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6清梅鄰山人款竹刻明沈奎煙雨樓賦詩文臂擱

B136清梅鄰山人款竹刻明沈奎煙雨樓賦詩文臂擱1.JPG

B136清梅鄰山人款竹刻明沈奎煙雨樓賦詩文臂擱2.JPG

B136清梅鄰山人款竹刻明沈奎煙雨樓賦詩文臂擱3.JPG

 

 

 

董誥楷書沈奎煙雨樓賦軸(18084公分)-清宮舊藏

B136董誥楷書沈奎煙雨樓賦軸(縱180橫84公分)-清宮舊藏.jpg

 

 

董誥(1740-1818年),字西京,號蔗林、柘林,浙江富陽人。乾隆二十八年( 1763 )進士,官大學士。工古文詩詞,書法、山水畫稟承家學,與其父董邦達有「大、小董」之稱。

軸書錄沈奎《煙雨樓賦》。款署“臣董誥敬書”。此軸為應制之作,系典型的“館閣體”書法。墨色厚重,結字秀麗,筆勢渾厚,字體大小整齊、端莊,法度井然,書風溫雅敦厚,深受其父及宮廷書法影響。

 

B136 竹刻沈奎《煙雨樓賦》臂擱(28.6cm)-古天一北京20231212日估價RMB35000-50000

B136清 竹刻沈奎《煙雨樓賦》臂擱(長28.6cm)-古天一北京2023年12月12日估價RMB35000-50000.jpg

臂擱上部淺刻詩文“餘觀民之暇日兮,原遍歷以旁遊;命舟師以進涉兮,遂揚舲於中洲。絕芳芷以經渡兮,暫偃息于茲樓;騁四望以極目兮,諧心曠而神周。南引越水,北控吳丘;天目西峙,渤海東流。倚嘉城之特障,兀巨浸以中浮。若乃瀟灑長汀,蘼蕪遠滸”。詩文出自明代畫家沈奎《煙雨樓賦》,明代趙瀛重建煙雨樓後二十年,煙雨樓又經歷了一次重修,主持這次重修工程的,是當時的嘉湖兵備道沈奎。 沈奎,字文叔,江蘇江陰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隆慶時任浙江提刑按察司僉事、嘉湖兵備道。所謂兵備道是明朝時於各省重要地方設置的整飭兵備的道員,置於各省重要地區,當時沈奎就駐於嘉興。沈奎雖任武職,但于詩文也頗有造詣,著有《歸興集》,他曾在江陰發起成立“大雅堂”詩社,是當時應天(南京)、吳中較為有名的文化社團。

 

 

 

 

竹刻沈奎《煙雨樓賦》臂擱(28.7cm)-北京匡時2018-12-05估價RMB15,000-18,000

B136清 竹刻沈奎《煙雨樓賦》臂擱(長28.7cm)-北京匡時2018-12-05估價RMB15,000-18,000.jpg

臂擱上部淺刻詩文余觀民之暇日兮,原遍歷以旁遊;命舟師以進涉兮,遂揚舲於中洲。絕芳芷以經渡兮,暫偃息于茲樓;騁四望以極目兮,諧心曠而神周。南引越水,北控吳丘;天目西峙,渤海東流。倚嘉城之特障,兀巨浸以中浮。若乃瀟灑長汀,蘼蕪遠滸

     詩文出自明代畫家沈奎《煙雨樓賦》,明代趙瀛重建煙雨樓後二十年,煙雨樓又經歷了一次重修,主持這次重修工程的,是當時的嘉湖兵備道沈奎。
 

沈奎,字文叔,江蘇江陰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隆慶時任浙江提刑按察司僉事、嘉湖兵備道。所謂兵備道是明朝時於各省重要地方設置的整飭兵備的道員,置於各省重要地區,當時沈奎就駐於嘉興。沈奎雖任武職,但于詩文也頗有造詣,著有《歸興集》,他曾在江陰發起成立大雅堂詩社,是當時應天(南京)、吳中較為有名的文化社團。

 

 

 

一件B136清嘉道梅鄰山人款竹刻明沈奎煙雨樓賦詩文臂擱的收藏經歷

 

 

 

 

 

 

 

 

 

 

          我這老手近二十年來每週六都會去玉市閒逛,二十多年前收藏初期,我的收藏均來自熟識骨董店,後來光華玉市成立後,我的收藏很多來自玉市。

 

 

 

 

 

         在二十幾年前還未開放大陸探親,當時台灣經濟已蓬勃發展,股市房地產熱絡,骨董藝術品收藏風氣開使興盛,大陸單幫客帶大量文物來台,最大集散地就是光華玉市。那時候滿地都是古文物,老木雕、老佛像、老銅爐,那裏有新仿品,您要在意的是其等級、品項及價格。不過大部分為古民藝,及等級較低骨董,偶而才有中上等級文物。

 

 

        

 

 

          目前的玉市龍蛇雜處,好幾百攤位中,有老件的可說找不出十攤。當初這些大陸單幫客有的賺到錢,大部分因再找老件已不易而收山當寓公了,少數仍作骨董的也早已轉型形開骨董店。如今擺攤已換人,不是當年那一批了,攤主更多元,多數仍是大陸跑單幫,不過賣的全是假貨,要從其中找到一件老的都很難。

 

 

    

 

 

          少數大陸跑單幫賣的是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低的骨董,偶而還可以從中找到物超所值的普通級骨董,要從其中中寶找到精品,就甭想了我在玉市大陸單幫客攤位找到的幾件以低價購得雜項精品都是一二十年前在早期玉市所尋獲。

 

 

 

 

 

         此件梅鄰山人款竹刻詩文臂擱賣家是與雲樵山人款花卉圖紫檀臂擱同一賣家陳先生,是在十幾年前在光華玉市中期認識,陳先生是來自大陸單幫客,兄弟倆輪流回大陸找貨,另一人就留下在玉市擺攤,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賣的是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普通的骨董,偶而可以找到物超所值的中等級骨董。陳先生兄弟倆四十幾歲,可能因文革影響,文化水準只識字,對於有落款文物從來就不去查其名頭資料,也從來也沒有聽其介紹那件是名家作品,總是抱著進價多少加合理利潤要賣多少。兄弟倆為人隨和,開價實在,認識十幾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多少買些品相還可以的老件文房小品,不過均是物超所值的普通等級,偶而是可找到小名家中等文物,難得看到較精文物。

 

 

     

 

 

         此件梅鄰山人款竹刻詩文臂擱是在一次北上玉市文物之旅發現,被梅鄰山人落款所吸引,看陰刻詩文雕刻工整流暢有名家格,於是詳細檢視,並逐項予以分析判斷:

 

 

1.由臂擱表面色澤棕黃,判斷年代尚未到清中期,應在較晚嘉道年間。

 

 

2.以放大鏡檢視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明顯,但觀看竹肉中如魚卵子還不明顯,判斷其年代也尚未到清中期,應在較晚嘉道,此與王梅鄰活動年代相符。

 

 

3.由詩文雕工流暢,有名家功力,與王梅鄰的文字雕刻風格符合,其落款與標準款式一致。

 

 

    

 

 

         由以上表面色澤棕黃及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明顯綜合判斷此梅鄰山人款竹刻詩文臂擱,其製作年代在清中晚期,陰刻詩文雕工流暢有名家格,與王梅鄰的文字雕刻風格符合,其落款與標準款式一致,為王梅鄰真品極高。

 

 

 

 

 

           陳先生平日開價和藹可親,若此次不離譜決定予以收藏。問其來源,表示在鄉下直接跟民家所進,並未強調是竹雕名家作品。詢問價位,要價並不高,跟平日所開一般無款老件竹刻臂擱行情接近,這開價甚至讓人不禁懷疑可能是名家作品嗎?於是經議價後成交。

 

 

 

 

 

 

 

 

 

 

 

 

 

 

 

 

 

 

 

 

王梅鄰生平

 

 

          金元鈺撰《竹人錄》書中有關王玘、王梅鄰生平及技藝之記載:

 

 

玘,字席珍,號春江,謂韶孫,存素子,豐貌脩髯,年七十餘不資扶。老居城西老屋,庭前遍植名花異卉,暇日過從煨芋燒筍。摭談中吳軼事舊聞,胸絕塵坌言霏玉屑,晉人揮塵風流於是乎在。工刻花卉,尤擅折枝蘭,清微澹遠,雖一花片葉,對之時覺竟體芬芳。蘭為香祖,非襟期灑落者,孰能傳其高致,王翁清標絕俗,靜觀物態結契於冥漠,故心手相符若此,殆陳仲美、鄭所南之流亞與。從子梅鄰,字茂林,工刻小楷。

 

 

 

 

 

         王恒,字梅鄰、楳鄰、仲文、茂林,號梅鄰山人,王玘之姪,生卒年不詳,

 

 

 

 

 

          江蘇嘉定人(今上海市),主要活動時間約在清嘉慶至清道光(1796–1850)年間前後。出生於竹雕刻世家,竹雕刻多以「梅鄰」題款。

 

 

 

 

 

  

 

 

          從王恒傳世作品分析:竹雕刻作品以筆筒為主,擅長以淺浮雕雕刻山水圖,工於陰刻小楷,也偶作陰刻山水圖與「陷地陽文」雕刻蔬菜花卉等紋飾。王梅鄰,題材多取山水人物,雕刻風格早期主要是繼承了周顥的雕刻風格。到了晚期例如作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竹雕〈風雨歸舟〉筆筒」作品中,開始呈現融入周顥與吳之璠等多種技法,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王恒善用陰刻技法,王恒除善於陰刻山水人物題材之外,更以善刻書法著稱,如行楷陰刻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文之「竹刻行楷〈春夜宴桃李園序〉筆筒」、行楷陰刻周敦頤〈愛蓮說〉文之「竹刻行楷〈愛蓮說〉筆筒」等均是,陰刻字體以行書與楷書較為多見,書法力厚雄勁,端莊中不失秀媚之氣。

 

 

 

 

 

         王恒常將其所擅長陷地浮雕山水與陰刻小楷字體技法,集中體現於同一件作品之中,如「竹雕〈秋聲賦〉筆筒」、「竹雕隴上歸來圖筆筒」等,均為一面浮雕山水人物,另一面陰刻行楷書法,因此有了圖文並茂、詩書畫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效果。

 

 

 

 

 

         王恒也擅長嘉定派地區傳承,盛極一時的陷地陽文雕刻技法,作品題材以取蔬菜花卉為主,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即藏有:梅鄰款陷地陽文雕刻「竹雕白菜臂擱」與「竹雕折枝芙蓉花筆筒」。

 

 

 

 

 

           款識多為陰刻行書款,尤其是紀年款,提供了王恒的姓名、字號、生活年代與藝術風格的演變,更多詳實的資料,可以彌補文獻資料記述不足的缺憾。

 

 

 

 

 

 

 

 

此文引用好友 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沈奎的煙雨樓賦

 

 

 

        煙雨樓在嘉禾城東南,餘嘗往登。惜其傾圯將廢,命工新之。復辟舊垣築層台於其上,極目從遊,浩然遠適。茲舉也,觀風豈令,餘有責焉,遂憑高賦此。余觀民之暇日兮,原遍曆以旁遊;命舟師以進涉兮,遂揚舲於中洲。絕芳芷以經渡兮,暫偃息於茲樓;騁四望以極目兮,諧心曠而神周。南引越水,北控吳丘;天目西峙,渤海東流。倚嘉城之特障,兀巨浸以中浮。若乃瀟灑長汀,蘼蕪遠滸;靄靄垂楊,離離芳杜;滃鬱當煙,迷浸若雨;或夢澤而與齊,或湘江之可侶。此則煙雨之大觀,而秀水之嘉麗者也。嗟茲樓之傾圯兮,餘勵志乎修明;鳩材工以經始兮,乃彌月而垂成。俯長流以壘石兮,敞層台以列?;遂反顧以遊盼兮,更煥采其彌章。餘豈縱此娛樂兮,效前修以踵芳;將棄故而易新兮,挺既摧之屋樑;植申椒與蘭桂兮, 綠葹之非良;驅鷙鳥於新止兮,俾鴻鵠其翱翔;更欲?鱷夜遁,波濤盡息,嘉魚出遊,祥鳧下集。睹彩蓮兮舉袂,就漁歌以擊節。茲則眾美之同娛,非予一人之獨懌。辭曰:登茲樓兮日未遲,被明月兮餐滋;拾鮮茞兮析瑞芝,寄修姱兮遣所思;舉高躅兮惠來茲,尊酒片言兮皆瓊琪;餘將藉此兮起瘡痍,俾煙雨兮篇效畦;賢才輩出兮協聖期,登茲樓兮心熙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