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青花八仙圖六角帽筒(37公分 口徑10.7公分)



























 




















 



15.85一件清青花八仙圖六角帽筒的收藏(99.3.7)


    


        梁先生為東南亞華僑,原先在市場擺攤販售,約五、六年前到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才認識,當時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專營瓷器的業者,不過新舊夾雜,所販售老的瓷器最多是屬民初及近代彩繪瓷器,偶爾才可看到 一兩 件民初名家彩瓷及入清瓷器。聽他說他老婆也在網拍成立一個天機XX”賣場。


   


        梁先生為人隨和,不過其開價類似東西在同行中算較高。認識這些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後期我收藏的民初名家彩繪瓷器,有部分來自他。但近兩、三年來大陸收藏風氣興起購買力超過台灣,從大陸進貨不易,常連續幾個月沒看到攤位有進想詢問價格的貨色,所以雖然每週六玉市都照面,曾一段很久時間沒跟他買過東西了,近來又陸續光顧幾件文房小品瓷器,近一步詢問其是否有入清三代瓷器?他表示曾賣過清三代官窯瓷器,我質疑為何認識多年為何從沒看過,他表示高檔或在玉市無法賣出,所以乾脆不帶出來,他有熟客會上門看貨,我表示不是只收民初彩瓷,清三代瓷器也收了20餘年,希望日後有進清三代較精緻瓷器,能帶來玉市讓我看貨,後來在(98.6.6)帶來一對雍正款鬥彩纏枝蓮紋小盤成交。 (98.10.17)購得元青花大梅瓶。(98.10.24)又購得宋元龍泉窯梅子青釉貼花三足筒爐。(99.3.7)週六他回大陸過完年後第一次擺攤,帶來不少剛進貨色,其中有王步畫粉彩菊花圖印盒及畢伯濤畫粉彩花鳥圖水盂,但一問價位單價就要七千元,比之前貴上一倍,只好放棄。後來他拿出此件青花八仙圖六角帽筒,看其畫工細緻傳神,青花呈色深沉不浮,於是詳加檢視。鑑定青花瓷器的特徵,要從造型、釉色釉面、胎土底足、紋飾及青花呈色五方面來判斷:


1.造型:37公分,口徑10.7公分,此六角帽筒造型方正端莊典雅,方形琢器製作難度比圓形拉胚器物,因燒窯時收縮率不易均衡,容易破損,燒成率低。此六角瓶難度更高,但燒成對稱工整,相當難得。帽筒為清代特有器物,為放置清代特有之瓜皮帽。一般為圓筒型較為多見,多角型較少見,瓶璧有鏤空孔,市面常見無孔直圓筒型,有人認為是置立香的香筒,也有認為是帽筒。


2.釉色及釉面:釉色為硬亮青釉,瑩潤的鴨蛋青。釉面不甚肥厚,稍不平整,有桔皮紋。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也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


3.胎土底足:此瓶胎堅質細,底足修胎工整,露胎如同糯米粉一般細白,堅緻細密沉重感。


4.青花呈色:色帶灰不及康熙雍正鮮豔,呈色深沉穩定,圖像清晰,肉眼看不暈散,以放大鏡觀察線條有些微暈散。不像清晚期所使用洋藍,帶紫漂浮,線條不暈散。  


5.紋飾:八仙圖畫工細緻傳神,全器紋飾繁複滿工,為典型乾隆時代風格。


     


          綜合以上分析判斷這件青花八仙圖六角帽筒,造型端莊典雅,釉面光滑溫潤,青花呈暗灰深沉,畫工細緻傳神,為入清極可能乾隆民窯佳器。若價格合理,應值得列入收藏。


 


          於是詢問其價位,他表示這件是開門的入清老件,今天您是第一位客人,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就以開個實價讓您收藏。其所開價格與平日相比真是和藹可親,比預期的還便宜,最後還是依慣例以八折議價成交。


 


            


 


張浦生談《清代歷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徵》


.順治時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
造型:造型、釉色、紋飾既有明代遺風,也開創清代特色,處於過渡時期。祭器有爐、瓶、淨水碗、杯、蓋罐等。造型單調,大盤出現雙層底。晚明是筒狀爐,順治為缽式爐。
    2.
工藝: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縮釉現象。雙層底,又稱隔漏底,外足高而內底低,只有順治康熙時有。
    3.
胎釉:胎骨疏鬆,瓷化程度不好。
    4.
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順治早期呈色灰暗,順治晚期濃豔發紫。順治時多數為醬口,康熙時繼續,雍正時就少,以後則不見。
    5.
紋飾:明代寫意花卉、雲龍紋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畫有“四王”筆意,用皴法。畫龍鳳留白邊,畫石是瘦削玲瓏石。畫花卉葉子旁題詩,順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畫梧桐葉,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或“梧桐葉落,天下皆秋”。個別還有寫“紅葉傳書信,寄與薄情人”詩句的。
    6.
款識:有順治年製,大清順治年製,也有大明順治年製,可能是窯工有抗清情緒所致。祭器多干支紀年款。如“順治丁酉”淨水碗。篆書款有“玉堂佳器”、“百花齋”等。偽託款有楷書“嘉靖”“萬曆”款。


 


.康熙時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這一時期成就最大,造型千變萬化,工藝細緻精巧,色調青翠。《陶雅》上說:“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層,少則五色,多則九色。
    1.
造型:前期比較敦厚,器型變化不多。後期厚薄皆有,以薄為主。器型前所未有,變化多端。常見以盤碗蓋罐及日用器皿為多。後期則觀賞,陳設器物增多。大到屏風、龍缸,小到鳥食罐等。碗變化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別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徵是胎體薄。還有鳳尾尊、花觚、筆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
工藝:碗,深腹高圈足,盤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圓,俗名燈草根。露底部分能見一道道很細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筆筒底中有臍形,瓶罐介面不明顯。盤碗底部都有極細縮釉點,似針鼻眼。
    3.
胎釉:前期疏鬆,瓷質灰白;後期堅致,瓷質細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閃青,含鐵,後期出現漿白釉,光亮。釉面能見桔皮紋,白度增強。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帶青花則雪白。
    4.
青花:前期以石子青為主,色灰暗。後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為主,呈色鮮麗明快、潔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畫風講究,具有清初大畫家“四王”的筆法,出現層次。好的青花有玉質感。青花種類有白地青花、外醬色內青花、青花釉裏紅、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藍釉中有灑藍、雪花藍,還有花觚與筆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處用暗花卷草紋裝飾之。
    5.
紋飾: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技法採用單線平塗,填藍處往往擴散外溢不工整。後期技法流暢、工細,點藍用山水畫的披麻皴。題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等。後期,題材廣闊、包羅萬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時創新長篇銘文,有:“前後出師表”、“前後赤壁賦”、“蘭亭序”、“騰王閣序”、“聖主得賢臣詩賦”等。詩文後往往用釉裏紅圖章。文字有“熙朝傳古”、“熙朝博古”、“文章山鬥”、“文房山鬥”、“博古雅玩”等。瓶罐畫有戰鬥故事的,如“三國志”、“水滸轉”等;(俗稱“刀馬人”)戲曲故事有“西廂記”、“竹林七賢”、“曲水流觴”等。清代好幾朝,青花圖案喜留白邊,但以康熙朝留白邊最寬。康熙時畫菊,留白邊,且層次多。康熙時始繪勾蓮、西番蓮、洋蓮等。
    6.
款識:前期楷書,後期用篆書。“大清康熙年製”,丁末是康熙六年。還有永樂宣德、嘉靖的偽託款。明代書法剛勁有力,清代仿製的採用館閣體,較為軟弱。篆書是細硬的鐵線篆。楷書年號寫得較扁,底下一劃較長。私家款有:玉石寶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慶堂製、益友堂製、奇石寶鼎之珍等。干支年號款,有丁末、葵醜、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發灰。芝麻醬口、康熙都有。康熙時有不少偽託款,而且較好。總的特點是用筆無力、工整,是館閣體。圖記款有雜寶、爵、螺、角、秋葉、方勝、團鶴、團鳳等,還有畫筆、銀錠、如意的,含意為“必定如意”。圖記款,明代有,但較少。康熙還有仿成化天字罐,寫天字款的。有一種底心僅有雙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極少。


.雍正時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
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時的蘇泥勃青較多,創新少。創新的有套杯,十個一套,口薄,微撇、身矮。還有燈籠尊、扁肚菊瓣瓶、貫耳瓶、蝠龍罐等。
    2.
工藝:精工細琢,講究修胎,不見介面。足根較深滾圓,俗稱燈草根。民窯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紋。
    3.
胎釉:細緻潔白,瓷化程度好,胎體厚薄勻稱,釉汁滋潤。
    4.
青花:繼承康熙白釉,白中閃青,部分仿明代的蘇泥勃青,但不是用進口料,而是用人工點染,使之暈散。民窯器發青帶灰,足根圓,圖案呆板。雍正時,唐英督造的青花釉裏紅,顏色掌握自如,色澤鮮豔,紅白相映,俗稱唐窯。
    5.
紋飾:康熙後期開始,偏重於圖案化,刻板,雍正時繼續。紋飾有仿明代的雲龍、雲鳳、雲鶴、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花托八寶、貫套紋等,線條纖細。民窯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蓮等。梵文扁長,圖案化。扁體梵紋猶如藏文,呆板。人物畫有漁耕樵讀,以男為多;棋琴書畫以女為主。
    6.
款識:青花瓷上以楷書為多,“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偽託款,以仿成化、宣德為多。民窯常見方塊款、肥皂款、豆腐乾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後期乾隆前期都有。


.乾隆時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
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無所不包。有日用器、陳列品、文房四寶、祭祀用品,還有印盒、小瓶等。
    2.
工藝:比康熙時有所突破,常見有粉彩轉心瓶,青花五孔雙活環瓶。嘉慶時有活環,但有搭釉現象,乾隆時都無搭釉,雙環活絡。大件器,不變形,工整,厚薄勻稱,成型線條生硬,不及雍正時柔和。
    3.
胎釉:堅致細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細瑩潤,光澤好,部分仿康熙漿白釉。民窯有灰青釉。
    4.
青花:前期繼承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鮮豔,但圖像清晰,呈色穩定。漿白釉,康熙細,乾隆粗。乾隆色鮮,康熙青灰。漿胎青花,份量輕、有開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紋。還有玲瓏青花加彩、胭脂紅青花。
    5.
紋飾:官窯繁複。後期以吉祥圖案為主要圖案,如百鹿、靈芝、團形篆書壽字以及山水、風景等。
    6.
款識:篆書款增多,楷書款減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與嘉慶時期青花的比較:
    1.
造型:乾隆輕薄靈巧,厚的也勻稱。嘉慶厚重笨拙。
    2.
工藝:乾隆細緻,講究修胎,圓足,露胎不多。嘉慶粗糙,不講究修胎,足滾圓少,尖狀多,露胎也多。
    3.
胎釉:乾隆胎質堅致細密,釉色細白光潔。嘉慶胎質粗松量輕,白中閃青,光潔度差。
    4.
青花:乾隆鮮麗純真。嘉慶灰暗,色不穩定。
    5.
紋飾:乾隆繪畫工細、題材仿古多。嘉慶繪畫粗糙、題材吉祥圖案多。
   
總之,嘉慶以後,經濟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緒時,青花一度好轉。根據清宮檔案,光緒結婚時,燒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記載:“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



.嘉慶以後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
造型:厚重笨拙,線條生硬。瓶罐有飾耳的製作方法,如夔鳳耳,蝙蝠耳、獅首耳、雙龍耳、鹿頭耳等。新的品種有:青花鄧罩、藥瓶、臉盆、壁瓶、痰盂等。
    2.
工藝:粗糙,足根圓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勻。
    3.
胎釉:胎質細緻而脆,密度不強,硬度不夠。釉色細薄,不夠滋潤。道光時釉面有波浪紋、不平整,光緒時部分有桔皮紋。
    4.
青花:發色鮮豔少,白洋閃灰多,個別閃灰褐色。總的特點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較薄。出現洋藍,呈色漂浮刺目。
    5.
紋飾:不夠精細。吉祥圖案流行,勾蓮圖的盤碗較多,福祿壽三星圖,始于雍正,同治、光緒時增多,蝙蝠、壽桃、麒麟送子,還有五福捧壽(團壽字)。道光後,帶有瓜蝶畫在一起,意為瓜迭綿綿。還有金魚、鴿子、狗、貓等。
    6.
款識:帝王年號款。嘉道時楷篆兩用,鹹豐後多為楷書。圖記款,有蝙蝠、壽桃、百結等,各朝而異。嘉道時畫雙蝠,道光咸豐時蝙桃各一,咸豐時二壽桃,同治時一壽桃,道光以後有百結。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南京博物院陶瓷研究員張浦生


---引自收藏家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