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3.在玉市同一賣家所購得的幾件木雕文房及老印石篆刻的收藏 (98.12.26)


   


          此次賣家是在十幾年前在光華玉市中期認識,陳先生是來自大陸單幫客,兄弟倆輪流回大陸找貨,另一人就留下在玉市擺攤,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賣的是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普通的骨董,偶爾可以找到物超所值的中等級骨董。陳先生兄弟倆四十幾歲,可能因文革影響,文化水準只識字,對於有落款文物從來就不去查其名頭資料,也從來也沒有聽其介紹那件是名家作品,總是抱著進價多少加合理利潤要賣多少。兄弟倆為人隨和,開價實在,認識十幾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多少買些品相還可以的老件文房小品,不過均是物超所值的普通等級,偶而是可找到小名家中等文物,難得看到較精文物。


 


          此次哥哥上週才從大陸進貨回來,弟弟又到大陸找貨去,新貨本週剛上架,有一些老的文房小品可供挑選。不過發現其攤位上擺放的,已逐漸被新仿古品所代替,銅爐大部分是現代新仿品,竹雕部分筆筒、臂擱、香筒幾乎都是新仿作舊。倒是木雕文物及印石篆刻部分中雖真假雜夾,但還有不少老件,需用心仔細查看,於是挑選三件木雕及三件印石篆刻。詢問價位,要價並不高,若弟弟議價8折一定成,但哥哥個性較硬直,最後一起算僅議價9折成交。回來整理乾淨後,找有落款的資料,找到了幾件,算是物超所值。


     


W79清眉山款(宋峨源)酸枝木雕印泥盒


 看到此印泥盒,眉山落款所吸引,之前曾購藏過一件黃楊木小筆筒也有此眉山落款,知其為清晚間雕刻名家。看陰刻蘭花圖及隸書詩文雕工流暢,符合名家格。但整個印泥盒外表被上了一層褐色漆,正面陰刻落款及蘭花圖凹陷處都被褐色漆填滿掩蓋,無法由陰刻部分及木質表面風化情況,來判斷新舊及年代,正面因長期使用部分干漆脫落,再上褐色漆掩飾,變成斑剝不一的褐紅色,品相很不好。到底是老件原本就上漆,還是新品上漆作舊仿古,無法辨認。向賣家提出質疑,他表示收到就如此,應是老件。詢問價位,要價並不高,看陰刻蘭花圖及隸書詩文雕工流暢,符合名家格,決定賭一賭,於是經議價後成交。


 


         傳世清中晚期的少數竹木雕作品會上透明或褐色干漆,到底是作者還是收藏者所為不可考,目的在可以防止蛀蟲及濕度變化造成竹木雕製品開裂,但因有透明或褐色干漆隔絕,所以無法再把玩讓其更色皮加深、包漿更濃,所以一般買家比較不喜歡上了透明或褐色干漆竹木雕。但若上干漆已經是事實,只能接受,絕不可以用溶劑將透明或褐色干漆洗掉,因為若冒然將隔絕的干漆洗掉,將呈現出完全未受風化的皮殼及顏色,就像新品剛雕刻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


 


         此盒可能因長期使用部分干漆脫落,變成斑剝不一的顏色,再上褐色漆掩飾,整體品相不好,因此決定將全部褐色漆去除,於是以廚房廁所清潔馬桶及瓷磚,有除霉除菌效果的穩潔去霉劑,將其噴灑在表面,再以牙刷來回刷洗,發現流出褐紅色的水。但在表面留下部分干漆殘留無法去除,於是再用一種最強烈的去漆劑,將干漆去除,所呈現的是完全未受風化的皮殼及褐紅顏色,最後以乾毛巾擦乾晾乾,再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把玩,很快就恢復了包漿光澤,但顏色呈現出完全未受風化的褐紅顏色,就像紅木新品剛雕刻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


以放大鏡檢視其表面有牛毛紋風化收縮痕跡,是老件木雕才有的風化特徵,但表面卻沒有留下不規則深淺不一的長期使用自然磨擦痕跡,而是留下明顯的規則磨擦痕跡。判斷此印盒原先應為上干漆,因長期使用磨損部分干漆脫落,造成斑剝不一的顏色。後來業者試圖去漆,用外力以類似美國菜瓜布擦拭去除所留下表面干漆,致留下明顯的規則磨擦痕跡。但去除到最後一半卻發現,其外表顏色變成完全未受風化的褐紅顏色,於是不再去干漆,而是直接以褐色漆掩飾外表,成為後來作舊外觀。


大凡竹木收藏同好均喜歡收藏皮殼包漿開門竹木文物,此種竹木文物開門沒有任何爭議,但目前少見且價昂。我近年來倒是喜歡購置此種雕工細緻傳神,外表明顯人為作舊過,但實際上由細部微觀,卻是老件掉漆或磨損所再加褐色蠟及漆掩蓋的竹木雕,因此種竹木雕不開門有爭議性,才可能讓真正內行藏家有空間,能讓其慧眼識英雄以低價取得級數不錯的老件竹木雕文物。不過藏家得先練就火眼金珠眼力,能在衆多作舊新仿竹木文物中,分辨出何者才是那少數真正老件後加漆?















       宋峨源[清]字眉山,浙江嘉興人,諸生。精篆書,又善刻竹,與殷雲樓(樹柏)、費子苕(丹旭)、陳蓮汀()友善,所刻扇骨文房各品,皆數君所書畫。惜年僅中壽,故流傳極少。

 


W80清木雕圓水盂









 


 



W81清黃楊木雕樹幹長盒









 


239乾隆乙亥(1799)項朝虆款高山硃砂雕獸鈕方印











 


(印文翻轉-恨古人不見我)


 

     項朝虆1741?-?,字壽芝,號秋鶴,活動於乾嘉年間,浙江杭州人,乾隆54(1789)進士,篆刻宗蔣仁法,有奇才,頗得蔣氏推許,所屬款字亦神似蔣仁。


 


 


240己未(1919)老缶款(吳昌碩)芙蓉雕獸紋長方印4-1(印文翻轉-南山有繼)









 


(印文翻轉-南山有繼)


 



晚清藝術大師吳昌碩生平


      吳俊卿(1844--1927),浙江省湖州安吉縣鄣吳村人。父親吳辛甲是清朝的舉人。母親姓萬。原名俊,初字香補,中年更字昌碩,民國元年以後以字行或署倉碩、蒼石,別號缶廬、老缶、缶道人、苦鐵、破荷、大聾、酸寒尉、蕪菁亭長、五湖印芒等。他是晚清最後一位傑出的大藝術家,在詩、書、畫、印等方面,超絕古今,自成一家,成就極高,其流風餘韻一直到當代。他的青少年時代曾曆盡饑寒,但對藝術的追求卻從末停止。雖曾在五十五歲那年當過安東(江蘇漣水)縣令,但一個月以後便辭職了。
  


        他的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的影響,上追秦漢璽印,尤能貌掘氣盛地作石鼓文,以璽印封泥、磚甓---瓦及碑碣等書體融入書法、繪畫、篆刻的創作。篆刻用刀化錢松、吳讓之的刀法為一種新的刀法,鈍刀硬入,使他的創作別具一種古拙渾厚、蒼勁鬱勃的氣息,有別於他之前的任何一位高手,實在是一位食古能化、自出新意的大家,其印譜有《削觚廬印存》、《缶廬印存》、《吳昌碩印譜》等行世。    


 


         1860清朝發生太平天國之亂,當時吳昌碩17歲,在戰亂中家破人亡,僅有他與父親逃到了山中的石蒼塢,這也是後來他稱自己「昌碩」的由來,後來戰亂平息後,父子兩人定居於吳城蕪園。


         在21歲時,也就是1865(清同治八年)吳昌碩考取了秀才,之後開始以篆刻為生。


            1872,他前往江浙一帶,一邊遊歷一邊替人刻印謀生,31歲後,移居蘇州,閱歷大量金石碑文、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後來於1904杭州孤山創辦了「西泠印社」,結交了不少好友,也開始稱自己「五湖印丐」,他曾說自己30歲時學寫詩,50歲才學畫。對他的畫風影響最大的可能是任伯年


         吳昌碩在32歲時,曾在江蘇省擔任安東縣知縣,不過只做了一個月。


         後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並進,晚年風格突出,成為一代宗師。


          吳昌碩藝術最大的特色是篆文的書法,藝評家多稱其雄厚、凝煉遒勁,貌拙氣酣,勁道十足,極富金石氣息。他的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錢松、趙之謙等人影響。他將篆刻時的刀法融入了書法當中,頗受到世人的好評。在繪畫上面,他也慣用「寫」的風格來繪畫,所以吳昌碩畫的花卉木石,筆力厚重老辣,力透紙背,又縱橫恣肆,氣勢雄強,就連構圖也類似書法的佈局,有藝評家認為他多採用「之」字與「女」字來佈局;他的另一個特色是很喜歡在從紙張中間開始繪畫。在中國藝術史上,他可能是少數的金石書畫皆能融合一體的藝術家。


          在清末民初的中國畫壇上,吳昌碩的地位甚高,並形成了「吳昌碩流派」,也影響了民初許多畫家如齊白石潘天壽等人。他晚年定居於上海,被後世歸於「海上畫派」,2005年他的作品《花卉十二條屏》,售價為美金200萬元,是近代最高價的海上畫派作品。


         吳昌碩在日本也享有很高的藝術聲譽,贊為唐後第一人。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廬曾向吳昌碩請教,日本書畫界對吳昌碩也極為推崇,專門鑄造吳昌碩半身銅像,贈西泠印社陳列。在吳昌碩誕辰160年之際,東京銀座美術館舉辦吳昌碩書畫展,展出了收藏與日本的吳昌碩書畫作品。


         在民初畫家有「三石」的稱號,分別為齊白石、傅抱石、還有吳昌石。也就是指吳昌碩。著有《缶廬詩存》、《缶廬印存》、《吳昌碩畫集》等。


----引自維琪百科


 


        沈曾植(18511922), 字子培,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善山水、花卉,書法尤負盛名。他深諳古今律令,精研西北史地,學識淵博,乃光緒元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總理衙門章京、安徽提學使,清亡後為遺老,寓居上海,號其樓為海日。海內學者常往商討學術。王國繼譽之為繼往開來的大學者。其又工書法,早精帖學,得筆于包世臣,壯年嗜張裕皒;其後由帖入碑,熔南北書流於一爐。寫字強調變化,抒發胸中之奇,幾忘紙筆,心行而已。章士釗評其為奇峭博麗


 


241乾隆丁丑(1757)敬身款(丁敬)壽山石雕辟邪長方印











 


(印文翻轉-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丁敬(1695—1765年)字敬身,號鈍丁,又號硯林、梅農、清夢生、玩茶翁、玩茶叟、丁居士、龍泓山人,硯林外史、勝怠老人、孤雲石叟、獨遊杖者等別號,浙江錢塘(杭州)人。自幼家貧,以賣酒為業,終身淡薄功名不願仕宦,博學好古,精於鑒賞,對秦漢銅器、寧元名跡,珍本秘笈,能辯識其真贗,只要有能力,他都傾囊而收之。


 


        終生不仕,在揚州、杭州兩地與文人相交往,與金農友善,常相唱和。。工詩善畫,喜收藏金石碑版,尤精篆刻。其篆刻師承漢印,旁涉文彭、何震,善用切刀、碎刀,字畫鋒棱具見,古拗峭折。又善於章法佈局,其字或方或圓,方圓結合,變化較多,風格古樸渾拙 。其印章邊款多為楷書 ,單刀直刻 ,古趣盎然,深得文人喜愛 


 


       丁敬詩造語奇堀,最工長篇;一生清貧,又好金石,工篆刻,家富收藏,篆刻宗秦漢,又不囿成規,擅長以切刀法刻印,蒼勁質樸,獨樹一幟,開浙派之先河,為時所稱。印譜為西泠八大家之首,海內奉為圭臬。善寫梅,亦擅蘭、竹、水仙。著有《龍泓山館詩鈔》,《清史列傳》,《武林金石錄》,《硯林詩集》等傳於世,其印收入《 西泠四家印譜》。浙派興起於清代中葉,與皖派一起被稱為清代最主要的兩大流派,其開山祖就是丁敬。


 


         施學韓,字禮耕,號石泉。仁和人,進士,學濂弟,諸生。工詩畫,嘗自寫《山蔭齊舫圖》,杭世駿(堇浦)為之題句。有《南湖草堂集》。---《清畫家詩史》記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