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爐鈞釉橄欖瓶



 




 




 




 




 




 




 




 





 



一件清乾隆爐鈞釉橄欖瓶的收藏經過(98.7.11)


     


         此次賣家黃小姐夫婦為大陸人,其先生二十年前就從事大陸跑單幫找貨,專營瓷器,由黃小姐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當時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專營老瓷器的業者,不過大部分是屬清末民初民窯瓷器,偶爾才可看到 一兩 件清三代民窯瓷器,較高檔的官窯則從來未曾見過。


 


          黃小姐為人隨和,其開價還算合理。認識近二十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早中期我收藏的普通等級清末民窯瓷器及民初彩繪瓷器,大部分來自她。但近年來大陸收藏風氣興起購買力超過台灣,從大陸進貨不易,常連續幾個月沒看到攤位有進新的貨色,有時進的都是不開門貨,所以雖然每週六玉市都會照面,但已好幾年沒跟他買過東西了。後來聽她說也在網拍成立一個X賣場。


 


          (98.7.11)本週六到其攤位瀏覽,倒看到了幾件有入清三代的民窯瓷器,有點眼熟,一問表示他先生因到大陸找不到台灣市場可以賣出的貨色,要她把之前的庫存開門貨拿出來賣看看。逐一問了幾件清三代無款的民窯花瓶,都開價好幾萬,只有此件小品萬元以下。猶記得幾年前此瓶曾拿來賣過,當初覺得此瓶造型線條非常優美,其爐鈞釉色也燒的很漂亮,根據胎土結實及爐鈞釉色特徵判斷為乾隆開門貨,可惜沒落刻款,是民窯不是我要找尋的官窯器。當時此小品要價萬餘元,依行情雖不算貴,但也只算物恰其值,不符合我的玉市進貨原則---物超所值,所以就沒有加以還價購買。如今已降到行情以下不到萬元,於是就表示已好久沒光顧了,就跟您捧個場,再狠狠的殺了價,她表示此還價賠錢怕老公罵不敢賣,於是打了幾通手機才連絡到在大陸的老公,最後同意我的出價。


 


 


 


          爐鈞瓷是清朝雍正年間景德鎮創燒的一種低溫釉瓷器,製作的時候先由高溫燒成素胎,然後在瓷胎上施以不同的顏色釉,再經低溫爐火烘烤而成。由於釉面具有仿鈞窯的特色,所以被人們稱為爐鈞瓷。爐鈞瓷的色澤豐富,紅、藍、紫、月白等顏色融為一體,諸色交融,釉色流淌自然,形成了長短不同、各展其妙的的垂流條紋,釉面還有細小的紋片。主要特徵是以流淌的藍釉形成自然的山峰水波紋的紋路,其間密佈著星星點點的紅、青色斑,使人感到變化萬千的自然美。雍正年間的爐鈞釉紅藍相間,釉面流淌大,色澤以紅為主;乾隆時期的爐鈞釉,流淌小,以藍點多見。乾隆朝以後,爐鈞釉的釉色明顯退化,釉層稀薄,釉色中變化平淡,缺少了前朝那種變化萬千、自然流淌的明快感覺。爐鈞釉是雍正時期創燒獨有的產品,據《南窯筆記》記載,流淌中帶有紅色為佳,青色次之.到了乾隆時期,爐鈞釉紅色就減少了.


 


          爐鈞釉,為雍正時始燒的新品種之一,系兩次入窯燒制的低溫釉,具有仿鈞窯的釉色。釉中摻有粉劑,因而釉厚不透明;釉面開細小片紋,其結晶體呈深淺不一的紅、藍、紫、綠、月白等色,並熔融與一體,組成各種不同的垂流條紋,有的垂直,有的彎曲,還有的似山巒雲氣,與斑點交織在一起,佈滿器身。釉中的紅色並不鮮豔,紅中泛紫,常稱之為高粱紅”.爐鈞釉器底、口裏的釉面,都於其外壁釉面相一致。底足塗釉或不施釉;塗釉的圈足內底面陰刻四字篆書款識,並有釉汁垂流。胎體較輕薄,胎際覆黑色,足脊尖窄而整齊,亦為其時代特徵。 從傳世品看,雍正年間爐鈞的特點為:釉面流淌大,流動處呈現紫紅,釉面常有片狀桔皮紋,反光顯五色。乾隆時釉面流淌較小,釉中窯變紋顏色泛蘭,外表華美、豔麗。到嘉慶時釉流更加不暢,色蘭。道光後不再是自然窯變,而是用紫筆劃圈。


引自---博古專題


 


 


 


爐鈞釉器淺識


王光青 張加林  (收藏界)2006年第07


    


        在中國古代陶瓷製作的歷程中,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創燒出爐鈞釉,並盛行于雍正、乾隆時期,後朝一直有燒造。爐鈞釉是在仿鈞釉的基礎上發明的一種低溫釉。它在色釉這個百花園中是一朵晚開的奇葩。
     


         在《南窯筆記》中有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為佳,青點次之。《景德鎮陶錄》也載:“爐鈞釉,色如東窯、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變化過之。爐鈞釉是一種低溫瓷釉,製作時先將瓷胎用高溫燒成素胎,然後在瓷胎上施釉,再經低溫爐第二次燒成,釉面具有仿鈞窯的特色,故稱爐鈞瓷。釉中摻粉劑,因而釉厚不透明。釉面開有細小的紋片,其結晶體呈現深淺不一的紅、藍、紫、綠、月白等色,組成各種長短不同的條紋,有的垂直,有的彎曲,還有的似山嵐之氣,與斑點交混一起佈滿器身。釉中的紅色料較為特別,它並不鮮豔,紅中泛現紫色,仿佛是剛成熟的高梁穗色,所以行內人士往往稱之為高粱紅

         
在鑒別爐鈞釉器物年代中,除了瓷器的造型有時代特徵外,爐鈞釉釉色各個時期也特別明顯。大件器瓶、罐、缸等器物裏外及底部均施爐鈞釉,這是一個很主要的特徵。官窯器有雍正年制四字隸書刻款。雍正時期器物特徵是以流淌釉色形成自然山峰水波紋路,其間佈滿星星點點的紅、青色斑,以紅色斑點突出,使人感到變化萬千的自然之美。清代雍正和乾隆早期釉面一樣,釉色中紅色斑點呈高梁紅,此種高粱紅色斑點是雍正和乾隆早期所特有的。乾隆朝以藍爐鈞較常見,藍爐鈞釉是以含鈷色釉燒製成自然流淌的各色條紋和垂流狀斑片(垂流比雍正朝略粗大),再以錫鹽使釉色失透,整個釉色泛出藍色。乾隆中晚期以後高粱紅色斑點不見,流淌小,以藍點多見,釉色中只有藍、綠、月白等色垂流的線紋和斑點。乾隆時期製作小型擺件十分流行,或作文房用品,或作大型器微縮品,製作雖小卻十分精細,故有小件大樣之說。

          
嘉慶、道光以後釉色中月白少見,藍色無光澤,多為淺綠和藍色中融雜著紫色的斑點,垂流呈圓狀。道光時期爐鈞釉所施爐鈞釉流淌感不強,呈小圓圈狀,有些小圈似用筆劃成一樣。同治、光緒以後,爐鈞釉釉色明顯退化,釉層稀薄,釉色中變化平淡,僅有白、紫色小斑點,且淡綠色地也顯晦澀,缺少前朝那種變化萬千、自然明快之感。根據這些要點,可以區別各個時期爐鈞釉器物。


           從近幾年國內幾家知名的拍賣公司舉辦的拍賣會上看,爐鈞釉器物的數量是越來越少,而其在拍賣會上的成交價格則一年比一年高。
(
責編:耕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