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粉青釉鬲式琴爐



































 


 


去除褐色漆---老件竹根雕彌勒佛



















 


網拍下載---原上褐色漆老件竹根雕彌勒佛












 


 



15-32.一件龍泉窯粉青釉鬲式琴爐及一件老件竹根雕彌勒佛的收藏(98.10.6-10.17)


 


          網拍文物有兩種類型,一種形態是以低價起標,不標示回答年代新舊,號稱標多少賣多少,不退不換,最具風險。另一種是傳統正常經營方式,賣家直接定出希望的賣出價格,買家透過議價方式與賣家取得雙方能接受價格成交,有部分是藏家早期所收藏釋出的賣場,或真正長輩所留下舊藏中,我曾收到幾件不錯的文物,都是賣方直接定出希望的賣出價格,經瀏覽到覺得文物等級不錯,要價合理比現貨市場便宜,透過一翻議價,及獲得鑑賞期後才成交。


 


          此次賣家是在兩年前以網路拍賣其父親收藏為名義的先生,其賣場各式各樣文物甚多,新舊雜呈。他賣場直接標出欲賣價格,不是低價起標賣場,少數看起來還不錯的文物,標價都比行情高太多了,因此只陸續買幾件定價不高一般等級的老件文物,覺得還算物超所值。觀察其成交評價還是以普通等級成交價萬元以下居多為,幾萬元記錄為罕見。後來在幾個不同帳號分別買過,才發現是此同一賣家所開賣場,詢問其原因,是怕在同一帳號賣場累積過多交易記錄,會被國稅局釘住科稅。他有的帳號賣場標明如不滿意可以提供換貨,但部分帳號賣場則未標示。成為熟客後曾經有過購買標明老件的文物,收到檢視後是沒有年代的新仿品,他爽快同意我到跨帳號賣場提供換貨,不過換得的老件還是新仿,他就主動表示可以退貨還錢,我覺得賣家很有誠意,不好意思讓他退錢,執意再換貨,卻第三度收到新仿,只好讓他退錢作罷!


 


  每天上網拍搜尋中國古陶瓷項目中,在104日就看到這件標題為---老件青釉鬲式爐的瓷爐上架,從照片看其粉青釉清淳滋潤及足底露胎現朱色火石及露灰胎,初步判斷應是龍泉製品,尺寸相當小巧可人,看其標題又為---老件青釉鬲式爐。於是列入追蹤名單,並查看此低評價新帳號賣場的評價記錄,當時並不知道為此一賣家所新開賣場。透過問與答詢問其到底老件有多老?有無入清?其回覆為其父親舊藏,他不是很專業,可以確定是老件,但無法判斷是否入清?判斷若能入清其要價合理,若有到宋龍泉算低價,但若新仿製品將血本無歸。於是提出此瓷器您也無法確定其年代,而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及仿古技術進步,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特別是古瓷器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新舊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要靠親自上手。我由照片無法確定年代,要求能否打8折含運費優惠割愛結緣?並給予鑑賞期。賣家爽快回覆可以8折含運費優惠結緣,不滿意提供換貨服務。於是下標,匯款後翌日就收到瓷爐。


收到後詳加檢視:


1.造型: 鬲爐造型端莊古樸,高6釐米,口徑6.5釐米,相當小巧可人,雖小器卻有大樣,細節處一絲不茍。取樣於銅鬲造形,侈口折邊,短頸碩腹。腹底有等腰三足,三乳足向外斜伸,呈三足鼎立。肩部有一道出筋稜起弦紋一周,並接腹部三條直向至三足外側突棱。鬲式爐為禮器之變異形態,為南宋龍泉窯、官窯多見。


2. 胎土: 宋元龍泉窯胎土為帶青灰色,凡露胎處均會有在燒火時自然形成的橙色胎皮,行話叫火石紅。此爐胎體灰白,堅硬,足底露胎現朱色火石及露灰胎,符合宋元龍泉特徵。


3. 釉色及釉面: 施粉青釉,釉面光滑肥厚,色澤清淳滋潤,有玉質感,粉青無紋片,釉層清澈晶瑩,色澤典雅,符合宋元龍泉釉色特徵。釉面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且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底足也順手不像新品粗糙會扎手。


 


          綜合以上分析判斷這件龍泉窯粉青鬲式爐,釉面光滑肥厚,色澤清淳滋潤,有玉質感,鬲爐造型端莊古樸,雖小器卻有大樣,釉層清澈晶瑩,色澤典雅,紋飾簡潔,給人一種堅實有力之感,充分表現了南宋龍泉窯高超的製瓷技藝。


 


(98.10.17)接著又在其另外帳號賣場搜尋到一件老件笑口常開彌勒佛竹雕,看雕工還很流暢傳神,於是列入追蹤名單,並查看此帳號賣場的資料,從所留手機號碼知道為同一賣家,看其中問與答對於其他買家的議價,均回覆此件已以低價起標無法任何折扣,透過問與答詢問其到底老件有多老?有無入清?其回覆是其父親舊藏,他不是很專業,可以確定是老件,但無法判斷是否入清?其要價不算高,只要早期老件就值回票價,就以老顧客要求起標價含運成交。


 


成交後匯款翌日中午就收到,詳細檢視:


1.人物表情細緻傳神,衣服縐褶雕工流暢,不像新製品匠氣十足。


2.老件竹根雕特徵為---經百年以上脫水,上手時感覺重量輕,像脫胎漆器一樣輕;新品感覺笨重,沒有輕巧感。此件竹根雕上手極輕。


3.老件竹雕經上長期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撫摸會扎手。此件竹根雕上手撫摸不礙手。


4.可惜外表上了一層褐色漆,無法看到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情形來判斷年代。


   綜合以上判斷此竹根雕應為老件,最少民國早期作品,詳細年代還是要看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情形來判斷。


    


         傳世的少數老件竹雕會上透明或褐色干漆,是製作者還是收藏者所為不可考,其目的在可以防止蛀蟲及濕度變化造成竹雕製品開裂,另外是古董商作舊要當有年代骨董來賣。但因有干漆隔絕,無法有再把玩空間,讓其更色皮加深、包漿更濃,所以一般竹雕藏家比較不喜歡上了漆的竹雕。我曾購買過一個上漆老臂擱,因年代風化造成部分干漆脫落,變成斑剝不一的褐黃色,使整體品相不好,於是以牙刷沾松香水逐步將整件臂擱來回刷洗,將全部干漆去除,結果呈現出完全未受磨損及風化的皮殼及黃色,就像新品剛雕刻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也曾購買一件上褐色干漆的周芝岩款竹雕蘆陵夜讀圖筆筒,將塗染褐紅色干漆去除,除了呈現出完全未受風化的皮殼及黃色,觀察其竹絲斷面點沒有任何凸出,才知道受騙上當了,根本是塗染褐紅色作舊的新品。


 


         因此竹根雕被褐色漆所掩蓋,無法斷確實年代,且臉部褐色漆有脫落情形很礙眼,加上有褐漆隔絕,無法有再把玩空間,讓其更色皮加深、包漿更濃。經一番思考斷然決定去漆回復本來面貌,於是直接拿出之前所購腐蝕性最強的去漆劑,因其此去漆劑是由二氯甲烷及特殊溶劑構成,對金屬無腐蝕性,不會損傷竹木材質。但有刺激性,戴上橡皮手套保護,小心翼翼以牙刷沾去漆劑塗滿整個筆筒表面,此去漆劑果然強烈,我使用松香水溶劑及香蕉水溶劑時,徒手都不會有刺激感,但手戴橡皮手套保護,非常小心以牙刷沾去漆劑塗抹時,手套以上未保護到的皮膚,不時有像針刺的刺痛感,立即停下趕快去沖洗皮膚,而且發現牙刷很快就掉毛。等了一陣子,再以穩潔清潔劑逐一噴灑,以牙刷逐一刷洗過,再沾水刷洗乾淨,發現竟然所有干漆全部清除,最後以乾毛巾擦乾晾乾。整個竹跟雕表面去漆後呈現出完全未受磨損及風化的皮殼及棕黃顏色,沒有任何包漿光澤,就像新品剛雕刻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


 


經檢視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


        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年代越久落差越大,百年以上老件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以上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有明顯破裂情形。


      新仿竹雕斷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此件竹根雕竹絲斷面的點,是有稍微突出竹肉,但不是很明顯,若依未上漆情形比對,年代應在清末民初。但此竹根雕上過干漆,長期被密封,只受溫度熱漲冷縮變化,並未受濕度溼漲乾縮影響,到底上漆的竹雕其竹絲斷面收縮會不會受到影響,影響有多大?其年代是否更早,到清中晚期,則不敢論斷。可供參考僅有一件嘉道年間竹雕名家方絜之榘平款竹刻詩文人物圖臂擱,其竹絲斷面的點,是有突出竹肉,但僅一件樣本,並不足為憑。


 


        根據個人經驗,去漆後的竹雕外表特徵,顏色較淺黃,表面沒有磨損痕跡,沒有包漿光澤,與新製竹雕幾乎沒有兩樣,如何分辨其新舊?只有從竹雕斷面著手,上過漆的竹雕斷面,雖長期被密封,只受溫度熱漲冷縮變化,並未受濕度溼漲乾縮影響,仍會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只是凸出情況並沒有同年代未上漆竹雕那麼明顯。因此個人認為,評估已去除干漆的竹雕年代,只能由其竹雕斷面來研判,而且應比正常的未上漆竹雕再高估些,因其長期受干漆隔絕,只受溫度熱漲冷縮變化,未受濕度溼漲乾縮影響,收縮情形會較小。


 


         接下來就要靠保養把玩功夫了,需要時常以黃酒塗抹在筆筒表面晾乾後,再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把玩,使其表面色澤逐漸加深,如此反覆保養把玩,可能需花幾年時間才能形成較深色澤。


 


 


 


 


  


 


 


 


 


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鬲式爐


 


          在古代青瓷乃至整個中國陶瓷歷史中,有一種青瓷不以華麗繁複的紋飾為炫耀,而以施釉肥厚、釉色蒼翠、淡雅溫潤而見長,追求一種含蓄內斂、大器天成的自然之美。其窯火延續千年,一直為世人,尤其是文人雅士所追逐賞識,這就是位於浙江龍泉甌江之畔的龍泉青瓷。


    


        龍泉窯始燒於三國兩晉時期,結束於清代,延續時間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係。


    


         浙江龍泉地區山嶺連綿,森林茂密,瓷土等礦藏資源極為豐富,甌江水穿流而過,使其不僅有充足的原料、燃料,還有便利的水路運輸,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早在三國兩晉時期,當地的老百姓取甌窯、婺州窯之製瓷經驗,開始燒製青瓷。


    


         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龍泉窯青瓷迅速發展起來。這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曾經為宮廷燒製貢品的浙江上林湖越窯由於原料、燃料耗盡等原因逐漸走向衰敗,大批越窯窯工轉向龍泉地區尋求發展,帶來了先進的製瓷工藝,這為正處於上升階段的龍泉青瓷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契機。龍泉青瓷的品質迅速提高,從北宋開始逐漸取代越窯成為南方青瓷中的翹楚。


    


          早期的龍泉青瓷不論從器型以及刻劃花裝飾手法,都明顯烙有北宋時期其他優秀窯口如越窯、耀州窯以及湖田窯的印記,如早期的針刻劃牡丹花紋瓶與剔劃牡丹花紋瓶等。到南宋時期,龍泉窯在胎釉配方、造型設計、上釉方法、裝飾藝術及裝窯燒成上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器型種類更是大大豐富。由於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方法,南宋龍泉釉色純正,釉層加厚。


    


         到南宋晚期燒製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粉青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施釉較厚,入窯後經高溫還原焰燒成,釉色青綠之中顯粉白,有如青玉;梅子青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採用多次施釉法,釉層比粉青更厚,入窯後經高溫強還原焰燒成,釉色瑩潤青翠,猶如青梅。梅子青是南宋龍泉窯創製的傑出青釉品種,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在我國瓷器史上譜寫下光輝的篇章。


    


         南宋龍泉梅子青代表作包括琮式瓶、鬲式爐、渣鬥、水洗等。龍泉窯青瓷的琮式瓶、鬲式爐等器型是古代封建王朝青銅禮器的器型,這類器型以及製作工藝在龍泉窯自身發展脈絡中是找不到相應軌跡的。而粉青、梅子青釉等清淡恬靜的審美傾向也與南宋當時整個王朝的審美情趣相吻合。在等級森嚴的古代封建社會,很難想像民間瓷窯敢於私自仿製與當時南宋官窯型制的、釉色相同的產品,最大的可能性是南宋龍泉窯與宮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隨著南宋王朝的滅亡,龍泉青瓷經歷元、明、清幾朝發展,終究由巔峰走向衰敗。


     


         明清時期景德鎮禦窯廠曾大量仿製龍泉產品,但無論是工藝水準,抑或器型與釉色把握終究無法超越南宋龍泉青瓷。南宋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釉也成為中國青瓷史上一段空前絕後的迴響。


        


華夏經緯網 2009-4-1 (資訊來源:新民晚報)


 


 


 


 


   


          青釉鬲式爐源自于商周時期青銅鬲樣式。據四川遂甯窖藏、韓國新安海底沉船等出土、出海資料,以及對傳世品的研究表明,龍泉窯青釉鬲式爐的燒造年代當為南宋後期至元代。此件南宋龍泉窯青釉鬲式爐12釐米,板沿,短直頸,圓鼓腹,下承以三足,三足中部各有一小洞,是為防止燒造過程中,足部胎體過厚引起炸裂而特製的。爐整體造型端莊古樸,雖以青銅鬲為藍本,然又融入了宋人獨特的審美情趣。直線條板沿及頸部的設計與腹部飽滿圓渾的處理,形成了直線與曲線的對比,使器物造型更富有線條的變化,振盪出動靜諧趣的韻律。爐腹部至足部凸起三條棱線,俗稱出筋,其原為青銅製作時留下的合範線,後為修飾此線將其演化為裝飾紋樣,當時宋代許多窯場盛行此裝飾。而龍泉窯青釉鬲式爐的出筋頗具特色,其足部裝置一條三角形的直線,在器物的邊緣或肩腹的轉折處堆做一圈棱線,線條挺直,棱角明顯,無矯揉造作之態,通過釉汁的流離作用,燒成後顯露一條條規整的白線,與青翠釉色形成對比變幻的效應,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


   眾所周知,龍泉窯青釉的粉青、梅子青是中國古代青釉藝術的巔峰之作,這是龍泉窯制瓷匠師們不斷改良胎釉配方和製作工藝所取得的成果。早期龍泉窯青釉使用的是含鈣量高的石灰釉,其高溫粘度小而易流動,燒成後釉層薄而透明。南宋中後期,為了提高青釉美感,改石灰釉為石灰堿釉,由於釉內增加了鉀鈉成分,高溫黏度大釉不易流動,同時採用多次素燒多次上釉的繁複工藝,形成釉層愈厚綠色愈濃的效果,其中將發色最美的分別喻為粉青、梅子青。粉青、梅子青二者釉在化學組成上,除粉青釉鈣、鎂略低,鉀、鈉略高外,其餘均與梅子青釉相近。在呈色方面,粉青釉色澤青中帶粉,幽雅高潔,由於釉熔得不透,釉層中存在著大量小顆粒未熔石英和矽灰石晶體,致使進入釉層的光線發生散射,釉面沒有浮光為失透狀,有似美玉凝脂般的感觀。梅子青釉則由於燒成溫度較高,還原氣氛較強,釉熔得較透,釉層中未熔石英顆粒和氣泡都很少,故釉面光澤較強,釉層清澈晶瑩,色澤青翠碧綠,猶如初生梅子,梅摘浸於晶瓶,令人望而生情,浮想聯翩。圖中這件鬲式爐為粉青釉,整體色調淡雅中折射出靜穆端莊,勻淨中蘊涵著溫潤柔麗,一派大家閨秀之氣,歷經八百年之久,仍熠熠生輝。


 


  南宋龍泉窯鬲式爐通常滿施青釉,只在足端部位露胎,呈現出火石紅色,這是胎體在燒造後期的冷卻階段局部氧化而形成的。龍泉窯青瓷的胎體有白胎和黑胎之分,早期龍泉窯以單一瓷石為原料,產品多為白胎,且胎厚釉薄。至南宋中期,為了生產胎體輕薄細巧的瓷器,坯土改為瓷石和紫金土的二元配方,紫金土中含有較高的氧化鋁和氧化鐵元素,氧化鋁能提高胎的抗彎強度,高溫中不易變形,為製作薄胎厚釉器奠定了基礎。氧化鐵則賦予胎體灰黑的色調,從而對釉的呈色起到襯托調節作用,同時,使未上釉露胎部分借助於燒成後期二次氧化的作用呈現朱色,避免生成與青釉不協調的白色。粉青、梅子青鬲式爐的胎體一般為白中帶灰,其胎內氧化鋁含量不如黑胎青瓷高,相對胎體較厚,但較南宋前期的胎明顯要薄,其釉層厚度往往超過胎壁,從一些殘器的斷面可清楚地看到釉層可達三至四層,說明是經過三至四次的素燒及上釉而成的。南宋中後期龍泉窯胎體的革新,除了為薄胎厚釉青釉器的製作提供了技術支援,也為人們的審美觀開拓了新的視野。就拿這件鬲式爐來說,灰白的胎體自釉下隱隱透出,映襯出青釉的蔥翠華滋,足端的朱色與整體的青色天成一趣,相得益彰,分外綽約。


 


  兩宋之際崇古慕古引為時尚,刊刻《先秦古器圖》、《宣和博古圖》的相繼問世,激發了人們對古器投入極大的熱情,此時,窯場的瓷工們再現歷史新載體,創燒了以三代青銅器形為範本的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個里程碑。瓷仿青銅爐,還緣于宋代流行的焚香習俗。香除了驅蟲消毒外,還可佩香、薰衣被和祭祀等,宋代常用的香有香丸、香餅和香篆,燃燒時在爐內鋪砂隔燒,用瓷爐燒香則不會因溫度過高而導致炸裂。正是由於宋人對香的特殊喜好,使得宋代各窯場都有焚香爐具的生產,其中則以南宋龍泉窯燒制的青釉鬲式爐為人們最愛。


 


  南宋龍泉窯青釉鬲式爐以造型古拙典雅,線條曲直有致,釉質柔和瑩潤,釉色青碧如玉,達到了實用與美觀相統一的藝術效果,為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歷史佐證,彌足珍貴,現多藏於各大博物館,如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


 


本文來自: findart.com.c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