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府款卵白釉模印龍鳳紋盤(口徑16.3公分 高4公分)


































 


 


下載拍賣圖片---元樞府款卵白釉龍鳳紋小足盤









 


15-84.一件元?樞府款卵白釉模印龍鳳紋盤的收藏(99.3.7)


    


        此次賣家是來自大陸單幫的夫妻檔,約十年前就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中擺攤,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由先生專門回大陸找貨,攤位主要由妻子看顧,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有賣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普通的骨董。夫妻倆為人隨和,開價實在,認識十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多少買些品相還可以的老件文房小品,不過均是物超所值的幾千元普通等級,從未看到過萬元以上較精的中上等級文物。


 


           (99.3.7)本週六玉市文物之旅,在其攤位上看到這件樞府款卵白釉模印龍鳳紋盤,盤體勻薄,盤面曲線圓滿優美,胎土潔白。盤中模印龍紋,外圈模印雙鳳紋,紋飾繁複,因釉層厚,紋飾不太清晰,盤外圈上有對稱的樞府”2字。根據個人所知樞府為元代軍事最高機構,落樞府款瓷器為其所訂製官用瓷器,因其釉色白中閃青,恰似鵝蛋青色,故名卵白釉。檢視釉面呈現出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也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釉面上有自然汙垢雜質附著,盤內有一圈黃色土沁,有歲月滄桑感,由外表觀察應是老件,而非新品。但究竟是到代真品,還是舊仿?則因從未收藏及上手元代樞府款卵白釉,無法確定。於是提出質疑及詢價,她表示是出土瓷器,此盤所開價位,若為元代卵白釉樞府瓷,則算相當便宜,若為舊仿,損失也算不很大。此賣家雖認識10幾年來,從未見到較精的中上等級文物。但他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所販賣瓷器雖等級不高,為較粗糙的民窯製品,但都是開門老件,而非新仿製品,一看就可看出的確是來自大陸鄉下貨色,此盤不無可能是來自鄉下出土瓷器,若是就撿漏了。因索價不高,姑且以8折議價收下碰碰運氣吧!


 


          回家後以洗馬桶的潔瓷加以浸泡後,再以較老舊鬆軟的美國菜瓜布小心清洗,以清水沖乾淨,再用毛巾擦乾。我向來專收清代及民初彩瓷,對此方面較有心得,但對元代樞府款卵白釉瓷器未曾收過,相當陌生,台灣地區博物館所藏也太少,連遠觀機會都沒有,而現貨市場及藏家手中元代樞府款卵白釉瓷器也從未見過,親自上手。雖然沒實際見過,但從瓷器書籍及網路搜尋,得到一些鑑定要點知識。綜合各瓷器專家鑑定元代樞府款卵白釉瓷器的特徵,從造型、釉色、釉面、胎土、底足及紋飾六方面逐一來比對判斷:


1.造型:元代卵白釉器式多為碗、盤及高足杯(碗),器型皆製作大氣,器壁下部弧線豐滿,壁牆厚實。


此盤口部至折腰處,胎體厚薄適中,折腰下部稍厚重,底足較小而高,造型莊重大方,為元代典型之盤器。此盤口徑16.3公分,高4公分


2.釉色: 元代卵白釉,因釉色白中閃青,恰似鵝蛋青色,故名。釉色以白乳濁色為基調,白中微泛青,釉色勻淨,釉呈乳濁感,光澤溫潤。


此盤釉色白中微泛青,符合元代卵白釉釉色。


3.釉面: 乳白釉由於透明度低,釉層厚,具有失透感,釉質細潤,釉汁勻淨細膩,狀如凝乳,色似鵝卵,靈潤若玉。


此碗釉面符合此特徵。此碗釉面沒有任何開片,釉面有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也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經以潔瓷清洗釉面雜質汙垢,呈現出比原先較亮光澤。盤內有一圈黃色土沁,有歲月滄桑感。


4.胎土:瓷胎的特點也是鑒定的一個重要依據。元代卵白釉坯料同元代至正型青花瓷一樣,用的是景德鎮品質最好的高嶺麻倉官土,燒成後胎質潔白堅緻而潤膩,微有孔隙,手頭適中,敲聲清越。此盤底足露胎符合此特徵。


5.底足:圈足小,足壁厚,圈足修削精細規整,足內無釉,底足露胎,足底平切,內牆外傾,從足牆內根至外底內心處逐漸收刀,形成足外底中心乳釘狀突起,可見粗獷有力的拉坯旋紋,底足露胎處有淡淡火石紅現象,正是樞府釉瓷在製作上的特徵。


6.紋飾: 元代卵白釉器式多為碗、盤及高足杯(碗),內壁皆有模印紋飾,以龍紋、鳳紋、孔雀紋及纏枝花卉紋常見。製模精細,印花凹凸適度,印紋流暢自然、生動活潑。但乳白釉由於透明度低,釉層厚,具有失透感,花紋渾濁不清,影響了刻印紋飾的清晰。


此盤中央模印龍紋,外圈模印雙鳳紋,紋飾繁複,因釉層厚,紋飾不太清晰,盤外圈上有對稱的 “樞”、“府”二字相對清晰。


 


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此樞府款卵白釉模印龍鳳紋盤從造型、釉色、釉面、胎土、底足及紋飾六方面上,大致能符合瓷器專家鑑定元代卵白釉樞府瓷器的特徵。但因未曾收藏過元代卵白釉樞府瓷器,也沒在藏家手中及現貨市場見過,有的只在故宮博物院透過玻璃櫥窗欣賞,及透過網路及瓷器書籍看到其圖片和得到一些鑑定要點知識,從未親自上手過。礙於個人眼界限制,不敢冒然隨便論斷其真假,特就教於對元代卵白釉樞府瓷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簡論元大都遺址出土的瓷器


     卵白釉,因釉色白中閃青,恰似鵝蛋青色,故名。又因器物上有對稱的樞府”2字,故又稱樞府釉。用這種釉燒成的瓷器,在元大都遺址或墓葬中都有出土。主要器型有碗、盤、和高足碗等,尤以折腰碗最具典型。卵白釉與青白釉還有不同,它是一種乳濁釉,釉中CaO的含量減少,Na2O的含量增大,故釉多呈乳白色。釉質緻密,比青白釉要厚一些,而且較為柔潤。卵白釉瓷大多數是印花裝飾,題材常見的有雲龍紋和纏枝花卉兩種。乳白釉由於透明度低,釉層厚,具有失透感,花紋渾濁不清,影響了刻印紋飾的清晰。儘管如此,人們對樞府瓷的評價還是比較好的。明曹明仲《格古要論》中就記有: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的評價。像卵白釉凸花纏枝蓮紋碗,內壁印纏枝蓮紋,因釉層厚,紋飾不太清晰。碗內兩邊對稱的印有”2字。釉汁細潤,白中閃青。碗圈足小,底足露胎,足壁厚,削足規整,足內無釉,底心有乳釘狀突起等,正是樞府釉瓷在製作上的特徵。樞府是樞密院的簡稱,是元樞密院在景德鎮窯定燒的瓷器。這類瓷器不一定全是宮廷或官府專用,其中一部分是民用或外銷。1984年安徽歙縣元窖藏,出土一批印有樞府”2字的卵白釉瓷,在韓國和南海地區一些國家也發現帶有樞府字銘的卵白釉瓷就是例證。這種卵白釉樞府器唯元代獨有,也是元代最具典型性的器物。元景德鎮窯卵白釉瓷的燒制成功,為明永樂甜白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來源:《收藏家》---馬希桂


 


 


元樞府釉瓷的時代特徵


馬廣彥


          白釉瓷器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據河南安陽考古發掘資料證實,在西元六世紀北朝時期的範粹墓中已出土了成熟的白瓷器物。隋代的白瓷品質更高,到唐代則形成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生產窯群,人們稱之為邢窯系,白瓷成為北方地區瓷窯生產的主要品種,出現同南方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系統相對峙的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至宋代以前南方雖以燒制青瓷為主,但從五代開始,江西景德鎮的黃泥頭、梅勝亭、石虎灣等地也都開始燒制白瓷,是江南地區最早生產白瓷的窯場。不過由於釉料配方等多方面原因,景德鎮兩宋白瓷釉汁透明度高,顏色白中泛青,積釉處呈淺湖藍色,瓷界遂以影青映青青白瓷等稱呼。

     
    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崇尚白色,白釉瓷器備受重視,元代景德鎮在兩宋青白釉(影青釉)基礎上,創燒出更有白度、釉汁豐厚、肥潤若脂的白釉品種,因其白於影青,色若鵝卵,故稱卵白釉。這是中國白釉瓷史上一次承前啟後的質的飛躍,由此,才為明代永樂甜白瓷和以後的明清白釉瓷奠定了基礎。卵白釉瓷在元代的燒造數量是相當巨大的,其遺物不但遍及南北方各地,甚至經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遠銷現在的日、韓、東南亞及西亞和歐洲。當然,兩宋流行的青白釉在景德鎮並未斷燒,雖然它還保留著傳統的釉色和刻花工藝,但是紋飾已經完全是元代的特點了。

     
    元代景德鎮燒制卵白釉器的瓷窯,主要分佈在流經景德鎮的昌江支流南河兩岸。南河北岸窯區燒制的是普通中低檔民用產品,胎質較粗,釉色青黃不勻,製作不太規整。南河南岸湖田、劉家塢一帶的瓷窯制瓷水準高,除燒制其他品種瓷器外,還專為朝廷官府燒造定燒瓷器,並且在印花模具中特意刻制上樞府太禧東衛等官府簡稱字樣,昌江等產地名稱字樣,天順年造紀年款字樣或者福祿福壽等吉祥語字樣。樞府是元朝中央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的簡稱,太禧是元天曆二年(1329年)設置的專掌朝廷祭祀活動的太禧宗禋院的簡稱,東衛可能是京城或者附近衛戍軍事部門的簡稱。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元代卵白釉瓷器中,凡有以上軍政官府、產地、紀年或吉祥語銘文的,應視作官窯白釉瓷器。樞府釉瓷就是人們對這種元朝卵白釉官窯瓷器的代稱。              


綜合起來,應當具備以下時代特徵:


一、坯料同元代至正型青花瓷一樣,用的是景德鎮品質最好的高嶺麻倉官土,燒成後胎質白而潤膩,微有孔隙,手頭適中,敲聲清越。


二、釉汁勻淨細膩,狀如凝乳,色似鵝卵,靈潤若玉,積釉處泛湖藍色。


三、器式多為碗、盤及高足杯(碗),內壁皆有模印紋飾,以龍紋、鳳紋、孔雀紋及纏枝花卉紋常見。


四、制模精細,印花凹凸適度,印紋流暢自然、生動活潑。


五、碗、盤、高足杯(碗)類器型皆製作大氣,器壁下部弧線豐滿,壁牆厚實。


六、圈足小,足牆厚,足底平切,內牆外傾,外底不施釉,從足牆內根至外底內心處逐漸收刀,形成足外底中心乳釘狀突起。


七、圈足修削精細規整,因在匣缽底部墊沙仰燒,圈足邊沿常有少量粘沙,底足無釉處常出現因沙質成分而形成的鐵質紅褐色或黑色細小斑點。


     對於元代景德鎮卵白釉瓷器,古代文物鑒評家曹昭在其《格古要論古窯器論》中有評價說:元朝燒小足印花,內有樞府字者高。新燒大足素者欠潤。曹昭的生卒年月筆者未曾詳查,但他的《格古要論》一書在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寫成問世,說早他是元末明初人,最晚也應是明洪武朝初年所生,反正他所生活的時代距元代不遠,對元代和明初景德鎮白瓷的看法應當說是比較準確可信的。曹昭所說的元朝燒小足印花,內有樞府字者高,正是對元卵白釉瓷器中的高檔精品樞府釉瓷的正確評價。請注意,曹昭在這個評價中對樞府釉瓷加上了重要的、具有鑒定標準意義的特點,是小足有字的印花瓷器,而不是大足素白瓷器和普通的小足印花瓷器。他說的新燒大足素者欠潤,應當是對明初所燒沿襲元代大足無印花卵白釉民窯白瓷的針砭。


    樞府釉瓷中,印有樞府二字的數量較多,相比之下,其他銘文的樞府釉瓷就更為珍貴。據著名古陶瓷學者、北京故宮博物院葉佩蘭研究員1998年問世的《元代瓷器》一書統計,太禧銘印花盤傳世僅有3件;東衛銘印花盤僅有1件,是廣東省博物館的藏品;天順年造款印花盤僅有1件,為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昌江銘印花碗和福壽銘印花碗各僅1件,由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珍藏;福祿銘樞府釉瓷器當時已知的也僅有4件,其中國內3件,即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一隻福祿銘雲雁紋大碗,浙江杭州窖藏出土的一隻福祿銘雲龍紋高足杯,新疆霍城出土的一隻印花盤(殘),還有一隻就是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福祿銘碗。此後這些年來,在古瓷專家和收藏愛好者的關注下,目前為止已發現福祿銘樞府釉瓷完整器和殘器共約十多件,估計今後還會新發現一些,但數量不會很多。


---引自西安新聞網


 


 


卵白釉瓷是元代瓷器中較為珍貴的一個品種,是當代饒州窯即景德鎮官窯燒造,故又稱之樞府瓷。卵白釉瓷的釉色乳濁失透,白而帶青,即不夠純白而微現青灰,如同鵝蛋一樣的色澤。卵白釉瓷的釉色,是對影青瓷的釉色加以提高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做法就是努力降低影青瓷釉水中的含鐵量,提高釉的白度,向白瓷方向發展,形成從影青瓷到明代永樂時期的甜白瓷中間一過度產品,其釉色白度已大大超過影青瓷,但還遠沒有達到甜白瓷之白色程度。卵白釉瓷或稱樞府瓷常見的器型有盤、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皿,盤為淺圓形。碗的造型主要有兩種:一是小足、平底、敞口、深腹、折腰、俗稱“折腰碗”;另一種敞口外撇、深腹、下腹部圓鼓、小圈足、尺寸較高大、已達到普通碗的規格。高足杯足部較矮,上下粗細相差很小,足部外撇,與足部相比較,杯體轉大、深腹、狀如小碗,故又稱為“高足碗”。這些器物總的造型特點,與影青瓷相比較,胎體較厚,器物上腹部胎體厚重,釉面明亮不如影青瓷,其裝飾採用壓模印花手法,紋飾在器物之內壁或內底,器物外壁一般為素面,印花內容單調,紋飾主要為雙龍紋、纏枝菊花紋、團菊、蓮花紋等,器物內壁印花中間往往印有對稱的楷書字款,內容為“樞府”或“太禧”、“福祿”等,整體顯現出元代瓷器的時代風格與特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