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竹留青雕秋江垂釣圖筆筒





























 


 


15-47.一件清末竹留青雕秋江垂釣圖筆筒的收藏(98.11.21) 


      


         此次賣家溫先生大陸人,其父親二十年前就從事大陸跑單幫,在建國玉市擺攤,後來在台中定居,約十年前溫先生因取得在台身分服完兵役後,就改由年輕的溫先生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每週六固定擺攤,其父親則專門到大陸找貨,從初期到民家直接進貨,到透過文物販子及從文物市集找貨,甚至骨董民藝店都是進貨管道。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有賣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普通的骨董。


 


          溫先生為人隨和有禮貌,常叔叔長叔叔短招呼人,開價實在能打九折已是極限。認識十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多少買些品相還可以的老件文房小品,不過均是物超所值的幾千元普通等級,未曾見過萬元以上較精文物。後來買了幾件清末民初內畫鼻煙壺及粉彩鼻煙壺,以及幾件近代白地畫琺瑯彩鼻煙壺。如此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有沒有新進較精貨色,連續三個月均無所獲。直到(98.10.24)購得大雅齋款粉彩黃地花鳥圖水盂。


 


          (98.11.21)到其攤位瀏覽,發現此件竹留青雕秋江垂釣圖筆筒,覺得留青山水圖雕工不錯,吸引了我的眼光,於是拿起來詳加檢視,留青山水圖雕工細緻流暢,外表已有皮殼包漿,筆筒上下斷面為污垢所掩蓋,只能隱約見到露出竹絲斷面的點狀,不是有很明顯突出,由外表大略觀察應是老件,而非新品。整體判斷應是清末至民初的製品。


 


         於是問其年代新舊,回答當然是老的,其父告知此件為清末民初的製品。再問其價位,其開價如為清末民初老件,為合理稍偏低價位,但若只是早期製品,則並不算物超所值,值得收藏。此次覺得比預期的他平日所會開出價位還高,平日其對價格蠻堅持,只能九折價。於是以皮殼包漿帶黃色皮,及其斷面竹絲的點狀沒有明顯突出,認為年代不到清末民初,應是早期製品,只能接受早期行情價位,所開一半價格,並撂下話---若不賣,樂觀其能賣得較高價格,但下次若還未賣出,再找我買就要考慮重新出價,最後他說還沒開市,第一筆生意就開個好彩頭願意賣。


 


         竹雕經長久傳世使用,常在斷面表面留下污垢,使得無法見到竹絲斷面的點狀,來判斷年代。於是以美國菜瓜布沾洗碗中性洗碗精,小心來回清洗筆筒上下斷面,使其污垢去除,再沾清水清洗,但切忌浸泡水,使其露出竹絲的點狀,然後以乾淨毛巾擦乾,再以豬鬃毛刷來回刷動,其色澤及光澤逐漸恢復。


詳加檢視:


1. 看其色皮是帶黃色,具皮殼包漿,應為清末民初色澤。


2.留青秋江垂釣山水圖,雕工細緻流暢,構圖有文人味,沒有絲毫匠氣。其落題款---秋江垂釣行草雕刻細緻流暢,印款---戚,應是作者款,可惜不知何人所刻?


3.再以放大鏡檢視其斷面,其竹絲的點狀已有突出,稍帶晶瑩琥珀色,並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根據個人獨到的竹雕經驗判斷---這是清晚期竹雕的特徵。


 


整體評估:


         此此件竹留青雕秋江垂釣圖筆筒由帶黃色色皮及稍微突出的竹絲點狀,判斷為清晚期製品,其留青秋江垂釣山水圖雕工細緻流暢,構圖不俗,及落題款---秋江垂釣,行草雕刻流暢,整體沒有絲毫匠氣,為具名家格作品,算是物超所值。


 


 



留青陽文工藝


         留青陽文也稱皮雕。所謂「青」是指竹幹外皮的青筠,俗稱「竹青」,只有薄薄的一層包在竹肌的外表;一般竹雕刻總是將這一層竹青削去,而在厚厚的竹肌上雕刻,使在竹肌單一的色調中產生深雕、淺刻、鏤空的變化,若是將竹青留下來,就稱為留青。留青技法將紋飾以外的竹青薄薄的削去露出竹肌,只留下需用的竹青高起為花紋,竹青細滑如玉,竹肌則有一絲絲的纖維痕;竹青色淺,年久則呈微黃色,竹肌年久日漸深褐色;利用竹青與竹肌兩者在色澤、質理上的差異對比,達成浮現主題的效果。印文中,凹下的字稱為陰文,凸起為陽文,因此利用竹的的青筠淺浮雕出圖案來,便稱為留青陽文。


   


         留青陽文雕刻圖案紋飾,在竹青中極富變化,因青筠可以全留、可多留、可少留、可不留的差別。留得愈少愈薄,竹肌的顏色愈外泛,故可藉全留、多留、少留、不留,而生褪暈分層次;明暗濃淡因景而施,於是變幻詭譎,而色彩紛呈宛如墨分五色。


   


         留青技法種類很多有:留青陽文、留青陰文、全部留青、局部留青。留青陰文是留出一塊竹青,在竹青面上雕刻的紋飾仍是陰刻;全部留青是運用竹青留厚留薄,而生褪暈分層次;局部留青只是在一個竹器的局部搭配留青。明朱纓代表性作品「劉阮入天台圖竹雕香筒」,則運用局部留青、高浮雕、透雕、淺刻、等多種技法,呈現多層次藝術效果。一般常將留青技法稱為留青陽文。


   


        嘉定地區留青技法代表性作品有:明朱纓局部留青作品「劉阮入天台圖竹雕香筒」、現代王樂平「留青山水人物筆筒」、現代張偉忠「留青水仙插屏」、現代蘇玉蓉局部留青作品「淺浮雕玉簪花臂擱」、現代蔣玉銘「留青書法《石渠記》


插屏」等作品。


    


        留青陽文傳世品明清時期很少,目前較早作品有: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藏明末于蒨留青陽文臂擱;清張希黃與尚勛均以擅長留青陽文技法而聞名,但生平或活動地區都不詳,無法確認是否與嘉定地區有關連。民國時期江蘇常州的徐素白(19091975)、浙江南潯的金西厓(18901979)、江蘇蘇州的支謙(字慈盦1904 生)等名家均擅留青陽文技法,風潮所及現代嘉定地區竹雕刻家很多擅於留青陽文技法。薄地陽文與淺浮雕盛行於清初,以王易、吳之璠、朱文友等人雕刻技法最為高超。到了清代晚期淺浮雕也稱為薄地陽文,但一般技法不高,無法有效呈現分遠近生層次的效果,傳統善用之遮掩壓疊,能分遠近生層次的薄地陽文幾乎瀕臨絕跡。


   


      


此文引用好友 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有意進一步更深入研究同好,歡迎自行前往下載,


論文下載網址: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研究生:梁俊棠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zh-TW&q=%E5%98%89%E5%AE%9A%E6%B4%BE%E7%AB%B9%E9%9B%95%E5%88%BB%E8%97%9D%E8%A1%93%E4%B9%8B%E7%A0%94%E7%A9%B6--%E6%A2%81%E4%BF%8A%E6%A3%A0&btnG=%E6%90%9C%E5%B0%8B&l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