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果核 ,在一般人的眼裡,是品嚐鮮果後的棄物,可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桃核、杏核、橄欖核)到了微雕師的手中,就會化腐朽為神奇。


 


        古代,我國南方的微雕工藝一向有特色。特別在江浙地區,傳統手藝一直注重精巧雅緻,微中見宏,尺幅之間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種種情趣天地。在各式各樣的工藝巧作中,一種用果核雕刻的藝術可謂在中國工藝的藝術長河中獨樹一幟。


 


       明清時期,我國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製作卻搞得生氣勃勃,富於創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欖核雕刻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品種,其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是微雕神技,藝術奇葩 。明、清兩代這種核雕的微雕藝術堪稱一絕,當時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瓏的核雕藝術品就是當時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


 


       據了解,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都是桃核與杏核,未曾見到當時用橄欖核或胡桃核等進行雕刻的物品。據現存世的核雕來看,明代以後到了清乾隆年間才出現了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的花船和人物等核雕。明代的桃核、杏核雕刻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等。小小核雕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繡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一方面也可玩賞。後來至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


 


 


 


   


       在果核上雕刻各種人物、動物和船隻等,通常也指用果核雕刻成的雕塑工藝品。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橄欖核雕刻、杏核雕刻、楊梅核雕刻、核桃雕刻等,其中以桃核雕刻為主。


 


    沿革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證。據史籍記載和文物考證,果核雕刻在明代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明宣德年間,夏白眼在橄欖核上雕刻16個小孩,每個小孩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啟年間江蘇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遠,號初平山人)。他在天啟二年(1622)創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長約 3厘米 (cm),高約 0.5c m,中間為艙,上以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開合。窗旁雕欄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船首刻蘇東坡及其好友黃魯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蘇東坡、黃魯直兩人共執一書閱讀,而佛印和尚如同彌勒,袒胸露乳,左臂掛念珠,念珠歷歷可數。船尾橫豎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題款: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刻 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


 


       這件核舟成為後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範。宜興雕刻家丘山精於胡桃核雕刻,題材大多為蘇東坡遊赤壁、漁家樂、百花籃、山水等。清代,果核雕刻的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以江蘇為傳統產區。康熙年間,蘇州金老(名不詳)、嘉定封錫祿以及乾隆年間的蘇州杜士元、沈 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錫祿的橄欖核雕刻草橋驚夢,屋宇、人物等在構圖上安排得當,並配合疏柳藏鴉,柴門臥犬,充分錶現了鄉村夜景。沈 君玉的橄欖核雕刻駝背老人,頭戴棕帽,蓄鬍鬚,衣服肩部有補綴,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詩文;他用楊梅核雕刻的獼猴,眉目畢具,據《金玉瑣碎》記載,有的藝人以桃核雕刻串連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羅漢   ,姿態各異   ,面目無一雷同。此外,嘉慶、道光年間,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創作的東坡遊赤壁篷窗撐闢,江柳掩映   ,舟中人物、舷橹刻画细致。 ,舟中人物、舷櫓刻畫細緻。


 


        近代,果核雕刻主要產於山東濰坊桃核雕刻名匠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其中丁念廷、高家俊的作品曾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博覽會上獲銀牌獎。橄欖核雕刻以廣州、蘇州為主。廣州名匠區桂來及其弟子江澤流以人物、花舫見長。20世紀初,上海果核雕刻名匠有麥春華、殷根福等人。麥春華擅長雕刻樓閣、池沼、人物、器具、花鳥等。殷根福的橄欖核雕刻題材有十八羅漢、八仙、觀音、彌陀佛以及花木蘭、穆桂英等人物,後來傳其子女殷榮生、殷雪芸等。殷雪芸和弟子董蘭生在繼承傳統雕刻的基礎上,創作核桃雕刻寒山寺、橄欖核雕刻鑑真東渡船等,其中鑑真東渡船刻有唐代名僧鑑真及弟子、船工等35人,並配以玉石、紅木雕琢成海波紋的底座,更顯精巧。


 


    工藝和特色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為銼、鑿、鑽。锉有毛锉、光锉、圆锉。 銼有毛銼、光銼、圓銼。鑿刀有方鑿、圓鑿兩種。果核雕刻的工序是:①用毛銼、光銼將果核進行初步加工。 ②設計構思  ,並在果核上畫樣。③用圓銼按畫樣進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④用鑿刀雕刻細部,並以小方鑿刻畫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圓鑿刻畫嘴部等。⑤磨光,上蠟。最後打眼,串連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為欣賞品。


 


       果核雕刻的藝術特色是雕刻精細入微,形態小巧玲瓏。單件陳設品配以底座,加蓋玻璃罩,以供欣賞;有的綴以流蘇,作為佩件或扇墜;有的將若干枚果核雕刻串連成念珠  


 


 


 


 


        果核雕刻即是用橄欖核、杏核、核桃殼、椰殼等材料刻成的小件文玩,以蘇浙一帶的雕刻最為有名。在果核、果殼的雕刻類別中,椰殼雕刻也是木雕中特殊的品種之一,因其多產於海南,故被稱為海南之花。這種工藝大約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最初只是做成簡單的酒杯、茶盅、文房用具和盒罐等器物。後來經過文人雅士的題詩賦詞,逐漸使椰殼雕藝術向完美的境地轉變,製成的作品色如蒸栗,起凸的淺浮雕紋飾精麗雅逸。當然,最好的作品仍要向皇宮進奉,特別是雍正時期,椰殼雕器物的造型、紋飾及雕刻的技法是十分精湛的,均是出眾的珍品。


 


       橄欖核和杏核的雕刻,是小型雕刻中的一絕。這種精巧的雕刻早在明代時水平就已經很高,當時很多人用這種小果核做成佩飾或扇墜,有的做成圓雕羅漢珠串,文人雅士則將其視作至寶,加以收求和珍藏,因而風靡一時。以橄欖核作為材料刻製小器物,自明代中後期興起之後,很多文人都會此種技巧,如夏白眼、王叔遠、杜士元等人。夏白眼在果核上善刻人物或花鳥;王叔遠和杜士元善刻人物,赤壁夜遊是主要題材;陳祖璋則力求創出一種詩的意境,在技藝和內涵上都較精湛。


 


        果核雕刻的名家很多,如明代的夏白眼、王叔遠,清代的杜士元、陳祖璋等。其中尤以杜士元名氣最大,人稱鬼工,因他的技藝高超,被乾隆帝徵召至啟祥宮,讓他專為皇宮服務。據說他因被禁於皇宮之中,終日悶悶不樂,後來佯裝瘋癲,才被放歸故里。當時他雕刻的果核、象牙及木製品都被人們視為至寶。當然也有許多雕刻家,他們在雕刻作品上沒有留名,名號不為世人所知,但他們敏捷的構思、高超的雕刻技術以及所製的精美器皿,卻受到人們的喜愛,歷史是不能泯滅他們為木雕藝術所做出的貢獻的。


 


以上資料來自淘寶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