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色干漆竹雕八仙過海圖大筆筒去褐色蠟前後對照


(上圖為已將褐色蠟去除,恢復原本褐色干漆脫落斑剝情況,


下圖為後塗褐色蠟將筆筒全部塗抹掩蓋成褐黑色)


















 


竹絲斷面局部特寫


(竹絲斷面的點,是有稍微突出竹肉,但不是很明顯)




 


嘉道年間竹雕名家王挴鄰款上干漆竹雕竹林七賢圖筆筒












 



 


 



上漆竹雕八仙過海圖大筆筒的去漆過程記實


      


         上文在昨天中午上傳部落格不久,就接到原賣家來函詢問此筆筒處理情形,將使用松香水溶劑仍無法去漆情形告知。下午再拿出筆筒檢視,研究如何去漆?心想若是老件原漆,應是樹漆,以松香水即可去除,若是近代以現代化學漆作舊,松香水也應可去除。但事實是松香水溶劑無法去褐色漆,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筆筒底部中央有多處褐色斑剝脫落露出黃色底色,以指甲去試摳,不料褐色漆卻脫落越擴大,現出黃色竹黃,於是乾脆將底部及底足沾濕,以指甲慢慢去摳除褐色漆,共花了近兩小時,才將底部及底足去漆完成,以乾毛巾擦乾晾乾。底部呈現出當初所判斷的---完全未受風化的皮殼及黃顏色,就像新品剛製作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但到底是老件竹雕為防止蛀蟲及濕度變化造成竹雕製品開裂而上漆,還是近代製品上漆作舊要當有年代骨董來賣?仍然無解。心想若以此法用於其他部分,則面積很大所需時間相當多,而且表面雕刻圖案凹處死角的漆很難深入完全去除,若冒然動手,最後中途而廢,筆筒將成斑剝不一的難看顏色,反而弄巧成拙,只好暫停。


     


          昨日(98.8.13)上午再次拿出筆筒研究,心想再找時間請教油漆專家,或者請教其他竹雕同好,是緩不濟急。而且油漆專家去漆方法不外以松香水溶劑或其他更強烈如甲苯等溶劑,而若連我收竹雕20餘年經驗及手上有180餘件竹雕的實物,都無法解決去漆問題,其他竹雕藏家也應無解,靠人不如靠己。詳加檢視筆筒,發現內部靠口沿附近,有多個大小不一的稍微浮出褐色點狀,以指假試摳,軟軟地竟然可以輕易去除,詳細看原來是褐色蠟。由此初步判斷,可能是原先上褐色漆的老筆筒,經長期使用磨損風化,部分褐色漆脫落,造成顏色斑剝不一難看的賣相,後來其間收到的賣家為求能順利賣出,以褐色蠟將筆筒全部塗抹掩蓋成褐黑色。不過這對於竹雕未深入研究的買家,才可能騙得過。對於竹雕文物有深入鑽研買家,就反而弄巧成拙,就如同我原先從外表所上褐色干漆顏色就過於濃厚,在深處堆積含雜質的暗黑色,以及過於完整光亮,完全沒有磨損痕跡,就認為從未使用過,因而誤判為古董商將近代製品作舊當有年代骨董來賣,作舊新品當然不想買。


 


          此褐色蠟要如何去除?首先想到蠟怕高溫,若以去除紫砂壺及玉器外表上蠟經驗是否可行? 新製紫砂壺及玉器外表沒光澤,有些大陸賣家會上蠟增加其光澤,使看起來露出寶光,但其毛細孔被封閉,沒有養壺及把玩玉空間,要放置於開水中或煮沸,蠟就會脫離浮上水面。但此法絕不適合竹木文物,因為此種有機材質最怕高溫及濕度變化,熱漲冷縮,溼漲乾縮,內外層縮收率不一樣,本身會產生內應力,將造成開裂風險。


 


         於是使用各種清潔劑在小部位加以試探清除,先試中性洗碗精,再試擦玻璃的穩潔都無效。後來想到用較強烈的使用在廚房廁所,有除霉除菌效果的穩潔去霉劑,根據個人經驗,曾因所收百年以上印石篆刻其印文雕刻凹處,會被百年印泥所積滿,造成無法看清楚篆刻刀法及鈐印印文無法清楚,想去除印泥,曾試過市面上各種清潔劑,包括最強烈的潔瓷都無效。後來試用穩潔去霉劑竟然能輕易去除,不過此劑藥性強裂會傷手,最好戴樹膠手套。於是以穩潔去霉劑噴灑在部分竹雕表面,再以牙刷來回刷洗,發現流出褐黃色的水,表示有效,再沾清水刷洗,如此重複以一小片為單位慢慢清除,花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將全器褐色蠟清除掉,再以廚房菜瓜布磨擦去除底足及筆筒口沿斷面污垢,讓斷面竹絲顯現出來,最後以乾毛巾擦乾晾乾。整個筆筒表面由原先的褐色,變成較淺的棕黃色,但在雕刻深處及少部分表面,仍留下褐紅色干漆顏色。


 


          結果真相大白,印證了原先的判斷,此件為上褐紅色干漆的老筆筒,經長期使用磨損風化,部分褐色漆脫落,造成顏色斑剝不一難看的賣相,後來其間收到的賣家為求能順利賣出,以褐色蠟將筆筒全部掩蓋成褐色。


    


但此筆筒的年代為何?是民初還是有入清?


          傳世的少數老件竹雕會上透明或褐色干漆,是製作者還是收藏者所為不可考,其目的可能在可以防止蛀蟲及濕度變化造成竹雕製品開裂。此種竹雕上漆之原因、淵源及斷代,目前為止尚無任何竹雕專家學者對此有所研究並發表文章,一切都是個人依據經驗所臆測。


1.根據個人收藏經驗,手上所收180餘件,僅有兩件老件上過干漆,一件是嘉道年間竹雕名家王挴鄰款竹高浮雕竹林七賢圖筆筒,另一件是嘉道年間竹雕名家方絜之榘平款竹刻詩文人物圖臂擱。另外在收藏20幾年中,曾見過一件上干漆的乾嘉年間竹雕名家馬國珍所刻浮雕山水人物圖詩筒,因上漆無法有再把玩空間,就放棄介紹梁兄收藏。由以上看來,這種上漆並不常見,而且都是名家作品,表示當初是等級較高的竹雕,才會上漆來保護。另外此三件年代在乾隆晚期至道光,因此歸納而推論此種上漆風氣,流行於清中晚期。當然因為佐證竹雕只有三件太少了,可能不足為憑。


2.從構圖判斷:以竹雕人物圖來看,明末清初以近景為構圖中心,人物佔畫面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後枝葉細緻刻劃,到清中期以後,只見人形。


以此筆筒構圖及高浮雕風格應在清中期以後。


3. 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


          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年代越久落差越大,百年以上老件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以上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有明顯破裂情形。


      新仿竹雕斷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此件筆筒竹絲斷面的點,是有稍微突出竹肉,但不是很明顯,若依未上漆情形比對,年代應在清末民初。但此筆筒上過干漆,長期被密封,只受溫度熱漲冷縮變化,並未受濕度溼漲乾縮影響,到底上漆的竹雕其竹絲斷面收縮會不會受到影響,影響有多大?可供參考僅有一件嘉道年間竹雕名家方絜之榘平款竹刻詩文人物圖臂擱,其竹絲斷面的點,是有突出竹肉,但僅一件樣本,並不足為憑。


4.看筆筒表面開裂情形: 竹木牙雕文物,因屬有機材質,在自然情況溫度、溼度反覆變化下,熱漲冷縮,溼漲乾縮,因內外層縮收率不一樣,本身會產生內應力,經長時間風化會產生大小深淺的裂痕。所以有年代的竹木牙雕文物,不能避免裂痕,那是自然的歲月痕跡。沒有自然開裂痕跡的竹木牙雕文物,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新品。


         此件大筆筒全器上下沒有任何一條裂痕,若依此應為沒有年代。但此筆筒上過干漆,長期被密封,只受溫度熱收冷漲變化,未受濕度溼漲乾縮影響,到底上漆的筆筒其表面收縮裂痕會不會受到影響,影響有多大?可供參考僅有一件嘉道年間竹雕名家王挴鄰款竹高浮雕竹林七賢圖筆筒,其筆筒其表面是有比起未上漆筆筒,其開裂痕跡有較細,沒有大的開裂,但僅一件樣本,並不足為憑。



5.由筆筒表面顏色及褐色干漆色澤和剝落情形:老件筆筒若上漆,因受干漆隔絕,表面未再受風化,去漆後呈現出完全未受風化的皮殼及顏色,就像新品剛雕刻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此筆筒表面去漆後,成棕黃色,若依未上漆竹雕僅近代顏色。


由殘留的褐色干漆顏色看,應有入清年代。但剝落情形過於嚴重,正常使用脫落應在表面常碰摸磨損部位,陰刻凹陷處應不會脫落。此筆筒表面大部分脫落,連凹陷處也嚴重脫落,此種情況絕非自然使用造成,判斷應是原先只有少數局部脫落,但造成顏色斑剝不一難看的賣相,後來其間收到的人,曾嘗試為其去漆,但沒有成功完成,反而成了更嚴重斑剝情形,於是乾脆以褐色蠟將筆筒全部塗抹掩蓋成褐黑色。依常理判斷上漆老件竹雕筆筒,要使用到干漆脫落,嚴重到要想全部去除情況,可能也需相當長期的時間,百年以上應屬合理,所以此件筆筒年代入清應屬合理推測。


 


      


 由以上綜合判斷,此上漆竹雕八仙過海圖大筆筒的年代應在清中晚期至清末間,其上限可達清中期,下限為清末。以上純屬個人根據20幾年來收藏竹雕的經驗所作推測,就教於方家。另剩餘留下的褐色干漆,相當礙眼,當然還是要加以去除,如何去除?能否去除?去除後為何樣?我將在近日內動手嘗試,欲知結果為何?請看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