榘平款竹刻詩文人物圖臂擱




 




 



 




 




 




 



 




 




 





 


 



一件清嘉道榘平款(方絜)竹刻詩文人物圖臂擱的收藏經歷


 


          此件榘平款竹刻詩文人物圖臂擱是在 一兩 個月前,網拍賣場中瀏覽到,賣家就是與之前購得王梅鄰款竹刻花卉圖短臂擱及明代竹透雕雙螭紋香筒同一賣家。看其文字雕刻流暢及人物線條雕工不錯,其色皮較淺黃色,與標題清末民初老件似乎符合,但查遍所有的書籍及資料均查不到榘平是何人,且剛上架要價近萬元,若為名不見經傳的清末民初竹陰刻臂擱作品嫌要價太高了,因此沒有再列入追蹤。


 


           近日輪迴重新上拍又瀏覽到,可能因所有買家找不到其作者出處,加上起標價又太高,都沒有人有興趣進一步詢問,所以賣家大幅降價,於是就下載到電腦ACDSee檔準備詳細觀看,不料打入榘平款竹刻臂擱"相片名稱下載後,重新打開ACDSee檔要觀看,卻看不到影像,相片名稱中榘平變成”?,表示ACDSee檔字庫無字,為古體字,而應有今體字。於是查閲國語辭典,原來字就是矩字的古體字,恍然大悟榘平就是矩平,是清嘉道竹雕名家方絜的字。以ACDSee檔詳細查看,網拍照片雖解像力不足,無法由照片查看細部雕工,但看文字雕刻流暢及人物線條雕工傳神,有符合方絜風格,整體看風化情況應是老件無疑,但顏色較偏淺黃色皮,較像清末民初年代較近色澤,是否到方絜的嘉道是很懷疑?因已大幅調降售價,若議價再折扣優惠,雖買到名不見經傳的清末民初竹陰刻臂擱作品也不算買貴了,於是經議價後提前結標。


 


           匯款後翌日就收到此榘平款竹刻詩文人物圖臂擱,一打開檢視,其文字雕刻流暢及人物線條雕工傳神如預期,但整隻臂擱外表都上了褐色干漆,背部及兩端斷面被干漆完全封閉,正面陰刻詩文及人物凹陷處都被褐色干漆填滿掩蓋,無法由陰刻部分及竹絲斷面的點突出來判斷新舊及年代,正面因長期使用大部分干漆脫落,變成斑剝不一的淺黃色,品相不好沒有古樸味。


 


          傳世清中晚期的少數竹雕作品會上透明或褐色干漆,到底是作者還是收藏者所為不可考,目的在可以防止蛀蟲及濕度變化造成竹雕製品開裂,但因有透明或褐色干漆隔絕,所以無法再把玩讓其更色皮加深、包漿更濃,所以一般竹雕買家比較不喜歡上了透明或褐色干漆竹雕。但若上干漆已經是事實,只能接受,絕不可以用溶劑將透明或褐色干漆洗掉,因為若冒然將隔絕的干漆洗掉,將呈現出完全未受風化的皮殼及顏色,就像新品剛雕刻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


 


           此件臂擱正面因長期使用大部分干漆脫落,變成斑剝不一的淺黃色,整體品相不好,因此決定將全部干漆去除,以牙刷沾松香水逐步將整隻臂擱來回刷洗,直到干漆全部去除,陰刻部份如圖案、詩文,則以細針將其間污垢慢慢逐一挑除,再用洗碗精清潔後,以乾淨毛巾擦乾,最後再以含蠟成分較高的碧麗珠噴灑給予一層保護,然後以乾淨毛巾擦乾,整件臂擱煥然一新,連文字永字八法及人物臉部、衣服皺褶都清清楚楚。再經不斷的以豬鬃毛刷來回刷動及把玩,很快就恢復了包漿光澤,但顏色呈現出完全未受風化的淺黃顏色,就像新品剛雕刻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但以放大鏡檢視其臂擱上下斷面,仍然可觀察到其竹絲的點狀有明顯突出,雖還沒明顯破裂情形,在竹肉中隱約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根據個人獨到的竹雕經驗判斷---這是清中晚期竹雕才有的風化特徵。


 


           由風化情況,年代應是清中晚期製品,但是否方絜真品?還待考證。仔細檢視:


1. 表面因被褐色干漆隔絕未再發生變化,去漆後顏色呈現出完全未受風化的淺黃顏色,就像新品剛雕刻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以放大鏡檢視臂擱正面表面,因受干漆隔絕沒有留下老件文物長期使用應有的深淺不一、不規則交錯的磨擦痕跡。如僅以顏色及皮殼會認為是沒有年代的竹雕新品。


2.但以放大鏡檢視其筆筒上下斷面,仍然可觀察到其竹絲的點狀有明顯突出,雖還沒明顯破裂情形,在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根據個人獨到的竹雕經驗判斷---這是清中晚期竹雕才有的風化特徵。


3.再以放大鏡檢視印款及詩文,其雕刻凹處顏色與表面色皮一致,裡面藏有自然污垢,以手摸過不礙手,表示經常年使用,已磨掉稜角,變得柔順,印款及詩文應均為舊刻。傳世多為落姓名方絜行書款加印款,僅落印款或落其字榘平僅首見,字就是矩字的古體字,榘平就是矩平,是清嘉道竹雕名家方絜的字。是否為方絜所刻?不敢下論斷。不過由所題詩文雕刻流暢程度,極可能為方絜所刻。


4.看其人物圖為陰刻雕工,為方絜傳世作品所常見以刀代筆之線描陰刻人物風格,方絜善於運用線條變化來把握人物動態及個性,擅長以線描法勾勒,面部線條簡潔,但鬚髮入毫,衣紋繁複,勾勒屈曲,線條如鐵畫銀鉤般勁利,衣褶呈轉折頓挫之勢。依此判斷是符合其傳世作品風格,此臂擱人物雕工俐落流暢傳神有方絜名家格。


 


初步評估:


          其人物圖雕工傳神及題詩文刀法俐落流暢,為方絜傳世作品所常見以刀代筆之陰刻線條人物風格。斷面竹絲的點狀有明顯突出,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綜合各項判斷此件為清中晚期方絜竹刻真品機率極高。只可惜上了褐色幹漆,且部分脫落造成品相差,只好去漆成了沒有古舊色皮的淺黃色竹雕,現每隔數日以黃酒擦拭保養,希望能慢慢養成褐黃色皮殼。


 


 




方絜生平及活動情形:


方絜(18001838),字矩平,號治庵,縣城人。自幼聰慧,喜詩善畫,後習郭河陽、趙千里筆法,擅長畫石,精刻竹簡。因家境貧寒,離母別妻,四處流落,途遇山水勝境,吟詩潑墨,技藝日精。後客居嘉興,與蘇杭名士交往,名聲漸振,以賣畫刻竹為生,有方竹之稱。清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為張延濟刻清儀閣圖,竹樹蒙密,籬落參差有郭。2年後,方刻張的肖像,有龐眉皓首,如鏡景澈之稱。張廷濟評方的技藝說:疁城三百年來,竹人傳中無此人也。方的竹刻人像,線條簡煉,典雅古樸,鬚眉畢肖,栩栩如生。江浙文士紛紛索取,稱為無上逸品
       
道光十八年,貧窮積鬱,臥床數月,逝於嘉興,年39歲。張廷濟哀挽:老母龍鍾,寡妻嗚咽,文人命苦,曾無過於此者。著有《石交集》、《石我師齋稿》。《古玩指南》和《中國美術家辭典》,記載方的竹刻藝術。黃岩翻簧竹刻工藝受到方的竹刻藝術啟迪。


引自---hudong互動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