大藝術領域,得到諸多如「求規之所以為圓,與方之所以為矩者」等的藝術體悟。由於他的篆刻藝術風格鮮明,獨樹一幟,技法精湛,世稱「鄧派」。他在書法史篆刻史上都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大師巨匠。



 


 


3.252李育款(1843- )黃高山凍雕辟邪鈕長方印













 


(翻轉印文-善道)


李育(1843- ,字梅生,又字竹素,號可庵,別號字潤、竹西,江蘇揚州人。工人物、山水、花鳥,行草善八分。嘗師事朱本,與李紱塵稱南北李


 


 


4.253光緒壬寅(1902)趙石款(1874--1933)紅花芙蓉雕辟邪鈕方印












 


(翻轉印文-幽居不用名)


趙古泥 (1874--1933),名石,常熟人。初名鴻,字石農,號慧僧。後因非常喜愛封泥古樸趣味,改號古泥。晚年號石道人、泥道人。他師法吳昌碩而不為缶師所囿,繼承吳派印風而能另辟新境,以封泥的抽象形式,得漢金文、磚瓦文之精髓,出神入化,將缶翁的圓轉渾穆,化為方折廉厲。于章法之經營亦別出心裁,終於形成印風特立的等藝術特色。他為吳昌碩最傑出的弟子之一,又創虞山印派。有《趙古泥印存》、《拜缶廬印存》(40卷)、《泥道人印存》、《泥道人詩草》等傳世。


 


 


5.254辛未(1931)泉梅老人款(趙子雲1874-1955)魚腦凍雕辟邪鈕方印












 


(翻轉印文-寄萍草堂)


趙子雲 1874-1955),號雲壑、泉梅老人,江蘇蘇州人,吳昌碩弟子。擅長花卉、山水、書法和篆刻,得吳昌碩真傳。吳昌碩曾評價說:"子雲作畫信筆疾書,如素師作草,如公孫大娘舞劍器,一本性情不知修飾"


齊白石(1864111957916),是當代中國著名的中國國畫畫家。原名齊純芝,號渭清,祖父取號蘭亭,老師取名齊璜,號瀕生,別號寄萍老人、白石山人,後人常將山人二字略去,故後常號白石


 


 


6.255丁巳(1917)王福庵款(1879—1960)高山硃砂雕螭龍鈕方印













 


(翻轉印文-自稱臣是酒中仙)


王福庵(1879—1960),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原名壽祺,後更名*,字維季,號福庵,浙江仁和人,幼承家學,後與葉銘,吳隱等創設西冷印社。其書法造詣頗高。在金文、小篆、篆隸、隸楷上均獨樹一幟,成績斐然。尤獨創鐵線篆清麗雋永,影響深遠。篆刻嚴謹整飭而花老渾厚。出版有《王福閹書說文部首》、《福閹藏印》、《麇硯齋印存》等。


 


 


7.256王個簃款(1897--1988)高山硃砂雕辟邪鈕方印













 


(翻轉印文-知命故不憂)


王個簃(1897--1988),現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教育家。祖籍江蘇省海門縣。原名王能賢,後改王賢,字啟之,別號王個簃。曾任教於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等院校,歷任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等職。擅長書畫、篆刻、詩詞。著有《個簃畫集》、《王個簃畫集》、《個簃印存》、《王個簃隨想錄》、《霜茶閣詩集》等。尤喜愛吳昌碩的繪畫和篆刻,便攜帶自刻印譜,求教於南通書畫家李苦李,後又托諸貞長攜印稿給吳昌碩看,得到賞識,並在每方印拓邊上詳細地加上評語和讚語。29歲時,他帶著書畫,抱一古琴,離開南通來到上海,向吳昌碩習藝問道,並在吳家擔任了家庭教師,為昌碩孫兒授業。吳昌碩往往喜歡在夜籟人靜時,和王個簃交談,徵詢當天所畫作品的意見。王個簃還陪吳昌碩遊歷浙江塘棲、杭州等地,師生之間朝夕相處,得益遂多。民國15年(1926年)國畫作品《刀魚》、《瓜菱清暑》曾參加倫敦、柏林舉辦的中國繪畫展覽,前者獲獎,後者由德國東方博物館收藏。民國177月,和王一亭、張大千、錢瘦鐵等人出訪日本。民國19年與王一亭、諸聞韻、諸樂三等共同創辦上海昌明藝專,歷任新華藝專、中華藝術大學、東吳大學、昌明藝專及上海美專教授。1949年前,曾兩次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 王個簃是吳 昌碩 先生晚年的親授弟子,深受吳 昌碩 先生的影響,又形成了自己雋秀、清潤的藝術風格。擅長寫意花卉,常以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山石、葡萄、石榴、松、柏、水仙等為創作題材。在王個簃的作品中紫藤等藤本植物是他經常繪畫的題材。他畫的紫藤以大筆劃出主幹,再通過用畫筆的中、側、偏、頓、挫的變化描畫,這樣一簇一簇盛開重疊懸垂的紫藤便躍然紙上,曲曲彎彎的藤蔓則一筆呵成,再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盛開的紫藤花。他將紫藤比做明珠,比如翠蓋明珠”“明珠滴露”“紫玉明珠等都是 王個簃 先生曾經創作過的作品。 王個簃 先生擅以篆籀之筆入畫,用筆渾厚剛健,筆勢靜蘊含蓄,瀟灑遒勁,他的作品筆墨酣暢,古樸醇厚,畫面氣勢博大,構圖嚴謹,變化多樣。 王個簃 先生精于詩文,喜歡在畫面上作題詩,一畫既成,詩也差不多同時擬好。常用的印章有王賢私印個簃等。


---引自中國名人畫廊網


 


 


8.257鶴田款黃壽山田凍薄意雕彌勒佛隨形印









 


(翻轉印文-自在)


林皋(1657~?),字鶴田、鶴顛、學憩,號大林、草衣道士、虞山一叟、九牧後人。福建莆田人,居江蘇常熟。自幼潛心篆籀之學,十六歲時印已為時人所重。印作以工緻為主,佈局繁簡相參,疏密得當,多字印尤見平整穩妥。印文書法端莊秀美,用刀明快勁挺,印風極為清新爽人。後人稱之為「林派」,亦有人將他和汪關、沈世和合稱為「揚州派」。當時名家王翬、吳歷、惲壽平、王鴻緒等人用印多出其手。存世有《寶硯齋印譜》。



個人看此落款風格不像,其薄意風格及印石風化情況,也並未到這樣早,應只有清末民初。到底是假冒名家款的山寨版?還是另有一清末民初篆刻家其名或字也叫鶴田?就教於篆刻同好,不吝指點!


 


 


1.250庚子(1720)龍泓山人款(丁敬1695-1765)高山硃砂雕子母獅鈕大方印











 


此邊款落款個人無法辨別出,尚未找到那一篆刻家?就教於篆刻同好,不吝指點!


 



(翻轉印文-同治童生咸豐秀才)



同治乙丑三年(1865),逢安吉縣補考咸豐庚申十年(1860年)科的秀才,吳昌碩(1811-1927)在他的老師潘芝畦(也是其父吳辛甲的摯友)催促下,倉促參加了科考,竟僥倖得以考中,成為一名秀才。為了紀念此事,他後來(1921)78歲戲刻一朱文印:同治童生咸豐秀才,以喻同治年間的童生考取了咸豐年間的秀才,這是長達五年的戰亂造成的怪事。此次應試是吳昌碩科舉場上的第一次應試,亦是最後的一次。自後,他便不再著意於功名,而是邊耕作一邊潛心於自己的藝術愛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